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三驾马车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适应是人类必然的要求。人人都希望自己健康,并且把健康和自己的幸福联结在一起。人人都努力适应社会,并把适应社会当作生存的需要。《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第2版)》从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社会适应中的12个矛盾、学校及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影响;提出了学生学习的认知心理辅导方法、健康情绪和心理平衡的调节方法、健康人格和社会适应的培养方法;提供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测量评估方法及其咨询技术,针对学生的15种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问题指出了可操作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第2版)》重点介绍了学生学习的心理策略、人际适应的策略,特别是对全社会关注的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第2版)》可供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骨干教师和校长继续教育培训参考,可为学生的家长提供全新的、实用的家教资料,也可为学生提供促进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发展的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第2版)》还可作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材,对于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和实际操作也有帮助。
第一章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问题提出
第一节 健康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三节 良好适应的标准
第四节 卫生心理学线索
第五节 社会心理学线索
第六节 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七节 心理健康的观察
第八节 社会适应的观察
第二章 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及社会适应
第一节 学生生理的特点
第二节 学生心理的特点
第三节 社会适应的内容
第三章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 需要与动机分析
第二节 学生的激励方式
第三节 角色定位与扮演
第四节 心理的适应机制
第五节 学生社会化作用
第六节 冲突适应与健康
第七节 适度应激的好处
第八节 挫折耐受的作用
第四章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总方略
第五章 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影响
第六章 家庭对学生社会适应相关影响
第七章 学生学习与认知心理健康指导
第八章 学生健康情绪培养与心理平衡
第九章 学生健康人格培养与社会适应
第十章 学生的学习心理策略及其方法
第十一章 学生的人际适应策略及其方法
第十二章 青春期心理健康及其社会适应
第十三章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测量评估
第十四章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问题咨询
第十五章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社会适应”这一维度上,似乎将“适应”等同于“融入主流规范”,这种价值取向让我有些不安。例如,在讨论“异质性”与“群体归属感”的关系时,强调了遵从多数群体规范的重要性,却对如何保护个体的独特性、如何在保持自我核心价值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社会互动,探讨得不够深入。我个人更期待的是,一本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著作,能够鼓励学生勇敢地去“重塑”环境,而不是一味地被动“适应”环境的既有问题。书中关于应对“校园霸凌”的部分,描述了识别和上报的流程,这部分是标准且必要的,但对于受害学生如何在创伤后重建主体性、如何对抗“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惰性,其提供的心理建设工具显得相对单薄。它更像是在教我们如何“遵循规则”,而非如何“成为自己”。这种倾向,在强调个性解放和多元价值的今天,可能会让一些边缘化的学生感到被忽视或不被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用“老派”来形容或许更贴切一些。从字体选择到章节间的过渡,都透露着一种传统教材的严谨,这对于追求高效阅读和新潮观点的年轻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点适应期。我特别关注的是其中关于“压力应对资源”的论述,它几乎将所有资源都导向了学校内部的咨询系统或既有的家庭支持网络。然而,在当前社会,很多学生更倾向于寻求校外的、更具匿名性和专业化的网络心理支持平台。书中对这些新兴资源的使用规范、有效性评估以及潜在的风险提示,几乎是空白的,这使得它在提供“现代适应策略”这一核心目标上,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时代脱节。此外,书中引用的研究数据和案例,似乎更多地聚焦于上个世纪末或本世纪初的心理学经典研究,对于近五年内因社会结构变化(如家庭结构小型化、竞争的全球化)而产生的新的心理议题,缺乏最新的实证支持。如果能增加一些关于跨文化适应或特殊教育需求群体融合的章节,相信其广度和深度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评分这本书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它试图整合发展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以及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观点,构建一个完整的学生心智模型。尤其是在阐述“情绪调节策略”时,它详尽地列举了正念(Mindfulness)练习的入门步骤,这对初学者而言是极大的便利。然而,在实操层面,它似乎忽略了一个关键要素——“动机的个体差异”。对于一个内驱力较低的学生,仅仅知道“如何进行正念练习”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的是针对“启动困难”的、更具行为激活色彩的干预。这本书的描述,仿佛是面向一个预设了基础执行能力的学生群体。再者,它在提及“危机干预”时,措辞谨慎到近乎保守,对于如何识别“高风险”信号的细微差别,缺乏足够的敏感度和即时反应的指导。这种严谨可能源于伦理考量,但对于一线教育者而言,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危机情境时,这种过于程序化的指导,可能会在紧要关头显得反应迟钝,无法提供那种果断而具有同理心的第一响应。
评分我最近在寻找一本能帮助我理解新生入学适应期心理波动的书籍,然而,手头这本读起来,感觉它的关注点似乎更偏向于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与情绪波动管理。它的前半部分详细梳理了青春期晚期认知发展与道德判断力的成熟过程,这部分内容虽然扎实,但对于我目前主要关注的大学一年级新生群体而言,显得有些超前或针对性不足。书中对“完美主义倾向”的剖析倒是颇为透彻,它不仅界定了强迫性完美主义和积极性完美主义的区别,还用相当大的篇幅探讨了学术成就与内在动机之间的微妙平衡,这对于那些“学霸”型的学生来说,或许价值巨大。但是,在探讨如何应对集体生活中的规则冲突与边界设立时,它给出的建议更多是基于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对于现代大学宿舍文化中更为复杂的权力动态和隐私需求着墨不多,略显保守。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部面向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参考手册,对于希望快速找到应对当前特定群体挑战的实用工具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自行“提炼”和“转译”才能有效应用,整体的切入点稍显宏大,缺乏对特定年龄段“痛点”的精准打击。
评分这本《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第2版)》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并没有像我预想的那样,停留在空泛的理论阐述上,反而以一种非常贴近现实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当代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以及自我认同危机时的种种困境。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数字原住民的社交焦虑”那一章节,作者没有简单地将社交媒体视为洪水猛兽,而是细致地描绘了这种新型连接方式如何重塑了青少年的自我评价体系,以及当虚拟形象与现实自我发生错位时,那种深刻的疏离感是如何滋生的。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极具说服力,它们不是生硬的教科书案例,而是仿佛从我们身边真实发生的故事中提炼出来的精髓,每一个转折点都充满了张力。更难得的是,它在指出问题后,并没有止步于诊断,而是提供了多维度、可操作的干预策略,比如如何构建有效的同伴支持小组,以及教师和家长应如何调整反馈模式以促进而非压抑学生的自主性。这本书的论述结构严谨,逻辑链条清晰,每一次阅读都能带来新的领悟,让人感觉自己对学生群体的心灵地图又增添了几分精准的坐标。我特别欣赏它那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人文关怀的平衡感,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转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