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神经内科医师、基层医师、全科医师及医学生。 针对三叉神经痛,从解剖、病理、生理、病因、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防与康复等角度全面介绍,并结合中医学理论知识,概述三叉神经痛的中西医治疗方法。特别适合基层医师、住院医师及中高级医师阅读,同时可以作为患者及家属的参考资料。
内容简介
《常见病临床诊疗丛书:三叉神经痛临床诊断与治疗》对三叉神经的解剖生理以及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病理和诊断与治疗进行了全面和全新的论述,重点介绍了各种治疗的技术要点、注意事项、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同时,阐述了与各种治疗相关的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护理。
本书内容全面,实用性强,适合神经病学、疼痛学专业工作者、医学生及头痛患者参考。
作者简介
李永豪,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2005年至今在邢台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工作,拥有多年临床经验,对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的经验。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三叉神经的解剖与生理1
第一节三叉神经的解剖学基础2
第二节脑干内的三叉神经核团2
第三节三叉神经的感觉根和运动根6
第四节三叉神经的周围支7
第五节与三叉神经有关的神经节16
第六节三叉神经的感觉传导通路和运动传导通路17
第七节三叉神经的生理21
第二章三叉神经的检查方法31
第一节常规检查32
第二节运动功能的检查32
第三节感觉功能检查法33
第四节反射检查法34
第五节影像学检查法39
疑难点评:三叉神经痛影像学检查的临床意义49
第三章三叉神经痛的概述50
第一节发病率51
第二节病因52
第三节发病机制53
第四节病理生理及病理解剖55
第五节分类58
第四章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59
第一节临床表现60
第二节诊断63
疑难点评: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思路65
第三节鉴别诊断65
第五章三叉神经痛的治疗85
第一节药物治疗86
第二节封闭治疗100
第三节手术治疗104
第四节其他治疗方法125
第五节并发症的防治129
疑难点评: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及预后139
第六章三叉神经痛的中医中药治疗143
第一节病因病机144
第二节中药治疗145
第三节针灸治疗147
第四节其他疗法157
第七章三叉神经痛的护理160
第一节三叉神经痛手术前的护理161
第二节三叉神经痛手术后麻醉苏醒期常规护理162
第三节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后恢复修养期护理163
第四节射频温控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护理164
第五节三叉神经痛撕脱术的护理165
第六节三叉神经痛应用封闭治疗的护理166
第七节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护理167
第八节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的护理168
第九节难治性三叉神经痛射频治疗的护理169
第十节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围手术期护理170
第十一节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后并发症的监护172
第十二节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护理174
第十三节三叉神经痛的伽马刀治疗及护理体会178
第八章三叉神经有关病变综合征180
前言/序言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累及颜面部剧烈疼痛的常见病、多发病,以上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发作性、短暂性、电击样剧烈疼为特点。病因不明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目前尚缺少根治方法,罹患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十分痛苦,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近年来,在三叉神经痛相关专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关于三叉神经痛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取得很大的进展,诊断仪器也不断进步,使得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手段和方式也日新月异。纵观国内参考书,能集中论述三叉神经痛的专注为数寥寥。
笔者结合多年诊治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研究工作成果,同时参考国内外最新资料,集思广益,整理编写了此书。本书对三叉神经的解剖生理以及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病理、诊断与治疗进行了全面和全新的论述,重点介绍了各种治疗的技术要点、注意事项、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同时,阐述了与各种治疗相关的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护理。不仅是从事三叉神经痛专业的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的必读书籍,也适于三叉神经痛相关临床学科的医师及高等医学院校学生阅读,亦可供三叉神经痛患者阅读参考。
本书的特点是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结合临床;特别突出基础为临床服务,诊断与临床并重;强调发病机制研究、诊断的重要性,提高读者的诊断、鉴别诊断水平,以避免和减少临床实践中的误诊、漏诊。
本书编写过程中,尽管我们做了最大努力,但限于编写时间和水平,书中不足之处敬请读者见谅,并予批评指正。
编者
2015年4月
神经外科的疑难杂症——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诊疗进展 三叉神经痛,一个在神经外科领域久负盛名的名词,它如同潜藏在面部深处的幽灵,以其突如其来的剧痛,折磨着无数患者,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这种疾病,顾名思义,是三叉神经(第五对脑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生的短暂、反复发作的剧烈性疼痛。疼痛的性质多为撕裂样、烧灼样、电击样,常在洗脸、刷牙、说话、进食甚至轻触面部时诱发,其疼痛的强度之大,常让患者痛苦不堪,甚至产生自残的念头。 三叉神经痛的神秘面纱:病因探秘 理解三叉神经痛,首先需要认识三叉神经。三叉神经是颅神经中最大的,负责面部大部分区域的感觉,包括额头、眼眶、鼻子、口腔、牙齿、舌头以及下颌等。它有三个主要分支: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这些分支共同构成了疼痛发生的广泛区域。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复杂,但最为常见和重要的原因是“血管压迫”。在这种情况下,血管(通常是小动脉)异常地走行,紧贴三叉神经的根部,其搏动不断地对神经产生刺激,久而久之,导致神经髓鞘损伤,引发异常放电,最终表现为剧烈疼痛。这种血管压迫,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硬化,更容易发生移位和压迫。 除了血管压迫,其他病因也不容忽视。例如,三叉神经鞘瘤、脑膜瘤等颅内肿瘤,虽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其生长压迫三叉神经,也会引起三叉神经痛的症状。多发性硬化症(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脱髓鞘疾病,也可能累及三叉神经,导致疼痛。此外,脑血管病、外伤,甚至某些感染性疾病,也有可能成为三叉神经痛的诱因。然而,仍有一部分患者,经过详细检查,也无法找到明确的病因,这种情况被称为“特发性三叉神经痛”,这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症状的千变万化:精准诊断是关键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具有高度特异性,但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最典型的症状是单侧、短暂(几秒到几分钟)、剧烈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疼痛的部位主要集中在三叉神经的某个分支或多个分支的分布区域,如面颊部、额部、眼眶、牙龈、舌部等。患者常能准确指出疼痛的“触发点”,这些触发点可能位于鼻唇沟、眉梢、口角等处。 疼痛的发作常常毫无预兆,但其诱发因素却非常明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咀嚼、说话、洗脸、刷牙、吹风、甚至微笑时,都可能被剧痛“击中”。疼痛的间歇期,患者可能完全没有不适感,但一旦发作,其强度足以让患者涕泪横流,蜷缩在地。 诊断三叉神经痛,除了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细致的神经系统检查外,影像学检查至关重要。磁共振成像(MRI)是目前诊断三叉神经痛最常用的手段,尤其是高场强的MRI,能够清晰地显示三叉神经根部是否存在血管压迫,以及肿瘤、多发性硬化等其他病变。通过MRI,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疼痛的病因,为后续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治疗的百花齐放:从药物到手术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是一个循序渐进、个体化的过程。初期,药物治疗是首选。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是最常用的药物,它能够有效地阻断神经异常放电,缓解疼痛。其他药物如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加巴喷丁(Gabapentin)等,也常被用于辅助治疗或作为替代药物。然而,药物治疗并非万能,部分患者可能对药物反应不佳,或出现严重的药物副作用,此时就需要考虑其他的治疗方法。 微创治疗在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射频热凝术(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是一种将电极插入三叉神经节,通过射频电流产生热量,选择性地毁损神经纤维,从而达到止痛目的的方法。该方法创伤小,恢复快,但可能存在复发或面部感觉减退等风险。 球囊压迫术(Gasserian Ganglion Balloon Compression)也是一种常用的微创手术,通过将球囊置入三叉神经节,充盈后压迫神经,达到治疗目的。经皮穿刺甘油毁损术(Percutaneous Glycerol Rhizotomy)则是将甘油注入三叉神经节,通过化学毁损来达到止痛效果。这些微创方法各有优劣,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对于药物治疗和微创治疗效果不佳,或者病因明确为血管压迫的患者,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目前最有效且根治率最高的治疗方法。该手术需要在显微镜下操作,暴露颅底,找到压迫三叉神经的血管,然后用人工材料(如Teflon垫)将血管与神经隔开,解除压迫。MVD手术的成功率高,复发率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也成为三叉神经痛的一种治疗选择,尤其是伽马刀(Gamma Knife)和射波刀(CyberKnife)。这种技术利用高能射线,精确地照射三叉神经,引起局部的神经损伤,从而达到止痛效果。其优点是无创,但疗效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且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面部感觉异常。 漫漫康复路:生活管理与心理支持 三叉神经痛的康复,不仅仅是疾病的治愈,更是一个生活方式调整和心理重建的过程。即使手术成功,患者也需要关注日常生活的细节,避免诱发因素。例如,进食时避免过热、过冷的食物,刷牙时轻柔,避免面部受到强烈的刺激。 心理支持在三叉神经痛的治疗过程中同样不可或缺。长期的剧痛,不仅摧残着患者的身体,也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容易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家属的关爱和理解,医生的耐心沟通,以及必要的心理咨询,都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重拾生活的信心。 展望未来:精准医疗与新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和治疗也在不断进步。新的影像学技术,如高分辨率MRI、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能够更精细地揭示三叉神经的功能和病变。基因学研究,也可能为理解三叉神经痛的遗传易感性提供线索。 在治疗方面,靶向药物的开发,以及更微创、更精准的手术技术,都在不断涌现。例如,机器人辅助手术,有望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未来,我们期待能够有更多创新的治疗手段,为三叉神经痛患者带来更彻底的解脱。 三叉神经痛,这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疾病,虽然充满挑战,但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正一步步地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为患者点亮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