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之食:家常菜的小秘密

日日之食:家常菜的小秘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宇慧·田螺姑娘 著
图书标签:
  • 家常菜
  • 美食
  • 烹饪
  • 食谱
  • 日食
  • 厨房
  • 简单易学
  • 新手入门
  • 健康饮食
  • 家庭料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6242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4231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24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88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18-35岁年轻人

  这不是一本平平常常的菜谱,而是把看似简单的家常菜从“大概会做”到“做得好吃”中蕴含的无数细节详细拆解的武功秘笈,美食大V田螺姑娘的压箱底儿菜谱。

  40多道菜谱,每一道都有好多个让新手惊呼“原来如此”的做菜秘诀,经50万+粉丝亲身验证,掌握了它们,你就分分钟和一般煮夫主妇拉开档次,让自己的“日日之食”变得完美。

  简单易懂保证美味的家常菜做法,田螺姑娘敞亮透彻的文笔,图文并茂风格清新的装帧,简直可以作为枕边书收藏翻阅

  一本可以和家人一起分享的菜谱,这里有“奶奶的味道”“外婆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家的味道”……

内容简介

  看似简单的家常菜为什么值得用一本书来写呢?因为家常菜里实在蕴含了太多你不知道的小秘密。从“大概会做”到“做得好吃”,里面隐藏着无数细节,而这些细节就是这本书想要告诉你的秘密所在。

  作者田螺姑娘从如何“养锅”、如何“焯水”讲起,在40多道菜谱里阐述了无数让新手惊呼“原来如此”的做菜秘诀。为什么煮蘑菇的时候要加一块鸡皮?如何炖出软烂多汁的牛腩?焯烫了30秒的鸡翅有什么惊人之处?这些都是经过她50多万粉丝验证过的菜谱,微信、微博收到的大量“作业”充分证明了菜谱的实操性。

  我们努力工作是为了吃得更好,而不是活得更累。简单易懂还能绝对保证美味的家常菜做法,完美你的“日日之食”。

作者简介

陈宇慧·田螺姑娘

美食达人,微信公众号(田螺姑娘_hhhaze)、知乎(elyn),获得50万+粉丝的喜爱。

一个湖南妹子,没有专业厨师经验,只是热爱下厨。喜欢也擅长有细节的菜谱,也相信那些简单、精致,但足够用心的菜肴,就是我们想要的家的味道。

内页插图

目录

◆常识

002新手看不懂菜谱的秘密:“适量”调料到底是多少?

005听说锅要“养”,要怎么养?

011刀工不好的新手,要怎么切菜才对?

014选对砧板,切菜事半功倍


◆素菜:素的也有滋有味

019豆角炒茄子:炒出皱巴巴的豆角皮

023酸辣藕片:藕片先煎后炒,口感大不相同

029芹菜炒熏干:先腌一下豆腐干

035韭菜烧豆腐:煮出蜂窝巢的豆腐就吸足了味儿

039蚝油焖花菇:加一块鸡皮更香滑

045煎鸡蛋:掌握火候和油温,是煎出理想鸡蛋的第一要素

053番茄炒蛋:把蛋白打出大泡,这炒蛋就无比嫩滑

059香椿蛋饼:加一点淀粉让蛋饼好成型

063蒸水蛋:让水蛋平滑细腻的数字秘诀

066隔水加热谓之“蒸”,那加热的火到底得多大呢?

069咸蛋黄焗苦瓜:换一个切法,让苦瓜不苦

073白灼芥蓝:让蔬菜保持青翠的“过冷河”

076焯水到底要用凉水还是热水?

079手撕包菜:巧用调料让素菜更鲜


◆荤菜: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快感

085酸菜炒红薯粉:让红薯粉入味又不粘锅

089麻婆豆腐:麻辣咸香酥烫嫩

095辣椒炒肉:碗底的油汤见真章

103粉蒸排骨:米粉香,排骨才香

111糖醋排骨:用两种醋,分两次放

117红烧肥肠:清洗内脏食材不可怕

125野山椒炒牛肉:牛肉要逆纹切、温油炒

133麻辣牛肉:慢慢炸出不干不硬的牛肉片

139番茄牛腩:牛腩先煎再红烧

145可乐鸡翅:先焯烫 30 秒再卤有惊喜

153香菇木耳蒸滑鸡:蒸出嫩滑鸡块的小技巧

156常见的干货如何泡发?

159栗子烧鸡:鸡肉够嫩,栗子软糯

165红烧刨盐鱼:用好多盐来腌鱼,就有“蒜瓣肉”了

173葱烧鱼:一斤鱼配四两葱,“?”出醇厚香气

179焗梭子蟹:不需要加水,就让原汁鲜掉眉毛

183麻辣小龙虾:自己炒出足料的喷香锅底


◆汤水:吃饱了还得喝足

191冬瓜丸子汤:揉一颗软嫩的肉丸子

197麻油猪血汤:先把猪血煎香

201排骨藕汤:选一枝好藕,绵软得不行

205萝卜炖牛腩:牛腩要整块炖才软烂多汁

211剁椒芋头牛肉羹:选对了好芋头,这碗羹就自然软糯

217鲫鱼豆腐汤:从油到水都够热,鱼汤会更白


◆主食:碳水带来的满足感是无法取代的

225一碗白米饭:要让米饭香糯又软甜,别忽视淘米

231酱油炒饭:来自生晒老抽和白胡椒粉的迷人香气

237青菜肉丝粥:加一勺油,让粥底够“绵”

243铜锅米线:煮出连汤底都够味儿的酸爽

249干炒牛河:牛肉够嫩、河粉够味,还有“镬气”!

255鸡丝凉面:料足才味美

259开洋葱油拌面:熬一罐香气逼人的葱油

264菜谱中简单的一句“沥干水”,可别小看它

267荷叶糯米鸡:拌匀糯米要趁热


【附】人气甜品

271杏仁豆腐:用三种杏仁,有超浓郁的杏仁味儿

前言/序言

  家常菜里有多少你想不到的小秘密

  这是我的第二本菜谱,主题是家常菜。

  说到家常菜,在一两年前我是完全不屑于写的,那个时候我还沉浸在写烤羊排、水波蛋之类的西餐菜谱里无法自拔,因为我觉得这些菜谱才有格调。而辣椒炒肉、糖醋排骨之类的家常菜,我从小就会做了,不就那么回事儿吗?实在是没什么好写的。甚至看到有人在微信公众号后台搜索“宫保鸡丁”的时候还有些生气——你难道看不到我的菜谱都有多高级吗?别老做什么宫保鸡丁!

  而改变我这一观点的契机来自我先生,他实在算不上挑食,对我做任何新菜的尝试向来也都很支持。但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中国胃”摆在那里,西式的煎牛排和中式的烧牛腩比起来,筷子就不受控制地更青睐后者。嘴里不说什么,牛腩一定会被消灭得更快。我时常有些怒其不争,恨不得戳他的胸口:“你就不能吃得品位高一点儿?”傻的当然是我自己,说出西餐比中餐品位高这种话,现在真是想给当时的自己一巴掌。

  虽然内心不情愿,但是总得有人捧场才能继续有动力下厨房。为了迁就先生的口味(也让餐桌上少剩点儿菜),我平时做饭时慢慢把中餐比例加大。不做不知道,原来那些自以为已经烂熟于心的家常菜做法,存在着这么大的提升空间!

  不同品种和部位的肉分别要怎么切,同样的食材在不同的做法中要如何调味,一条鱼有多少种蒸法……越琢磨越有趣,越觉得有趣就越爱琢磨,原来我以前做的家常菜真的算不上水平有多高,实在是太骄傲自满了。

  公众号的内容也慢慢地做了调整,发布了越来越多的家常菜菜谱。和以前发西餐菜谱后的反馈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那就是给我“交作业”的人更多了。大家都觉得家常菜取材容易,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上手,当然也就更想去学。

  看到好多厨房新手慢慢做出看起来非常像模像样的菜式,有些已经会做饭的人觉得做菜“技能点”有所提升,觉得颇有成就感。甚至有很多住校的大学生把想吃的菜谱发给自己爸妈,指定寒暑假回家之后要吃这道菜,当他们把这样的家庭微信群聊天内容截图发给我时,看着都觉得好温馨。我们想要的家的感觉,不就是这样吗?家常、简单,但足够用心的菜肴。

  把这本家常菜菜谱取名为《日日之食》,希望能为你呈现朴素又精致的美好。日复一日,不可或缺。


远古的低语:失落文明的密码 第一章:迷雾中的呼唤 考古学家艾拉·文森特,一个以特立独行和近乎固执的直觉闻名于世的学者,正站在一片被时间遗忘的土地上。这里是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深处,一个被当地部落称为“寂静之巅”的地方。传说中,这里曾是传说中“太阳之子”文明的最后疆域。这个文明,在数千年前神秘消失,留下的只有零星的、令人费解的石刻和难以辨认的符号。 艾拉并非为了寻找黄金或宏伟的宫殿而来。她的目标,是那些被主流历史学家忽略的碎片——一些陶土碎片上模糊的几何图形,以及一段被认为毫无意义的、重复的低频嗡鸣声。她坚信,这些并非随机的涂鸦或噪音,而是某种复杂信息载体的残余。 她的团队,由精通多门失传语言的语言学家马科斯和专注古代天文学的物理学家莉娜组成,在持续数月的艰苦挖掘后,终于发现了第一个突破口:一口深埋于地底的、由黑曜石打造的密室。密室的入口被一层似乎能吸收光线的物质覆盖,触摸上去,皮肤会产生一种奇异的麻痹感。 当他们小心翼翼地移除覆盖物时,一股带着硫磺和某种未知草药混合的古老气息扑面而来。密室内部空旷,中央矗立着一块巨大的、光滑的石碑。石碑表面没有雕刻任何我们熟知的象形文字,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奇特的、不断流动的光线图案,仿佛有生命一般。 马科斯紧张地记录着这一切,他的手微微颤抖:“艾拉,这些不是我们已知的任何一种书写系统。它们的结构更像……数学公式,或者说,是某种高维几何学的投影。” 莉娜则举起便携式光谱分析仪,记录下光线流动的频率:“这些频率极其精确,它们与已知宇宙背景辐射的微小波动惊人地相似,但又存在微妙的、周期性的偏差。” 艾拉没有说话,她只是伸出手,轻轻触碰了那块冰冷的石碑。就在她的指尖接触到光影的一瞬间,一股强大的信息流涌入了她的脑海。那不是语言,不是图像,而是一种纯粹的“理解”——关于时间、空间和物质构成的全新视角。 第二章:碎片的拼图 回到临时研究站后,艾拉陷入了一种近乎冥想的状态。那次触碰带来的信息是海量的,如同将一个包含整部图书馆内容的U盘强行植入大脑,需要时间来解压和整理。 她开始绘制那些在石碑上看到的“符号”。这些符号,经过她与马科斯的反复比对,发现它们竟然可以与现代量子物理学中的某些基本粒子运动模式相对应。 “它们在描述波函数坍缩的过程,”艾拉喃喃自语,眼中布满血丝,“它们不是在记录历史,而是在记录一套物理定律,一套与我们所知的标准模型不同的定律。” 然而,要解码这套“宇宙语法”,他们还需要更多的参照物。莉娜的卫星图像分析提供了线索。在寂静之巅周围的广袤区域,她发现了隐藏在植被之下的、巨大的圆形结构阵列。这些阵列的布局,与石碑上流动的光影模式完全吻合。 “这表明,整个山谷都是这个‘信息系统’的一部分,”莉娜兴奋地指出,“这些圆形结构,很可能是能量汇聚点,用来‘广播’或者‘记录’这些信息。” 在接下来的探险中,他们深入了一个被活火山熔岩流半掩埋的地下设施。这里的空气灼热而干燥,但保存下来的设备却令人瞠目结舌。他们发现了一系列水晶状的装置,它们内部流动着微弱的蓝色能量。 当马科斯试图激活其中一个装置时,空气中传来了一段清晰的、但音调极低的“声音”。这段声音,正是艾拉最初记录下来的、被认为是随机噪音的低频嗡鸣声,但现在,他们听到了它的节奏和结构。 “这不是噪音,”马科斯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这是数据压缩!它使用了一种基于谐振频率的编码方式,只有在特定的物质和能量场中才能被‘播放’出来。” 第三章:超越时间的叙事 通过将水晶装置的谐振频率与石碑上的几何结构相结合,艾拉终于开始“阅读”这些失落文明留下的真正信息。这不是关于他们吃了什么,或者谁是他们的国王,而是关于他们如何看待宇宙的本质。 这个文明,他们称自己为“卡拉人”,早在数万年前就掌握了对时空结构更深层次的理解。他们并不认为时间是线性的河流,而是一个多维的、可以被观测和操纵的“场”。他们的技术基础,不是基于燃烧或核裂变,而是基于对“虚粒子”的稳定操控。 卡拉人留下的信息中,详细描述了一场宇宙级的灾难——并非来自外敌,而是来自他们自身对维度平衡的过度干预。他们试图在更高的维度层面“优化”宇宙的熵增,却引发了不可逆转的连锁反应,导致他们所处的时空维度开始“坍缩”。 “他们不是灭亡了,”艾拉看着全息投影出的卡拉人记录的最后场景——一个宏伟的、超越想象力的装置正在解体,“他们是将自己整体‘转移’了,进入了一个他们称为‘静默态’的更高存在层次,以求得在时间洪流中保存自身信息完整性的最后努力。” 书中的核心部分,详细阐述了卡拉人对“信息不朽性”的追求。他们认为,物质和生命形式都是暂时的,唯有纯粹的信息结构可以跨越宇宙的生灭。他们留下这些“密码”,并非为了复兴,而是为了向任何未来可能达到相似技术水平的文明发出一个警告和一个指引:在探求宇宙终极奥秘时,必须敬畏维度的边界。 第四章:沉默的遗产 随着解码工作的深入,艾拉意识到,她手中的信息已经超越了纯粹的科学发现,它触及了哲学和存在的根本。卡拉人的留下的知识,包括如何安全地构建跨维度信标,如何理解宇宙在不同时间切片中的并行状态。 最终,他们找到了记录的终点——一个由能量构成的“信封”。信封中只有一个简短的讯息,用一种跨越了所有已知语言的共情方式,直接烙印在艾拉的意识深处: “我们曾试图成为光,却惊扰了黑暗。你们若能读懂此言,请珍视你们此刻所处的简单现实。不要追逐我们留下的钥匙,除非你们已学会控制自己的影子。知识是力量,但无知是保护。” 艾拉和她的团队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抉择:将这些颠覆性的发现公之于众,引发全球范围内的科学革命和潜在的伦理危机;还是遵从卡拉人的最后忠告,将这些知识深埋于心,继续守护这个相对“安全”的现实? 《远古的低语:失落文明的密码》不仅仅是一部考古探险记,它是一场关于人类知识边界的哲学思辨,揭示了一个隐藏在历史地表之下,关于宇宙秩序和信息永恒的震撼真相。它将带领读者踏入一个由古代智慧与未来物理学交织而成的迷宫,去审视我们对“文明”、“科技”和“存在”的全部定义。这本书的结尾,没有宏伟的结论,只有无尽的、令人敬畏的沉思。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日日之食:家常菜的小秘密》,我感觉自己像是偷师成功了一样!这本书真的太实在了,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摆盘和稀有的食材,它讲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能接触到的东西。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火候”的讲解,她说不同的菜需要不同的火候,有时候是小火慢炖,有时候是猛火爆炒,这直接决定了菜肴的口感和风味。我之前做菜的时候,总是凭感觉,所以成功率忽高忽低,但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更清晰的指导。还有关于“调味”的部分,它不是简单地说放多少盐多少糖,而是教你如何去感知味道,如何根据食材的特性来调整,什么时候放酱油,什么时候放醋,什么时候加一点点糖来提鲜,这些都像是在传授一种“味觉的艺术”。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一边看一边脑海里浮现出自己下厨的样子,感觉那些曾经困扰我的烹饪难题,好像都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它让我明白,原来家常菜之所以好吃,背后真的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小秘密”,而这些秘密,并不高深,只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实践。这本书给了我莫大的信心,让我觉得即使是厨房新手,也能做出令人赞不绝口的家常菜。

评分

《日日之食:家常菜的小秘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邻家大姐在跟你唠家常,一点点的分享她多年积累下来的厨房经验。我一直觉得,最地道的家常菜,往往藏在那些最朴素的方子里,也最能触动人心。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它没有炫技,没有故弄玄虚,而是从最基本的食材处理讲起,比如怎么洗菜能洗得更干净,怎么切菜能让口感更好,怎么处理肉类能让它更嫩滑。这些细节听起来好像没什么大不了,但实际操作起来,却能对菜肴的最终味道产生巨大的影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应季”食材的章节,作者强调要顺应自然,选择当季最适合烹饪的食材,这样不仅味道最好,价格也最实惠。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我做菜,更是在教我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食材。它让我不再盲目追求网红菜谱,而是回归到最本真的烹饪方式,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最能代表“家”的味道。读这本书,就像在跟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学习,那种亲切感和信任感,是其他烹饪书籍很难给予的。

评分

拿到《日日之食:家常菜的小秘密》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期待,毕竟家常菜对我来说,就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但翻开之后,我立刻就被吸引住了。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温暖,读起来没有任何压力,仿佛作者就坐在你身边,耐心地为你讲解。它没有像很多菜谱那样,上来就列出一堆复杂的步骤和配料,而是更注重于“为什么”和“如何”去做出更好的味道。比如,它会解释为什么某些食材搭配在一起会更美味,为什么某种烹饪方法能更好地保留食材的营养和风味。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复刻记忆中的味道”的讨论,作者提到,很多时候,我们怀念的不是一道菜本身,而是那道菜承载的关于家、关于亲人的温暖回忆。这让我意识到,烹饪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烹饪习惯,不再只是机械地按照菜谱操作,而是开始思考食材的本质,思考我想要通过这道菜传递怎样的情感。它让我觉得,下厨这件事,也可以充满了故事和温度。

评分

这本《日日之食:家常菜的小秘密》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我原本以为家常菜就只是简单的填饱肚子,没什么特别的,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是教你几道菜怎么做,更像是打开了一个通往厨房背后世界的大门。书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比如如何挑选当季最新鲜的蔬菜,如何让食材的原味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甚至是如何用最简单的调料组合出令人惊艳的口感,都让我觉得受益匪浅。我最喜欢的是作者讲述的关于“时间”的哲学,她说很多家常菜的味道,是时间沉淀出来的,是经过日复一日的尝试和调整才形成的。这让我不再急于求成,而是开始享受烹饪的过程,感受食材在手中变化,在锅中升腾的烟火气。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小时候妈妈在厨房忙碌的身影,那种温馨而熟悉的味道,仿佛又回到了身边。它不仅仅是一本菜谱,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引导,让我重新审视了“吃”这件事,不再是简单的消耗,而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关怀。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烹饪导师,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点亮了我对家常菜的热情,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在自己的厨房里实践那些“小秘密”。

评分

《日日之食:家常菜的小秘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接地气”。它没有高高在上,没有距离感,就像是身边一个特别懂生活、懂美食的朋友,掏心掏肺地跟你分享她的独门绝技。我一直认为,真正考验厨师功力的,不是那些名贵的食材或者复杂的烹饪技巧,而是如何用最常见的食材,做出最能打动人心的味道。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里面讲的很多技巧,我之前都从未想过,比如如何利用食材本身的淀粉来增稠,如何用一些简单的食材来代替昂贵的调味品,甚至是如何通过对食材的“理解”来调整烹饪的时间和火候。这些“小秘密”虽然不起眼,但却能让一道普通的家常菜瞬间提升一个档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以前做过的菜,对比书中提到的方法,顿时豁然开朗。它让我明白,原来那些我一直觉得很困难的事情,其实都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方法来解决。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会我怎么做菜,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烹饪的热爱,让我觉得下厨是一件充满乐趣和创造力的事情。

评分

发货很快~内容丰富~绝对正版

评分

期待已久,新书终于到手了,胡椒真的可爱到极点,还有田螺姑娘亲笔名,要不要对我这么好!!!!?????

评分

618超划算的,后悔没来多两本,可以给爸妈健康吃起来啊!

评分

书比看到的图片小很多,没有相像的那么好 纸张也一般,给孩子看着完

评分

非常好的产品,非常好的选择

评分

还好还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还好还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照着做几乎零失败 等着姑娘的下一本书

评分

可以的,学学,可以不错的

评分

书比看到的图片小很多,没有相像的那么好 纸张也一般,给孩子看着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