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简论(插图本)

中国书法简论(插图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仲武,潘伯鹰,柴敏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中国书法
  • 书法艺术
  • 书法入门
  • 艺术
  • 文化
  • 绘画
  • 字体
  • 技法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469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081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雅致纸
页数:272
字数:2176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书法爱好者,对书法有兴趣的读者
  全书印刷精美,汇集知名书法家的经典真迹,弥足珍贵,彰显大师气派,为书法爱好者提供阅、临、摹、赏、藏的墨宝典范。

内容简介

  潘伯鹰的行草书浏丽健劲、潇散超然,得《十七帖》及孙过庭《书谱》之法,可以说颇有二王风致;但其正书大楷则显露出了他关于碑帖并行的书学主张,擘窠大字偶有露锋者,仍显古拙质朴,雄浑有北碑风貌。潘伯鹰一直强调学书既要勤练而非勤言,更强调书法要求“字外精神”。他的书学主张集中反映在这部《中国书法简论》中,被好书、识书者奉为圭臬。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潘伯鹰写的关于练习书法的技巧,指导书法学习者如何入门,并罗列了学习书法的参考书;下卷为书法欣赏,作者对隶书及二王、颜柳等名家进行了点评。

作者简介

  潘伯鹰(1904—1966),安徽怀宁人。原名式,字伯鹰,号凫公、有发翁、却曲翁,別署孤云。早年从吴闿生学习经史文词。国共和谈时,曾担任国方代表章士钊的秘书。建国后,曾任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教授。对文学颇有造诣,曾著小说多种,后潜心于诗词及书法。是近代书坛“二王”书风的积极追崇者之一。

目录

卷上
一 引论
二 “书画同源”与笔法
三 正确的执笔
四 如何用笔
五 从结字和用笔入门
六 如何临习
七 途径示范
八 笔墨纸砚
九 参考书举例
卷下
一 欣赏
二 隶书的重要作用
三 晋后书派鸟瞰
四 二王
五 虞欧褚薛
六 李孙张素
七 颜柳
八 杨凝式与李建中
九 苏黄米蔡
十 赵孟頫
十一 明清书势
初版后记(潘伯鹰)
新版后记(潘仲武)

精彩书摘

  卷上一引论
  多年以前,有许多喜欢研求书法的朋友嘱咐我写一本如何学习书法的书。我也想动笔试写,不过,屡次提起笔来,又放下了。放下笔的理由,却不一定是由于自己的不努力,而是有其他种种原因。
  第一,写字的事,是一件需要实践的事。字是由“写”而进步的;书是由“读”而进步的。所以“写字”和“读书”它本身两个字,便已将秘诀明告我们了,也不需要再“谈”了。字不是“谈”得进步的。与其看一本“书法入门”,不如拿起笔学一张古法帖。当然,不谈就写,往往写到弯路上去。但只要人有志用功,久久不懈,走几段弯路是不可避免,也无须避免的,因为弯路之中也给我们很多教训,甚至引我们另开奇境。第二,自古及今爱谈书法的多半都不是第一流书家。例如清朝的包世臣几乎是一位谈书法的专家。他著了一部《艺舟双楫》的大书。后来又出来一位康有为,说得更多。他们的书在近代一般人中发生了极大影响。但他们的理论和方法,也有不少人提出不同的看法。我们知道,越是关于教初学的书,越需要谨慎正确。所以我不敢写,为的是自己所知甚少,怕的是万一有错。第三,中国谈书法的书,古今来真也不少,有韵的,无韵的;分章节的,不分章节的;长的,短的;冒上王羲之、颜真卿的名字的,和负责用自己姓名的数也数不清。这许多书,从古到今流传不已,各立一说,各自都说真传,如若要想将正确的书法原理建立起来,必须先将历代相传的千奇百怪的说法加以排比考核和扬弃。这样,才可以将千古以来关于书法上神秘的、依托的、“强不知以为知”的一切不可靠的言语摧陷廓清。但,谈何容易?这一大堆古代论书法的书籍,其中荒谬的固然不少,精华却也所在皆是。要考证,要选择,岂是短时期、少数人所能奏效?这一层先办不到,谈起书法来,总觉得碍手碍脚。所以还是不写的妥当。
  但是有很多朋友仍责备我这种踟蹰不动的办法。他们以为谈是不妨的。当然,决不是说写字的事只要谈而不须写,写是一定要写,但如何写,必须先谈。因为这样,使得有志写的人,免得走许多弯路。与其从弯路中明白了,再回头走直路,不如一动就走直路。至于错误呢,无论什么专家,谈什么问题,不能说绝对一些小小错误都没有。有了,大家批评,错误就改正了。若是怕出错而不谈,那就根本又错了。
  ……

前言/序言

  这册小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曾在1955年三月到八月,以独立的书册形式,由上海四联出版社刊行过两版。当时除四联编辑陆萼庭先生作了很多帮助之外,许多朋友热心鼓励,写信来校正了一些误字。其中沈宗威、于思泊、吴则虞、陈蒙安诸位先生都作了非常可感的校正。吴稚鹤先生更加了很多补充的资料。作者同时也作了一些修正和删校。蒙安先生在校订中助力独多,不幸即于是年八月病殁,感篆之余尤深悼惜!
  下卷则是以后增写的。由于增写下卷,作者又将上卷文字再事增删,其中有些地方则是重写的。在这工作中,又得到许多朋友的爱助,如刘大杰、胡问遂、许宝驯诸位先生皆是。许先生尤其异常出力,不辞琐细。
  由于在解放后出版的论述书法的书册,就作者寡陋所知尚以此小书为嚆矢,故此小书不可能不逊色于后出的好书。加以作者所知甚浅,谬误自多,尚乞各方读者赐予指正,实所企盼!
  1962年1月
  潘伯鹰

历史的回响: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发展与流变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书法艺术的专著,而是聚焦于与中国书法同源共脉的另一大传统艺术——文人画的深入探索。 本书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详尽的中国古代文人画发展脉络图,从其孕育的土壤、理论的构建,到风格的演变与流派的形成,力求展现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精神内核与审美追求。 第一章:文人画的哲学基石与文化土壤 文人画,在中国艺术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兴起并非偶然,而是植根于深厚的儒释道思想体系之中。本章将首先探讨魏晋风度对早期士人艺术观的影响,重点分析“气韵生动”等核心美学范畴如何在绘画领域中得以阐释和实践。 我们将细致梳理中国传统文人“学而优则仕,仕而不得,归而为画”的社会现实,阐明“笔墨当随时代”的观念并非仅仅是对技法的要求,更是对个体生命体验和政治抱负的投射。文章将引入对“逸品”与“匠气”的辨析,揭示文人画对“自然天成”境界的不懈追求,并辅以对唐代诗歌中写景抒情手法的分析,说明其如何转化为早期山水画的母题。 第二章:唐宋变局:从院体到士人主导 唐代是绘画艺术全面发展的时期,本章将首先辨析盛唐院体画(如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的宏大叙事与文人画的内敛表达之间的张力。重点分析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突破,标志着绘画主体性的初步确立。 进入宋代,文人画的地位显著提升。我们详细考察了宋徽宗的院体绘画体系,并将其与苏轼、米芾等文人画先驱的理念进行对比。米芾提出的“刷古开今”之论,不仅是对绘画技法的革新,更是对传统审美范式的挑战。本章着重剖析“以书入画”的理论如何在宋代得到充分的论证与实践,例如,通过对董源、巨然“披麻皴”等笔墨语言的分析,展示书写性如何内化为造型手段。 第三章:元四家:笔墨的自觉与意境的极致 元代是文人画真正确立并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蒙古统治者推行的民族政策,客观上促使大批知识分子将精力转向艺术创作,使文人画成为表达民族气节和个人情怀的主要载体。 本章将以“元四家”——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为核心,进行深度个案研究。我们将分别探讨: 1. 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中对水墨“晕染”技法的深化与情感的融入。 2. 倪瓒的“折笔”与“旷笔”,如何以极简的线条表达“一任萧疏”的孤高清冷。 3. 吴镇对梅花和竹子的独特表现,以及其对禅宗思想的借鉴。 4. 王蒙如何继承并发展了董源的笔墨,创造出繁密浑厚的“细皴”山水。 此外,本章还会涉及对“元四家”之外重要画家,如赵孟頫,在复古主义思潮中对书法用笔入画理论的奠基性贡献。 第四章:明清的流变:复古与革新中的矛盾统一 明代文人画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与流派纷争。本章首先聚焦于“吴门画派”,分析沈周、文徵明如何以继承元人遗风为主旨,构建出温润典雅的江南审美范式。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唐寅和仇英在艺术趣味上的差异,以及他们对世俗审美的有限接纳。 明末清初的画坛,是文人画精神遭受重大冲击的时期。董其昌的“南北宗论”理论体系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它不仅是对历史的梳理,更是为当时画家的创作提供了一套具有高度理论性和排他性的标准。本书将批判性地分析“南北宗论”的历史局限性,以及它如何催生了后来的“正统”与“反叛”思潮。 进入清代,以“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为代表的摹古主义达到极致,他们以“笔墨”的精研,试图在满清统治下寻求传统文脉的延续。与此同时,以石涛和八大山人为代表的“个性化”创作,则以其强烈的反叛精神和对笔墨的解放,为中国画的未来指明了新的方向。石涛“我自为家”的宣言,标志着文人画在彻底摆脱对前人依傍、实现自我主体性表达上的又一次飞跃。 第五章:文人画的精神遗产与当代回响 本书的总结部分将超越历史叙事,探讨文人画这一艺术形态所蕴含的超越时空的价值。我们将分析文人画如何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审美趣味,以及其“寄情山水,以画言志”的精神如何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创作。 最后,本章将简要提及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艺术思潮的涌入,文人画的某些核心要素(如写意精神、书写性)如何在现当代艺术中得到新的转化和诠释,展现其跨越数百年的生命力与适应性。 本书特点: 理论与实践结合: 侧重对绘画理论文本(如画语录、画论)的梳理,并结合代表性作品进行细致的视觉分析。 跨学科视野: 探讨文人画与同时期文学、哲学、社会政治环境的互动关系。 深入个案研究: 对关键人物和重要画作提供比一般通史更为精微的解读。 本书适合对象: 艺术史爱好者、传统文化研究者,以及希望深入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精神”而非仅仅“技法”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本书最大的价值可能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技法的“精神导引”。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追求速成的时代,许多艺术学习都变得浮躁和功利。然而,这本书却始终强调学习书法需要“静气”和“涵养”。它用大量篇幅阐释了古代文人如何通过修身养性来提升笔墨境界,诸如读书、观山、临摹古人所追求的“意境”高于“形似”的境界。这种对内在修养的强调,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传统技法手册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式审美哲学的入门读物。它不仅仅教你如何握笔,更启发你思考,一个书法家应以何种态度面对世界和历史。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身的性情似乎也得到了润泽和提升,真正体会到艺术学习是一条漫长而丰厚的人生修行之路。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插图编排深感满意,这无疑是市场上许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诚意体现。视觉上的愉悦感是通往理解深层艺术内容的重要桥梁,而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到了匠心独运。大量的彩图和高清晰度的碑帖局部放大图,使得原本需要费力在实体碑林前对照摩挲才能领悟的笔触细节,得以清晰地呈现在眼前。特别是对于墨色浓淡干湿的层次变化,书中采用了先进的印刷技术进行还原,这对于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气韵生动”往往就藏在这些微妙的墨痕之间。此外,作者在讲解某些书体关键转折处的结构解析时,配以几何线条辅助说明,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思路,有效地弥合了传统书法学习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它不是故作高深地搬出艰涩的古文术语,而是用清晰、直观的方式拆解了书法的“骨架”与“血肉”,让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要害,避免了在繁复的技法面前望而却步的窘境。

评分

作为一个对篆刻和书法都有涉猎的爱好者,我发现本书对于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论述尤其精辟独到。许多书法理论书籍往往将篆刻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门类,而本书则清晰地指出,清代以来的金石学复兴如何反哺了书法领域,特别是碑学一派的兴起,与对汉隶、魏碑的重新发掘和推崇,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书中对“书印不分家”的论断进行了详尽的论证,通过对比不同碑刻的刀法与笔法之间的共性,揭示了线条艺术的共通之处。这种跨领域的视角拓宽了我对中国造型艺术的整体认知。书中对碑学流派的梳理,清晰地区分了邓石如、吴昌硕等大家在碑学继承与创新上的侧重点,避免了简单地将所有“尚碑”的书家归为一类,这种细致入微的辨析,对于希望在自己的创作中汲取更多源头活水的实践者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关于书法艺术的著作,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根基出发,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汉字演变与书体风格的流变脉络。作者的叙述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读者穿越历史长廊,领略篆隶楷行草五体从萌芽到成熟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尤其令人赞叹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时代书家心境与技法融为一体的探讨,使得枯燥的笔画结构分析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比如,对于魏晋风度的描摹,不仅仅停留在对王羲之、颜真卿等大家作品的表面描述,而是着重挖掘了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精神气质如何渗透于他们的笔端,形成了独特的时代印记。这种深层次的文化解读,极大地提升了普通读者对书法的鉴赏层次,让人明白,书法绝非单纯的写字技巧,而是一种高妙的哲学表达和审美实践。书中的许多例证都选取得十分精妙,既有耳熟能详的经典碑帖,也有鲜为人知但极具代表性的地域性书风,这种广度和深度兼具的选材,无疑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书法世界观。读罢此书,方知“笔走龙蛇”背后蕴含的万千气象与深厚学养。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极强的逻辑梳理能力。全书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线索罗列朝代更迭,而是巧妙地将理论阐述、技法分析与文化背景考察三者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比如,在探讨某一书体发展到鼎盛时期的同时,作者会立即引入与之相对应的哲学思潮或社会制度变迁进行印证,使得读者能清晰地理解“书为心画”的内在逻辑。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争议性”历史观点时的审慎态度,他往往会呈现不同学派的观点,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种开放性的讨论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我们不满足于既有的定论,而是去探寻字里行间未被言说的历史回响。这种行文风格,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探索的乐趣,仿佛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而是在与一位博学的智者进行一场深思熟虑的对话。

评分

好书,增长见识了

评分

不错的,可以好好了解一下

评分

一部书法史,经典的好书,价格有些贵,内容很不错。

评分

¥77.20;怎么比旧版本少了一部分内容,,,

评分

据说是一本好书,有机会认真拜读了

评分

书本身挺好,只是将智永千字文归为唐代不妥。

评分

质量不错,希望学习后有所收获

评分

非常好,小朋友很喜歡,不錯!

评分

包容书法万象的一本好书,非常值得一读再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