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吃相
定价:38.00元
作者:余斌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8076819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吃相”一语,本义当然是指吃喝时的举止神态。但也时常挪作他用,说某人“吃相难看”,未必就是说他饭桌上斯文,有时是指其为人行事不够淡定,急吼吼缺少风度。再往大里引申,吃相之“相”也可通于世相之“相”,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吃相,作为整体,人类有人类的吃相,一个时代则又有一个时代的吃相,在吃上面,也是“此中有人,呼之欲出”的。从吃相能看出的东西委实不少。
内容提要
本书生动描摹以江南为主的各色美食、市井风味,从肥肉、小龙虾、锅贴、层层脆,到四色糖、糕团、慈姑、麦乳精、烘山芋等,兼及中西,读来令人生津垂涎或会心莞尔,其中的民俗、旧事、记忆、温情,余韵隽永,读者细品一方水土一方人,更可从中窥见世相百态。
目录
I 自 序
001 论肥肉之存在方式
013 锅贴、煎饺之辨
021 鱼香肉丝与洗脚问题
028 龙虾风暴
062 醉?虾
076 蟹
096 那些年,我们桌上的鱼
099 观?鱼
103 镇江肴肉
107 猪耳朵,层层脆
112 “下水”之猪肝儿
118 荷包蛋
124 丝?瓜
129 豌?豆
135 慈?姑
140 豆花与豆腐脑
144 豆腐乳
149 凉?粉
156 炒粿条
159 四色糖
163 糕与团
170 年?糕
174 奶?糕
180 巧克力
183 麦精露与麦乳精
190 烘山芋
198 “老鼠屎”
204 “原教旨主义”粽子
209 月?饼
217 意大利馅饼
226 炒菜之热闹
232 初遇“洋”面条
236 焙果与如意卷
239 中美油条之比较
243 餐桌上的中西
246 餐桌上的句号
250 “扒”与“排”
253 载?体
260 加?椰
263 做?饭
267 吃?饭
271 下?饭
274 盒?饭
289 农家菜与“俺家小院”
297 草根“私房菜”
301 混?搭
304 食分男女
309 打?包
314 吃?相
317 沪宁线上的味道
321 一日三餐
作者介绍
余斌,1960 年生于南京,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张爱玲传》《周作人传》《提前怀旧》《旧时勾当》《南京味道》等。
文摘
序言
说实话,刚翻开《吃相》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因为这类题材的书,很容易写得过于说教或者流于表面。但这部作品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天动地的 plot twist,它所有的力量都凝聚在那些微不足道的日常交锋之中。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幽暗面有着一种近乎病态的迷恋,却又用一种极其克制的方式将其展现出来。读到某个段落时,我甚至需要放下书,静坐几分钟,去消化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那种真实,不是那种童话般的圆满,而是带着泥土气息的、略显粗粝的,甚至让人感到不适的真相。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个故事,而是在参与一场无声的审判,审判的不是故事中的角色,而是我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个性,大量运用了那种老派的、略带文言色彩的词汇,但结合现代的语境,产生了一种奇特的化学反应,让整个阅读体验既古典又前卫。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努力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那些不那么光彩的“吃相”,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这本《吃相》读下来,真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文字冒险。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鬼斧神工,将那些寻常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细枝末节,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每一个场景都带着空气中的尘埃和光影。我特别喜欢他处理人物内心矛盾的方式,那种纠结、挣扎,没有被过度煽情,而是用一种近乎冷峻的、却又饱含深情的观察,将人物的灵魂剥开给人看。尤其是在描述主角面对重大抉择时的那种微妙的犹豫,那种眼神的闪躲和肢体的微小僵硬,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走入了一个精心布置的迷宫,每转一个弯,都能发现新的线索,新的风景。有时候,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悲悯。这本书的节奏感也处理得极佳,时而疾如奔马,将故事推向高潮;时而又像老电影的慢镜头,让人有足够的时间去品味那些韵味悠长的对白和环境描写。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作品,每次重读,或许都会有新的感悟,关于生活,关于选择,关于那些我们不愿承认却又真实存在的“吃相”。
评分读《吃相》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关于“语境”的深度学习之旅。作者似乎对社会阶层之间的微妙互动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他笔下的每一个角色,无论贫富贵贱,其言行举止都与其所处的环境和内心渴望紧密挂钩。特别是那些关于“礼仪”和“僭越”的描写,简直是鞭辟入里。那些看似不动声色的位次之争、眼神的交汇、敬酒的顺序,都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将这些隐晦的权力游戏,用一种近乎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你在感到惊叹的同时,又不禁感到一丝寒意——原来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互动,都可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文字的密度非常高,信息量极大,几乎每一句话都值得反复咀嚼。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喜欢社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分析的读者,它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像是一部深刻的社会人类学观察报告,只是它的记录方式,比学术论文要优雅和残忍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声音,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是那种强硬灌输观点的声音,而更像是一个坐在你对面的老者,用一种平静得近乎麻木的语调,讲述着尘世间的荒唐事。这种疏离感和客观性,反而增强了故事的说服力。作者似乎刻意避开了明确的道德审判,他只是将场景铺陈开来,将人物的动机裸露在你面前,然后让你自己去判断,去感受那种“吃相”背后的无奈与贪婪。在语言的运用上,作者展现了惊人的驾驭能力,他可以瞬间切换从尖酸刻薄的讽刺,到温柔缱绻的回忆,这种音调的快速转换,使得情绪的张力始终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线上。特别是对白的处理,极少有废话,每一个字都像是精心挑选过的石子,投掷下去,激起的涟漪久久不散。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刚刚完成了一次艰难的、但绝对值得的内心跋涉,这本书的后劲儿实在太大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妙。它采用了一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但这种跳跃感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像是在拼凑一幅被打乱的马赛克,读者必须主动参与到构建故事逻辑的过程中。作者对于时间感的把握堪称一绝,上一秒还在描绘一个喧嚣的宴会场景,下一秒就跳跃到了多年后主人公孤独的午后,这种时空错位的冲击感,让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和悬念。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细节处理上的偏执。比如,对不同餐具的摆放角度,对食物温度的细微变化,甚至是对衣物材质摩擦声响的捕捉,无一不透着一股匠人精神。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像无数细小的锚点,将庞大而复杂的情感结构牢牢固定在现实的土壤上。初读时可能会觉得略显晦涩,需要集中十二分的注意力去捕捉那些潜藏的伏笔,但一旦掌握了作者的节奏,那种抽丝剥茧的阅读快感是其他任何作品都无法比拟的。这绝对是一部需要“慢读”的作品,急躁不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