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邀请来自世界各地新潮的设计师和极富创意的艺术家,为你带来49件在家就能完成的DIY小物件
★低成本、易上手却又充满创意,推翻“宜家”式的自己动手,重新定义DIY
★简单却不平凡的家居小物,让你不花大价钱就能为生活增添艺术气息
★设计师分享创作理念,让你边做边学创意
★德国新锐时尚插画师劳迪娅?克莱因(Claudia Klein)为你绘制简约、清新、易懂的操作图
本书邀请来自全球的49 名优秀设计师和艺术家,为大家设计并制作一款简单易操作的手工家居用品。这些作品简单,易操作,造价低,让读者在家不用花大价钱钱就可以为生活增添一份艺术气息。书中每件作品有详细的材料介绍,清晰的手绘操作图,并配有具体的操作耗时,费用预算等信息。每一位艺术家也将和读者分享他们的创作故事,展现简单背后的不平凡。
托马斯? 巴特拉是《南德意志报》杂志的主编。该杂志隶属于《南德意志报》。《南德意志报》出版于慕尼黑,是德语出版界举足轻重的报纸期刊。托马斯在艺术设计领域有丰富的撰稿及采访经验。
到现在还没用过三年前圣诞节时姑姑送给你的钻孔机?那你可以动手尝试这49位极富赞誉的设计师和艺术家所设计的DIY项目。这些项目简单易懂,步骤清晰全面。是时候放下手机做点儿别的事了。 ——《GQ》在线(GQ online)
如果你是那个喜欢到处寻找独特设计的人,这本书绝对可以满足你的“小癖好”。这里面都是有趣甚至古灵精怪的小物件。 ——美国《建筑文摘》网(ArchitecturalDigest.com)
这本书带领我们向品牌发起挑战,促使我们用全新的视角来认识身边的日常用品。它探讨了人与物之间存在的情感关系。在这份关系中,我们对物品的一举一动,都将为它带来新生,并改善我们的生活。
——全球极具影响力设计生活杂志《墙纸》(Wallpaper)
珍贵的光(桌灯)
扩音箱
安乐椅01(椅子)
纸岩石 (纸雕塑)
挂毯
正方形 (台灯)
搁架
漂亮就好(挂钩和壁架)
木烛台
树枝灯
极简晾衣 (衬衣架)
亮片(餐具)
托盘椅 (椅子)
漂浮的森林 (种子发芽箱)
你自己 (壁灯)
肥皂变小了
磁发电机(台灯)
超级游戏 (桌面收纳盒)
为了时间 (挂钟)
一天完成 (落地灯)
独轮车椅 (椅子)
放大 (吊灯)
不务正业的桶 (衣帽架)
眼前一亮 (吊灯)
鞋子与人 (长凳)
绳毯 (地毯)
平衡光 (电灯)
会飞的架子 (搁架)
钻出来的烛光 (烛台)
箱子里的风 (风扇)
收集癖患者 (餐具)
空中花盆 (花架)
新计划2005/2015 (墙架)
阿波罗11号 (茶壶套)
机场维科1号 (玩具飞机)
灯A,灯B和灯C (落地灯)
卷曲的笔筒
挑棒游戏 (衣帽架)
咖啡抹刀
椅子里的文艺复兴 (椅子)
企鹅 (纸雕塑)
书桌
书之梯(置物架)
游泳的钩子 (挂钩)
旅行车 (玩具箱)
会发光的婚礼蛋糕 (吊灯)
永恒食物 (杂志)
埃丹椅子
自行车背包
图样
你也可以做的设计师作品?这事实上是自相矛盾的说法。因为归根到底,设计师是通过为客户设计可以产业化生产并销售的作品而谋生的。泄露自己的设计,就意味着破坏商业链条,无异于自掘坟墓。通常,设计师的工作是在暗地里进行的,仅在作品完成后才揭开庐山真面目——他们喜欢缄舌闭口。如果一个设计师让任何人都能制作他的作品,那就无异于一个艺术家告诉世人怎样复制他的画作。然而,设计和“自己动手”却根本无法分开。想到一个,就必然联想到另一个。设计师是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士,他们能做的并不是人人都能做的,但在设计的背后却潜藏着一个原始的人类动机:我也能做,我现在就要做,我自己做。“自己动手。”这是一个自我赋权的时代,每个人都经历过。无论是头脑中设想着一把革命性椅子的设计师,还是想搞定镶木地板的“自己动手”族。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设计师,喜欢让别人看到他们手里的牌:他们热爱那种能创造一切的时刻,也愿意和别人分享。
自己动手能让人感觉良好。因为它能创造意义,并赋予你自豪感。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森尼特(Richard Sennett)在他的著作《手艺人》(The Craftsman)中描述道,“胜任感”是满足感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因为它能让我们在现实中拥有安全感。手工劳动是技能学习的机会,而“技能是人们培养出来的能力”,森尼特说:不论是做小提琴的手工艺人,还是软件工程师,都能从中获得成就感。他认为,我们应该把自己视为制造者——创造者——这样就是快乐者。在全球化时代,经济增长无拘无束,真正的创造者是离经叛道的一族。
消费社会充满了躁动和不安。在一个全球性标准化和同质化的世界里,人们更加崇尚个性,追求真正的价值。在过去几年里,五金店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自己动手”俘获一大批拥趸,这便是上述风潮的一大明证。自己动手所带来的那种不一样的愉悦感,已经不单单是对“复古”行为的浪漫偏好,也是对粗制滥造的一种反抗。如果自己可以做一个更好的,为什么要去买呢?与其购买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为了获得极其低廉的报酬而做出来的东西,为什么不去自己制作呢?另外,可持续性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自己动手的理念诞生于20世纪,它是手工作业爱好者的消遣方式,也是业余人士和小发明者的一大爱好,旁观者们常常对此嗤之以鼻。但在设计师群体中,自己动手族找到了支持者:早在20世纪30年代,职业木匠格里特·里特维尔德(Gerrit Rietveld)就试图出售预制好的家具部件。40年之后,恩佐·马里(Enzo Mari)发表了《自行组装》(Autoprogettazione)一书,其中包括了几十种各类木制家具的制作蓝图。马里和森尼特(Sennett)一样,也在其中寄托了一种哲学上的信心:“那些受到鼓励自己动手做餐桌的人,能够理解这背后的想法。”
随后,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其中包括人们的兴趣爱好。如今,自己动手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运动,从美国、英国和日本发源,不断发展壮大。现在的自己动手族活跃在网络上,在线分享操作教程,在“艾特西”(Etsya)等电子商务平台上出售自己制作的商品,自己动手市集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访客。如果你无法在当地的五金店找到本书所列的材料,可以到网上去买。那里有许多关于自己动手的杂志,无数的“脸书”(Facebook)群组和博客,还有各种各样的亚文化群,比如技术爱好者去的“制作者运动”(Maker Movement)以及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手工主义”(Craftivism)。思维开阔,喜欢改变事物和想法,相信大众的智慧,这些共通之处构成了上述群体。让专业人群独占知识,已经是上个世纪的特色了。
新闻记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认为,他看到一场新的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正在萌芽。他曾担任《连线》(Wired)杂志的主编数年,此后撰写了两本关于新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畅销书,还组建了一个制造无人机的创业公司。在他看来,装备有3D打印机、计算机,并像企业家那样雄心勃勃的制造者(the Maker)将会成为未来经济的主导力量。安德森坚信:“现在,你我都是设计师。”这种信念中含有大量的美国式热忱,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就连设计师对他们自己的看法,都受到了互联网革命及新生产技术的影响。
事物总在发展:设计师们很早就开始关注时代变化的征兆,认识到社会变化是一个机遇。有些设计师将3D打印机视为一种解放力量。其他设计师大力宣扬开放式设计的可能性,因为这种设计更重视合作,而不是竞争。不再轻视业余爱好者,而是让他们在创造性活动中有用武之地,这种做法已蔚然成风。设计不应是一条单行道。这种理念在实践中将产生怎样的结果?本书将提供一个例证。在这里,49位设计师和艺术家将带着你开启自己动手的探索之旅。
当我们主动邀请设计师创造能让读者自己完成的作品时,一场没有终点的实验就开始了。作品必须是一件家具,一种日常品,或装饰品。不能太难,不能太贵,这是仅有的一些要求。除了个别人,我们获得了设计师的一致支持,连最大牌的世界级设计明星也毫不犹豫。这些作品回到了设计的本源,回到了车间和工作室,需要亲自动手和即兴创作。它们吸收了新的开放精神,提倡简单而实用的理念。绝大多数作品可以被理解为是一些基本框架,读者可以(事实上应该)对作品进行改良和个性化加工,并根据需要做出调整。很多储物架、灯、椅子就材料和加工而言费用很低,但它们并不容易做——除非你已经做好了准备:把双手弄脏。
托马斯·巴特拉
《南德意志报杂志》 (Süddeutsche Zeitung Magzin)
这本书的编辑和策展能力简直堪称教科书级别,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氛围。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到自己像是穿梭在不同年代、不同工作室之间,偷窥着那些艺术巨匠们最放松、最本真的创作瞬间。不同艺术家的创作语汇和思维脉络,在书中被巧妙地并置和对比,让你能够清晰地感知到他们各自独特的美学追求是如何在“小”中得到提炼和放大的。尤其欣赏的是,每一件小作的介绍文字都克制而精准,既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信息,又巧妙地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避免了过度解读。这种“恰到好处的引导”,让读者成为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回味价值。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设计爱好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启发性是爆炸性的!它不是简单的作品集,更像是一本微观的设计方法论教科书。这四十九位艺术家的“小作”,虽然体量小,但信息量却异常丰富。你会发现,即便是最简单的形式,背后也蕴含着严谨的结构逻辑和出乎意料的功能创新。例如,某位雕塑家制作的笔插,其形态和重心分配的平衡感,简直可以拿去研究工业设计了。我尤其欣赏那种在极简中寻求功能最大化的设计思路,它打破了人们对于“大师作品一定宏大叙事”的刻板印象。通过对比不同领域大师的创作习惯,我开始反思自己在项目初期如何更好地进行概念的发散与收敛,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绝佳的参照系,让我看到如何用最少的元素,实现最大的表达张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打开包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厚实的精装封面,触感温润而有分量,仿佛握在手中的是一块精心打磨过的宝石。那种低调的奢华感,让人爱不释手。内页纸张的选择也格外考究,纹理细腻,光线下的质感无可挑剔,即便是印刷的色彩也饱和度恰到好处,那种高级的灰调和微妙的过渡,体现出编辑团队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留白处理,疏朗有致,每一件作品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来展现其独特的魅力,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近乎冥想的、沉浸式的体验。光是翻阅和把玩这本书本身,就已经是视觉和触觉上的一场盛宴了,感觉就像拥有了一件微缩的艺术藏品。从书脊到书签,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流露出匠心,这绝对是会想一直珍藏在书架上,时不时拿出来欣赏一番的典藏佳作。
评分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是它展现出的那种“慢生活”的哲学和对手作精神的深度致敬。在这个一切都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看到这四十九位大师级人物,竟然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去打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物件,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仿佛能透过那些精美的照片,感受到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那种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的状态。他们的专注,使得这些小物件不再只是工具或摆设,而是凝聚了心血和时间的故事载体。这种对“物”的敬畏之心,让我想起自己过去那些匆忙完成的任务,深感愧疚。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价值往往隐藏在那些不被注意的角落,需要我们放慢脚步,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读完后,我立刻清理了工作台,决定要重新审视我对待身边每一件物品的态度。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售价不算便宜,但我现在觉得物超所值,因为它带来的情感连接是无价的。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高冷”的艺术书籍,但阅读体验却意外地亲切。那些“小物件”的选择非常贴近生活,比如一个造型奇特的书签、一个带着手工痕迹的杯垫,它们瞬间拉近了遥不可及的艺术殿堂与我日常生活的距离。它们不再是陈列在博物馆玻璃柜里的标本,而是可以被触碰、被使用的、充满温度的物件。这种“可亲近性”让人感到一种被赋能的力量——如果连这些顶尖的创作者都可以从日常的微小之处汲取灵感并付诸实践,那么我似乎也应该从我每天面对的琐事中寻找美感。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温暖和鼓舞,是任何纯粹的学术著作都无法给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