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吉祥菜
定价:58.00元
作者:刘百洲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5019657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63kg
编辑推荐
中华吉祥菜继承了传统饮食文化的精髓,通过运用烹饪原料、烹调技法和调和色泽、融合滋味,赋予佳肴吉祥的名称。全书108道美味佳肴,福、禄、寿、禧,尽显吉祥如意。品味吉祥菜肴文化,探源传统饮食文化,享受美味佳肴。
内容提要
本书遴选了108道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吉祥菜品,分别按“福、禄、寿、禧”分为四篇。收录的菜肴既有高档精品菜,也有中档菜肴,还有部分家常菜。这些菜品可以充分满足各种类型喜庆宴席的需要,比如:寿宴、婚宴、满月宴、晋升宴等场合。
中华吉祥菜巧妙地将菜肴与传统吉祥文化相结合,相得益彰,为就餐者在饮宴、小酌中平添喜庆欢乐的祥和气氛,以活跃就餐氛围,同时令人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
目录
福
天降祥瑞(天鹅烧山瑞)
太平盛世(干烧大平鱼)
岁岁平安(攒沙平鱼)
瑞雪丰年(鲜奶鳕鱼炒山瑞)
瑞兽献宝(元宝麒麟顶)
壮志凌云(鱼云扒羊肉)
洪福齐天(蟹黄烧豆腐)
一团和气(清炖狮子头)
欣欣向荣(松茸扒芦笋)
仙下红尘(蟹黄扒鲜蘑)
物华天宝(牛宝扒鸭腰)
天遂人愿(滑炒天鹅肉)
普天同庆(什锦砂锅煲)
满面春风(剁椒鱼头)
麟趾呈祥(红烧鹿蹄)
乐庆天伦(鸽蛋扒鸡腰配乳鸽)
老少平安(银耳扒猪脑)
吉祥如意(如意拼盘)
吉人天相(鱼蚌争艳)
光宗耀祖(扒火腿鸡纵卷)
父子同欢(虾子炒虾片)
丰衣足食(风鸡皮扒猪蹄)
才高八斗(芙蓉蟹斗)
八仙过海(汆八鲜)
天官赐福(芙蓉燕菜)
禄
招财进宝(烧四宝)
众志成城(海鲜双秀)
众望所归(什锦炖鹰龟)
有口皆碑(豆腐烧鱼嘴)
衣锦还乡(扒酿竹荪)
胸有成竹(春笋烧胸口)
兴邦立国(腰果炒东星斑)
相得益彰(猪肉烧章鱼)
威震天下(云腿炖钩翅)
天下无双(油爆双脆)
人中之龙(香炸芝麻虾丸)
人杰地灵(羚羊炖节瓜)
群威群胆(海胆扒裙边)
情同手足(鹅掌扒猪蹄)
普度众生(素什锦)
名利双收(鹿舌烧鱼骨)
妙手回春(红焖猪蹄)
妙笔生花(御笔鱼翅)
满腹经纶(鸡包鱼翅)
加官晋爵(木瓜炖燕菜)
豪气冲天(锅煽海蛎子)
广结善缘(鳝鱼烩广肚)
管鲍之交(鲍仔烧管厅)
固若金汤(蟹黄烩鱼翅)
扶摇直上(红焯鳐鱼翅)
独占鳌头(人参炖甲鱼)
大吉大利(栗子焖加吉鸭)
出人头地(地蹼炒桃仁)
出类拔萃(三吃海贝)
财运亨通(干贝镶萝卜)
财源茂盛(镶金钱鸡纵菇)
笔扫千军(冬笋御笔翅)
包罗万象(八宝葫芦鸭)
百折不挠(豆豉凤爪)
八面威风(炖八珍)
安居乐业(泥烤鹌鹑)
大发财源(发菜烧鱼丸)
国泰民安(酿八宝苹果)
寿
龙王贺寿(蟹黄烧鹿筋)
荣登上寿(松茸烩鹿筋)
长命百岁(芫爆散丹)
返老还童(童子鸡烧甲鱼)
长生不老(肥肠扒海参)
古稀人瑞(瑞裙烧鱼骨)
颐养天年(天花菜扒鹿脸)
寿比南山(南瓜蒸童子鸡)
人寿年丰(烧什锦)
五福临门(热六拼)
龙王夜宴(夜来香炒龙虾)
流芳百世(糟熘三白)
老当益壮(裙边烧蹄筋)
久炼成丹(琉璃山药丸子)
金龙献瑞(烧山瑞龙鱼肠)
高风亮节(山海双蒸)
福星临门(脐门海星烧豆腐)
福如东海(什锦冬瓜盅)
福备九畴(九转福寿螺)
鹤寿松龄(松茸烧鹤肉)
禧
白头偕老(韭菜炒蚶肉)
百年好合(年糕百合)
比翼双飞(焖双翅)
冰清玉洁(鱼骨扒芦荟)
才貌双全(菠菜盖帽)
乘龙佳婿(鹅肝煽龙虾)
地久天长(海肠子炒韭菜)
锦上添花(蟹黄扒雪耳)
欢欣鼓舞(花鼓獾肉)
花团锦簇(荷花锦鸡烧鞭花)
凤冠霞帔(清蒸炉鸭)
龙凤呈祥(花色冷拼)
绿凤新雏(炒仔鸡)
如花似玉(荷花鱼肚)
如胶似漆(鹿膝烩胶勺)
鸳鸯福禄(熘炒鸡肝和田鸡腿)
绣阁春开(绣球大虾)
心满意足(八宝白凤桃)
心旷神怡(扒心胰)
心花怒放(火燎鸭心)
笙磬相宜(竹笙煽石斑)
四喜临门(红曲肉)
望子成龙(虾子炒龙虾)
喜结良缘(鳍鱼酿凉瓜)
有声有色(桃花泛锅巴鱿鱼)
作者介绍
刘百洲,曾担任北京食品工业协会会员、世界美食协会会员,现任首都营养美食协会顾问。 从事厨师行业40余年,曾服务于北京首都机场、北京航空食品责任有限公司,承担飞机配餐和我国中央首长及外国元首、贵宾的专机配餐,在业内享有“空中厨神”之美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感,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文化气息。纸张的选择也很有质感,拿在手里翻阅,触感非常舒服,让人忍不住想要仔细品味每一个字、每一张图片。封面那一抹主色调,配上精致的插画,瞬间就把读者的思绪拉回到那个充满烟火气和美好寓意的传统文化场景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版式设计上的用心,文字排布疏密有致,既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又通过留白营造出一种高雅的格调。即便是像我这样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也被其中一些细节的考究所折服。例如,在介绍不同节令菜肴时,对色彩搭配的描述,简直就像是画家在调色盘上精心描绘一般生动,让人感觉不仅仅是在看一本菜谱,更像是在欣赏一本关于生活美学的图册。这本书的整体设计语言非常成熟和内敛,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却处处彰显着对传统审美的尊重与传承,对于追求高品质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份视觉上的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设计,我给满分,尤其是在针对不同水平读者的友好度上,处理得非常巧妙。初学者可能会担心那些繁复的传统技艺难以掌握,但作者通过一系列非常直观的图示和步骤分解,将复杂的流程化繁为简。即便是那些对火候控制要求极高的菜式,也能通过详尽的“状态描述”来辅助判断,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冰冷的时间刻度。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关于“食材预处理”的部分,通常这是最耗费心力和技巧的环节,而这本书将其细化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比如不同刀工的力度和角度都有文字辅助说明,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读者能够更有信心地去复刻书中的成果。而且,它还贴心地提供了“现代改良版”的建议,考虑到现代厨房条件的限制,使得这些流传已久的“硬菜”也能走进寻常百姓家,这无疑极大地降低了传统美食的门槛,让更多人能参与到这场美食的传承中来。
评分这本书在文化深度的挖掘上,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广度和精细度。它不仅仅罗列了菜肴名称和制作步骤,更像是一部浓缩的民俗志或社会生活史。我发现,作者对每一个节庆、每一个场合所对应菜式的文化语境把握得极其精准。比如,对于婚嫁习俗中的“甜”与“合”,在不同地域的演绎,都有详尽的对比分析,这种跨区域的比较研究,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礼仪的认知。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做什么”,而是深入剖析“为什么要做这个”,这种求本溯源的精神,让整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得到了完美的平衡。在某些特定的传统仪式描述部分,作者的考证工作量之大可见一斑,许多鲜为人知的习俗细节都被细致地还原出来,这对于研究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普通的生活指南,它是一份可以被认真研读的文化档案。
评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便是“一扇通往温暖记忆的窗户”。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食物所承载的家族记忆和季节流转的韵律。这本书成功地唤醒了这种“食忆”。它描绘的不是米其林式的炫技,而是邻里间的互助、家庭团聚时的欢声笑语,是那种朴素而坚定的生活哲学。读到某些菜谱时,会忽然想起童年时节某个特定节日母亲忙碌的身影,那种感觉是任何高档餐厅都无法给予的慰藉。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节日的敬畏,具有一种强大的共情能力,它让我们意识到,烹饪不仅仅是为了果腹,更是我们与过去对话、与未来期许的一种仪式。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烹饪知识,更是一次心灵上的回归,让人重新审视“家常”二字的珍贵与重量。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叙述方式,实在是太有感染力了,它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食谱的刻板印象。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情感,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炉火边娓娓道来那些关于食材、关于技艺、更关于人情世故的故事。我最喜欢看它讲述每道菜背后的“缘起”,那种将烹饪提升到哲学高度的阐释,让人在学习制作的同时,也开始思考食物与生活、与社会角色的深层联系。比如,在谈到一道宴客大菜的选材时,作者会引经据典,分析不同食材在古代社会中的象征意义,这种知识的穿插,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探寻的乐趣。它的语言风格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条式指导,而是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读着读着,仿佛就能闻到厨房里的热气和香料的芬芳。这种叙事上的张力,使得即便是对烹饪不太热衷的人,也会被那些鲜活的文化片段所吸引,愿意一直读下去,去探索隐藏在美食背后的那些代代相传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