锦瑟:为琵琶与古筝而作南思羽音乐学院出版社9787810966801

锦瑟:为琵琶与古筝而作南思羽音乐学院出版社978781096680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思羽 著
图书标签:
  • 琵琶
  • 古筝
  • 乐谱
  • 古典乐
  • 民族乐器
  • 音乐教材
  • 南思羽
  • 音乐学院
  • 演奏
  • 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10966801
商品编码:29684819593
出版时间:2017-05-31
页数:14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锦瑟:为琵琶与古筝而作
丛书名:  
作者/主编:  南思羽
出版社:  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号:  9787810966801
出版年份:  2017年6月   
 
版次:  第 1 版
总页数:  14
开本:  16
图书定价:  42
实际重量:  0.15k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南思羽,1993年生于中国黑龙江省。2005年获得黑龙江省“金钟奖”电子琴组金奖。2008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作曲系学习,师从作曲家施万春教授。2011年考入音乐学院作曲系攻读本科学位,先后师从陈泳钢教授、李滨扬教授、罗新民教授。2016年免试保送至本院作曲系研究生部攻读硕士学位,师从作曲家罗新民教授。
  她的主要作品有室内乐《锦瑟》《忆清照》《夜深沉》;合唱《蝶梦》;室内歌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管弦乐作品《梦里云归何处寻》等。
  其中,作品《锦瑟》于2013年在音乐学院举办的“炎黄杯”民乐作曲比赛中获奖,并于2014年在由文化部举办的第十八届全国音乐作品比赛(民乐)“文华奖”中获奖,2015年该作品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赞助举办个人音乐会及出版乐谱。
  2015年4月,作品《忆清照》入围泰国作曲比赛决赛。2015年7月,合唱作品《蝶梦》获塞尔维亚邓恩作曲比赛室内乐组桂冠。2015年7月,作品《夜深沉》获北京作曲大师班作品奖。2016年12月她创作的室内歌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入围“音乐学院中国室内歌剧创作推动计划”并展演。








《锦瑟 为琵琶与古筝而作》这一首民族室内乐作品是为琵琶、古筝两件乐器而作,题目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诗中这样描述: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瑟这种琴在古代有二十五根弦,而“五十弦”则代表断弦之意。此处琵琶的四根弦与古筝的二十一根弦拼凑起来正好为二十五根弦。所以在创作中,有意将琵琶和古筝融为一件乐器来写作。“庄生”与“望帝”这一对人物缩影是对“华年”的阐释,也正是本曲思想的一个集中体现,有道家的一个核心思想存在。本曲结构“散一慢一中一快一散”,与这首诗的情绪吻合一致。 “此情可待成追忆?”是一个疑问句,也是一个反问句,是对“情”的不解与追忆和深深地眷恋。得出的答案就是“已惘然”三个字,透露出一种无奈与释然。希望这首作品能够带给观众听觉、视觉、思想的融合与统一。


弦音交响:古今乐器之和鸣与创新 引言: 音乐,作为人类情感最直接的载体,其魅力往往蕴藏于乐器独特的音色与演奏技法之中。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宏大叙事里,琵琶与古筝无疑是两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各自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独特的审美情趣。本书《弦音交响:古今乐器之和鸣与创新》并非聚焦于特定曲目的创作,而是将视野放宽至中国传统弦乐器——特别是琵琶与古筝——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两者在合奏语境下的张力与融合,以及当代音乐家如何以创新思维激活传统乐器的生命力。本书旨在为音乐研究者、专业演奏者以及所有热爱中国传统音乐的听众提供一个深入剖析和理解这两件乐器独特魅力的平台。 第一章:琵琶的“武”与“文”——形制流变与审美侧重 本章将追溯琵琶自汉代传入中原,历经唐、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的演变历程。我们将详细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琵琶形制上的关键变化,如从曲项到直项的过渡,琴码、品位的增减如何影响其音域和表现力。 在审美层面,琵琶的音乐特质常被概括为“武”与“文”两极。“武曲”部分,我们将分析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代表作中,琵琶如何通过扫、轮、琶、挑等高难度技巧,模拟战场上的金戈铁马、万马奔腾的宏大场景,探讨其在节奏、力度上的爆发性表现。而“文曲”部分,则侧重于对细腻情感的刻画,如对闺怨、思乡、山水意境的描摹,分析其在吟、揉、按、滑等揉弦技巧中的微妙变化,以及如何通过不同音色的组合营造出如泣如诉的意境。本章还将对比分析不同流派(如浙派、平湖派、汪派等)在技法和音乐处理上的差异,展示琵琶艺术的多元面貌。 第二章:古筝的“静”与“远”——音色构建与空间想象 古筝,其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的“筝”,是抒情写意音乐的典范。本章将侧重于古筝的音色构建艺术。我们将探讨筝码的材质、张力布局对整体音色的影响,以及不同演奏流派(如山东派的雄浑、河南派的悲凉、客家筝的质朴)如何通过指法和触弦方式,塑造出截然不同的音响效果。 “静”与“远”是古筝音乐的两个重要维度。“静”,体现在其如水般流淌的旋律线和对音符休止符的精妙处理上,以表现内在的沉思与禅意。我们将分析“散板”在现代古筝作品中的作用,它如何打破固有的节拍框架,营造出时空停滞的听觉感受。“远”,则体现在其宽广的音域和大量使用泛音技法所营造出的空灵、悠远的意境,如同置身于广袤的山川之间。本章将深入剖析古筝在表现“意象音乐”——如《渔舟唱晚》、《高山流水》——时的具体技术实现。 第三章:双弦对话:合奏中的张力、平衡与交融 琵琶与古筝的合奏,是传统音乐中极具挑战性也最引人入胜的领域。本章将核心讨论两者在合奏中的音乐学原理和实践技巧。 首先,从音色对比分析入手:琵琶以其明亮的颗粒感和突出的中高频优势,常扮演旋律线或节奏驱动者的角色;而古筝凭借其更长的延音和更饱满的中低频,则擅长营造和声背景或承载抒情段落。 其次,重点分析两者在“张力”上的互动。在快板或对位乐段中,如何通过快速的交替演奏,实现声音的“穿插”而非“覆盖”?在慢板抒情段落中,如何通过“相让”与“应答”的手法,使两者音色得以独立清晰地呈现,同时又浑然一体?本章将以具体合奏曲目为例,解构作曲家是如何运用配器法、织体设计和调性转换,来协调两者在速度、力度上的差异,实现“和而不同”的审美目标。 第四章:革新与未来:传统乐器在当代语境下的探索 传统乐器的生命力在于不断适应新的时代需求。本章将探讨琵琶与古筝在近几十年来的创新实践,这不仅包括对传统演奏技法的延伸和拓宽,也涵盖了与现代电子音乐、西方管弦乐队的融合尝试。 我们将考察当代作曲家如何为传统乐器创作具有极大跨度的新作品,例如如何拓展琵琶的非音高性音响(噪音)的运用,或如何通过古筝的快速扫弦、特殊调弦法来模仿电子音效。同时,本章也关注演奏者在演奏传统曲目时,如何适度地运用新的揉弦或装饰音处理,在不破坏作品核心精神的前提下,增加当代听众的接受度。我们将深入分析这种“守正创新”的平衡点,探讨技术革新如何服务于音乐表达的深度,而非仅仅是炫技。 结论:弦之永恒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琵琶与古筝超越其物理形态的文化价值。它们不仅是演奏声音的工具,更是承载了数千年士人情怀与审美哲思的文化载体。通过对技术、历史与美学的多维考察,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在快速变化的当代社会中,这些古老的弦音如何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引发新的共鸣与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音乐教育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在高雅艺术的范畴内,实现传统乐器的创新性发展。我倾向于将它作为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指定教材,因为它不仅仅要求技术上的精湛,更深层次地考验了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和文化理解力。书中的某些和声进行,虽然建立在民族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却巧妙地引入了西方室内乐的织体概念,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音乐视野极为有利。另外,出版社的装帧质量也值得称赞,那种厚实的纸张和清晰的印刷,保证了它在频繁翻阅和使用过程中依然能保持良好的状态。这表明了出版社对这部作品的尊重,也保证了它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未来几十年内该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我甚至考虑组织一次针对这本书的研讨会。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在舞台上摸爬滚打的演奏者,我深知一套优秀的乐谱对于提升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性。这本书的排版清晰度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对于那些复杂的指法标记和力度变化,作者的处理非常细致到位,几乎没有产生任何歧义。这一点对于排练时的效率提升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揣测作曲家的本意。更让我欣赏的是,它似乎在鼓励演奏者去进行个性化的诠释,而不是提供一个僵硬的“标准答案”。我注意到一些段落的表情术语非常开放,这给予了我们这些后辈演奏家极大的再创作空间,能够将各自对“锦瑟”主题的理解融入其中。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演奏用谱,它更像是一本深入理解音乐语言的教材。那种对传统音乐语汇的现代化处理方式,既尊重了历史的根基,又展现了极强的时代活力。我迫不及待想带着它去和我的合奏团一起研究,相信它能为我们带来全新的合作火花。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带着一点点“挑剔”的审视态度的,因为近些年许多所谓的“创新”作品往往只是堆砌新奇的音响效果。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设。它所传递出的情感是极其真挚和克制的,没有丝毫的浮夸。那份对“锦瑟年华”的追忆与感慨,是通过扎实的音乐语言,而非表面上的花哨技巧来完成的。我发现自己很多时候听着光盘的演奏,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个小小的模进或者节奏处理,因为那种处理方式,太“聪明”了,它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既能让现代听众感到亲切,又能让传统乐师找到共鸣。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创新,是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凭空捏造的。这本书就像一个沉静的智者,用音乐诉说着那些关于时间、记忆和美好的永恒命题,每次翻阅都有新的感悟。

评分

我花了整个周末的时间,试着去“品读”这本书里关于曲式结构的一些构思。南思羽先生的这种处理方式,真的非常巧妙地平衡了琵琶的刚劲与古筝的柔美,使得两者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形成了一种互相支撑、互相映衬的有机整体。特别是某些段落,古筝的琶音似乎成为了琵琶旋律的“呼吸”,而琵琶的快速轮指又为古筝的悠长吟诵提供了节奏上的驱动力。这种深度的乐器对话,是很多现代民乐合奏作品中所欠缺的。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对传统技法,比如“扫弦”和“摇指”的现代应用,它们被融入到更复杂的对位关系中,完全没有生硬感,反而显得水到渠成。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琵琶和古筝的“潜力边界”,意识到它们在多声部音乐中的表达能力远超我们以往的认知。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可以说是并驾齐驱的,对于提升民族室内乐的整体水平,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抓人了,那种带着古典韵味的留白和字体排版,一下子就把你拉回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我拿到手的时候,光是翻看目录就觉得心头一紧,那些曲目的名字,每一个都像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拿起乐器去探索一番。尤其是“锦瑟”这个主标题,它本身就蕴含了那么多复杂的情感和历史的厚重感,不光是对传统乐器的致敬,更像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个人对于这种融合了古典意境和现代编曲手法的作品一直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们这些“玩”传统乐器的人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研究每一首曲子的难度和技巧要求,但从乐谱的整体布局和标记来看,它显然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炫技之作,而是真正用心去挖掘琵琶和古筝这两种乐器在对位和和声上的潜力。光是光盘里的试听我就循环了好几遍,那种声音的层次感和空间感,绝对能让听者感受到创作者在音乐哲学上的追求。这绝对是一份值得所有民族音乐爱好者收藏的珍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