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伦甜点笔记

我的英伦甜点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琛 著
图书标签:
  • 甜点
  • 英式甜点
  • 烘焙
  • 食谱
  • 美食
  • 下午茶
  • 甜品
  • 英国
  • 美食教程
  • 烘焙食谱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309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06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0
字数: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都市热爱美食的读者

她,爱厨师装胜过爱*侈品

她,为学习甜品重返伦敦

在法国蓝带厨艺学院,

她从“甜品爱好者”升级为“法式甜品大厨师”

在升级过程中,她遇到的问题现在一一告诉你


还有留学生活的苦与甜

和那些不可错过的英国甜品


内容简介

本书展现作者在英国伦敦蓝带学院学习甜品制作经历的同时,告诉烘焙爱好者从业余到专业的关键技巧,这些技巧方法是每位烘焙爱好者在制作甜品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经过作者的提示,让甜品制作的成果轻松提升一个水准,是烘焙爱好者的进阶必看。同时,作者展示了英伦传统甜品的渊源、配方等,也是烘焙爱好者做出正宗英伦甜品的必读内容。

作者简介

陈琛,曾在时尚杂志工作多年,随后赴英国攻读时尚商业管理,获得硕士学位,其间受同班美国女孩影响,开始对烘焙着迷。2013年再次前往伦敦,就读法国蓝带厨艺学院,主修法式甜点,获得法式甜品大厨师证书。之后继续在英国研修英式翻糖及英式花艺。现为独立甜品师、花艺师。曾为章子怡、黄磊、郭德纲、国际名模李丹妮等20余位明星设计蛋糕,多次为巴西时尚鞋履品牌Melissa巡展制作花艺陈列和创意甜品,为腾讯视频和艺术家摄影展设计甜品。

目录

Part 1 初识伦敦,甜品相伴

1 第一次留学伦敦,朋克发源地-Camden Town的杏仁苹果酥派,朋克发源地卡姆登镇的杏仁苹果酥派 ALMOND APPLE PIE
2英国的精制食品店之-M&S散发着肉桂香气2 超市里的美味甜品,大口吃掉肉桂草莓挞 CINNAMON STRAWBERRY TART
3 带着提拉米苏去泰晤士河畔看新年烟花 TIRAMISU
4 爱上烘焙的缘起-我在英国的同学们和美国女孩的巧克力软曲,美国女孩的巧克力软曲奇 SOFT CHOCOLATE COOKIES
5男生女生混住的学生宿舍 学生宿舍里的人气美味,世界人民的法兰西多士 FRENCH TOAST
6那些写论文的夜-草莓香草奶油泡芙6 写论文的夜晚,幸好有草莓香草奶油泡芙陪伴 STRAWBERRY VANILLA CREAM PUFF



Part 2 在蓝带的重回伦敦,在蓝带厨艺学院的日子

7重回伦敦,初识蓝带-学校咖啡厅7 爱上学校咖啡厅的巧克力香蕉麦芬 BANANA CHOCOLATE MUFFIN
8 迎着晨光去上课-早餐,怎能少了早餐谷物能量棒GRANOLA BAR
9 面粉的性格-松饼,通过松饼来略知一二 PANCAKE
10糖的秘密- 糖的秘密之一:太妃糖苹果 TOFFEE APPLE
11糖的秘密- 糖的秘密之二:海盐焦糖酱 SEA SALT CARAMEL
12糖的秘密- 糖的秘密之三;杏香果汁软糖 APRICOT JELLY
13 闻得到的香甜-;香草和香草糖 VANILLA & VANILLA SUGAR
14煮出来的奶油―万用卡仕达酱 手工熬制出来的万能奶油:卡仕达酱 PASTRY CREAM
15焦糖黄桃奶油
15 用喷枪制作琥珀色的焦糖脆壳:焦糖黄桃奶油布蕾 PEACH CRèME BR?LéE
16搓搓搓!- 搓!搓!搓!搓出基础酥皮 SHORTCRUST PASTRY
17焦糖香蕉派17 将基础元素组合创意,做出焦糖香蕉派 CARAMEL BANANA PIE
18 第一次做出最好吃出最爱吃的蛋糕-:柠檬磅蛋糕 LEMON RUM POUND CAKE
19 开启法国人童年记忆的钥匙:蜂蜜树莓玛德琳 HONEY RASPBERRY MADELEINES
20 “Passion!Passion!”草莓海绵奶油蛋糕凭借对烘焙的爱,手工制作草莓海绵奶油蛋糕 STRAWBERRY SPONGE CREAM CAKE
21温柔地搅拌-:丝滑的甘那许 GANACHE
22 儿时最爱的饼干:手指饼 LADYFINGERS
23 又爱又恨吉利丁-粉红色莓果夏洛特,美味的粉红莓果夏洛特PINK BERRY CHARLOTTE
24蓝带的面包课-快手爱尔兰
24 蓝带厨艺学院的面包课之一:快手爱尔兰苏打面包SODA BREAD
25蓝带的面包课- 蓝带厨艺学院的面包课之二:德文郡奶油面包变身网红奶油乳酪包郡奶油面包变身“网红”奶酪包 CREAM CHEESE BUNS
26蓝带的芝士课-10分 蓝带厨艺学院的奶酪课之一:10分钟做出农舍奶酪 COTTAGE CHEESE
27蓝带的芝士课-PARTY必备法式烤布里乳酪27 蓝带厨艺学院的奶酪课之二:派对必备法式烤布里奶酪 FRENCH BAKED BRIE
28蓝带的芝士课-纽约芝士蛋糕28 蓝带厨艺学院的奶酪课之三:纽约奶酪蛋糕 NEW YORK STYLE CHEESECAKE
29蓝带的巧克力课- 蓝带厨艺学院的巧克力课之一:黑巧克力调温TEMPERING CHOCOLATE
30蓝带的巧克力课- 蓝带厨艺学院的巧克力课之二:海盐果仁巧克力四色钵 SEA SALT MENDIANT
31蓝带的巧克力课-情人节的酒渍樱桃夹31 蓝带厨艺学院的巧克力课之三:酒渍樱桃夹心巧克力RUM CHERRIES CHOCOLATE
32蓝带的品酒课- 蓝带厨艺学院的品酒课:含酒精的浸润糖浆 SOAKING SYRUP
33 让你的蛋糕更美丽-的蛋糕更美丽之一:糖渍柠檬丝 CANDIED LEMON PEEL
34 让你的蛋糕更美丽-的蛋糕更美丽之二:糖霜玫瑰花瓣 CRYSTALLIZED ROSE PETALS
35 让你的蛋糕更美丽-的蛋糕更美丽之三:皇家糖霜 ROYAL ICING


Part 3 英伦传统甜品从皇室到民间,念念不忘的英伦传统甜品

36 伴着灯火回家-,英国传统米布丁 RICE PUDDING
37 苏格兰的婚礼甜品-,香橙巧克力黄油酥饼ORANGE CHOCOLATE SHORTBREAD
38康桥泛舟和果园里的司 不在康河泛舟,也要到果园里品尝司康 SCONES
39 Christmas is coming-迎接圣诞节之一:皇家糖霜姜饼人GINGERBREAD MEN
40 Christmas is coming-迎接圣诞节之二:皇家糖霜落雪圣诞树 ROYAL ICING CHRISTMAS TREE
41英国传统饮料姜汁啤不含酒精的英国传统饮料姜汁啤酒 GINGER BEER


Part 4 游伦敦,你吃甜品不能错过的美味
42 美食中心巴罗市场-之一:夏日莓果果酱 SUMMER BERRIES JAM
43 美食中心巴罗市场-之二:秋之苹果肉桂香橙果酱 AUTUMN APPLE ORANGE CINNAMON JAM
44夏天的冰淇淋车-手工树莓冰淇淋44 夏天的冰淇淋车和手工树莓冰淇淋 HANDMADE RASPBERRY ICECREAM
45路边 伦敦路边的蔬果摊之一 Fruit & Veg Stall-不用烤-不用烤箱的生机牛油果挞 HEALTHY AVOCADO TART
46路边的蔬果摊 Fruit & Veg Stall-46伦敦路边的蔬果摊之二--牛油果无花果奶昔AVOCADO & FIG SMOOTHIE
47“很伦敦的”Covent Garden-奶油草莓可丽饼 考文特花园的奶油草莓可丽饼 STRAWBERRY CREAM CREPE
48 Treat or trick! 在伦敦过万圣节-,就做这道肉桂南瓜派 CINNAMON PUMPKIN PIE
49 泰晤士河畔圣诞市集的热红酒MULLED WINE
50 Brick Lane的榛果麦片海盐香草热砖头巷的麦片香草热巧克力 CEREAL VANILLA HOT CHOCOLATE

精彩书摘

对我而言,甜品是小时候每年盼望着生日那天的奶油蛋糕;是在世界各地旅行时,排在行程首位的当地著名甜品店的各式招牌甜品;是在时尚杂志工作时,休息日里成功做出还算能吃的甜品的喜悦;是在伦敦读研究生写万字论文时,大口吃泡芙、蛋挞给自己打气;是和老公初识之时,他吃到我做的香蕉麦芬时的惊喜;是在蓝带厨艺学院学习时,每天早晨迎着朝霞出门,下课回家已是繁星满天,累瘫在床上不能动却充实而快乐的体验…


29岁的我,离开时尚圈,来到陌生的伦敦就读时尚商业管理专业,却在此爱上了厨艺,也对甜品着了迷。31岁的我为了做出完美的甜品,又回到心心念念的伦敦,到蓝带厨艺学院专修法式甜品。书中收录的,是我在伦敦的点滴回忆,留学生活的苦与乐,在世界顶级厨艺学院的学习经历和我最爱的甜品。有些看起来步骤繁琐,其实做法很简单,即使是零基础的你,也可以把对烘焙的热爱化作美味的甜点,给你爱的人。


这本书献给我的先生Joshua Neal,谢谢你容忍我的一切缺点,支持我追梦;也谢谢你做我最忠实的试吃员,让我有更多动力做美食。还要感谢和我一起度过留学时光现在仍在伦敦的心怡、Maggie、六六,书中的很多照片由于时间久远已经无处寻,她们帮我去逐个补拍。希望能以这本书,纪念我们在伦敦的好时光。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聚焦于一个截然不同的主题,以确保内容详实且不涉及《我的英伦甜点笔记》中的任何元素。 --- 《穿行巴蜀:舌尖上的千年风物与市井烟火》 一部深入巴蜀大地腹地的美食人类学考察实录,一次穿越历史长河、触摸市井脉搏的味觉探险。 序言:雾锁群山,味藏江湖 四川盆地,自古便是“天府之国”,滋养了华夏文明中独树一帜的饮食风貌。这里的味道,不仅仅是味蕾上的刺激,更是与地理环境、历史变迁、社会结构紧密交织的文化密码。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菜谱汇编,而是一场深入巴蜀腹地的“寻味”之旅,我们试图剥开那层层叠叠的复合味道之下,探究其背后深藏的物产起源、工艺演变与人文情怀。 从岷江之畔的烟雨朦胧,到青藏高原边缘的牛羊烟火;从东部的丘陵茶园,到西部的盐井古道,本书的笔触将跨越地理的界限,聚焦于那些在时间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具有鲜明地方烙印的饮食现象。 第一辑:地理之味——物产的馈赠与天工的雕琢 巴蜀之地,气候潮湿多变,物产极其丰富,这为本地烹饪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材料基础。本辑重点考察那些塑造了川菜基础风貌的“硬核”食材与技法。 1. 郫县豆瓣:红色的灵魂与时间的发酵 郫县豆瓣,被誉为“川菜之魂”,其地位远超一种调味品本身。我们将深入郫县的豆瓣酱窖池群,探访拥有百年历史的酱园。这里的核心研究在于:陶缸、日晒、雨淋、翻窖,这些看似粗犷的自然作用,是如何精准调控微生物群落,最终形成那股独一无二的“酱香型”醇厚底蕴?我们详细记录了传统红油豆瓣、黄豆酱、以及受争议的“蚕豆酱”在不同时期的配方差异,并追溯了其如何从清代的军需物资演变为今日的全球性调味品。 2. 汉源花椒:麻味的谱系与地域的界限 “麻”是川菜的标志性特征,但“麻”并非只有一种。本书将重点解析汉源贡椒的独特品质——其富含的羟基-α-山椒素含量,以及果皮的厚度如何影响其香气与麻度的平衡。通过对不同海拔种植区域的比较,展示了“高山花椒”与“低坝花椒”在风味轮廓上的细微差别。此外,我们还探讨了传统“藤椒油”的制作工艺,如何通过低温萃取保留最鲜嫩的麻香,避免传统油炸带来的燥热感。 3. 盐与水的哲学:古盐道的遗存与卤水的智慧 四川盆地自古以盐闻名,自贡的井盐业曾是支撑帝国运转的经济命脉。本辑探访了古代的“盐井”遗址,研究古代采卤、煎盐的技术演变。更进一步,我们考察了“老卤”在川菜中的应用——从江油的“肥肠血旺”到乐山的“跷脚牛肉”,老卤水如何通过世代积累,成为承载家族记忆和地域风味的活态博物馆。 第二辑:历史的回响——流变中的烹饪仪式 川菜并非一成不变,它的演变伴随着民族迁徙、战乱与社会阶层的更迭。本书尝试从历史的横截面,观察特定历史时期催生出的独特菜肴。 1. 湖广填四川:移民的迁徙与菜系的融合 清代“湖广填四川”带来了大量来自湖湘、江西、广东的移民。我们分析了这些移民在新的水土气候下,如何改良或融合了原有的烹饪习惯。例如,部分湘菜的酸辣与本地的麻辣碰撞,催生了某些“江湖菜”的雏形。我们通过田野调查,记录了那些在偏远地区仍保留着“半移民化”烹饪特征的村落。 2. 码头文化与江湖菜的崛起 长江航运与盐道运输的繁荣,催生了大量码头工人与挑夫。他们对快速、高热量、重口味的需求,直接催生了“江湖菜”的诞生。本节详述了“水煮牛肉”的诞生背景——它并非出自高档酒楼,而是诞生于码头简陋的案板之上。我们记录了那些失传或半失传的“大河帮”菜式,如“油爆鳝段”和“泡椒凤爪”的早期形态。 3. 素食的修行:巴蜀佛教的斋宴与养生哲学 巴蜀地区寺庙林立,素食文化深厚。本辑聚焦于乐山大佛脚下的寺庙斋宴。研究发现,巴蜀斋菜的精妙之处在于模仿荤菜的口感与形态(如“酥肉”的替代品“香菇酥”),而非简单地回避肉类。我们记录了利用竹笋、菌菇、魔芋制作出的“仿生”素菜,体现了古代僧侣对食材潜能的极致挖掘。 第三辑:市井的温度——烟火中的日常与社交 最能体现巴蜀饮食精髓的,并非那些登上国宴的“大菜”,而是街头巷尾、茶馆酒肆间的日常滋味。 1. 担担面的“微型经济学”:一碗面的结构分析 担担面,作为小吃的典范,其精巧之处在于其便携性与风味的完整性。我们解构了一碗正宗担担面的结构:面条(碱水与筋度)、肉臊(比例与火候)、红油(辣椒籽的炒制)、以及最关键的“汁水”(醋与酱油的平衡)。我们追踪了成都几代担担面传承人的摊位,记录了他们在面对城市化进程中,对“保持原味”的坚持与妥协。 2. 成渝茶馆的“盖碗江湖”:社交、议事与慢生活 茶馆是巴蜀社会的缩影。本部分将侧重于茶馆中的“佐茶食品”——并非甜点或糕点,而是那些与盖碗茶完美搭配的咸鲜小吃。例如,广元黄心蒜的腌制方式、宜宾燃面的油酥技术,以及如何通过食用这些小食来调节茶汤带来的微涩感。我们探讨了在茶馆里,通过交换特定的茶点,进行非语言社交和商业议价的传统。 3. 火锅的“温度政治”:锅底的演变与社交边界 从早期的“毛肚”,到后来的“麻辣红油锅”,火锅是巴蜀人社交仪式中最强烈的表达。本书将深入分析“九宫格”的起源与功能——它最初并非为了区分食材,而是为了控制不同区域的火力。我们对比了重庆的“老火锅”(注重牛油的厚重与牛油的转化)与成都的“清油火锅”(注重花椒的层次与油脂的清爽),揭示出地域文化对“沸腾的艺术”所做的不同诠释。 结语:食在巴蜀,知在其中 《穿行巴蜀:舌尖上的千年风物与市井烟火》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这片土地上味道是如何被塑造、传承和创新的。它是一份对历史的敬意,对匠人的记录,也是对每一口麻辣鲜香中蕴含的生命力的赞颂。翻开此书,您将踏上一场既熟悉又陌生的味觉征途,去品味那份属于巴蜀的、独一无二的烟火气与深沉底蕴。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不是一个特别擅长烘焙的人,但《我的英伦甜点笔记》这本书,却让我跃跃欲试。过去我对烘焙的印象总是“高难度”,需要各种复杂的工具和技巧。然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改变了看法。它里面的甜点,看起来都那么亲切,那么容易上手。比如,书里对“布朗尼”的介绍,没有使用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非常直白的语言,告诉我如何才能做出湿润、浓郁的布朗尼。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烘烤时间”和“判断成熟度”的提示,这总是让我最头疼的地方,但有了这本书的指导,我感觉心里有了底。而且,书里还包含了一些非常实用的“烘焙小贴士”,比如如何防止蛋糕塌陷,如何让饼干更酥脆等等,这些都是我在其他书中很少看到的。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交流,她用最简单的方式,教会我最实用的技巧,让我感觉烘焙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我可以轻松实现的乐趣。

评分

《我的英伦甜点笔记》这本书,仿佛是一扇通往英伦田园风光的窗户,让我沉醉其中。我一直对英式文化充满好奇,而下午茶和精致的甜点,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一切的向往。它不仅仅是列出制作步骤,更是将英伦的生活气息融入其中。比如,书中提到的“维多利亚海绵蛋糕”,不仅仅是介绍了食材和做法,还穿插了关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下午茶文化的介绍,让我对甜点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甜点摆盘的建议,以及搭配茶饮的推荐,这让整个烘焙体验更加完整和富有仪式感。书中的插图也十分精美,色彩鲜艳,画面温馨,让人一看就心情愉悦。我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坐在洒满阳光的窗边,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玛芬,搭配一杯香醇的红茶,享受那份宁静与美好。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做甜点,更是让我学会享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我的宝藏!我一直对英式下午茶情有独钟,但总觉得自己的烘焙技术离那些精致的甜点差得很远。翻开《我的英伦甜点笔记》,我简直被它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书中不仅仅是罗列食谱,更像是在进行一次亲切的教学,作者用非常接地气的语言,一步步地引导读者。我尤其喜欢里面关于“基础面糊”的讲解,过去我总是搞不清黄油和糖的打发程度,也容易出现油水分离的情况,但这本书里细致到“打发至轻盈蓬松,颜色发白”这样的描述,真的非常直观。而且,它还贴心地给出了不同季节、不同场景下的甜点选择建议,比如在炎热的夏天,推荐了清爽的柠檬挞,而在寒冷的冬日,则有温暖的苹果派。光是看这些文字,我就能想象出那股香甜的味道和酥脆的口感,真的太诱人了!我迫不及待地想跟着书里的步骤,亲手制作一份属于自己的英伦下午茶了,相信这份笔记一定会是我烘焙道路上的得力助手。

评分

《我的英伦甜点笔记》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食谱,不如说是一本充满温情的烘焙故事集。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经典英式甜点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带着浓厚历史韵味的糕点。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作者在介绍每一个甜点时,都会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关于它的起源,关于它在英国文化中的地位,甚至是关于一些家族传承的秘密。这些故事让冰冷的食谱瞬间变得有血有肉,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古老厨房里的烟火气,听到那些年代久远的欢声笑语。书中对食材的选取、制作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述,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每一个步骤的目的和意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焦糖布丁”的讲解,那种看似简单的甜点,在书中却被赋予了丰富的层次感,从焦糖的熬制到蛋奶液的搅拌,再到最后的烤制,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学问。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学习制作甜点,更是在感受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好事物追求的仪式感,让我深深着迷。

评分

当我拿到《我的英伦甜点笔记》时,我并没有抱太大期望,毕竟市面上甜点书太多了,大多千篇一律。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像是一部充满故事和情感的烘焙日志。作者并没有选择那些过于复杂、需要专业技巧的法式甜点,而是将目光聚焦在那些充满英伦风情、却又家常温情的甜点上。我被那些关于“祖母的秘密配方”的故事深深吸引,仿佛能感受到奶油在搅拌时发出的细微声响,闻到烤箱里飘出的阵阵香气。书中对每一个步骤的解释都十分详尽,甚至连食材的选择和准备都有独到的见解。比如,在制作司康饼时,作者强调了“冷黄油”的重要性,以及“轻柔混合”的面团处理方式,这些细节上的点拨,对于新手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以前做的司康饼总是硬邦邦的,一点也不松软,看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烘焙师聊天,她不吝啬地分享她的经验和心得,让我感到非常有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