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味难·中华饮食之魅

知味难·中华饮食之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庞同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饮食
  • 饮食文化
  • 美食
  • 中国历史
  • 传统文化
  • 知味
  • 文化之旅
  • 饮食风俗
  • 地方美食
  • 美食游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ISBN:97875552137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4130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化大家厚积薄发之作。占有大量史料经过长期积淀,纵探古今,以杂谈、随笔、小品等不拘一格的形式解析中国饮食的变迁,涉笔成趣,知识厚重。文化含量、历史的准确度远超时下在流行“吃货”小品,是真正的吃货小品。

作者简介

  邱庞同,著名饮食文化学者,饮食文化学界“八大金刚”之一。原扬州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饮食百科全书》编委、《中华饮食文库》编委,著有《中国面点史》《中国菜肴史》等。

目录

大煮干丝与烫干丝 / 21
鲥鱼的怀念 / 23
明前妙馔
——刀鱼菜点杂谈 / 26
鱼美品 / 29
古今中外的“套菜”
——从扬州《三套鸭》谈起 / 31
淮白鱼·太湖白鱼·长江白鱼 / 33
扬子江中食河豚 / 36
靖江汤包杂谈 / 40
淮安鳝鱼菜的极品 / 42
文蛤·竹蛏·紫菜 / 44
风味无穷的“京江肴” / 47
“鲃肺汤”再议 / 49
蓑衣饼 / 51
吴庖佳制蜜火腿 / 53
“叫化鸡”起源之谜 / 56
太湖美食在吴江 / 58
木渎羊肉菜历史漫谈 / 61
太仓“江海河美食”漫谈 / 63
无锡“王兴记”馄饨 / 66
金陵鸭馔甲天下 / 68
江阴河豚美味天下先 / 70
顾山镇的大烧饼 / 73
东台海鲜菜、鱼汤面一瞥 / 75
情系“全聚德” / 77
北京饭店一席酒 / 79
又进“莫斯科餐厅”(一) / 80
又进“莫斯科餐厅”(二) / 82
犹忆京华炒饼香 / 84

精彩书摘

  扬州面点是扬州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素以历史悠久、制作精致、品种多样、风味佳美闻名。
  从目前发现的材料看,扬州面点的产生,至迟不会晚于秦汉时期。当时,扬州境内以种植水稻为主,亦种植小麦等谷物。谷物加工工具除杵臼、碓等之外,已有旋转石磨。如20世纪50年代在扬州凤凰河水利工地曾经出土汉代旋转石磨。这就标志着汉代扬州地区已能加工小麦面粉,也就为面点制作提供了原料。又据汉代刘熙《释名》卷四:“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胡饼作之大漫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这里提到的各种饼,虽然没有说明产地,但是可以认为是当时中国长江以北广大地区的流行品种,扬州当不例外。
  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记载扬州面点的资料不多。但是,从一些史书和笔记中可以看出,包括扬州在内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面点品种已经较为丰富了。如《南齐书》中提到过“水引饼”、“扁米”,《南史》中提到过“面起饼”,《风土记》中提到过“角黍”,《拾遗记》中提到过“春饼”、“伏日汤饼”等。
  ……

《寻常烟火:近代中国城市生活的日常切片》 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宏大叙事或精英阶层的风雅,而是致力于挖掘和重构近代中国城市转型期中,那些淹没在历史尘埃里的“寻常烟火气”。我们试图通过对城市空间、社会交往、市民心态以及日常生活物件的细致考察,描摹出二十世纪上半叶,如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等新兴都市中,普通民众真实而鲜活的生活图景。 本书以一种“微观史学”的视角,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传统史学轻忽的角落:从街头巷尾的叫卖声中分辨出职业群体的变迁;从一张张旧报纸的广告里解码出消费文化的萌芽;从弄堂深处的居住格局中洞察社会阶层的固化与流动。它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当传统社会结构瓦解,新的都市生活方式尚未完全定型之时,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是如何理解、适应并塑造着他们所处的物质与精神环境的? 我们相信,理解一个时代的深度,必须深入到它最日常的肌理之中。 --- 第一章:都市的肌理与空间的重塑 近代中国城市的扩张,不仅仅是地理范围的扩大,更是空间意义上的重构。本章剖析了传统里坊制度向现代街区制过渡中发生的空间焦虑与适应。 1.1 “里”与“弄”的地理政治学 分析上海“里弄”作为一种独特的城市居住形态的兴起。里弄是传统宗族居住模式与西方“排屋”概念杂糅的产物,它既提供了私密性,又在公共走廊上制造了新型的邻里关系。我们对比了法租界和华界里弄在空间尺度、管理权属以及社会构成上的差异,揭示了空间划分如何固化了阶层鸿沟。 1.2 街道:流动的剧场与公共性的诞生 街道不再仅仅是交通干道,它成为了近代城市公共生活的核心舞台。本节重点考察了街道上出现的新的社会角色:人力车夫、小贩、擦鞋匠,以及早期的自行车使用者。他们的活动轨迹如何定义了街道的使用权?同时,城市规划中对街道的拓宽、美化(如林荫道的设置)与底层劳动者日常生存空间的挤压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权力博弈? 1.3 阳台与窗户:私人视线对外部世界的窥探 高层建筑的出现,使得“观看”的行为成为一种新的都市娱乐方式。通过分析文学作品及早期摄影资料中对“窗口景观”的描绘,我们探讨了市民如何通过窗户这一媒介,既保持了自身的私密性,又参与到了外部的公共景观之中,构建出一种“在场而疏离”的都市心态。 --- 第二章:汗水与营生:近代城市劳动者的生存图谱 本章聚焦于构成城市活力的庞大底层劳动群体,他们的职业变迁反映了经济结构的深刻转型。 2.1 身体的商品化:人力车夫的“速度”与“尊严” 人力车作为近代都市最标志性的交通工具,其运营者(车夫)群体经历了从自由雇佣到被车厂、工会组织化的过程。我们详细考察了车夫的工时、收入分配、行会组织以及他们通过集体抗议争取权益的早期案例,展现了劳动者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个体尊严的坚守。 2.2 穿行于“里”与“外”的家庭帮佣 家庭帮佣(保姆、丫鬟、厨娘)构成了近代城市中产家庭生活运转的基石。本节深入探讨了这一群体的人身依附性,以及她们如何成为传统家庭伦理向现代家庭模式渗透中的一个“缓冲带”。她们的食宿、薪资标准以及与主家的情感纠葛,是研究近代家庭关系变迁的重要样本。 2.3 移动的商业:摊贩的生存智慧 与固定的店铺不同,流动摊贩代表了一种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商业模式。本书通过对叫卖声、叫卖词的记录,分析了小贩们如何利用时间(清晨、深夜)和空间(特定巷道、码头)的空档来规避管理、满足特定群体的即时需求,体现了市场经济萌芽期的草根创造力。 --- 第三章:消费的仪式与物化的生活 近代城市是新的商品和消费主义观念最早的试验场。本章旨在描绘市民阶层如何学习“消费”,以及新式商品如何重塑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仪式。 3.1 广告的诱惑:印刷术与视觉文化的交汇 早期中文报刊和墙壁上的广告,是分析近代消费文化最直接的材料。我们系统梳理了针对肥皂、火柴、西药、以及进口纺织品的广告策略,考察了它们如何利用“科学”、“卫生”、“新潮”等概念,试图改变民众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认知。 3.2 “点心”的意义:从果腹到社交货币 本节不谈高档宴席,而聚焦于普通市民的日常零食与点心。分析了麻花、糖画、汤圆等传统小吃如何在都市环境中被重新包装、定价,成为日常社交、节日庆典中不可或缺的符号。点心的消费,反映了市民阶层在物质相对匮乏下,对“精致生活”的有限模仿与追求。 3.3 居室的变迁:新家具与旧习俗的碰撞 探讨了西式家具(如梳妆台、沙发、铁架床)进入普通家庭后,与传统坐卧习惯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一把新购的藤椅,可能被用于接待客人(新习俗),也可能被放置在堂屋角落供老人在其上打盹(旧习俗)。这种“混搭”正是近代都市家具文化的真实写照。 --- 第四章:闲暇的价值与公共的娱乐 当工作时间被工厂和商行的时间表定义后,“闲暇时间”的界定和使用成为了新的社会议题。 4.1 茶楼的衰落与咖啡馆的兴起 作为传统社会信息交流和休息的核心场所,茶楼在人口流动加剧的都市中开始式微,其功能被新的娱乐场所分流。本章细致对比了不同城市中咖啡馆(或西式茶室)的氛围、价格定位,以及它们吸引的知识分子、职员等新型社会群体,探讨了公共交往空间的性别与阶层差异。 4.2 梨园的“新戏”:地方戏曲的改良与市场化 面对西学东渐的冲击,传统戏曲如何自救?我们研究了如“文明戏”等改良剧种的出现,它们如何开始探讨社会现实题材,并在演出形式上引入灯光、布景等新元素,以迎合追求刺激和教育意义的新型观众。 4.3 街头的奇观:杂耍艺人的生存空间 与有组织、有场地限制的剧场不同,街头杂耍艺人(如魔术、相声的早期形态、驯兽表演)的存在,是衡量城市生活开放程度的指标。他们的表演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噪音和人群围观,是当时城市公共空间中最不受约束的“奇观”。 --- 结论:历史的“温度” 《寻常烟火》试图通过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细节,为我们还原近代中国城市生活所具有的“温度”。在这个巨变的前夜,人们在拥挤的里弄中彼此依偎,在学着使用新式物件的同时又紧抱旧有习惯不放。历史的重量,往往就藏在这一个个被快速遗忘的、关于“吃穿住行”的微小选择之中。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让我们得以穿越百年时光,重新体验那份属于先辈的,夹杂着汗水、希望与不安的都市呼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光碟封面设计得真是太有艺术感了,那种水墨晕染的风格,配上几笔写意的山水,一下子就把我带到了一个悠远的意境。我一直觉得,优秀的文化作品,不仅仅体现在内容本身,它的外在包装同样能传达出一种精神气质。这本书的包装,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某个宁静的午后,沏上一杯清茶,舒舒服服地窝在沙发里,一边翻阅这本书,一边聆听它配套的光碟,那将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情。这种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无疑更能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一种古朴典雅的色调,搭配着精致的插画,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更是让人心生期待。翻开扉页,那些精美的字体和排版,就已经足够让人沉醉。书中的每一页都仿佛经过精心打磨,从纸张的触感,到印刷的清晰度,都彰显着出版方对品质的极致追求。阅读一本好书,从来不仅仅是文字内容的汲取,更是整个阅读体验的升华,而这本书,无疑提供了这样一场视觉与触觉的双重盛宴。我迫不及待地想一头扎进书页的海洋,去探索那些未知的世界,去感受文字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就像是一扇通往古老东方世界的窗户,我仅仅是看了一眼,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那种配色、那种笔触,仿佛能闻到淡淡的书香和食物的香气。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以及纸张细腻的触感,都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我甚至已经开始想象,在某个悠闲的周末,泡上一壶好茶,安安静静地坐在窗边,翻开这本书,让自己的思绪随着文字在中华饮食的海洋中遨游。这种期待感,是很多粗制滥造的书籍所无法给予的。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那个充满东方韵味的书名深深吸引住了。虽然我并不是一个特别资深的“吃货”,但对于中华饮食文化的好奇心却一直很强烈。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致,看得出来是花了很多心思的。书页的纸质很细腻,摸上去手感很舒服,而且印刷的字体大小和行距都恰到好处,读起来一点也不会费眼。整体感觉非常大气,很有收藏价值。迫不及待地想开始阅读,希望这本书能带我领略到中华饮食的独特魅力,从中学习到更多有意思的知识,也许还能发现一些我未曾尝试过的美味。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简直是惊喜连连!首先,它的封面设计就足够惊艳,那种色彩搭配和图案的运用,瞬间就击中了我内心对美学的追求。拿到手里,你能感受到它分量十足,但又不会觉得沉重,恰到好处的尺寸拿在手中,触感也是极佳的。翻开书页,里面所呈现的不仅仅是文字,还有那些精致的插图和版式设计,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一种匠心独运。作为一名对阅读品质有着较高要求的读者,这本书无疑给了我非常大的满足感,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可以细细品味的艺术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