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些文字不仅仅是这位资历导演的日记,而且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它们是伤痕,是痛苦印记,是稀世珍宝。在我们这个夜晚(为点亮银幕之光而必须到来的创作之夜),这些文字宛如灿烂的群星,为我们照亮了通向完美的简朴而又崎岖的小路。 (法)罗贝尔·布列松 著作 张新木 译者 罗贝尔·布烈松(Robert Bresson)是法国电影大师。中学毕业后从事绘画, 30年代起参与电影制作。到80年代共拍成包括《贞德的审判》、《梦者四野》等十三部经典名作。他的“电影书写”理念及实践使他高居电影史殿堂的宝座。这本书的文字力量,体现在它对“观看行为”本身的哲学思考。作者不仅仅是评论银幕上的内容,他更关注“我们如何观看”以及“观看意味着什么”。在其中一章节,他详细剖析了观众席上的微妙互动,以及环境光线如何影响我们对叙事的接纳程度。这种由外及内的反思,让我对“观众”这个身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他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探讨了屏幕与现实的界限,以及电影这种媒介如何重塑我们的感知世界。这种探讨是内敛而深刻的,没有浮夸的断言,而是通过对具体场景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层层剥开现象,直达本质。阅读时,我常常感到自己正在被引导着进行一场自我对话,关于记忆、关于幻觉、关于那些被影像永久定格的瞬间。它挑战了我们对“真实”的传统定义,并用电影的魔力,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既陌生又无比熟悉的平行宇宙。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电影鉴赏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视觉思维”的入门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多变,让人难以捉摸作者的“真面目”,但这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在某些段落,作者会化身为一个严谨的、仿佛置身于剪辑室的技师,精确地分析焦距的变化如何服务于人物的内心独白,那种语言的精度,如同手术刀一般锋利。而在另一些篇章,他又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怀旧的诗人,用散文化、略带伤感的笔触,追忆那些早已逝去的黄金时代电影人的风采,文字中充满了对逝去优雅的缅怀与敬意。这种在技术分析的冷峻与人文情怀的温热之间自由切换的能力,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我很少看到一本书能将如此多的面向——美学、技术、历史、哲学——糅合得如此自然而不显刻意。它证明了优秀的电影评论,本身就应该是一种文学创作。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不仅提高了对电影的鉴赏力,更重要的是,我的表达欲也被极大地激发了,仿佛作者把解读世界的方法论也一并传授给了我。
评分这部电影书写札记,光是名字就带着一股子沉静的力量。我拿到它的时候,其实心里是有点打鼓的,毕竟“札记”这个词,听起来就好像是作者那些零散的、未加修饰的随笔堆砌。然而,当我翻开扉页,迎面而来的那种文字的质感,立刻让我放下了心。作者似乎有一种将那些转瞬即逝的观影体验,用非常凝练却又不失温度的笔触捕捉下来的能力。他写到某个特定镜头时,不仅仅是描述了画面构图或者运镜手法,而是深入到那种光影交错间传递出的情感张力,仿佛他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亲身经历那个角色生命中的某个关键瞬间。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闭上眼睛,试图在脑海中重构出作者所描绘的那个场景,那种沉浸感是极强的。尤其是在描述一些经典场景的段落,他总能用一种旁人未曾注意到的角度切入,让人有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这本书不是那种手把手教你如何分析电影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场高水平的、私密的品鉴会,邀请你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共同品味影像艺术的精微之处。我喜欢这种由内而外的阐释,它给予了文本本身强大的生命力,让人在读完之后,对那些曾经看过的电影,产生一种全新的、更深层次的共鸣。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时间”这个元素的驾驭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程度。他笔下的电影评论,往往不是孤立地去剖析某部影片的剧本或表演,而是将之放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或文化脉络之中去审视。比如,他分析某部黑白老片时,其文字的密度和节奏感,几乎复刻了那个时代电影特有的那种庄重和克制。他的语言风格在这里变得极其考究,用词精准,句式结构也带着一种复古的韵律,读起来就像在品尝一坛陈年的老酒,回味悠长。与之相对,在谈及当代独立电影时,他的笔触又变得跳跃、灵动,充满了对实验性形式的赞许与探索欲。这种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电影,切换自如的表达能力,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电影史知识储备和极其敏锐的时代洞察力。更绝的是,他并不沉溺于堆砌术语,而是将复杂的电影理论融入到流畅的叙述之中,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的视角。这本书的好处就在于,它能激活你沉睡已久的、对光影艺术的好奇心,让你重新审视那些你以为自己已经了如指掌的影像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一场精心布局的迷宫。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按年代或类型划分的方式,而是似乎以一种近乎意识流的方式在不同主题间游走。有时,一篇关于特定导演叙事习惯的札记,会突然被一篇对某个特定色彩美学的大篇幅论述所打断,但神奇的是,这种跳跃感非但没有造成阅读上的混乱,反而构建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它强迫读者走出线性的思维定势,像电影蒙太奇一样,在不同的信息点之间建立起全新的联系。这种不循规蹈矩的编排方式,本身就是对传统影评的一种颠覆和致敬。它似乎在暗示:真正的艺术体验,本就不是整齐划一的,它是在碎片化的感知中寻求整体的意义。对于长期阅读固定模式影评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让人意识到,分析电影,也可以像创作一样充满自由和想象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那些略显冷门的欧洲艺术片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热情,那份真诚的热爱是无法伪装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