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怀胎全程指导

十月怀胎全程指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琳 著
图书标签:
  • 孕期指南
  • 孕妇保健
  • 育儿知识
  • 备孕
  • 产检
  • 分娩
  • 新生儿护理
  • 孕期营养
  • 孕期心理
  • 母婴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ISBN:97875127051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258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7
字数: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孕前优生准备科学到位,孕期优孕保健细心讲解
  产后饮食调养全面解惑,新生儿护理、照料全程指导

内容简介

  《十月怀胎全程指导》全面介绍了孕前准备、孕期保健、孕期胎教、孕期营养、孕期注意事项和分娩常识等知识,对准妈妈们进行科学的指导。针对孕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法。让准妈妈们轻松度过孕产期,孕育健康聪明的宝宝。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孕前知识
孕前准备
1.孕前应采取的准备措施
2.孕前心理准备
3.孕前生理准备
4.孕前物质生活准备
优生优孕
1.进行优生咨询
2.影响优生的因素
3.怀孕过程
4.精子和卵子
5,排卵期的预测
6.提高受孕质量
7,最佳的生育时机
8.应避免特殊情况下的受孕
9.准爸爸的优生原则
10.智力与遗传
11.避免畸形儿
12.需要进行遗传检查的情况
13.不宜结婚生育的遗传病人
14.近亲结婚与遗传病
15.父母与子女的血型
16.生男生女的关键
17.怀孕的征兆
18.预产期的计算
19.重视高危妊娠
20.准父母应当了解的数字
21.停用避孕药后不宜立即怀孕
22.避孕期间不宜怀孕
23.停止避孕后可怀孕
24.早产及流产后不宜立即再孕
25.不适合妊娠的工作环境
孕前饮食保健
1.孕前饮食与健身
2.叶酸
3.叶酸与妊娠
4.孕妇如何补充叶酸
5.长期服用药物的妇女不宜立即怀孕
6.丈夫服用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7.不久前受过X线照射的妇女不宜立即怀孕
8.婚后不宜立即怀孕
9.蜜月旅行期间不宜怀孕
10.春节期间不宜怀孕
11.酒后不宜受孕
12.吸烟不利受孕
疾病与受孕
1.防治贫血
2.患心脏病的妇女不宜怀孕
3.“鸡胸”是否遗传
4.癌症患者不宜怀孕
5.精神病患者不宜怀孕
6.癫痫病患者不宜怀孕
7.患过肝炎的女性应选择性怀孕
8.患高血压的女性可以选择性怀
9.患肺结核的女性不宜怀孕
10.患尖锐湿疣的女性不宜怀孕
11.患肾炎的女性不宜怀孕
12,糖尿病对女性妊娠及胎儿的影响
13.患哮喘的女性应选择性怀孕
14.患甲亢的女性不宜怀孕
15.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女性
应选择性怀孕
16.在计划生育时男性应防腮腺炎
17.患淋病的女性不宜怀孕
18.患梅毒的女性不宜怀孕
19.沙眼可以导致不孕
生男生女
1.决定生男生女的因素
2.通过饮食控制生男生女
3.科学控制生男生女的方法
4.科学预测胎儿的性别
怀孕其他注意事项
1.孕妇不宜和小动物接触
2.新婚期间不宜怀孕
3.身体疲劳时不宜怀孕
4.太胖的女性怀孕的不利因素
5.身体肥胖的女性孕前要限制
胆固醇的摄入
6.牙病对怀孕的影响
7.怀孕前应选择的卧具
8.孕前在饮食上应注意

第二篇 孕期知识
第三篇 分娩知识
第四篇 产后调理

精彩书摘

  孕妇不宜多吃精米、精面
  人体中含有氢、碳、氮、氧、磷、钙等多量元素(占人体总重量的99.95%),还有铁、锰、钴、铜、锌、碘、钒、氟等微量元素(只占体重的0.01%)。这些元素虽然在体内的比重极小,但却是人体中必不可少的,一旦供应不足,便可产生一系列疾病,甚至出现死亡。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孕妇、乳母和胎儿来说更重要,因为他们缺乏微量元素时会引起更严重的后果。所以,在生活中应注意不偏食,尤其是孕妇,尽可能以“完整食品”(指未经细加工过的食品或经部分精制的食品)作为热量的主要来源,少吃精制大米和精制面等。因为“完整食品”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B、、维生素B6、维生素E等,它们在精制加工过程中常常被损失掉,如果孕妇偏食精米、精面,则易患营养缺乏症。
  孕妇不宜过多吃肉
  吃肉过多,对母体不利,对胎儿也不利。人体需要多种营养成分,肉食不可能满足所有的营养成分,吃肉过多,必然会影响其他营养素的摄入,导致营养不良。吃肉过多,还会导致孕妇和胎儿体重过大,造成难产。因此,孕妇不要过多吃肉,而应注意进食蔬菜、水果。
  孕妇不宜食用过敏性食物
  众所周知,吸烟、喝酒、滥用药物对胎儿的危害很大,但孕妇食用过敏食物对胎儿发育的影响却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孕妇食用过敏食物不仅能导致流产、早产、胎儿畸形,还可使婴儿患多种疾病。
  ……
《婴幼儿常见病护理与家庭急救手册》 一本面向新手父母和家庭看护者的实用指南,专注于婴幼儿阶段(0-3岁)的日常健康管理、常见疾病识别、家庭护理技巧以及紧急情况下的初步应对。 --- 第一部分:科学育儿基础与健康保障 第一章:构建健康环境:从孕期到新生儿 安全睡眠环境的设置: 深度解析SIDS(婴儿猝死综合征)的预防措施,包括合适的床垫选择、卧位指导(仰卧的绝对必要性)、室温与湿度控制,以及如何安全使用包巾和睡袋。 室内空气质量管理: 探讨甲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对婴幼儿呼吸系统的潜在影响。如何选择环保家具和清洁用品,以及新装修居室的通风与净化策略。 疫苗接种的科学解读(非月龄计划): 详细介绍不同阶段疫苗的种类(计划内与计划外)、作用原理、接种后的观察要点和轻微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强调科学看待疫苗,而不是简单罗列接种时间表。 第二章:日常生理指标的解读与记录 体温的精准测量与判断: 不同部位(腋下、耳温、额温)测量的准确性比较。区分生理性发热与病理性发热的细微差别。建立家庭体温变化基线档案的意义。 呼吸与心率的正常范围与异常信号: 如何正确观察婴幼儿的呼吸模式(特别是睡眠中),识别过快、过慢、鼻翼扇动、三凹征等需要警惕的呼吸窘迫迹象。 排泄物的健康指示: 大便的颜色、性状、频率在不同月龄下的变化范围。如何通过尿布判断脱水风险。关于“攒肚”现象的科学解释与家庭应对。 第三章:喂养中的常见误区与营养补充 配方奶冲调的精确科学: 强调“一勺对多少水”的严格性,不擅自增减奶粉浓度可能带来的风险(水中毒或营养不良)。不同品牌和阶段奶粉的选择考量,而非简单推荐。 辅食添加的循序渐进(不含月龄表): 侧重于观察宝宝的“准备信号”(如能稳坐、对成人进食感兴趣),而非僵硬的时间点。不同食物的质地过渡,以及如何安全引入易过敏食物的观察窗口期。 维生素与矿物质的适度补充: 针对维生素D、铁、锌等关键营养素的补充原则,以及何时需要通过血液检查来指导补充剂量,避免盲目“大补”。 --- 第二部分:婴幼儿常见疾病的家庭识别与初步护理 第四章:呼吸系统疾病的家庭管理 普通感冒的“三不原则”: 不盲目使用抗生素、不滥用退热药、不忽视脱水风险。如何通过加湿、拍背、清洁鼻腔来缓解症状。 咳嗽的鉴别与处理: 干咳、湿咳、阵发性剧咳的区别。如何区分病毒性感冒引起的咳嗽与支气管炎、哮咳(如百日咳)的初步鉴别。了解蒸汽吸入的正确操作。 发热伴惊厥的应对流程: 详细步骤指导,强调保持镇定、侧卧、移开周围障碍物。关于“热惊厥会不会损伤大脑”的科学澄清,以及何时需要立即送医。 第五章:消化系统问题的日常干预 腹泻的家庭处理核心: 重点在于预防和纠正脱水。详细讲解自制口服补液盐(ORS)的配比或使用市售补液盐的指征。关于“捂汗”与“拉肚子”的迷思辨析。 便秘的非药物干预方案: 评估是暂时性功能性便秘还是需要排除器质性病变。重点介绍通过调整膳食纤维、水分摄入、腹部按摩(I L U手法)来促进肠道蠕动的方法。 常见食物不耐受与过敏的区分: 乳糖不耐受和牛奶蛋白过敏在症状上的重叠与不同。学习观察皮疹、呕吐、腹胀等症状的关联性,并记录可疑食物。 第六章:皮肤与意外伤害的初步处理 湿疹的阶梯式护理: 从基础的保湿屏障建立、衣物选择到局部药物(激素软膏)使用的安全剂量和频率控制。避免“一出疹子就用药”的倾向。 皮疹的快速分类指南: 如何区分热疹、尿布疹、麻疹样皮疹和猩红热皮疹。特别是警惕出现瘀点或紫癜时的严重性判断。 小外伤的家庭急救包准备: 包含清洁伤口(生理盐水的重要性)、消毒剂的选择(碘伏与酒精的适用范围)、如何正确贴敷创可贴和纱布包扎技巧。 --- 第三部分:家庭安全与紧急应变能力提升 第七章:居家环境的“隐形杀手”排查 中毒的预防与识别: 药物、清洁剂、植物毒性识别。如何正确储存家庭药品,并确保所有化学品放置在儿童不可触及的高度。 烫伤与烧伤的即时处理: 区分一度、二度烫伤的家庭处理边界。强调持续冲洗(低温、长时间)的重要性,避免使用牙膏、酱油等偏方。 溺水与窒息的快速反应训练: 重点介绍海姆立克急救法(Hainlich Maneuver)在婴儿(拍背、按压)和幼儿(上腹推压)中的区别操作演示。 第八章:什么时候必须立即就医?——警报信号清单 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信号: 持续的烦躁不安、哭声尖锐异常(与平时不同)、精神萎靡、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 循环与呼吸系统危急指征: 皮肤黏膜发绀、口唇发紫、呼吸暂停超过10秒、脉搏微弱或过快。 液体失衡与休克预警: 超过6小时无尿、哭泣时无泪、眼窝深陷、前囟明显凹陷(适用于婴幼儿)。 第九章:如何高效利用医疗资源 建立家庭健康档案: 记录就诊史、过敏史、近期体重变化和用药记录的重要性。这能帮助医生快速锁定病因。 有效沟通的技巧: 在门诊或急诊,如何清晰、简洁地向医生描述“病程起因、主要症状、已尝试的干预措施”,提高诊疗效率。 康复期的家庭照护: 疾病痊愈后如何逐步恢复正常活动和喂养,避免“病后虚弱”期的过度保护。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知识框架,帮助父母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成为孩子健康的第一道可靠防线。它强调观察、记录和科学应对,而非简单的症状对症下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其实挺吸引人的,那种柔和的色调和简约的排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可能是一本比较注重“人文关怀”和“情绪支持”的育儿指南。我目前怀孕快五个月了,身体上的不适感已经逐渐减轻,但精神上的不确定性却在增加,尤其是在研究分娩方式的选择上,简直是众说纷纭,让人无所适从。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中立、客观的视角来剖析无痛分娩和自然分娩的利弊,最好能结合一些真实分娩案例的细节描述,让我能更清晰地想象那个场景,从而做出更符合我个人身体状况的决定,而不是被网上的极端故事所左右。更深层次地,我希望它能深入探讨“准爸爸”在整个孕期中的角色定位和参与度。很多指导书似乎都默认母亲是唯一的主角,但我的伴侣也非常积极,我们希望能找到一些可以一起完成的“任务”,比如一起学习拉玛泽呼吸法,或者共同制定产后护理计划。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让父亲感到自己是不可或缺的、具体的参与方式,那就太棒了,这不仅仅是孕期指导,更是夫妻关系建设的指南。

评分

我对分娩后的“第四产程”——也就是产后恢复和母乳喂养的初期阶段——格外关注。很多孕期书籍在临近预产期时笔墨就少了,但我觉得产后才是真正挑战的开始。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非常详尽、不回避任何尴尬问题的产后护理指南。比如,关于会阴侧切或撕裂后的伤口护理,我需要知道不同程度的损伤应该如何在家进行清洁和消肿,以及什么时候必须立即就医的“红旗信号”。更重要的是,关于母乳喂养,我希望能看到对“追奶”和“应对涨奶的痛苦”的实用技巧,尤其是在新生儿黄疸、母乳性湿疹等常见新生儿问题的处理上,如果能提供权威的指导,让我知道何时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何时应该立即寻求专业哺乳顾问的帮助,那就太实用了。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种强大的后盾感,让我知道即使在最脆弱的产后几周,我手里握着的依然是一本能提供明确方向和支持的权威书籍。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朋友的强烈推荐,她说这本书在讲解孕期体重管理方面非常独到。我个人对体重增加这件事非常敏感,害怕过度增重带来的妊娠糖尿病风险,但又担心营养不足影响宝宝的生长。我研究过很多资料,大多只是给出一个笼统的“标准范围”,但我的体型和基础代谢可能跟标准不太一样。我真正想从这本书里得到的是一套更个性化的体重控制框架。比如,如果我属于偏瘦体型,在孕期前中后三个阶段,我应该如何科学地分配每周的卡路里增量?有没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高营养密度、低空热量的零食替代品?此外,这本书如果能包含一些关于孕期瑜伽或者温和运动的图解指导那就更好了,那些运动既能帮助我控制体重,又不会对腹中的宝宝造成压力。我非常看重实践性,那些需要复杂器械或昂贵课程的建议对我来说吸引力不大,我希望能找到一些在家就能轻松执行的、安全有效的运动方案,并详细说明在不同孕期进行这些运动时的注意事项和禁忌。

评分

我目前正处于一个对“胎教”充满好奇和困惑的阶段。网上的胎教信息五花八门,从听古典音乐到给宝宝讲故事,各种理论都有,让人分不清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是商业炒作。我希望这本《十月怀胎全程指导》能提供一个基于神经科学或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有说服力的胎教框架。我不想只是机械地播放录音,而是想了解如何通过与宝宝的互动,建立早期的情感连接。例如,如果我选择抚触作为胎教的一种方式,书中是否能清晰地指导我如何判断宝宝的反应,以及不同类型的抚触对宝宝听觉或触觉神经发育的影响?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适合在孕中期和孕晚期进行的,简单易学的互动游戏,比如“光影游戏”或者“声音辨识游戏”,那将会是极大的加分项。我更看重的是互动性和亲子关系的建立,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我需要知道如何让这个过程对我自己和宝宝来说都充满乐趣和意义。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很大期望的,毕竟“全程指导”这四个字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很靠谱,好像所有我担心的、模糊不清的问题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明确的答案。我最近正好在计划要孩子,心里头七上八下,上网看了不少论坛和文章,信息量太大反而更混乱了。我期待它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产科医生坐在我对面,用一种清晰、有条理、不带任何恐吓性的语言,一步一步地把我从“备孕焦虑”过渡到“科学怀孕”再到“安心分娩”的全过程。我特别关注孕早期的营养补充和生活习惯调整,希望能看到一些基于最新医学研究的、具体到食材和食谱的建议,而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多吃蔬菜水果”。另外,对于孕期的情绪波动,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实用的、心理学层面的应对技巧,比如如何识别“孕期抑郁”的早期信号,以及如何与伴侣进行有效沟通来共同面对这些变化。如果这本书能在这些方面提供深入且操作性强的指导,那它的价值就无可替代了。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图表和时间线,让我能直观地了解不同孕周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以及我需要做哪些相应的准备,比如产检的安排、疫苗的接种时机等等。总之,我希望它是一本能让我感觉“一切尽在掌握”的实用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