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酱料 面食 豆谷 甜点-厨艺之钥-(下)
定价:79.8元
作者: 哈洛德·马基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原江苏文艺)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594112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食谱到处都有,书店和网络上满满都是。按着食谱照本宣科,有时结果还不错,但很多时候则差强人意。有些食谱太简要,有些食谱则太冗长;有时同一道菜肴的不同食谱,可能就有完全相反的指示,有些食谱甚至充斥着错误观念和不良的示范。
这趟烹调之旅很容易迷失。即使遵照的是好食谱,也不保证成功,因为食谱充其量只是作者成功烹调过程的不完整描述。照着食谱做,还必须把语汇及方法转换成自己的厨房、食材跟经验。这个诠释和调整的过程跟食谱一样重要,两者兼备才能成功烹调出一道美味佳肴。
《厨艺之钥》并不是食谱,而是为了解释食物是什么、烹调是如何改变食物的,以及*的烹调方式与原因。本书就像导航手册,带领下厨者优游自得地航行在这片迅速扩张的食谱之海,安全抵达美味佳肴的彼岸。内容提要
不管是对初学者、家庭煮夫煮妇,或是专业厨师,烹调要愉快且成功,都得先了解自己的烹调食材。再有创意的厨师,也得依照食物天性来发挥。《食物与厨艺》作者哈洛德.马基,从数十年来对食物和厨艺的精研中,撷取出日常烹饪的实用知识,并亲身试验,修正结果。带领读者从*根本了解食材该如何挑选、处理、保存和烹调,破除厨房中的一知半解,为各式疑难杂症提供明确的下厨指引。
《厨艺之钥》(下)分为12章,与上册内容承上启下,分别介绍了酱料、高汤与汤品、干谷、面食与布丁、豆类、坚果与含油种子、面包、酥皮与派、和蛋糕、马芬和小甜饼等食物的安全、挑选方式、食材的各种形式等内容,提供了关于料理的正确知识,食材特性和处理原则,挑战并改良既定的传统烹调技巧。
《厨艺之钥》是每个下厨者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更是厨艺的基本养成书,本书也有助于评估食谱优劣,找出其中可能的缺陷或问题,更在烹饪当下可据以调正和修正。*后,这本书还希望能帮助你丢开食谱,开始创作与实验出属于自己的烹调方式和菜肴。当你在厨房中遇上任何疑惑时,别在网络上穷搜正误难辨的数据,翻开《厨艺之钥》吧!目录
作者介绍
哈洛德·马基(Harold McGee),先后在加州理工学院和耶鲁大学攻读物理学和英国文学,2005年美国美食杂志Bon Appetit年度美食作家,名列《时代杂志》2008年全球百大影响人物,如今是世界知名的食物和烹饪科学作家。他也为《科学》期刊、《世界百科全书》、《纽约时报》撰文,在美国餐饮学院、加拿大厨师联合会等职业专业学校授课,并在美国科学促进会、丹佛自然史博物馆、费米研究室等学术专业研讨会演讲,更常受邀至各大新闻媒体广播节目。
文摘
序言
从工具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目录的设计逻辑清晰到令人称奇,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仿佛作者早已规划好读者的每一步探索路径。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建议,针对性地进行了几次实践,每一次都能找到清晰的指引,哪怕是涉及到复杂的温度控制或者原料替代,作者也给出了非常详尽的应对策略和解释。它不是那种只告诉你“怎么做”的书,它更致力于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如果条件不允许,该怎么办”。这种前瞻性和包容性,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一般的菜谱汇编。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份关于如何学习烹饪的“元指南”,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去独立思考和解决烹饪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突发状况,而不仅仅是复制粘贴食谱上的文字。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的“下册”部分,在内容重量上丝毫不输给“上册”,很多时候,厚厚的一本书的后半部分会显得草草收场,或者内容重复。但这部作品在后半段反而进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探索领域,涉及到了很多我原本以为只会在专业烘焙学院里才会接触到的主题。它没有因为篇幅的增加而导致叙事松散,反而更加聚焦和深入。那种对细节的偏执和对完美的追求,贯穿始终。我读到某个关于油脂选择和处理的章节时,甚至暂停了阅读,去厨房里重新审视了我常用的几种油的特性,这种能够引发读者立刻进行自我反思和实践检验的书籍,才是真正有力量的作品。它不只是提供信息,它是在重塑你的认知框架。这绝对是一次物超所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手感,配上那封皮的纹理,一看就知道是下过一番功夫的。初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期待感简直要溢出来了。我特意找了个周末的下午,泡了壶茶,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它。内页的排版和字号都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累,这一点对于像我这样喜欢沉浸式阅读的人来说太重要了。而且,它不像有些工具书那样只是干巴巴地罗列信息,作者在行文之间融入了一种讲述历史和文化的语调,仿佛在娓娓道来每一道菜肴背后的故事。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让人不仅仅是在学习“怎么做”,更是在理解“为什么是这样”。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考究,比如对于某种特定香料的产地考证,或者对某种传统工艺的细致描述,这些都让这本书的厚度不仅仅停留在页数上,更在于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放在书架上,时不时拿出来翻阅的作品,那种被知识充盈的感觉非常棒。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有一种老派的英式幽默感,但又不像某些翻译作品那样显得刻板和生硬。作者似乎总能在关键的步骤描述中,穿插一两句恰到好处的俏皮话,或者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让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烹饪技巧讲解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那些“失传的”或者“不为人知”的传统做法时所流露出的那种热忱和保护欲。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食物的尊重,以及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举个例子,书中关于面食筋道度的解析,不是简单地给出水和面的比例,而是深入到蛋白质结构的变化,再用非常日常的语言去解释,这种处理方式非常高明,既保证了科学的严谨性,又确保了普通读者能够理解并应用。这种将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完美结合的能力,是很多同类书籍望尘莫及的。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之前对“厨艺之钥”这个标题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这种宏大的标题往往会内容空泛。但读进去之后,我发现作者的功力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菜系的讲解,而是呈现了一种非常宏观的烹饪哲学。比如,它对“平衡”这个概念的阐述,简直可以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咸甜酸辣的调和,更是对食材特性、火候掌控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洞察。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其中关于“发酵”那一章的论述,那种对时间魔法的描绘,让人对看似简单的日常食材产生了敬畏之心。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学习食谱,不如说是一种心性的修炼过程。它引导读者慢下来,去感受每一种原料的生命力和变化,这对于快节奏生活中的我们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心灵慰藉和技术升华。读完之后,我对厨房的理解层次似乎被提升了一个维度,不再是简单的“工具箱”,而更像一个实验室或者一个艺术工作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