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28包邮 舌尖上的中国茶

满28包邮 舌尖上的中国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熊志惠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茶
  • 茶文化
  • 舌尖上的中国
  • 美食
  • 饮品
  • 包邮
  • 满28
  • 茶叶
  • 品茗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梅凯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7748735
商品编码:2997992640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舌尖上的中国茶

定价:18.00元

作者:熊志惠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37748735

字数:150000

页码:24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地讲解了茶饮的健康元素和原理,特别介绍了中国传统六大养生名茶的养生功效、冲泡方法和品饮文化等。书中还详细地介绍了200多道保健养生茶,以中国传统养生名茶、祛病强身的中药茶和当下流行的花草茶为主要茶方,让您根据自身的情况,按照一年四季、不同体质、日常保健的需要和所患疾病对症喝出健康来。

目录


作者介绍


熊志惠,中国国家茶艺师高级考评员,中国国家高级茶艺技师、评茶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理事。自1999年开始到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近20大学举办“走进茶文化——茶墨结缘”专题公益普及茶文化活动。从2002年开始,东方国艺作为国家指定茶艺师培训机构开办了“茶艺师、评茶员”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2005年受邀在日本名古屋万国博览会代表中国宣传中国茶并作茶艺表演。2006年指导培训来自日本、韩国、赞比亚等数十个国家的驻华大使及夫人学习中国茶道,对传播茶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2007年至今连续为吴裕泰、中茶、弘建茶业、大益皇茶会、茗香茶楼、露雨轩茶楼等做行业内训;为可口可乐、三星集团、联想集团等企业提供茶文化专题讲座。2012年在全国为招商银行私人银行连续举办11场“茶道与紫砂”主题讲座。

文摘


序言



《茶韵流芳:中国茶文化的千年探寻》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以宏大的视角,全面梳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我们不聚焦于某一特定时期的促销活动或地域性的商业策略,而是深入挖掘茶在中华文明数千年发展历程中的核心地位、精神内涵及其对社会、艺术、哲学产生的深远影响。全书分为“溯源”、“品类”、“技艺”、“人文”四大篇章,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烟云,领略中国茶从一片普通的叶子,升华为一种生活哲学和民族精神的完整历程。 第一章:溯源——茶之起源与文明的交汇 本章从神农尝百草的古老传说开始,追溯茶树在西南山区的自然起源,并探讨早期茶叶的使用形态——从药用到饮用,是如何逐步确立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我们详细考察了《神农本草经》中关于茶的早期记载,分析了汉魏时期茶在南北方的传播轨迹及其文化适应性。 重点章节探讨了唐代茶道的形成与制度化。陆羽的《茶经》被视为研究古代茶文化的“百科全书”,本书将从文献学的角度,结合考古发现,重新解读《茶经》的时代背景、核心思想(“精行俭德”)及其对后世饮茶风尚的决定性影响。我们将深入分析唐代茶器(如越窑青瓷、邢窑白瓷)的发展如何与饮茶方式的演变相互促进。 紧接着,本章深入剖析了宋代点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不再是简单的煮饮,宋代文人雅士将茶提升到了一种近乎“禅修”的艺术层面。详细描述了斗茶的盛况、茶筅击拂的技巧,以及兔毫盏、建盏等专属茶器的美学特征。通过分析宋词、绘画中对茶事活动的描绘,揭示茶如何成为士大夫阶层寄托情怀、交流思想的重要载体。 第二章:品类——六大茶系的地理与工艺图谱 本章摒弃简单的地域罗列,而是依照现代茶叶分类学的科学框架,系统阐述中国六大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的形成背景、核心工艺差异及其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的完美结合。 绿茶的“不发酵”哲学: 探讨从炒青、烘青到晒青等不同工艺对茶叶鲜爽度的影响,分析江南与西南地区绿茶风格的差异,重点研究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等名优绿茶的“形、色、香、味”的科学原理。 红茶的“全发酵”艺术: 追溯红茶(古时称“赤茶”)在明末清初的兴起,分析祁门红茶、滇红等如何通过萎凋、揉捻、完全氧化等步骤,构建出复杂的花果香调。 乌龙茶的“半发酵”精妙: 深入解析闽南、闽北、广东、台湾等地乌龙茶(青茶)在做青、摇青过程中的精细控制,对比铁观音的“音韵”与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 黑茶、白茶与黄茶的独特路径: 重点关注黑茶的“渥堆”工艺及其在边疆贸易中的经济与文化意义,如普洱茶的陈化规律。白茶的自然萎凋,黄茶的闷黄过程,均体现了中国制茶工艺对时间与环境的独特驾驭能力。 第三章:技艺——从采摘到冲泡的科学与美学 本章聚焦于制茶工艺的技术细节与冲泡美学的结合。 精微的制茶工序解析: 详细剖析从茶叶采摘的标准(如“一芽一叶初展”)到杀青、揉捻、干燥等环节对内含物质转化的影响。运用现代生物化学知识,解释茶多酚、氨基酸、茶黄素等关键成分在不同工艺下的变化规律,确保读者理解“好茶”背后的科学支撑。 茶器的演变与功能美学: 研究自汉代陶罐到宋代瓷器,再到明清紫砂壶的发展脉络。重点剖析紫砂壶的泥料特性、烧制温度与茶汤融合的关系,以及盖碗在现代茶事中的适应性与简洁美学。 冲泡艺术的再发现: 本节强调冲泡是“活化”茶叶内含物质的关键环节。详细论述水质、水温、投茶量、浸泡时间这四大要素的动态平衡。摒弃迷信的说法,提供基于科学实验数据的冲泡指导,以确保不同茶类能展现其最佳风味。 第四章:人文——茶与中国士人精神、社会结构及世界交流 茶文化早已超越了饮品的范畴,成为承载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符号。 茶与儒释道的融合: 探讨茶如何帮助儒家实现“中和”之美,如何辅助禅宗修行达到“觉悟”境界,以及道家对自然和谐的追求如何在茶饮中体现。分析古代文人“围炉煮茶”、“曲水流觞”等活动中,茶所扮演的精神媒介角色。 茶与诗词歌赋: 梳理历代吟咏茶的著名诗篇,从卢仝的《七碗歌》到苏轼的品评,揭示茶在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来源与情感寄托。 茶的全球之旅: 讲述茶叶在明清时期如何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核心商品,引发了“茶叶之路”(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分析茶叶西传对欧洲社会(如英国下午茶文化的兴起)产生的巨大冲击与影响,凸显中国在世界饮品版图中的奠基地位。 结语: 《茶韵流芳:中国茶文化的千年探寻》旨在为所有热爱中国文化、对饮茶有深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本结构严谨、内容详实、兼具学术深度与审美情趣的指南。它不是关于某次交易或打折信息的记录,而是对一项延续了数千年的、关于如何与自然、与自我和解的生活方式的深度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是冲着“舌尖上”这个听起来很接地气的名字买的,以为会看到很多关于茶与食物搭配的实用技巧,比如绿茶配点心、红茶佐烤肉之类的硬核内容。结果发现,这本书的关注点完全不在于“吃”与“喝”的简单组合上,而更像是对中国茶历史脉络的一种轻快回顾与情感侧写。它巧妙地避开了那些教科书式的编年史,而是通过讲述几个核心人物的故事,串联起了不同朝代对茶的审美变迁。比如,书中对宋代点茶法到明清散茶兴起的描述,并不是堆砌史料,而是通过对比不同时代文人的诗词和生活片段,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这种饮茶方式的转变,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心态变化。这种以人为本的叙事结构,让那些遥远的、看似无关紧要的历史细节,突然变得鲜活可感。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游刃有余的笔力,能够在宏大叙事和微观体验之间自由切换,不时冒出一些令人会心一笑的段落,完全没有阅读压力。

评分

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但很多涉及传统手工艺或饮食文化的书籍,往往会陷入一种“为了复古而复古”的僵硬状态,读起来缺乏生气。这部《舌尖上的中国茶》却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采取了一种非常现代的、近乎散文诗的笔法来探讨古老的茶道。作者似乎对每一个茶农家庭的历史都有所了解,笔锋一转,就能从一片龙井的清香,跳跃到某个南方小镇上老太太的早晨,她如何用最简单的器具,泡出让她安宁一整天的茶汤。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茶与“慢生活”哲学的探讨,这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品茗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抗时间流逝的温柔反抗。书中穿插的那些充满画面感的场景描写,比如晨雾缭绕的茶园、阳光下泛着油光的竹制茶席,都极大地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它不是在教育你如何品茶,而是在邀请你加入这场与茶为伴的悠然之旅,读完后,我立刻清理了我的书架上那些堆积已久、未曾打开的书籍,决定要留出更多时间给我的茶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精美的旅行日记,而不是一本专业的茶学专著。它的文字中有一种天然的“流动性”,读起来非常流畅,几乎没有生涩拗口的地方。我特别喜欢它对茶马古道沿线,茶如何作为一种硬通货,不仅仅是饮品,更是一种文明交流的载体的描写。作者用细腻的观察力,捕捉到了那些被历史大事件忽略的、发生在边陲小镇上茶商之间的默契和博弈。那种在漫长旅途中,一碗热茶所带来的慰藉与力量,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仿佛能闻到风沙和茶汤混合在一起的独特气味。这种超越了地域限制的共情能力,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它不是在歌颂茶本身,而是在歌颂在艰苦条件下,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精神慰藉的追求。这种深沉的人文关怀,使得全书的基调温暖而富有力量,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会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情感投射。

评分

这本《舌尖上的中国茶》读起来简直是一场味蕾的盛宴,虽然名字听起来像是美食纪录片的衍生品,但它带来的体验却远不止于此。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非常学术化,充斥着各种茶叶产区、制作工艺的枯燥指南,毕竟“中国茶”这个主题本身就博大精深,难以驾驭。然而,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生活化,仿佛你不是在阅读一本关于饮品的书,而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茶客,走进他穿梭于各大茶山、茶馆的日常。书中对不同季节采摘的茶叶,口感如何微妙地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去泡一壶当季的新茶。特别是它对不同地域茶文化中,人们饮茶的仪式感和由此衍生的社会交往场景的描摹,极其细腻入微,展现了茶如何巧妙地融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成为了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它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来标榜自己的专业性,而是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每一口茶背后蕴含的故事和人情味,让人读完后,对“喝茶”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解渴或提神那么简单,而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

评分

我是一个对文字的“质感”非常挑剔的读者,很多时候,内容再好,如果语言平庸,也难以持久。但这本《舌尖上的中国茶》,在文字表达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它的句式多变,长短句交错得极有节奏感,读起来有一种音乐般的韵律感,仿佛作者在低声吟诵着对每一片茶叶的赞美诗。例如,书中描写到刚出炉的乌龙茶带着石头烘焙后的“火气”时,所用的比喻和形容词极具画面冲击力,让人光是想象,口中就已经涌起了那种独特的焦糖和花香的复合味道。它对感官体验的捕捉精准得令人咋舌,不仅是味觉,还包括嗅觉、触觉,甚至是对特定光线下茶叶颜色的微妙变化的捕捉。这本书的文字功力,完全配得上它所探讨的主题,它成功地将一种传统的、可能显得略为严肃的文化载体,转化成了一场精致且引人入胜的文字冒险,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细细咀嚼的书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