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茶道
:48.00元
作者:王建荣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53742847
字数:200000
页码:31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如何辨别茶叶的真假好坏?
在家如何泡出好茶?
如何成为一个懂茶的人?
……
新手买茶,*怕买到假茶、劣等茶。对于这个问题,专家教你一招轻松辨优劣:冲泡茶叶以后,看茶汤、品滋味、闻香气、看叶底。一般来说,真茶好茶的茶汤,肯定是汤色清澈明亮,滋味纯爽浓厚,香气清高、纯正持久,叶底匀齐柔软的。掌握了这个小技巧,再也不用担心买到假茶和劣等茶了。
新手关于泡茶常有一个误解:总以为只有用*好的茶叶和茶具,才能泡出好喝的茶。其实不然,茶汤滋味固然与茶叶的品质和茶具有关,但更多的是在于泡茶技巧。只要把握好茶叶和水的用量,水的温度,茶叶和茶具的搭配,冲泡时间,就算家里没有全套专业的茶具,照样泡出好喝的茶。
喝茶容易,品茶难。从爱茶人蜕变为懂茶人,关键在于掌握品茶的真谛。本书解决新手面临的各种疑难问题,着你,跟随茶道专家的脚步,一步步走近茶、领悟茶,快速成长为茶道高手,做个爱茶懂茶人。
内容提要
《茶道--从喝茶到懂茶/健康爱家系列》是一本茶道茶艺的百科全书,你所想知道的茶知识尽在其中。一问一答,让你与茶道专家面对面,详细解答鉴茶、买茶、茶具搭配、泡茶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怎样挑选西湖龙井?紫砂壶如何选?茶具怎么保养?……本书让你轻松掌握,由新手迅速蜕变成高手;更有茶人、茶事、茶史,让你了解茶背后的点点滴滴。600余幅精美清晰大图,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和花茶,七大茶类一网打尽,完美展现名茶的干茶、茶汤、叶底,让你准确了解茶叶的具体特征,帮助你更好更快地鉴别茶叶的优劣,使具体的区别可视可感,帮你认购好茶。冲泡方法更是一步一图,一目了然,看到就会上手。全面的茶知识,帮助你选好水、用好器、品好茶,感悟人生的真谛,使你快速从茶叶门外汉进阶为茶道高手,成为一个真正懂茶的人。本书堪称是众多爱茶人士和懂茶人士必备的茶道茶艺宝典。
目录
作者介绍
王建荣
国际十大杰出贡献茶人,2013年度“陆羽奖”获奖人,业界专家。在茶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工作领域耕耘数十载,对中国茶文化和茶道茶艺,都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作为一名茶专家,他擅长于将专业全面的茶知识,用文字通俗地表达出来,传授给爱茶人士。他常说:“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既要品茶之味,更要悟茶之道。”他不仅教授泡茶技巧,还教会我们品味茶的苦涩甘甜,从品茶中感悟人生的酸甜苦辣,使越来越多的爱茶人士从喝茶步入懂茶的境界,成为茶道高手。
文摘
序言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片浓雾中摸索。它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典雅的,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透露着一股“旧时文气”,这对于喜欢古典文学的人来说或许是一种享受。我承认,作者的文字功底是毋庸置疑的,那种绵密、层层递进的句式,读起来有一种古典韵律的美感。但是,这种美感是以牺牲清晰度和可读性为代价的。全书的结构松散,章节之间的过渡常常显得突兀,仿佛是把作者多年来在不同时间、不同心境下写下的札记随意拼凑在了一起。我尝试理解它所描绘的“静心”过程,但越是深入阅读,我越发感到心绪不宁,因为我总是在试图解码那些晦涩的句子,而不是真正进入那种被引导的平静状态。这本书似乎拒绝提供任何明确的答案或结论,而是将所有的问题都抛给了读者,要求读者自己去“悟”。这对于习惯了明确指令的现代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我特别想知道一些关于茶文化历史的脉络,或者不同流派之间的差异,但这些内容在书中几乎是隐形的。它似乎只关心一种超越了历史和地域的“纯粹精神”,这种纯粹性,反而让这本书显得不接地气,像漂浮在空中的云朵,美丽却难以捕捉。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小小的期待。封面设计得挺雅致,那种留白的处理,让人联想到某种东方美学的沉静。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深入探讨某种具体技艺的书籍,比如如何煮茶、如何品鉴不同产区的茶叶,或者干脆是一本详尽的茶具图鉴。毕竟,“茶道”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庄重和规范性。然而,当我翻开内页,那种预期的“实操指南”或者“历史考据”的味道却很淡。更多的是一些散落在文字间的哲思,像是作者在自言自语,探讨的似乎是某种更宏大、更抽象的概念,与我脑海中那个具体的“茶道”仪式感相去甚远。我记得有一章提到了“器物与心性的关系”,读起来感觉像是在读一篇散文诗,用词华丽,但对于一个想知道如何泡出一壶好茶的我来说,信息密度实在有些低。书里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一种“状态”,一种“意境”,但这种意境的构建方式,有时让人觉得有些晦涩难懂,仿佛作者特意设置了一些门槛,让非同道中人难以轻易进入。我甚至怀疑,这本书到底面向的是哪一类读者群体?是那些已经了悟禅机的高人,还是像我一样,只是想学习一门实用手艺的入门者?它的叙事节奏也比较缓慢,很多地方反复强调一个观点,虽然立意或许高远,但对于追求效率的现代阅读习惯来说,确实需要极大的耐心去消化。我甚至在想,是不是我错解了这个“道”的内涵,它并非指技艺之“道”,而是指人生之“道”?但如果是后者,这本书的切入点又显得过于曲折了。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这本书,过程相当挣扎。我购买它的初衷是希望了解如何将“道”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特别是如何通过日常的饮茶行为来达到内心的和谐。我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茶室布局、如何与客人进行有深度的交流、甚至是如何应对各种社交场合下的茶礼规范的描述。然而,这本书完全避开了所有这些“实操”层面。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形而上学”的论著,只不过借用了“茶”这个意象作为它的载体。书中对“器皿”的描述,不是关于材质、工艺或产地,而是关于器皿如何映照出使用者的“心相”。这种深度的挖掘固然有其价值,但对于一个需要具体方法论的人来说,就像是给了一张没有地标的地图。每次读到关键部分,作者总会用一个极其优美却又充满歧义的句子收尾,留下一个巨大的问号。我甚至怀疑,作者是不是故意回避了所有具体的、可量化的信息,以保持其论述的“高深莫测”。这种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欣赏一幅抽象画,你知道它蕴含着情感和思想,但你永远无法确切指出“哪里是山,哪里是水”。这本书对“茶”的定义,已经远远超出了饮品本身,它几乎成了一种象征符号的集合。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确实没得挑剔,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值得珍藏”的感觉。我本是抱着学习一些古代文人雅士如何在家中营造那种清幽氛围的心态来阅读的。我期待的是那种图文并茂的介绍,详细讲解围炉煮雪的讲究,或者如何在书房一角布置一个简易的茶席。然而,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哲学随笔的合集,而不是一本生活美学指导手册。它里面探讨了很多关于“空”与“满”的辩证关系,用了很多看似深奥的对比手法来阐述作者对“自然”的理解。比如,书中多次提到“无为而治”在饮茶过程中的体现,但我反复琢磨,实在难以将其与我实际操作中对水温、投茶量的控制联系起来。这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鸿沟,让我阅读起来感到一种持续的挫败感。它更像是一本作者内心独白的记录,充满了个人化的理解和隐喻,缺乏那种面向大众、具有普适性的指导性内容。当我尝试去书中寻找一些具体的仪式步骤,或者哪怕是关于某一种特定茶类(比如绿茶或红茶)的冲泡技巧时,发现几乎找不到任何实用的信息。它更倾向于将“茶”视为一种载体,用来承载作者对生命、时间、甚至宇宙运行规律的思考。这种思考的深度我不敢妄议,但对于我这个只想在繁忙工作之余,通过一个简单的茶会来放松身心的普通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辨识度,它仿佛自带一种古老的嗡鸣声,让你感觉自己正在阅读一份尘封已久的羊皮卷。但这种沉浸感,很快就被其内容的高度跳跃性所打断。我发现它在谈论茶的同时,会突然插入一段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紧接着又会转到对建筑光影的描述。这种结构上的松散,让读者很难建立起一个连贯的认知框架。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待客之道”的章节,期待能从中学习到一些为人处世的智慧。然而,书中对人际互动的描述极其简约,几乎是留白处理。作者似乎认为,一旦心性达到了某种境界,所有的外在行为都会自然流露,无需赘述。这种“大智若愚”的写作态度,虽然充满自信,但对于渴望获得具体行为指导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令人沮丧的。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茶道”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境界的隐士”的教材,而“茶”只是这种境界的陪衬。它的价值可能在于引发读者的深度反思,而不是提供任何实用的技能提升。读完之后,我合上书本,感到的更多是精神上的疲惫,而不是知识上的充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