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舌尖上的中国
定价:29.80元
作者: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5112331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风靡全国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这本配套菜谱的情感母体和精神渊源
本书同时也是《舌尖上的中国传世美味炮制完全攻略》的升华篇
是对《舌尖上的中国》*得精髓地传承和*取其法地延伸
本书选用*秘制的美食炮制诀窍
用*地道的方法成就*正宗的口感体验
本书精心设置了**体而微的精准操作流程
带您用精细诠释
本书精心遴选出*严谨的关键细节配图导视
让您轻松迈过初试做菜的门槛
本书呈现了*意趣、*精髓的文化解读
藉由美食咀嚼历史与乡愁
90道隽永美味,美食找寻里悦享舌尖芬芳
800张全息视图,至味入心里感念春华秋实
来吧,让我们一起美食总动员
内容提要
本书延续本套书系的章节设置思路,分为江海之余味、五味之灵动、味蕾之甘甜、异域之情致、岁月之沉淀五章。选菜以简约二字作为“地道”的首要标准,恪守但凡居家做菜多以简约为要的原则,确保正宗的同时简化步骤;同时,基于对烹饪“感觉”的重视,增多了“关键”板块的内容,将妈妈级、祖母级的烹饪心得完整呈现;摄影团队也从“感觉”入手,餐具大巧若拙,用光突出自然感觉,菜式成品图的设计强调您初见它时的感觉——映满眼帘,如同就端在桌前。愿每一道菜都能让您有如若初见的感觉,由之带来的幸福滋味久久溢满心田。
目录
章 江海之余味
罗锅鱼片 / 010
热炝鲈鱼 / 012
彭城鱼丸 / 014
三丝敲鱼 / 016
龙井虾仁 / 018
汕尾虾蛄 / 020
和乐蟹 / 021
避风塘炒蟹 / 022
宫门献鱼 / 024
炒蟹黄油 / 026
赣州小炒鱼 / 028
酸辣鱼羹 / 030
柠檬乌头 / 032
白醮鳙鱼头 / 034
第二章 五味之灵动
抓炒里脊 / 038
炒肝儿 / 040
姜鸡 / 042
扒肘子 / 044
炒双冬 / 046
冷面 / 048
蒜泥白肉 / 050
叉烧 / 052
艇仔粥 / 054
银针鸡丝 / 056
和味牛杂 / 058
水煮牛肉 / 060
毛血旺 / 062
油爆双脆 / 064
三丝莴笋卷 / 066
九转肥肠 / 068
炸牛肉 / 070
清蒸牛蹄筋 / 072
酱红萝卜 / 074
三鲜豆皮 / 076
沙茶鸡丁 / 078
荔浦芋扣肉 / 080
泥鳅钻豆腐 / 082
西湖莼菜汤 / 084
锅巴菜 / 086
烧南北 / 088
酸辣豆花 / 090
牛肉小汤包 / 092
香辣田螺 / 094
鸡茸豆腐 / 096
第三章 味蕾之甘甜
雪衣豆沙 / 100
炒米奶茶 / 101
三不粘 / 102
冰糖湘莲 / 104
黄桂柿子饼 / 106
海南椰子盅 / 108
葡式蛋挞 / 110
双皮奶 / 112
心太软 / 114
清油盘丝饼 / 116
奶汤银丝 / 118
桂圆鸡 / 119
芒果西米露 / 120
黏豆包 / 122
炸汤圆儿 / 124
奶汤核桃肉 / 126
第四章 异域之情致
酱汤 / 130
红烧琵琶肉 / 132
拌牛肉 / 134
大理饵块 / 136
姜拌汤 / 137
丁丁炒面 / 138
安多面片 / 140
人参鸡片汤 / 142
葡国鸡 / 144
胡椒饼 / 146
丸林卤肉饭 / 148
扒冻豆腐 / 150
第五章 岁月之沉淀
尚稽豆腐皮 / 154
江州水浒肉 / 156
庐江小红头 / 158
定襄蒸肉 / 160
应山滑肉 / 162
粉鱼 / 164
高平烧豆腐 / 166
晋城烧大葱 / 168
商芝肉 / 170
烧肉藏珠 / 172
沙县豆腐丸 / 174
龙城螺蛳粉 / 176
龙泉烧香菇 / 178
糖蒸肉 / 180
蚝油凤爪 / 182
汤泡肚 / 184
芙蓉鸡片 / 186
蛋饺 / 188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深海生物的科普读物,那真是让人体验了一次“无重力阅读”的感觉!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完全颠覆了我们对“生命”的定义。作者的笔触极其冷静克制,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极端环境生命力的赞叹,却能感染到每一个读者。它不像一般的自然书籍那样罗列物种,而是将叙事围绕着“光照的终结”和“化学能的奇迹”这两个核心概念展开。我特别喜欢其中对热液喷口生态系统的描绘,那些不依赖阳光、完全依靠硫化物生存的奇特细菌群落,以及围绕着它们形成的、宛如外星世界的生物圈,简直太科幻了!书里详细描述了深海生物为适应高压、低温和绝对黑暗所进化出的各种“黑科技”,比如有些鱼类拥有可生物发光的诱饵,有些则进化出了几乎透明的身体结构来躲避捕食者。阅读过程就像潜水艇一次又一次地深入马里亚纳海沟,每翻过一页,压力感似乎都在增加,但发现新奇生命时的兴奋感也随之攀升。这本书成功地将严谨的科学研究与哲学层面的思考结合起来,让人不禁思考生命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评分天哪,最近翻开一本关于世界各地奇特风俗的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细腻,作者仿佛是一位游历了五大洲的探险家,用他那双充满好奇的眼睛捕捉了每一个文化角落里那些令人咋舌却又蕴含深意的生活习惯。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亚马逊雨林中一个隐秘部落的成年礼,他们对自然界万物的敬畏之情,以及那些看似原始却无比和谐的生存哲学,让人深深反思我们现代社会对环境的索取和破坏。书中对细节的描摹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比如描述当地人如何用藤蔓编织出坚固耐用的工具,或者他们如何仅凭气味就能分辨出数种相似的草药的功效。语言充满了画面感,读起来就像在看一部高质量的自然纪录片,只是这次的配音是文字,而且更具情感的温度。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对人类多样性和韧性的赞歌,它告诉我,所谓的“文明”不过是众多生活方式中的一种,而我们很有可能错过了更本真的存在方式。我合上书页时,感觉自己好像刚刚从一场漫长而生动的梦中醒来,对日常的柴米油盐有了全新的敬畏。
评分这本关于十九世纪欧洲哲学思潮演变的专著,简直是对我智力的一次全面挑战与提升!坦白说,前半部分关于黑格尔辩证法的解析,我已经需要反复回读好几遍才能勉强抓住脉络,但那种“啃硬骨头”的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作者的学术功底毋庸置疑,他对康德、尼采、叔本华等思想巨匠的文本解读精确而深入,避免了许多通俗读物中常见的过度简化和误读。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精巧,它没有将哲学家们孤立地看待,而是展示了他们之间是如何像一场漫长而激烈的“思想摔跤”,互相继承、互相批判,最终共同塑造了现代人的精神景观。尤其精彩的是关于“现代性的焦虑”的论述,作者将社会变迁(如工业化和世俗化)与个体精神危机的爆发紧密联系起来,论证非常有力。阅读此书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因为它要求你不仅要理解“他们说了什么”,更要理解“他们为什么那样说”以及“他们的说法对我们今天的思考有何影响”。它不是用来消遣的,而是用来训练思维肌肉的绝佳工具。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古代星象学与航海技术交叉影响的史学著作,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满是羊皮卷和黄铜仪器的图书馆!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将星象学和实用科学割裂开来,而是探讨了在没有现代导航工具的时代,人类是如何将对天体的信仰与实际的地理探索结合起来的。作者对中世纪阿拉伯航海家和早期葡萄牙探险家文献的研究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细致程度。书中通过还原当时船员的视角,描述了如何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仅凭观察特定星辰的相对高度和方位来估算纬度,那种对天文现象的依赖和敬畏,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更吸引人的是,作者还对比了不同文明对同一片星空的解读差异——比如欧洲的黄道十二宫与中国古代的二十八星宿在确定方向上的具体操作和神话寓意。它不仅是一本关于导航技术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早期人类如何通过观察宏大宇宙来构建自身世界观的精彩案例分析。读完后,我对古人面对未知海洋时的勇气,以及他们对头顶星空的依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对建筑史和城市规划有执念的人量身定做的,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啃完其中关于古代防御工事演变的那部分,内容之扎实,信息密度之高,让人欲罢不能!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编年史叙事,而是巧妙地将军事需求、地质条件和当地材料特性编织成一张宏大的历史网。比如,书中对拜占庭城墙复杂的三层防御体系的解析,不仅详细列出了每一层墙体的高度、厚度及其建造工艺的细微差别,更深入探讨了这些设计是如何应对不同时期攻城技术的进步——从投石机到更先进的火药武器的威胁。作者的功力深厚,穿插了大量工程学的原理,但表达方式又极具可读性,即便是对军事工程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通过那些精妙的剖面图和历史案例分析,领略到古代工匠的智慧。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作者将不同文明的城墙进行对比,比如罗马的直线防御与中国宋代城市注重内环多重防御体系的差异,分析了背后的政治结构和战争形态对城市形态的塑造。读完后,你再看任何一座古城遗址,都会不自觉地带着一种全新的、解构的眼光去看待那些石头和砖块背后的千年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