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五部分:灿烂历史——武夷岩茶之形成发展概述;岩骨花香——破解武夷岩茶的工艺密码,介绍武夷岩茶的采摘、倒青、做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焙火等工艺特点;碧水丹山——撩开武夷岩茶山场面纱,介绍武夷岩茶各山场的地理生态特点;破门而入——细数武夷岩茶家珍,介绍水仙、肉桂、大红袍、名丛系列等茶树品种的各自特色;茶颜观色——武夷岩茶品鉴要领,介绍武夷岩茶的干茶品、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的品鉴要领,并对爱好者在品鉴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做了解答。
杨大华,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茶艺师高级技师,著述颇丰,有关茶书3 种、兰书5种; 林自铃高级品茶员,武夷山宁谷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拿到《茗香漫步》这本画册,我最先吸引我的就是其中精美的插图。它不是那种商业化的、流水线生产的插画,而是充满了艺术气息和生活气息。作者的画风非常写意,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山峦的轮廓,茶树的姿态,还有茶农劳作的身影。我特别喜欢其中几幅描绘茶人点茶场景的画面,茶盏里翻滚的汤花,茶勺轻盈的动作,都仿佛能从画面中溢出,带来一种宁静而致远的感受。书中还收录了一些老照片,那些泛黄的照片,记录着武夷岩茶历史的变迁,也让我感受到了时光的厚重。除了视觉上的享受,作者在文字上也同样用心。他的文字像是随风飘散的茶香,不浓烈,却绵长而舒缓。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茶树的生长周期,从春天的嫩芽初绽,到夏天的枝繁叶茂,再到秋天的金黄叶片,每一个季节的变换,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他还通过讲述一些关于武夷山当地风俗习惯的故事,将茶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我觉得,喝茶不仅仅是一种味觉的体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评分《茶山日记》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跟随作者一起,踏上了一段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个人化,他将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能感受到他在茶山行走时的疲惫,也能感受到他在发现惊喜时的雀跃。他记录了在某个雨后的清晨,如何在茶山小径上看到蜿蜒的蛇,如何被竹林间偶尔传来的鸟鸣声所吸引。这些细碎的片段,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武夷山画卷。我尤其喜欢他描写与当地茶农交流的段落。那些朴实而充满智慧的对话,让我看到了茶农们对土地的热爱,以及他们对制茶技艺的执着。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美化这些人物,而是真实地呈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茶园管理的小知识,比如如何修剪茶树,如何防治病虫害,这些内容虽然看似基础,但却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茶的生长过程。而且,作者的记录方式非常灵活,有时候会是一段感悟,有时候又会是一句简短的观察,这种跳跃式的叙事,反而让阅读过程更加有趣。
评分对于我这种对茶充满好奇,但又缺乏系统了解的读者来说,《岩骨花香》这本书简直就像是一本“通识读物”。作者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茶学知识,一点一点地拆解开来,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我最欣赏的是,他并没有用很多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些生动的比喻和例子,来解释茶的形成和风味。比如,他将武夷岩茶的“岩韵”,比作土壤中蕴含的矿物质,是如何在茶树的生长过程中,逐渐渗透到茶叶里,最终形成那种独特的口感。他还用“时间”这个概念,来解释茶叶的陈化过程,以及不同年份的茶,会带来怎样的风味变化。这本书的结构也很有条理,从武夷山的地质概况,到茶树的品种特性,再到制茶工艺的每一个环节,都做了清晰的梳理。让我感觉,自己好像跟着作者,从源头一直走到了杯中茶。而且,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关于武夷岩茶品饮的建议,比如如何冲泡,如何鉴别,这些实用的技巧,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有理论知识,更有实践指导意义。
评分读《岩韵探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似乎是一位和我一样,对事物有着极致探究精神的同路人。他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像一位侦探,步步为营,从最基础的地理环境入手,细致地分析了构成武夷岩茶独特风味的各种要素。我记得其中一段,详细描述了武夷山特有的“丹霞地貌”,以及这种地貌如何影响土壤的成分,进而赋予茶树独特的矿物质感。他甚至引用了一些地质学的专业术语,但处理得非常巧妙,让你在理解的同时,并不会感到枯燥。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风土”的宏观描述,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微小的细节,比如不同海拔、不同朝向的茶园,对茶的香气和滋味会产生怎样的细微差异。他甚至会花篇幅去解读一片茶叶的叶脉走向,以及这其中可能隐藏的生长信息。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在解读茶的化学成分时也同样体现。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构成茶香的芳香物质,以及它们在发酵过程中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形成我们品饮时感受到的复杂香气。这本书的结构非常严谨,逻辑性极强,让你感觉每一个论点都有充分的依据支撑,而不是空穴来风。
评分武夷山,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孕育了无数传奇。我总觉得,每个热爱茶的人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武夷山”,那里有清澈的山泉,有饱经风霜的茶树,有世代传承的制茶技艺。当我拿到这本《山野寻茶录》时,我仿佛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一股混杂着泥土、岩石和淡淡茶香的气息扑面而来。作者笔下的山水,不是那种刻意描绘的壮丽,而是细致入微的观察,比如清晨露珠如何在嫩叶上悄然凝结,又如何随着日出蒸腾而散,那每一滴水珠都像是武夷山在低语。我尤其喜欢其中对采茶人双手触感的描写,那粗糙却又充满力量的指尖,在触摸到茶青时,仿佛能传递出岩石的坚毅和土地的温度。书中对茶山地形的描绘也极为生动,高低起伏的山峦,蜿蜒曲折的溪流,都成了茶树生长的天然屏障和滋养源泉。我仿佛能看到,那些生长在高处的茶树,汲取着天地精华,每一片叶子都承载着大自然的馈赠。作者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武夷山民间故事的记述,这些故事与茶的生长息息相关,为茶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也让我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更深的敬畏。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杯茶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关于自然、关于人文、关于时间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