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艺茶道

禅艺茶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纯道 著
图书标签:
  • 禅茶道
  • 茶文化
  • 禅文化
  • 茶艺
  • 生活美学
  • 东方哲学
  • 静心
  • 品味
  • 修身养性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ISBN:97875496210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853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书写纸
页数:38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对中国茶道历史做了细致梳理,同时也兼论日韩的茶道。作者敏锐地发现,禅宗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与茶道有紧密联系,于是别具匠心地从禅茶的角度,讲述两者的关系和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以禅为主轴,比较全面地疏理了茶道的历史走向,以诠释“禅茶一味”的本意与茶道精神。全书共分十八章,其中中国茶道占九章,日本茶道占八章,韩国茶礼占一章。
  中国茶道部分内容涉及:神农氏开启茶世界,自古名寺出名茶,“茶道”开创者皎然,著《茶经》变“茶圣”的陆羽,七碗茶诗与一字茶僧,帝王玩家赵佶的茶论,十二居士皆嗜茶,禅茶一味,以及茶规、茶宴与茶礼。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部分内容涉及:茶入东瀛与茶祖荣西,日本禅师参禅学茶,村田珠光的茶道美学,日本茶圣千利休、利休弟子与一期一会,日本茶道精神:和敬清寂、冈仓天心与《茶之书》,日本茶会与茶语,以及韩国茶礼。

作者简介

  纯道,原名沈纯道,1962年出生于上海,曾在上海电机学院任教,后在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从事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自2002年起担任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至今。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各类著作十余本。近年来围绕禅宗美学应用领域有深入思考与实践。

目录

第一章 神农氏开启茶世界
一、神农氏,世界的茶祖
二、古茶树,活的茶化石
三、古代饮茶风尚的形成
四、茶字形成与禅师有关
五、纪念茶祖,以茶兴邦

第二章 禅茶,自古名寺出名茶
一、吃茶之风,随佛而兴
二、茶有三德,僧植名茶
三、庐山云雾,名僧培植
四、径山禅茶,茶宴待客
五、景宁惠明,因僧得名
六、仙人掌茶,禅师创制
七、黄山毛峰,庵石养茶
八、松萝山茶,始于比丘
九、智矩贡茶,茶僧礼焙
十、武夷岩茶,僧制得法
十一、 普陀佛茶,观音仙茶

第三章 皎然,“茶道”开创者
一、皎然的诗意人生
二、皎然的茶道贡献
三、皎然的禅茶诗句
四、皎然的历史评论

第四章 陆羽,著《茶经》变“茶圣”
一、陆羽的佛化人生
二、陆羽的寻茶足迹
三、陆羽的茶经要点
四、陆羽的历史贡献

第五章 七碗茶诗与一字茶僧
一、卢仝不凡世
二、卢仝七碗茶
三、卢仝煮茶图
四、一字茶僧颂

第六章 赵佶,帝王玩家也论茶
一、艺术人生,客死边城
二、擅长茶艺,玩物丧志
三、大观茶论,御制专著
四、赏文会图,精致明净

第七章 禅者,禅茶一味
一、以茶载道
二、以茶传道
三、吃茶去
四、夹山境
五、禅茶一味
六、茶之德

第八章 茶规、茶宴与茶礼
一、茶规
二、茶宴
三、茶礼

第九章 雅士,十二居士皆嗜茶
一、香山居士白居易,尽日一餐茶两碗
二、六一居士欧阳修,所好未衰惟饮茶
三、莆阳居士蔡襄公,一生好茗著茶录
四、东坡居士谓苏轼,枯肠未易禁三碗
五、易安居士李清照,酒阑更喜团茶苦
六、六如居士唐伯虎,买得青山只种茶
七、衡山居士文征明,谷雨乍过茶事好
八、柳泉居士蒲松龄,搜奇索异摆茶摊
九、仓山居士指袁枚,我来竟入茶世界
十、一佛居士马一浮,自斟自饮烹沱茶
十一、婴行居士丰子恺,一钩新月天如水
十二、在家居士赵朴初,饮中无物比茶清

第十章 茶入东瀛与茶祖荣西
一、弘仁茶风
二、祖师荣西
三、禅师荣西
四、茶祖荣西

第十一章 日本禅师参禅学茶
一、道元入宋学习茶礼
二、圆尔辩圆入宋参禅
三、圆尔辩圆径山学茶
四、南浦绍明径山习茶

第十二章 村田珠光的茶道美学
一、禅茶人生
二、茶道理念
三、美学思想
四、珠光青瓷

第十三章 日本茶圣千利休
一、不凡茶道人生
二、开创茶道美学
三、利休传奇故事
四、创建利休之物
五、利休后人传承

第十四章 利休后人与三千家
一、利休后人
二、培育儿孙
三、表千家
四、里千家
五、武者小路千家
六、其他流派

第十五章 利休弟子与一期一会
一、利休七哲与茶道创新

二、南坊宗启与《南坊录》
三、山上宗二与《山上宗二记》
四、一期一会与无常思想
五、独坐观念与坐忘思想

第十六章 冈仓天心与《茶之书》
一、美术人生
二、说茶道茶

第十七章 日本茶道精神:和敬清寂
一、日本茶道精神
二、和:和而不同
三、敬:相敬如宾
四、清:正本清源
五、寂:万籁俱寂

第十八章、韩国茶礼精神:和敬俭真
一、韩国茶礼 僧人引入
二、半岛统一 茶礼普及
三、和敬俭真 敬贡礼仪
四、五行茶礼 茶祭茶圣

精彩书摘

  茶有三德,僧植名茶
  佛教僧侣重视坐禅修行,坐禅讲究专注一境,静坐思维,而且必须结跏趺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卧床睡眠,有时坐夏打禅长达九十天。持久坐禅会使人疲倦和困乏,为此,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戒律,又可消除坐禅疲劳,以及作为过午不食之补充的饮料。茶,具有提神益思、驱除睡魔、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等功效,自然成为僧侣最理想的饮料。
  在我国的一些寺院中,有的专设“茶堂”,僧众在此可以品茶论道,也可以用来招待客人。有的寺院在法堂角边上设有“茶鼓”,会按时击鼓,聚众饮茶。宋朝林逋有《西湖春日》诗云:“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正是这种情形的形象描绘,一边是净士寺院,春烟茶鼓;一边是市井楼台,夕照酒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有的寺院则设立“茶头”,专事烧水煮茶,献茶待客;有的寺院还专为路人施茶,以茶敬施主、香客及游览者,沿袭着我国客来敬茶的习俗,用“寺院茶”表示对来者的敬意。“茶头”一词在《百丈清规》中出现,在日本被广泛运用,日本“茶圣”千利休便是一位著名的“茶头。
  僧人吃茶,还在于茶之德。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可帮助消化、不发之物可抑性欲。佛教传入中国后形成独具特色的禅宗,禅宗僧人和修行居上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禅,要求静坐、敛心,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佛教提倡禁欲、禁酒、戒荤吃素,而茶汁性淡,醒脑提神,即符合佛教戒酒禁欲,忍受苦难的教义,同时又利于佛教修练“禅定”时以茶助兴。佛家因此把茶视为“神物”,自古倡导饮茶。受戒僧人则以茶虔饮,在受戒前后饮用“受戒茶”,帮助受戒后的虔诚坐禅。
  僧人对于茶文化的突出贡献莫过于广泛种茶,培植名茶。中国的佛教寺院大多建于山谷丛林之中,这些地方恰恰也是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土壤和气候,僧人创名山,名山建名寺,名寺出名茶。在中国最早出现的一批茶园,大多就在寺院旁,稍晚才出现民间茶园,因此就有了“禅茶”一说。依照古法,并以今天的标准来看,禅茶应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采自寺院茶园,种植、养护、采摘、制作过程应以僧侣和居士禅农相结合的劳动为主体;二是茶园养护与茶叶制作过程中,不施化肥、不洒农药、不添辅料,必须是天然的有机茶;三是在每年采摘首日、制茶过程、开泡茶会等环节中,相应地配以法会等仪式,在梵呗声中完成禅茶一如的融合。
  陆羽《茶经》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说的是著名的西湖龙井茶,宋代时,天竺出的香杯茶、白云茶列为贡茶。乾隆皇帝下江南在狮峰胡公庙品饮龙井茶,封庙前18棵茶树为御茶。唐代湖州(今浙江吴兴县)的山桑、佛师二寺,凤亭山的飞云、曲水两寺;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圈岭善权寺都出产茶叶。五代十国时,扬州禅智寺,寺枕山岗,建有茶园。宋代以后,南方凡是有条件种植茶树的地方,寺院僧人都开辟为茶园。
  佛教寺院在种植和饮用茶叶的过程中,对栽培、焙制茶叶的技术均有所创新。茶树喜爱温湿和耐阴的特性,为了创造茶树生长的良好环境,唐代湖南佛寺中创造了竹间种茶的方法。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被贬谪到湖南,在永州龙兴寺品尝到新采的“竹间茶”,作《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同年,刘禹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作《西山兰若试茶歌》曰:“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诗中提到在竹间种茶的方法,可使茶树有适度的庇荫环境,并且“竹露所滴其茗,倍有清气”。佛教徒们创造的“竹间茶”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茶园庇荫栽培方法。从刘禹锡的诗中,可以看到僧徒们将新采的竹间茶,经过炒焙的工艺处理,使满室生香。炒青工艺方法,以往认为始于明代,其实,在唐代湖南的佛寺中就已经产生了。
  《全唐诗》中收录有著名道士吕岩(吕洞宾)《大云寺茶诗》云: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
  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
  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
  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这是一首赞颂佛茶的诗,写僧人精于茶艺,善于种茶制茶烹茶,“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反映了僧人高超的煎茶技巧。唐代李咸用《谢僧寄茶》一诗中有“半匙青粉搅潺湲,绿云轻绾湘娥鬟”的诗句,也反映了僧人按当时的煎茶方法烹茶的情景。
  四川蒙山出产的蒙山茶,相传是汉代甘露普慧禅师亲手所植,称作“仙茶”。普慧禅师在蒙顶山发现野生茶的药用功能,于是在五峰之间的一处山坳处移植下七株茶树。清代《名山县志》记载,这七株茶树“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脉细长,味甘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普慧禅师被认为是世界上种植培育茶叶的第一人而被奉为“种茶始祖”。
  安溪铁观音“重如铁,美如观音”,其名取自佛经。庐山云雾原是野生茶,经寺观庙宇的僧人之手培植成家生茶。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君山,《巴陵县志》记载:“君山贡茶自清始。每岁贡18斤。谷雨前知县遣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称白毛尖。”此茶仍由僧人种植。黄山毛峰是毛峰茶中极品,《黄山志》载:“云雾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间养之,微香冷韵,远胜匡庐。”云雾茶就是今日黄山毛峰。此外,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供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等都是最初产于寺院中的名茶。
  桂平西山茶初产于西山观音岩下,惠明茶因浙江惠明寺而得名。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福建永春狮峰岩建成,“僧种茗芽以供佛,嗣而族人效之,群踵而植,弥谷被岗,一望皆是。”茶树品种佛手也因此而得名。天台山华顶葛玄茶圃遗址周边的茶园,至今还散落着不少精巧别致的华顶茅篷,这些茅篷是古时僧人为护理茶园所筑。据传,最盛时华顶茅篷有108座,到了清代,还剩下65座。乾隆时。潘耒有诗吟道:
  天台六十五茅篷,总在悬崖绝涧中,
  落尽山花人不见,白云堆里一声钟。
  可见当时天台山种茶品之风盛大极一时。
  ……

禅艺茶道:一场跨越时空的东方生活美学之旅 一、茶之源流与人文脉络:从山野到庙堂的芬芳蜕变 本书《禅艺茶道》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泡茶、品茶的指南,它更是一部深入探讨东方哲学、美学思想如何在“茶”这一载体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文化史诗。我们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溯源,追溯茶叶从最初的药用价值,如何一步步演变为文人士大夫乃至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慰藉。 我们将细致梳理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从神农尝百草的古老传说,到西汉的初步利用,直至唐代陆羽《茶经》问世所带来的划时代意义。陆羽的“茶道精神”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调——“精行俭德”。这不仅仅是对器具、水温、火候的精确要求,更是对个人修养、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心。 随后,我们将探讨宋代点茶艺术的鼎盛与雅致。宋人对“斗茶”的热衷,将茶的视觉美学推向了极致,其对茶汤色泽、泡沫凝聚力的追求,与当时盛行的宋代理学思想——对“格物致知”的探索,形成了奇妙的互文关系。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器具的描述,而是深入剖析宋徽宗《大观茶论》中所蕴含的审美哲学,那种追求极致的简约、内敛与天人合一的境界。 明清时期,制茶工艺的变革(如散茶的兴起)如何反过来影响了饮茶方式和社会风貌,也将被重点描绘。从绿茶的清雅到乌龙茶的醇厚,再到红茶的温润,我们将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不同地域、不同工序下茶叶所承载的地域风情与人文记忆。 二、禅意栖居:在日常劳作中体悟空性 “禅”与“茶”的结合,绝非偶然的文学附会,而是东方智慧在生活实践中的自然流露。本书将“禅”的核心概念——觉知、当下、空性——植入到茶道的每一个环节中。 我们探讨的“禅茶一味”,强调的不是宗教仪式,而是一种专注的状态。泡茶的过程,是从取水、温壶、投茶到出汤的连续动作,每一步都需要心无旁骛。这种专注,正是禅修中的“观呼吸”的世俗化体现。当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掌控水温、观察茶叶舒展的过程中,外界的喧嚣便自然退去,心神得以安宁。 书中将详细分析“无我之境”在茶道中的体现。茶室的空间布局、光线的引入、乃至每一次动作的角度,都应服务于减少干扰,让主体(饮茶者)与客体(茶汤、环境)达到和谐的统一。这不是为了追求一种刻意的清冷,而是为了回归事物本来的面目。当茶水入口,其本味即是“道”。 此外,我们将深入探讨茶道对“不完美之美”(Wabi-sabi,尽管这是一个日文概念,但其根源可追溯至中国禅宗思想在茶道中的演化)的接纳。茶碗上的裂纹、炉火的无常、茶汤的温度变化,都是时间与自然力量留下的印记。品茶之人,须学习欣赏这些转瞬即逝、无法挽留的“缺憾之美”,从而放下对完美和永恒的执念。 三、器具的物语:器为道用,器即是心 在《禅艺茶道》中,茶具不再是单纯的工具,它们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媒介。本书将对不同材质的茶器进行深入的物性分析,并探讨它们如何引导饮茶者的心境。 紫砂的内敛与包容: 探讨紫砂泥料的“透气性”与“吸附性”,这与禅修中强调的“收敛心神”与“容纳万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把养好的老壶,其温润光泽,是主人多年专注与付出的外化体现。 瓷器的清澈与映照: 白瓷、青瓷如何以其纯净的底色,最大限度地凸显茶汤本身的颜色,如同明镜映照本心,拒绝任何多余的修饰。 水的哲学: 水被视为生命之源与柔性力量的象征。我们将探讨不同水源(山泉、江水、井水)对茶汤风味的影响,并以此引申出“至柔至刚”的处世哲学——以柔克刚,方能持久。 我们不会简单罗列器物图谱,而是将每一件器具视为一个历史与匠人精神的凝结点,引导读者在触摸和使用它们时,感受到背后流淌的千年技艺与人文关怀。 四、待客之道与和敬清寂:社交中的心灵对话 茶道的核心价值之一体现在人际交往中。它提供了一个超越功利、回归本真的交流场域。本书将详述东方待客的礼仪,但重点不在于繁复的规矩,而在于“敬”这一核心精神。 为客人奉茶,是把自己最珍视的、最能带来片刻安宁之物与之分享。从选择茶叶、控制时间到斟茶的力度,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主人对客人的尊重与体贴。 “和、敬、清、寂”是茶道美学的四规。“和”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敬”是相互的尊敬;“清”是环境和心境的洁净;“寂”则是在宁静中获得的内省与觉悟。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茶会提供了一个强制性的“慢下来”的空间,让参与者得以卸下社会身份的盔甲,进行一次真诚的、不设防的心灵对接。 五、当代茶道:在都市丛林中重塑自我节奏 《禅艺茶道》的最终目的,是邀请读者将这种蕴含东方智慧的生活哲学,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多任务处理的时代,心神极易分散。 本书将提出具体的实践建议,如何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利用十分钟的时间,通过一次简单的冲泡,重新锚定自己的注意力和呼吸。茶道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以一种更具觉知的方式去面对现实。它教导我们,真正的宁静并非外在环境的绝对安静,而是内心对外部波动的从容应对。 通过本书,读者将领悟到,品茶不仅是一种感官享受,更是一种持续的自我教育和生命实践。它是一条通往内心平静、审美提升和人际和谐的古老而常新的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生活里总觉得少了些什么,需要一些能够让人静下心来的东西。《禅艺茶道》这个名字,简直就是我当时状态的写照,我期待着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心灵的洗涤,让我在这纷繁的世界里,找到一处安宁的港湾。我以为书中所探讨的“禅”会体现在对生活细节的觉察,对当下片刻的珍惜,以及对无常的接纳。我期待着,能在字里行间,看到如何将禅宗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的品茶习惯中,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为自己创造一份宁静。然而,翻开书后,我却发现,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完全放在了“道”的层面,而且是关于“养生之道”。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茶种的药用价值,以及它们对人体五脏六腑的益处。我读到了关于绿茶的抗氧化作用,红茶的暖胃功效,普洱茶的降脂作用,甚至还有一些利用茶叶制作的食疗方。作者列举了大量的医学研究数据,引用了许多古籍中关于茶的药用记载,用一种非常科学严谨的态度,来阐述茶的“养生”功效。虽然我一直都相信茶对身体有益,但如此详尽的医学论述,让我感觉我好像在读一本茶叶的“药典”,而非一本关于“禅”与“茶道”的精神之书。我更希望的,是从精神层面上获得滋养,而不是被大量的医学知识所填充。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对那些能触及灵魂深处的声音充满向往,那种能够引导人审视内心、寻找平静的力量。所以,当我看到《禅艺茶道》时,立刻被它所承诺的精神旅程所吸引。我以为这本书会像一位智者,用温和而充满智慧的语言,引导我理解“禅”的意境,并在茶的氤氲香气中,寻得内心的安宁。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却出乎我的意料。书中大量篇幅都在探讨不同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过程,从龙井的炒制火候,到普洱的陈化之道,再到乌龙茶的半发酵工艺,每一个环节都描写得绘声绘色,仿佛我能闻到茶叶在手中翻炒的清香,感受到普洱在仓库中静静转化的气息。作者对茶叶本身的细致描写,以及对不同茶种风味特性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他对茶的“物性”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他甚至列举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分析了不同茶叶中茶多酚、咖啡碱的含量,以及它们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影响。这种科学严谨的写作方式,虽然让我对茶叶的“科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但与我心中对“禅”的期待,总归是隔了一层。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通过一杯茶,放下杂念,体悟当下的喜悦,而这本书,更多的是在教我如何“认识”茶,理解茶的“本质”。

评分

这本《禅艺茶道》的封面设计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散发出一种宁静致远的东方韵味。淡雅的水墨晕染,勾勒出虚实相间的山水意境,几片飘落的枯叶,又增添了几分岁月的沉淀。我毫不犹豫地翻开了它,期待着一场与禅意和茶道的精神对话。然而,入眼之处,却是对古代宫廷茶艺的详尽考证,从不同朝代的器皿形制、用茶方式,到皇帝贵族在茶宴上的礼仪规矩,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书中详细描述了唐代煮茶的繁复工序,宋代点茶的雅致风范,乃至明清时期冲泡的演变。我本以为会是一场心灵的涤荡,结果却被拉入了历史的洪流,仿佛置身于古人的茶室,感受着那份曾经的奢华与仪式感。虽然与我最初预期的“禅意”有所偏差,但不得不承认,作者在历史研究方面的功力着实深厚,那些晦涩难懂的文献资料被他梳理得井井有条,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脉络有了更深的认识。这种考据式的写法,对于那些对历史细节有着极致追求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盛宴。我甚至能想象出,在某个午后,捧着这本书,对照着那些精美的插图,细细品味每一件器皿背后所承载的故事。

评分

对于我这样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人来说,《禅艺茶道》这个名字自带了一种治愈的光环。我渴望借由这本书,找到一个可以暂时逃离尘嚣的角落,在文字的世界里,感受那份久违的宁静与从容。我期待的是,作者能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出茶室中袅袅升起的茶烟,诉说茶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系,以及如何在品茶的过程中,达到内心的和谐。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呈现在我面前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本书的重点似乎放在了“艺”的层面,详细介绍了各种与茶相关的艺术形式。它深入探讨了茶席的布置美学,包括花艺、插画、书画的搭配选择,如何通过视觉元素来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接着,它又转向了茶具的艺术。我读到了关于紫砂壶的泥料、造型、烧制工艺的详细介绍,了解到不同窑口的陶瓷器皿所独具的韵味,甚至连茶碗的釉色、纹样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书中还穿插了许多与茶相关的诗词歌赋的赏析,以及一些茶道音乐的介绍。这种对“艺”的极致追求,让我看到了茶文化背后所蕴含的丰富艺术内涵,但对我而言,似乎过于侧重外在的呈现,而对于“禅”的那份精神内核,则略显单薄。我更希望能看到,这些“艺”是如何服务于“禅”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艺术欣赏的层面。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雅”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生活方式的体现上。《禅艺茶道》这个名字,便让我联想到了那种不染尘埃、超凡脱俗的境界。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我领略那种将生活升华为艺术的智慧,在茶的香气中,感受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我以为它会像一位温润的君子,娓娓道来,讲述茶与人之间相融相生的故事,以及如何通过仪式化的过程,达到精神的升华。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却发现本书的侧重点,完全在于“茶道”的“实践”层面,而且是一种非常“学院派”的实践。书中详尽地讲解了如何选择茶叶、水、器皿,如何掌握水温、冲泡时间,如何进行茶汤的品鉴,甚至是茶的储存方法。它像一本茶道的“操作手册”,详细列出了每一个步骤需要注意的细节。我读到了关于不同茶叶对水质的要求,不同茶壶对出水率的影响,不同温度对茶汤滋味变化的精准描述。作者甚至还加入了许多关于茶文化的历史演变,以及不同流派茶道的特点对比。这种注重“技术”和“理论”的写作风格,虽然让我对茶道有了更为具象化的理解,也学习到了不少实用的技巧,但却让我觉得,少了些许“禅”的空灵和“艺”的灵动。我更期待的,是看到“禅”与“艺”如何在“道”的实践中得到体现,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道”的技法层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