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舌尖上的中国乡土小吃
定价:36.80元
作者:李韬著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63724994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李韬编著的《舌尖上的中国乡土小吃》是一本让人想家的书,让人想起某时某地某人的书;是让人既流口水,也泛泪光的书;是让人心里甜甜,偶或鼻子发酸的书。在时光流转中,那些小吃曾经并正在温暖着我们的胃,我们的心。爱生活的吃客们,书中有我们家乡的味道,有我们旅途中热爱的味道。吃客,顶起,走你!
内容提要
百味美食,念乡土的它,李韬编著的《舌尖上的中国乡土小吃》述说的是有红尘烟火气的街巷小吃。书中所述130多道乡土小吃,说人说吃说做法,道尽小吃里的大情意:食材里的情意,制作传承中的情意,包裹在吃 客味蕾中的情意。正如“百家讲坛”的文化学者吕立新所言:“小吃的境界往往和文化有相通性,因为它们也是来源于生活而又能高于生活的……李韬 早就应该写这样一本书啊!他的文字收放自如,在吃中看到人间百态。”《舌尖上的中国乡土小吃》,饱含着让我们或欢欣或怅然的舌尖与心头记忆。
目录
作者介绍
李韬,网名小妖,搜狐吃喝社区十大美食博主之一,新浪元老博主。新浪微博:李韬之流年似锦。
喜欢美食、热爱行走。眉州东坡管理学院院长,餐饮五钻餐厅评审员,国家饭店业注册高级职业经理人。
出版作品:《特色美食里的风情》、《餐饮全面服务管理:抓牢顾客的心》(第二版)、《打造员工的秘诀》、《辨饮中国茶》、《一泡一品好茶香》、《新手怎样买好茶》。
文摘
序言
这本《舌尖上的中国乡土小吃》简直是美食爱好者的福音,光是翻开书的封面,那油光锃亮、热气腾腾的食物照片,就足以让人食指大动,恨不得立刻钻进书里去。我必须得说,作者在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烟火气”方面,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和功力。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讲云南的某些少数民族在特定节日才会制作的糯米点心,那种描述,细致到能让你闻到烤制时木柴燃烧的独特香气,以及米粒在石臼中被舂捣后散发出的那种原始的、带着泥土芬芳的甜味。它不像那些高高在上的分子料理书籍,这本书是真正扎根于土地的。比如,它没有过多渲染那些大城市里光鲜亮丽的网红小吃,而是将镜头聚焦在了那些可能只有在特定村落的集市上才能一睹真容的“野路子”美食。我特别欣赏作者对食材来源的考究,比如提到制作某种凉粉时,对当地特有野生植物淀粉提取过程的详尽记录,那简直就是一篇活生生的植物志与烹饪史的结合体。读完后,我立刻规划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目的地就是书中提到的那个以制作猪血粑闻名的湘西小镇,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去体验那种手工制作的质朴与温度了。
评分说实话,初捧此书时,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食谱汇编,毕竟“乡土小吃”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严肃劲儿。然而,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跳跃和生活化,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反而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饕在灶台边与你拉家常。它巧妙地将地方风俗、历史变迁与食物的演变串联起来,让人明白,一个简单的烧麦或一碗粉,背后蕴含的远不止是调味料的配比。书中对某一地区独特的“糊汤”制作工艺的描述,简直是微观人类学研究的范本。作者没有用冰冷的文字去定义它,而是通过讲述当地人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汤底的浓稠度,如何利用一锅老油来“记住”过去几十年的味道,来展现这种传承的艰辛与骄傲。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黄梅戏地区油条的段落,它探讨了在经济结构变化后,许多家庭作坊如何坚守用老面团和特定比例碱水的传统,这不仅仅是为了口感,更像是一种对抗工业化、保持文化身份的沉默宣言。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吃”本身,它是在为这些即将消逝的市井记忆立传。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实在令人拍案叫绝,完全颠覆了我对“乡土”题材书籍的固有印象。它没有采用那种粗糙的、似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影印出来的质感,反而充满了现代的留白和艺术感。每道小吃的主体照片布局都极为考究,光影的运用达到了商业摄影的水准,但同时又保留了食物最真实、最诱人的细节,比如油炸食物表皮上细小的气泡纹理,或者腌制品汁水微微渗出的晶莹感。更别提那些穿插其中的手绘插图,它们不是那种呆板的步骤图,而是用非常灵动的线条勾勒出摊贩忙碌的身影、食客满足的侧脸,甚至是那种制作工具的特写——那些木勺、竹篾筐、炭火炉子,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故事感。我甚至会反复去读那些小吃背后的“典故”,比如某个地方的“糖油坨坨”据说起源于古代士兵的干粮改良,这种虚实结合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粘性。总而言之,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绝对是年度最佳美食画册的有力竞争者。
评分我得承认,我是一个对“人”的故事比对“食物”本身更感兴趣的读者。而这本《舌尖上的中国乡土小吃》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就是它在描绘食物的同时,也细腻地勾勒出了那些守护着这些味道的人们。它不是那种冰冷的“美食地理志”,它更像是一部口述历史集。书中收录了许多对那些年迈的小吃制作者的访谈记录,那些带着浓重乡音的朴实话语,被整理得既保留了原有的神韵,又清晰易懂。我读到一位卖臭豆腐的老奶奶讲述,在她的记忆里,这种臭豆腐的味道已经传承了三代人,她制作的秘诀不在于那些复杂的发酵罐,而在于每天清晨她对那一口老卤水的“倾听”。文字捕捉到了她眼中那种混合着疲惫、自豪和一丝孤独的神情,让我深切感受到手艺人面对时代变迁时的坚守与无奈。这本书的文字力量在于,它让我感受到了食物背后的温度和重量,让我明白了,每一份小吃,都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故事和情感的载体,读完让人心头一热,对这份朴素的乡土智慧油然而生敬意。
评分从一个美食鉴赏家的角度来看,《舌尖上的中国乡土小吃》最大的贡献在于其对“地方性”的执着和深入挖掘。它成功地避开了那种泛泛而谈、什么都想沾一点的通病。相反,它采取了一种“深潜”的策略,往往用大量的篇幅,仅仅聚焦于一个省份内一个极小的地理单元所独有的某一种小吃。例如,关于徽州山区某种用野菜和豆腐渣混合蒸制的“窝窝头”,书中所呈现的配方,其精确度简直令人咋舌,涉及到特定山脉特定时节采摘的草本植物的比例,甚至是制作过程中水温必须控制在哪个摄氏度区间。这种近乎偏执的记录,保证了其内容的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地图,去了解这些地名背后的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当地的味觉偏好——为什么那里的人偏爱酸辣,为什么偏爱粗粝的口感而非细滑的质地。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框架,让我明白了食材的“风土人情”,它让我意识到,地域的差异,才是中国饮食文化最迷人的DNA。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