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冊中國食物成分錶(04)

第2冊中國食物成分錶(04)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食物成分錶
  • 食物成分
  • 營養學
  • 膳食營養
  • 食品科學
  • 第二冊
  • 04
  • 中國
  • 營養數據庫
  • 食品分析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磐恒誌行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大學醫學齣版社
ISBN:9787810716789
商品編碼:29991829272
齣版時間:2014-08-01

具體描述

作  者:楊月欣 著作 定  價:148 齣 版 社:北京大學醫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年08月01日 裝  幀:簡裝 ISBN:9787810716789 使用說明
英文使用說明(Introduction)
食物描述
食物成分錶
  錶一  食物一般營養成分
    1  榖類及製品
    2  薯類、澱粉及製品
    3  乾豆類及製品
    4  蔬菜類及製品
    5  菌藻類
    6  水果類及製品
    7  堅果、種子類
    8  畜肉類及製品
    9  禽肉類及製品
    10  乳類及製品
    11  蛋類及製品
    12  魚蝦蟹貝類
    13  嬰幼兒食品
    14  小吃、甜餅
    15  速食食品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食物成分錶2004》(第二冊)是對《中國食物成分錶2002》(**冊)的重要補充,是對我國食物成分數據資料的又一次豐富和發展。該書是在對過去4年中相關課題研究成果進行綜閤的基礎上,經過認真核對、比較、編輯而成的,共包括757條食物的一般營養成分數據,239條食物的氨基酸數據,323條食物的脂肪酸數據,另外還收錄入瞭部分食物的膽堿、生物素、泛酸、維生素K、維生素D的數據。
    《中國食物成分錶2004》在食物分類、編碼和營養素數據錶達方麵基本與《中國食物成分錶2002》一緻,在編排上也采用中英文對照的方式,並給齣部分食物的圖片,以供讀者藉鑒和參考。 本書的特點: 1.補充瞭新的食物 包裝食品在我國居民日常生活的消費中已占到很大的比例。因此,本書除部分原料性食物包,所包含的食物主要以包裝食品為主,這是本書補等

中國食物成分錶 (第2冊) 概述:一部嚴謹的營養學工具書 《中國食物成分錶》(第2冊)是一部由權威機構組織編寫的、係統收錄我國常見食物營養成分數據的工具書。它不僅是食品科學研究、營養學教學與臨床營養實踐中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更是保障公眾健康、製定膳食指南、開發新型營養食品的重要基石。該書的編寫旨在為我國的食品營養研究和應用提供一套科學、準確、可靠的數據支撐。 一、 資料的權威性與科學性 本書的編製工作依托於國傢級的食品營養研究體係,匯集瞭國內眾多食品營養學專傢、分析化學傢以及相關領域研究人員的集體智慧。所有收錄的數據均來源於嚴格控製的實驗條件下的化學分析結果。與以往的版本相比,本冊在數據采集、分析方法以及統計處理上進行瞭全麵的優化和升級,確保瞭數據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在數據采集方麵,本書嚴格遵循瞭國傢標準和國際公認的分析規範。食物樣品的采集覆蓋瞭我國不同地域、不同季節的代錶性品種,力求真實反映我國居民的膳食結構特點。化學分析方法采用瞭當時最先進、最成熟的技術手段,包括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氣相色譜法(GC)、原子吸收光譜法(AAS)等,以確保對各類營養素(宏量營養素、微量營養素、維生素、礦物質等)的精確定量。 二、 內容結構與覆蓋範圍 《中國食物成分錶》(第2冊)的內容組織極為嚴謹和係統化,旨在方便不同專業背景的用戶快速檢索和使用所需數據。本書通常按食物的類彆進行劃分,以確保邏輯清晰。 1. 榖物、豆類與薯類: 作為我國居民膳食結構的基礎,該部分收錄瞭大量的主糧、雜糧、豆類(如大豆及其製品、各種雜豆)以及各種塊莖類和根莖類食物的詳細成分。數據不僅包括水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閤物等宏量營養素,還會詳細列齣膳食縴維、膽固醇、以及多種維生素(如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如鐵、鋅、鈣、鎂)的含量。對於榖物的加工形式(如精製米麵、全榖物)和豆類的傳統加工品(如豆腐、豆漿),也進行瞭單獨的成分分析,體現瞭實際膳食中的多樣性。 2. 畜禽肉類、禽蛋類與水産品: 這部分是動物性食物的主要來源,其營養成分受動物的種類、部位、飼養方式以及屠宰和加工技術的影響較大。本書對不同部位的瘦肉、肥肉、內髒、以及各種禽類(雞、鴨、鵝)和水産品(魚、蝦、貝類)的成分進行瞭細緻區分。特彆關注瞭脂肪酸構成(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以及維生素B12、血紅素鐵等關鍵營養素的含量。對於肉類的烹飪處理(如紅燒、油炸)對營養素的潛在影響,也提供瞭基礎的生鮮數據作為參考基準。 3. 奶類及其製品: 本章重點關注瞭乳製品,包括液態奶(全脂、低脂、脫脂)、發酵乳(酸奶)、奶酪等。關鍵指標包括鈣、磷、維生素D(若經過強化)的含量,以及乳糖的含量。對於傳統奶製品(如奶豆腐、酥油),也納入瞭分析範疇。 4. 蔬菜類: 蔬菜是膳食中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縴維的重要來源。本書對蔬菜的分類非常細緻,涵蓋瞭葉菜類、根莖類、花菜類、瓜類、菌藻類等。特彆強調瞭對維生素C、鬍蘿蔔素(維生素A前體)、葉酸以及鉀、鎂等礦物質的定量分析。由於蔬菜水分含量高,其營養素密度往往較低,因此準確的“每100剋可食部”數據至關重要。 5. 水果類: 水果是重要的維生素和抗氧化劑來源。本書涵蓋瞭我國常見的溫帶、亞熱帶及熱帶水果。數據側重於糖分總量、有機酸(決定酸甜度)、維生素C以及特定水果中獨有的生物活性物質的含量分析。 6. 油脂、調味品與其他: 油脂部分詳細列齣瞭各類植物油(如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和動物油(如豬油、牛油)的脂肪酸組成譜。調味品部分則關注鈉(鹽分)、糖分以及特定調味料中的微量元素貢獻。 三、 數據單位與使用規範 本書提供的數據通常以每100剋食物(濕重,可食部)為標準單位。對於水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閤物的單位多為剋(g);對於維生素和礦物質,則通常使用毫剋(mg)或微剋(µg)。 使用本書數據時,用戶必須嚴格注意以下幾點: 可食部定義: 數據僅代錶去除不可食用部分(如瓜皮、果核、骨頭等)後的可食部分的含量。 數據變異性: 營養成分受品種、産地、成熟度、季節和加工方法影響較大,本書提供的是平均參考值。在進行精確的個體化營養計算時,應考慮數據存在的自然變異範圍。 烹飪損失: 本書提供的是生鮮食物的原始數據。在實際的膳食評估中,必須結閤已驗證的烹飪因子(如水溶性維生素在水煮過程中的損失率)進行修正。 四、 對營養實踐的貢獻 《中國食物成分錶》(第2冊)的價值在於其為中國營養學界提供瞭一個統一的“營養參照係”。 1. 膳食評估: 它是計算居民平均每日食物攝入量和營養素攝入量的基礎工具,是進行全國性營養調查和監測的核心數據源。 2. 膳食指南製定: 中國居民膳食推薦攝入量的製定,必須以現有食物資源和營養素的實際含量為依據。本書直接支撐瞭我國官方膳食指南的科學性。 3. 臨床營養支持: 在醫院的臨床營養科,醫生和營養師使用這些數據來設計腸內營養製劑配方、製定糖尿病或腎病患者的特殊膳食方案。 4. 食品工業: 營養標簽的強製標注、功能性食品的開發和營養強化劑的添加量確定,都離不開本書提供的基準數據。 總之,《中國食物成分錶》(第2冊)是一部集科學性、係統性與實用性於一體的重量級參考工具書,其詳實可靠的數據,為保障國民健康和推動食品科學發展提供瞭堅實的基礎。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工具書的精裝版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那種厚實感總能給人一種專業可靠的踏實。我專門找它來對比我們傢常吃的一些傳統食材的營養數據,比如那些老一輩人推崇的“滋補品”,想看看科學層麵上它們到底藏著哪些我們忽略的微量元素。翻開目錄,數據的詳盡程度簡直讓人咋舌,不光是常見的宏量營養素,連膳食縴維、膽固醇,甚至一些礦物質的含量都列得清清楚楚,配圖清晰,錶格設計得也很用心,雖然是查閱型的書籍,但排版上並沒有讓人感到枯燥。我尤其欣賞它在不同烹飪方式對營養素影響上的細微標注,雖然不是專門的烹飪書,但這種實用性的補充信息,對於日常的膳食管理來說價值巨大。我記得有一次我查某種水産品的嘌呤含量,市麵上很多通用的參考資料要麼含糊其辭,要麼數據陳舊,而這本書給齣的數據明顯是基於更近期的研究成果,這對於需要精確控製飲食的群體簡直是福音。說實話,如果不是專業背景或者有非常明確的營養目標,可能感覺它有點“硬核”,但對於我這種需要長期、精確管理日常攝入的人來說,它就像是廚房裏的“核磁共振儀”,是不可替代的案頭常備。

評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還擔心這類的專業圖譜會非常枯燥,充滿瞭我看不懂的化學名詞,但接觸下來發現,這本書的編纂者顯然是花瞭很多心思在“可讀性”上,當然,這裏的可讀性不是指小說那種流暢的敘事,而是指作為工具書的“易檢索性”。比如,對食材的分類非常科學且邏輯嚴密,從榖物到蔬菜,再到肉類、水産,層級分明,就算是臨時需要快速定位某個陌生的植物食材,也能通過索引係統很快找到。我對比瞭幾個市麵上流傳的舊版數據,發現很多常見食物的測定值都有顯著更新,這背後體現的是國傢層麵對於食品科學研究投入的力度和成果。這種與時俱進的數據更新,是任何非官方或非權威齣版物都無法比擬的優勢。我試著隨機抽取瞭幾種我常去超市購買的品牌預包裝食品(雖然這本書主要針對初級食材),嘗試用它提供的基礎數據去反推其加工後的營養變化趨勢,雖然不能直接得到成品數據,但那種建立在堅實基礎上的推演過程,讓我對食物的加工鏈條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讓你“愛上閱讀”,而在於讓你“精確知曉”,是一種知識的重量而非文學的輕盈。

評分

我購買這本書是基於對中國營養學會的信任,畢竟這套係列是國內營養學界公認的“聖經”級彆參考資料。我最欣賞它在方法論上的透明度,書中有專門的章節介紹數據采集和分析的標準流程,這讓數據本身具備瞭極高的可信度,而不是憑空得來的數字堆砌。對於我這種需要進行長期健康監測的人來說,它提供瞭橫嚮和縱嚮比較的參照係。橫嚮上,我可以比較不同食物的優劣;縱嚮上,我可以追蹤特定食物在不同年份數據更新後的變化,從而評估食品工業和農業生産的進步或退步。唯一的“抱怨”可能就是,由於其內容的專業性和全麵性,書籍的篇幅非常可觀,攜帶起來不太方便,更適閤放在固定的工作颱或書房查閱。如果未來能推齣一個高度優化的數字版本,允許用戶通過關鍵詞或營養素名稱進行反嚮索引(比如我想知道哪些食物的鉀含量最高,而不是先找食物再查鉀含量),那將是完美瞭。但就目前紙質版而言,它依然是理解中國飲食結構科學基礎的,最堅實、最全麵的文本。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雖然實用至上,但細節之處仍顯功力。紙張的厚度適中,墨跡清晰,即便是反復翻閱也不會輕易齣現磨損或字跡模糊的情況,這對於一本高頻使用的工具書至關重要。我發現很多用戶可能會忽略的是,這本書的單位標注非常嚴謹,精確到瞭毫剋甚至微剋級彆,這在計算每日推薦攝入量時,能有效避免纍積誤差。我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對比瞭不同地區相同品種蔬菜(比如某種白菜)在不同季節的數據差異,雖然圖集裏呈現的是一個綜閤平均值或特定時期的值,但其數據的波動範圍和趨勢分析,間接反映瞭種植環境對營養成分的顯著影響。這提示我們,即使是權威數據,在實際應用中也需要結閤具體的産地和采摘時令進行靈活理解。它不是一本可以放在床頭放鬆閱讀的書,而是一本需要你集中精力去“解構”的檔案庫,每一次查閱都像是一次科學探究,讓你對“吃”這個行為背後的化學構成有瞭更深層次的敬畏。

評分

作為一名營養學愛好者,我最看重的就是數據來源的權威性和樣本的代錶性。這本書在這兩方麵做得非常到位,光是前言部分引用的研究標準和抽樣方法就讓人心裏有數。我記得我曾為瞭一個科研小課題,需要一個非常可靠的中國特有食用菌種的營養成分參考,市麵上零散的期刊論文數據不一,難以形成體係。最終,還是在這本圖集中找到瞭一個穩定、經過多輪驗證的基準值。這感覺就像是,當你在廣闊的海洋上航行,需要一個燈塔來校準方嚮,這本書提供的就是這種級彆的基準。它的覆蓋麵之廣,甚至涉及瞭一些地方性的小眾食材,這無疑極大地拓展瞭我們對本土食物多樣性的認識。不過,對於純粹的烹飪新手來說,可能需要一個“營養翻譯官”來輔助閱讀,因為數據錶格本身是中性的,它告訴你“有多少”,但不會直接告訴你“應該吃多少”或者“怎麼吃最好”,這需要讀者自行結閤其他資料進行轉化。但這恰恰是其專業性的體現——它提供原材料的數據,而不是成品指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