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誉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启航 // 1
第 1章 导 论 // 3
1.1 精益企业首先是由人构成的系统 // 6
1.2 使命式指挥:替代命令与控制 // 9
1.3 遵循使命原则,在大范围内形成一致目标 // 12
1.4 人就是你的竞争优势 // 14
第 2章 管理企业动态的投资组合 // 16
2.1 探索新的想法 // 20
2.2 拓展已验证的商业模式 // 25
2.3 平衡企业投资组合 // 28
2.4 结论 // 33
第二部分 探索 // 35
第 3章 投资风险建模与度量 // 37
3.1 投资风险建模 // 37
3.2 将科学方法应用于产品开发 // 40
3.3 探索的原则 // 45
3.4 科学管理对比科学方法 // 49
3.5 结论 // 50
第 4章 从探索不确定性发现机会 // 51
4.1 发现 // 51
4.1.1 营造共识 // 52
4.1.2 不确定性的结构化探索 // 54
4.2 认清商业模式 // 55
4.2.1 商业计划源于对业务问题的理解 // 55
4.2.2 理解客户和用户 // 59
4.2.3 将洞察与数据变成优势 // 61
4.2.4 基于洞察形成假说和实验 // 62
4.3 用最小可行产品加速实验 // 63
4.3.1 愿景与最小可行产品如何协同 // 66
4.3.2 单一关键指标 // 68
4.4 结论 // 71
第 5章 判断产品市场匹配点 // 72
5.1 创新核算 // 72
5.2 小处着手,步步为营 // 78
5.2.1 客户亲密度 // 79
5.2.2 以问题探路,而非堆砌需求 // 80
5.2.3 探索的工程实践 // 81
5.3 增长动力 // 82
5.4 跨越地平线,发展与转型 // 84
5.5 结论 // 88
第三部分 拓展 // 89
第 6章 有效进行持续改善 // 92
6.1 惠普 LaserJet 固件案例分析 // 93
6.2 以采用改善形的持续过程创新来降低成本 // 96
6.2.1 明确方向 // 97
6.2.2 计划:掌握当前状态和建立目标状态 // 97
6.2.3 迈向目标状态 // 98
6.2.4 改善形和其他方法论的区别 // 99
6.3 惠普 LaserJet 固件团队如何实施改善形 // 101
6.4 管理需求 // 106
6.5 建立敏捷企业 // 107
6.6 结论 // 108
第 7章 识别价值与加速流动 // 110
7.1 马士基案例分析 // 110
7.2 加速流动 // 113
7.2.1 画出你的产品开发价值流 // 113
7.2.2 限制在制品数量 // 120
7.3 延迟成本:一种去中心化的经济性决策框架 // 123
7.4 结论 // 127
第 8章 采用精益工程实践 // 129
8.1 持续交付基础 // 130
8.2 持续集成和测试自动化 // 132
8.3 部署流水线 // 135
8.4 将部署与发布解耦 // 139
8.5 结论 // 140
第 9章 以实验性方法进行产品开发 // 143
9.1 采用影响地图为下个迭代创建假说 // 144
9.2 进行用户研究 // 148
9.3 在线受控实验 // 149
9.4 一个 A/B 测试的例子 // 151
9.5 以实验性方法进行产品开发的前提 // 153
9.6 结论 // 156
第 10章 实现使命式指挥 // 157
10.1 亚马逊的成长方式 // 158
10.2 通过使命式指挥提升大规模开发的速率 // 161
10.3 以“绞杀者应用模式”演进你的架构 // 166
10.4 结论 // 169
第四部分 转型 // 171
第 11章 培养创新文化 // 174
11.1 建模和度量你的文化 // 175
11.2 改变你的文化 // 178
11.3 从来就没有人才短缺 // 182
11.3.1 培养人才 // 187
11.3.2 消除隐性偏见 // 188
11.4 结论 // 191
第 12章 治理、风险与合规管理拥抱精益思想 // 193
12.1 了解治理、风险与合规 // 194
12.2 将精益原则运用到 GRC 流程 // 196
12.3 画出价值流,产生流动,并建立一个拉式系统 // 200
12.4 结论 // 205
第 13章 驱动产品创新的财务管理 // 206
13.1 引言 // 206
13.2 踩着财务的鼓点起舞只会放慢创新的脚步 // 207
13.3 从年度预算周期中解放自己 // 208
13.3.1 不要将良好的财务管理和“预算”混为一谈 // 209
13.3.2 将出资决策与年度财政周期分离 // 210
13.3.3 探讨作业成本会计原则 // 213
13.4 避免基于预算进行绩效考核 // 215
13.5 停止基于资本性支出与运营费用进行业务决策 // 216
13.6 修改 IT 采购流程,从而更好地控制价值交付 // 218
13.7 结论 // 221
第 14章 让 IT 成为一种竞争优势 // 223
14.1 反思 IT 观念 // 223
14.2 自由与责任 // 226
14.3 建立和发展平台 // 228
14.4 管理现有系统 // 231
14.5 结论 // 236
第 15章 立即开始 // 238
15.1 组织变革的原则 // 238
15.2 英国政府数字服务 // 243
15.3 开始你的旅程 // 247
15.4 结论 // 249
参考书目 // 251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精益企业,高效能组织如何规模化创新"。光是这几个词的组合,就足以让我这个长期在企业一线摸爬滚打的管理者心生好奇。我们都知道,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没有创新,就意味着被淘汰。但是,创新往往被认为是少数“天才”的灵感闪现,或是小作坊式的摸索,如何才能将这种“火花”转化为可控、可规模化的生产力,让整个组织都充满创新活力,这始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尤其是“精益”和“高效能”这两个词的结合,让我对书中可能探讨的方法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精益管理早已深入人心,其核心在于消除浪费、持续改进。而高效能组织则强调的是个体和团队的卓越表现,以及协同作战的能力。当这两者与“规模化创新”联系在一起时,我就在想,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套系统的框架,将精益的思维和方法,融入到创新的全过程?比如,如何利用精益的工具,比如价值流分析,来识别创新的瓶颈?又或者,如何构建高效能团队,让他们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依然能迸发出创新的能量?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解答,当企业从小规模的创新尝试,走向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时,那些潜在的组织惯性、流程障碍,以及团队协作的难题,究竟该如何被一一化解。
评分读完这本书(虽然这只是一个虚构的评价,但请允许我沉浸在想象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并没有提供什么“灵丹妙药”式的解决方案,而是以一种非常务实、脚踏实地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我尤其欣赏其中对“精益”一词的深度解读,它不仅仅是成本的削减,更是对价值创造过程的极致追求。书中通过大量真实的案例,生动地展现了不同类型的企业,如何在不同的行业背景下,将精益的原则应用到创新体系的构建中。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败。相反,他强调了从失败中学习的重要性,并将这种学习机制融入到组织的日常运营中。这与我过去的一些经验不谋而合,很多时候,我们害怕失败,反而束缚了创新的手脚。书中提到的“实验驱动”的创新模式,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允许试错、快速迭代的环境,为那些希望突破传统思维束缚的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这种“不怕失败”的文化,真正地植根于我们团队的DNA中,让每一个成员都敢于提出新想法,敢于尝试新方法。
评分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它不只提供方法,更重要的是改变你的思维模式。在阅读过程中,我无数次地停下来,将书中的观点与我自己的工作经历进行对照。很多我曾经感到困惑的问题,在这本书中似乎找到了答案的线索。比如,为什么有些创新项目最终不了了之?为什么有些团队明明很有潜力,却难以产生突破性的成果? 书中对“精益”的理解,超越了我之前对它的认知。它不再仅仅是关于效率和成本,更是关于如何围绕客户价值,构建一个能够持续学习和进化的组织。而“规模化创新”这个概念,则将这种持续学习和进化的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感觉,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组织创新的更多可能性。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管理学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面向未来的、充满活力的组织的书。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的,关于如何将这些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指导。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相当具有感染力。没有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讲解得清晰易懂。我仿佛置身于作者的课堂,或者和他一起深入企业内部,观察那些正在发生的故事。书中的案例研究非常扎实,覆盖了从科技巨头到传统制造业等不同领域的企业,这使得书中提出的原则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高效能”的定义。它不仅仅是员工的个人能力,更是一种团队的协同效应,是一种能够持续产生高价值产出的能力。作者是如何将这种“高效能”与“创新”结合起来的?我猜想,书中一定有关于如何激发团队潜能,如何建立高效沟通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激励和授权,让员工在工作中找到使命感和成就感,从而驱动创新。这些内容,对于我这样一名管理者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升团队整体表现的方法,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路。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关于“规模化”这个概念的重新认知。一直以来,我们习惯性地将创新看作是一种“点状”的、偶然的事件,难以预测,更难以复制。然而,书中提出的“精益企业”概念,却暗示着一种系统性的、可复制的创新能力。我感觉作者在书中构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框架,解释了如何将个体的创新火花,通过组织的设计和流程的优化,转化为整个企业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我特别好奇书中关于“组织设计”的部分。一个高效能的组织,究竟应该具备哪些关键要素,才能支撑起规模化的创新?是扁平化的管理结构?还是更加灵活的项目团队?或者是某种特殊的激励机制?书中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无疑能够帮助我反思现有的组织架构,是否能够真正地释放团队的创新潜力。而且,“规模化”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应该是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广泛应用。书中关于如何将创新从实验室推向市场,如何让创新成果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些方面的论述,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书里面讲了很多创业用的数据分析案例,还不错,可能身有体会之后会理解的更深刻
评分经典书籍,不用多说
评分现在书定价真不便宜呀。不过618领券后一口气买了5本,有券还算划算,相当于5折。京东配送很快,包装有些简陋,不过好歹书本没有损坏。
评分产品很好,非常满意!
评分据说很值得读,公司和朋友都推荐,就买来看看
评分物流很快,包装完好,正版,非常好,很不错的商品。好评
评分书非常不错,值得一读,值得推广!
评分东西还不错,书籍嘛,就是精神力量,多学习多进步。
评分①第一次买这么多书,花了*元,都是关于成为数据分析师的,希望自己把这些书啃下来后能够得偿所愿,加油↖(ω)↗。②书的包装都特别完好,有塑料封皮的。③好久没有读实体书,还是手摸着书的感觉最好,虽然还没有看,但好像书中知识都已经掌握了一样开心④快递小哥格外贴心,还提醒我箱子很重,要小心拿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