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茶识

一点茶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春英 著
图书标签:
  • 茶文化
  • 生活
  • 品味
  • 休闲
  • 饮茶
  • 中国茶
  • 茶道
  • 健康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141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2183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字数:15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本书让你涨茶识、懂茶艺、知茶味、享茶趣、窥茶美、赏茶韵

★畅销茶书《轻松茶艺全书》作者团队全新力作,内容quan威,有相当的读者基础

★《一点茶识》格调雅致,图片、版式清新脱俗,可谓茶书界的一股清流

★《一点茶识》将茶和与茶相关的知识客观地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能迅速明白茶、把握茶的本质;融入了丰富人生阅历的哲思性语言,让读者在识茶、品茶之余,多了分耐人寻味的思考和感悟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集茶的专业知识与生活感悟于一体的茶书,作者将自己数十年的问茶所学和体悟浓缩于这二十万字的笔墨之中,内容涉及水、水温、茶水比例、茶器、不同茶叶的介绍、茶的故事传说等,让读者快速掌握茶的真谛:选一款适合泡茶的水很重要,用对手边的水也能泡出好茶味;不同的茶适用的水温有差异,掌握好温度方能释放茶香;恰当的茶水比例、合理的冲泡时间,决定茶的独特口感;茶器,赋予茶以灵魂,茶席,带给茶以意境。一本书让读者迅速明白茶、把握茶的本质;融入了丰富人生阅历的哲思性语言,让读者在识茶、品茶之余,多了分耐人寻味的思考和感悟。


作者简介

郑春英

高级评茶师、茶艺高级技师。

现任北京外事学校高级教师、茶艺专业首席讲师。

北京市职教名师。

北京市茶艺师资格考试高级考评委、北京市茶艺师

资格考试考评督导、北京市茶艺师大赛高级评委。

中国大学慕课网,(茶艺)慕课制作项目负责人、主讲教师。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水:好水给茶的承诺

1.1 自来的水有时难以捉摸

1.2去找山泉水,八分的茶泡出十分的香与甜

1.3自来水,处理一下也可以泡好茶

1.4总有一款适合你,多尝试几种天然矿泉水

1.5古代人择水的小故事


第二章 茶:茶对水说

2.1细嫩的茶叶说,我怕烫

2.2中档茶叶说,没关系,我喜欢热情似火

2.3乌龙茶说,让沸腾的水来得更猛烈些吧

2.4边销茶说:煮我吧,我更畅快

2.5总结:60~100℃水,茶各有所爱


第三章 火:火对水的一往情深

3.1火沸腾水,再送它与茶邂逅

3.2水对火说:我更钟意炭

3.3红泥小火炉,有茶,来饮否

3.4竹炉煮水,与传说相会


第四章 茶、水之恋 :知多,知少,知足

4.1茶水好喝的原则:适合的水温、合适的茶水比例

4.2玻璃杯泡茶,3克一位

4.3壶泡,茶叶克数与容积

4.4众口难调,适口者就叫好喝


第五章 茶、水合卺:且相融,且分离,距离产生美

5.1茶与水同样,距离产生美

5.2绿茶冲泡时间

5.3白茶和黄茶的冲泡时间

5.4从一冲即出起

5.5可以小火慢炖的茶


第六章 玉树惊鸿: 茶与水的故事

6.1绿茶起舞,如君子、似佳人

6.2红茶暖人,暖男暖女暖人心

6.3黑茶情怀,低调安适,闷骚之最

6.4乌龙风骨,余韵绵绵

6.5白茶可人,日久情长

6.6黄茶倾城,昔日骄阳斜阳

6.7花茶清透,只留一袭浓香


第七章 茶器:永远的守候

7.1建盏为茶而生,粗犷内敛

7.2紫砂器配佳茗,越老越美

7.3晶莹剔透玻璃心,心里有你

7.4煮茶利器铸铁壶,独一无二

7.5古朴典雅汝窑器,温润可人

7.6茶托如佛之莲花,不可或缺

7.7茶席必备建水,非你莫属

7.8茶叶的花轿茶荷,赏心悦目

7.9茶入,私密舒适


精彩书摘

茶 茶对水说

引言:最初我娇嫩地餐风饮露,盼望长大

突然离开枝头,历经苦痛,终成正果

愿在你的爱恋中涅槃重生,请给我需要的热度


2.1细嫩的茶叶说,我怕烫

北方春天的温暖,总是要等五月才能感知。三月太冷,四月冷热不定,只有五月温度才持续上升,此时风吹在脸上有了暖意。街边的绿色开始努力生长,阳光投来最美的光线,为地上的绿色添了一道金边。

而此时细嫩的茶叶也初来世上,带着崭新的、与春天融为一体的绿色,散着一身清香,袅袅娜娜落入杯中与水欢歌。那青葱可爱的模样,在玻璃杯中慢慢舒展,清香被氤氲带出,就像看种子在春天发芽,是生命的迹象。

偶然想起小时候,祖母最爱喝这样的茶,我也学着她的样子,在杯中丢一撮茶叶,用滚开的水浇注,她一把揽住我说:“这细嫩的叶子,最怕烫,一烫就死了。没有生命,茶水也不好喝。”

那时觉得祖母小题大做,甚至言过其实。长大后研究茶才明白,水温是成全茶味的至关因素。

宋人蔡襄有本《茶录》,里面记载:“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

候汤,就是煮水的过程。水煮不够时间,水温不足,茶香味不出,而且茶叶浮在水面上,喝一口满是茶叶;煮过火,水温过高,又会掩盖了茶叶的香味,茶汤发涩。一定要是刚刚沸腾的水,立刻离开火,才能成就最好的茶汤。

然而不是所有茶都中意沸腾之水(100℃),像细嫩一点的绿茶,特别是名品,比如西湖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六安瓜片、黄山毛峰、都匀毛尖等,就最怕沸水(100℃)。

绿茶是用茶树刚刚长出的新梢制作而成,期间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步骤变成我们常见的模样。因为未经发酵,所以保留了更多的天然物质,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茶多酚、叶绿素、氨基酸、维生素,还有我们不常听到的儿茶素、咖啡碱。

这些成分具有天生的消炎、杀菌、抗衰老的功效,可一旦经过沸水的冲击,维生素等脆弱的物质瓦解,绿茶的功效也自然大打折扣。更何况,口感还会变的苦涩,原本属于青春的香气变的老沉,闷在水中,真的失去了生命。

所以冲泡细嫩的绿茶,最好的水温是烧至100℃后等其晾到80~85℃。可以先倒水,再放茶叶,看着一片片嫩绿在水中舒展开来,缓缓落入杯底,似是偷来春色在杯中。在春日暖阳中,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故人还在,一切都是怀念中的样子。

?

?2.2中档茶叶说,没关系,我喜欢热情似火

茶跟人似,不同的品种、等级类似不同的个性,有的含蓄内敛喜欢温热,有的则热情奔放钟情火辣。就算是娇嫩怕烫的绿茶也分出了三六九等,高档绿茶不能用沸水,而中低档的绿茶因为少嫩芽、茶叶条索粗大而喜欢百分百的沸水。

除了绿茶,花茶、红茶等品种中的中档茶也都喜欢热情似火的水温。

茶友们曾做过类比,以花茶中最常见的茉莉花茶为例,分别选用了茉莉花中的贵族金铭眉和中档的银豪。将它们放在两只玻璃杯中,用80~90℃的水分别冲泡。

金铭眉在遇水后开始展现自己的媚态——原本卷曲的叶片缓缓舒展,变成了还在茶树上时的样子,它上下沉浮,似是在水中起舞;茶汤渐渐有了颜色,香气扑鼻而来,很快弥漫四周,整个房间都散发着茉莉的花香与茶香。品一口,任由茶汤与舌头缱绻,吞下后暖意从喉头蔓延至胃部,继而浑身都是暖的,香味也随之从每个毛孔里散发出来。

然而银豪并不是那样开心欢畅,它带着被人类分出的等级,自卑地浮在水面上,良久才愿意沉下去,同时难以展开身躯。口感也偏涩,在舌面上造出了麻麻的味觉。

换用刚刚煮沸的水来冲泡银豪,苦味则明显减少,花香混着茶香如觉醒一样冲出杯底。

之后研究人员又换不同的茶,做了大量的对比实验,发现对于中档茶来说,水温越低,越难激发茶里的有效成分,茶味或是不足、或是发涩。只有刚刚沸腾的水,才能激发出这类茶的至美口感。

我们可以在世俗中为茶分出等级,但这并不意味着中档茶不能泡出理想的香味。茶,人,都有资格活出最有尊严的样子。


2.3乌龙茶说,让沸腾的水来得更猛烈些吧

如果你知道采茶人要多辛苦才能保住乌龙茶的灵魂——香气,就不再忍心用不适合的水温来折磨它。

在晴朗的午后,采茶人顾不及吃午饭,必须赶在中午12点采摘乌龙茶,而且要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因为这个时段的阳光最为充足。他们用拇指捏住叶子的梗部,夹在弯曲的食指上,快速地摘取,不能用指甲去掐,防止它的新鲜受到伤害。

被摘下的乌龙茶可以躺在竹笳篱里,贪婪地吸收阳光和清风,将身体里的部分水份蒸发,让叶子变得柔软,同时随着体温的提高而挥发掉一部分沸点低的芳香物质,并伴随着一系列的化学变化,让它天生带来的矿物质和有利于人体的微量元素变得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这个过程叫做萎凋。

萎凋结束后,制茶的工匠要进一步促成茶叶内的酶转化,也就是发酵。他们通过摇青,将萎凋中一动不动的茶叶激活,使其更容易发酵。

最后为了保留乌龙茶最好的香气和味道,必须先在80~85℃的中温下烘焙4~6小时,第二天再用75~80℃的温度下烘焙2~3个小时,不能让过高的温度伤害了容易挥发的香气。

有趣的是,烘焙温度不易过高,但落入杯中之后却必须用100℃的水来冲泡,才能完全释放出乌龙的茶香和滋味。

就像一段人生,先要经历一段低调的积累,才能在沸腾到来时完美展现自己的香味。

?

2.4边销茶说:煮我吧,我更畅快

过节放纵,不知不觉吃了一肚子油腻,又逢阴天多云,肝胆和心情都隐隐有那么些不快,这个时候有一碗黑砖茶,帮助消化、解除油腻是最好不过。于是用茶刀切下一块,丢在已经煮沸的水里,让它尽情熬煮。

黑砖茶这样的边销茶,具有跟西南少数民族一样的粗犷性格,长得粗糙憨厚,冲泡也偏爱已经沸腾的热水和大火。

边销茶,也被简称为边茶,它不是茶的种类,而更像一种政治称谓,因为它是由中央政府专供给边疆少数民族饮用的茶品。从唐朝边疆少数民族与汉族进行贸易往来开始,销往边疆的茶就都由中央集中调控,像宋、明、清都设有“茶马司”,专门负责监督和促进此项交易。

边茶的种类多以黑茶为主,比如四川雅安的康砖、金尖,湖南的茯砖、黑砖、花砖,湖北的青砖和黑米砖等,当然也有红茶和云南普洱紧茶。

之所以黑茶为主,是因为边疆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盛产做黑茶的原料,像云南、四川、陕西。于是毗邻这些地方的西藏、内蒙古等地也多以黑茶为主。而且黑茶中丰富的咖啡碱、磷脂、氨基酸、维生素等能够帮助脂肪代谢,增加胃液分泌量,从而有助于消化,这对于常年以肉为主、缺乏蔬菜的边疆少数民族来说是维系身体平衡的主要方式,于是藏族同胞常说“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茶是血,茶是肉,茶是命)”。

“边茶一定要熬煮”,一位藏族朋友反复叮嘱我。他说他们祖辈都这样熬煮边茶,至于为什么他不太清楚,但他试过用开水冲泡,发现口感苦涩,难以下咽,熬煮出来后却有一种别样的浓香。

其实云贵、川藏这样的高海拔地区,水是永远无法到达沸点的,也只有不断用大火熬煮才能逼出茶的香味。不过有专家研究发现,边茶的营养成分也的确需要熬煮才能完全释放。

造物主真是神奇,当初把藏蒙建在了那样高的地方,高到不能生长蔬菜,高到不能煮熟饭菜,于是便顺手种下了制作边茶的原料,等待人类依靠自己的智慧去解决体内油脂过剩的问题。恐怕也是人类太过聪明,才能苦寒中找到生存方法。


2.5总结:60~100℃水,茶各有所爱

一抹春阳,透过庭院亭亭如盖的大树,落在地上碎成斑驳。那人用小炉煮着一壶水,手边或许是一只盖碗,或许是一只茶壶、几只茶盏,他慢悠悠扇着火苗,也许手中还有一只笔,随时记下涌上心头的诗句。不消多时,水沸腾起来,水面冒出许多蟹眼小泡,还有鱼鳞一般的波纹。仔细听,沸腾的水在壶中发出声响,如松涛带雨。这时水刚好冲茶,在杯中形成翠绿。他想,如果能以茶代酒会与知己良朋,倒是免去了醉酒的辛苦。想到此处,正好文思泉涌,于是急急下笔,在纸上写道: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烟生翠。傥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最后落款:皮日休。

古来像皮日休这样爱茶的文人墨客,都与茶惺惺相惜,懂得爱护它,懂得欣赏它,于是便知道什么样的茶用怎样的水温能更加美味。时隔千年之后,这一点依旧非常重要。

绿茶:比较常见的有西湖龙井、碧螺春等,这类高级绿茶最细嫩新鲜,非常怕烫,把沸水晾至80~85℃冲泡最好,甚至洞庭碧螺春可以用70℃的水冲泡。如果水温过高,茶汤变深,香味遭到破坏,绿茶变“熟”,那娇羞的清甜就再也尝不到了。黄茶和白茶亦是如此。

红茶:红茶是全发酵茶,喜欢100℃的沸水,只有这个温度才能将它体内的有益成分溶解出。不过一些细嫩的出身贵族的红茶也可用90℃的水冲泡,比如祁门红茶。红碎茶、袋装的红茶,可以用95℃的水冲泡。

花茶:一些低档的花茶粗枝老叶,必须用100℃的沸水才能冲出香味。而高档花茶比如毛峰、银豪、春芽、东风等可以降低水温,用90℃的水冲泡。

乌龙茶:铁观音、大红袍等乌龙茶,要的就是浓郁茶香,茶要放得多些,水的温度也要100℃才够痛快。水沸腾后马上冲泡,第一泡倒掉,从第二泡开始饮,那香味在嘴巴里横冲直撞,可又舍不得张嘴让它跑掉,最后只缓缓从鼻腔中呼出来,竟然也带着香味。

边销茶:以黑茶、普洱为代表的边销茶最是豪气,颇有不拘小节的大侠之风,沸水无法满足它们,只有在壶里或茶锅里熬煮才能尽情释放茶味。

在这冷暖世道,茶、人,如有良伴对自己嘘寒问暖,那真是最好的人间。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创作的、不含《一点茶识》任何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且自然流畅: --- 《古籍秘境:失落的文明碎片》 作者: 罗鸿文 著 出版社: 瀚海文化 ISBN: 978-7-80673-XXXX-X 定价: 98.00 元 --- 内容简介: 在浩瀚的人类文明长河中,总有一些篇章被时间的海水无情冲刷殆尽,留下的只有模糊的传说和难以辨认的残片。《古籍秘境:失落的文明碎片》并非一部历史教科书,它是一次深入地质深层和文本暗流的考古探险,聚焦于那些在主流史学叙事中被刻意忽略或彻底遗忘的古代社会结构、技术体系与哲学思潮。 本书作者罗鸿文,一位深耕于边缘考古学和非主流文本解读的学者,耗费二十年心血,将研究视野投向了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三世纪之间,地中海东岸、两河流域北部,以及被认为早已消亡的青藏高原腹地,那些神秘失踪的“次级文明”——它们不具备帝国规模,却在特定领域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 全书分为四大卷,层层递进,揭示了一幅宏大而又破碎的古代世界图景: 第一卷:巴别塔的回声——失传的工程学原理 本卷深入探讨了古人对材料科学和结构力学的独特理解。我们往往将古罗马的拱券或古埃及的金字塔视为工程学巅峰,但本书将目光投向了小亚细亚山区一些无名城邦遗址中发现的、使用“自适应榫卯”技术的建筑残骸。这些技术在今天看来,依然需要复杂的计算机模拟才能重现其稳定性。作者通过对楔形文字泥板残片中晦涩难懂的几何符号的翻译,重建了一种基于自然频率谐振的抗震理论,这种理论远超同时代被广泛认可的欧几里得几何体系。书中详细分析了“永不疲劳的石料”——一种古代冶炼师通过控制矿物晶格结构达成的复合材料,并推测其可能与某些失传的炼金术(Alchemy)实践有着紧密联系。 第二卷:冥想的疆域——被遗忘的认知地图 古代哲学与宗教是研究的热点,但大多集中于柏拉图、孔子等主流思想家。本书则聚焦于“希米安派”(Ximian Sect)的残存文献。这是一个在公元前两百年左右迅速崛起又迅速湮灭的哲学流派,他们试图构建一个完全基于“感知同步”而非逻辑推理的认知体系。作者在叙利亚沙漠边缘一座被沙暴掩埋的修道院地下室中,发现了数卷用特殊的动物皮鞣制而成的“记忆卷轴”。这些卷轴记载了复杂的冥想路径和“意识拓扑学”的概念。本书不进行神学解读,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高级的注意力控制技术和信息编码系统,探讨其对古代社会决策机制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它如何被主流思潮排挤和抹去。 第三卷:风与盐的契约——古代气候移民的航线 气候变化是当今的议题,但在古代,它却是文明兴衰的决定性因素。本卷着重考察了公元一世纪左右,红海沿岸和印度洋贸易网络中的一类“非官方贸易者”。他们并非依靠官方船只和海图,而是依据对季风、洋流、以及特定海洋生物迁徙规律的精准把握进行贸易。作者通过比对同时期希腊文、阿拉米文和梵文文献中关于“海鸟的低语”和“盐的颜色变化”的记载,成功复原了一条绕过传统海盗风险区的秘密航线。书中描绘了这些水手如何利用一种名为“潮汐钟”的简易天文仪器,在没有指南针的情况下,进行跨洋导航,揭示了古代海事知识中对环境细微变化的极致敏感。 第四卷:编码的日常——市井生活中的加密文本 当宏伟的史诗被记录下来时,普通人的生活却常常被历史遗忘。本卷将焦点对准了古代集市、作坊和家庭生活中流传的“惯用符号”。这些符号并非文字,而是用于快速传递价格变动、产品质量瑕疵或政府征税时间等敏感信息的微小标记。作者收集了来自不同地域的陶器残片、木质包装箱以及织物边缘的微小刻痕,试图破解这些“市井密码”。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清晰看到一个复杂、高效且高度去中心化的信息交换网络如何在帝国的眼皮底下蓬勃发展。这不仅仅是经济史,更是一部关于底层人民集体智慧如何抵抗外部控制的生动记录。 --- 推荐理由: 《古籍秘境:失落的文明碎片》是一部充满洞察力和想象力的非虚构作品。它挑战了我们对“已知历史”的固有认知,引导读者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古代文明的复杂性与精妙。罗鸿文以严谨的考据和流畅的叙事,将那些散落在尘埃中的知识碎片重新拼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比教科书上描绘的更为深邃、更具层次感的古代世界。阅读本书,如同亲手拂去历史的厚重尘土,触摸那些曾经鲜活却已逝去的智慧火花。 它适合所有对历史细节、技术考古、以及边缘文化研究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点茶识》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喝茶”这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赋予了它全新的意义。在我以往的印象里,喝茶可能只是长辈们的一种习惯,或者是在某些场合下的点缀。但通过这本书,我才了解到,茶文化其实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哲学,甚至是一种情怀。作者在书中穿插了很多关于茶的历史故事和人文典故,这些故事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他讲述了茶是如何从药用到饮品的,又如何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了不同文化中的一部分。尤其是一些关于茶与文人墨客、禅宗修行的故事,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不同茶区的风土人情时,那种细腻的笔触,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些茶山之间,感受到了茶农的辛勤劳作和对茶叶的敬畏之心。这本书让我觉得,每一次喝茶,都不仅仅是在品尝一杯饮品,更是在品味一段历史,一份文化,一种宁静。它让我开始期待,下一次喝茶的时候,能多一份对茶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一点茶识》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改变,就是让我不再“盲目”地喝茶了。以前,我可能就是随手抓一包茶叶,用开水一冲,然后就咕咚咕咚喝下去。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喝茶,可以是一件多么有讲究、多么有仪式感的事情。作者在书中,用非常清晰的脉络,讲解了从如何辨别茶叶的好坏,到如何正确地冲泡,再到如何品鉴茶汤的色、香、味。他就像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步地引导我,让我从一个懵懂的茶客,逐渐变成一个有自己理解和判断的“茶人”。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闻香”的描述,作者让我尝试去区分干茶香、盖碗香、茶汤香,以及香气的层次感。我当时就按照书里的方法,认认真真地去闻,惊喜地发现,原来同一款茶,在不同的阶段,真的可以散发出如此丰富多样的香气。这种亲身实践和书本知识相结合的体验,让我觉得非常过瘾。这本书并没有给我灌输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教会我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让我能够自己去探索、去感受茶的美好。它让我觉得,喝茶,不再是简单的解渴,而是一种与自己对话,与自然连接的宁静时刻。

评分

读完《一点茶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以前对茶的认知,真的只是冰山一角。我一直以为,绿茶就是绿茶,红茶就是红茶,可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同一种茶,不同的产地、不同的采摘季节、不同的制作工艺,都会带来天壤之别的风味。作者在讲解各种茶类的时候,非常细致地剖析了它们各自的特点,比如绿茶的鲜爽,红茶的醇厚,乌龙茶的变幻莫测,普洱茶的陈香等等。他不仅仅是列举这些特点,更会深入浅出地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比如,在讲到绿茶的制作时,他会详细介绍杀青和揉捻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对茶叶内含物质和最终口感的影响。还有对于乌龙茶的发酵程度,他用了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不同发酵程度的乌龙茶,为何口感会有如此大的区别。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让我意识到,品茶不应该只是“喝”,而是一种“品鉴”。它需要调动你的视觉、嗅觉、味觉,甚至还有你的触觉。作者鼓励读者去观察茶汤的颜色,去感受茶汤在舌尖上的变化,去留意不同茶带来的独特香气。这种细致入微的引导,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品茶的方式,不再是囫囵吞枣,而是更加专注和享受。

评分

《一点茶识》这本书,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市面上的茶书琳琅满目,很多都写得过于学术,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过于浅显,像是在走马观花。但这本书,从它的标题《一点茶识》开始,就给我一种恰到好处的感觉——似乎是为我这样,既想了解茶,又不想被复杂理论淹没的普通读者量身定做的。翻开第一页,果然不出所料。作者没有上来就讲什么茶的化学成分、历史演变,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从最基本的“什么是茶”开始聊起。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茶友,坐在你对面,一边泡茶,一边娓娓道来。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在某个午后,偶然走进一家有格调的茶馆,听着店主和你分享他与茶的不解之缘。我特别喜欢作者描述不同茶叶冲泡过程的那些段落,他不仅仅是告诉你水温、时间,更会告诉你,在那个瞬间,茶汤的颜色变化,香气如何在你鼻尖萦绕,甚至连茶叶在水中舒展的姿态,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读的时候,我仿佛能闻到茶香,看到茶汤在盏中跳跃,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书都无法给予的。它让我觉得,品茶原来是可以如此简单有趣,而又充满仪式感的。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细节特别敏感的人,所以在阅读《一点茶识》时,一些特别不起眼的小知识点,反而让我觉得格外受用。比如,书中关于如何选择泡茶用水的章节,我以前从来没想过,原来不同的水质对茶汤的影响会这么大。作者详细地对比了矿泉水、纯净水、甚至井水在泡茶时的不同表现,并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让我瞬间觉得,之前花在茶叶上的心思,可能还要加上对“水”的考究。还有关于茶具的选择,我一直以为只要是杯子就行,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不同的茶具材质,比如紫砂壶、盖碗、玻璃杯,它们各自的特性和适合泡制的茶叶种类。作者用一种非常温和的口吻,鼓励读者去尝试,去体会不同茶具带来的细微差别。他没有强迫你去购买昂贵的茶具,而是引导你去发现,用什么工具,能更好地展现茶叶的魅力。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点茶识”,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茶世界的更深层理解。它让我明白,品茶的乐趣,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地方,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评分

一直比较喜欢在京东买东西,性价比比较高,挺好的。

评分

好书印刷精美收藏了

评分

茶可以说是每天少不了的一样的东西。从小到大喝了很多茶,但对茶一直一知半解,专门买了这本书来看,介绍的挺全面的,图片很齐很好看。

评分

书不错,慢慢看,仔细品,读书破万卷,走遍万里路。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买到很多好的产品。

评分

培养些爱好,让自己的心能静一静,学习一些传统的有益知识

评分

很好的书,发货很快,包装好,相信京东,会继续支持。

评分

太多太多的书,哈哈,慢慢看吧

评分

一如既往的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