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建主编的《中国茶事(精)》是一本介绍中国茶及茶文化的图文书,内容涵盖了饮茶方法及中国茶文化的方方面面。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中国各种名茶的特色、品鉴,与鉴茶相关的工艺和产区;其次是各种茶的冲泡技法和讲究;接着是茶具的选购和茶具使用、紫砂壶的挑选使用和保养;养生茶饮和茶疗。*后是茶文化、历史,以及关于茶的奇闻轶事。书中图片虚实恰当,风格淡雅,版式方面也颇为文艺,以与中国茶文化的清新、淡雅、隽永的特色相契合,让读者在阅读中即能体会到茶文化的那种独特韵味。
郑国建,**工程师,**一级评茶师,主要从事茶叶加工技术研究,质量管理、质量检测和标准化工作。主持或参加制定了《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茶叶)》《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审查通则》《茶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等多项全国性的技术法规,还主持承担**茶叶质量监督抽查等工作。 现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中国**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员,**认可委实验室评审技术专家,两岸斗茶组委会技术主任等职,《中国茶叶加工》杂志主编,”陆羽奖”第四届**十大杰出贡献茶人。
第一篇 名茶志
第1章 中国茶叶地图
中国古代茶叶种植
中国现代茶叶地图
江北茶区
江南茶区
西南茶区
华南茶区
第2章 从树叶到茶叶
茶树的原产地、进化和传播
发现—茶树原产于中国
茶树的进化
茶树的传播
从龙团凤饼到蓬松散茶
唐宋时期的龙团、凤饼
明代兴散茶
现代茶业的分类方法
基本茶类与再加工茶类
茶的深加工产品
多姿多彩的外形
五颜六色的茶汤
第3章 名茶鉴赏
白毫银针
白牡丹
寿眉
普洱茶
千两茶
清心明目助消化
四川边茶
铁观音
大红袍
冻顶乌龙
铁罗汉
白鸡冠
水金龟
黄金桂
肉桂
永春佛手
白毫乌龙
凤凰单枞
祁门工夫红茶
滇红工夫茶
坦洋工夫红茶
正山小种
红碎茶
宜红工夫茶
西湖龙井茶
洞庭碧螺春
黄山毛峰
竹叶青
安吉白茶
恩施玉露
太平猴魁
六安瓜片
信阳毛尖
都匀毛尖
蒙顶甘露
婺源茗眉
舒城兰花
君山银针
蒙顶黄芽
霍山黄芽
碧潭飘雪
第二篇 茶之器
第1章 泡茶器具的前世今生
第2章 老茶器之韵
第3章 现代经典茶具
第4章 茶具各司其职
第三篇 茶之饮
第1章 泡茶方法的演变
第2章 泡茶的要点
第3章 茶礼、茶席
第4章 基本泡茶法
第四篇 茶养生与茶美食
第1章 茶叶中的有益成分和保健作用
第2章 茶食制作
附录 茶历史与茶文化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冲击来自于它对“茶”与“药”关系的历史考察,它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将两者泾渭分明的认知。作者似乎是位受过专业药理学训练的学者,他将中国历代本草学典籍中关于茶的记载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考证,试图还原茶叶在古代作为一种药物的真实功效和使用方式。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产地、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叶对人体脏腑的微妙影响,并结合当时的医疗实践案例进行佐证。这种跨学科的叙事方式非常新颖,它不再将茶视为单纯的饮品,而是将其放置于古代医疗体系的框架下进行解读。例如,书中提到唐代僧医如何利用茶来辅助冥想和清心定神,这部分内容写得非常详实,令人信服。不过,由于其侧重点在于药理分析,对于如何种植和制作用于药用的特定品种,着墨不多,整体感觉更偏向于历史医学史的研究报告,而非面向普通读者的科普读物。
评分拿起这本大部头,我首先被其排版和印刷质量所吸引,厚实的纸张和优雅的字体,彰显出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然而,内容上,它着重于近现代中国茶叶的产业化进程和国际贸易史,这与我期待中那种专注于宋代点茶或者唐代煎茶的古典文献大相径庭。书中详尽地梳理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各大名茶(如滇红、祁门红茶)是如何通过改良技术、引入西方审美,最终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作者的数据引用非常严谨,充满了经济史的视角,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政策对茶园结构的影响。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出口创汇”的章节感到震撼,它揭示了看似风雅的茶叶背后,其实是与全球市场博弈的残酷现实。说实话,对于一个只关心茶汤滋味的爱好者来说,这些宏观的叙述略显枯燥,但从文化产业研究的角度看,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它将“茶”从一个文化符号,还原成了一个重要的农产品和贸易商品。
评分这本书,坦白说,我本来是冲着某个特定方向的古代茶道典籍去的,结果翻开发现完全是另一个调调。它更像是一部细致入微的民俗志,聚焦于当代中国不同地域的饮茶习俗与文化变迁。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江南水乡采茶、制茶以及日常待客之道的描摹,那种细腻到近乎可以触摸的质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比如,书中对徽州地区“老茶客”如何品鉴新茶时,那种近乎仪式化的动作和对水温、投茶量的执着,描述得淋漓尽致。它不是在教你泡茶的技艺,而是在记录一种生活方式的消逝与坚守。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章节专门对比了城市白领和乡村老人饮茶习惯的差异,前者追求便利和养生概念,后者则将茶视为生命律动的一部分,这种社会观察的深度,远超出了我对一本“茶”类书籍的预期。整本书的叙事节奏缓慢而沉稳,文字功底扎实,读起来像是在品一杯需要耐心去感受其层次变化的乌龙,回味悠长。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旅游文学与个人游记的混搭体,充满了行走者的视角和随性的观察,而不是一本结构严谨的专著。作者似乎带着一种对“失落之美”的追寻,走访了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一些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茶区。他对那些与世隔绝的茶山部落的描绘,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重点放在了当地人与自然共生的哲学上,比如他们如何看待山泉的水质,以及采摘时对“茶神”的敬畏之心。文字的调性很轻盈,夹杂着不少作者个人的感悟和与茶农之间发生的趣闻轶事,读起来非常轻松愉快,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旅伴分享他的见闻。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内容过于偏重地域风情和个人体验,在涉及具体茶叶品种的科学分类或制作工艺时,深度明显不足,很多地方蜻蜓点水,留下了许多知识性的空白,不过,这也许正是作者想要营造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感吧。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才开始读这本书的,一开始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教人如何沏泡、如何品鉴的实用手册,毕竟书名听起来很‘事’。然而,书的内容却完全转向了对中国茶文化哲学意蕴的探讨,甚至有大量的篇幅引用了禅宗、道家思想对“茶道精神”的阐释。作者的文风非常学术化,句式复杂,逻辑链条很长,几乎每一句话都承载了深厚的哲学内涵,读起来需要极大的专注力。书中对“空”与“满”、“静”与“动”在茶室空间布局中的体现,进行了长篇累牍的剖析。例如,对茶席中留白的处理,作者能引申出整个中国传统美学中关于负空间的理论。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哲学思辨录,而非茶具指南,它迫使读者反思饮茶行为背后的形而上学基础。对于想快速学会泡茶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会令人失望,但对于醉心于东方智慧的思考者而言,它提供的思想食粮是相当丰厚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