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杂病源流犀烛
定价:49.00元
作者:(清)沈金鳌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7-01
ISBN:9787117077002
字数:
页码:1081
版次:1
装帧: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本书对92种中医病证,从源到流,探其由来,审其变迁,明其证治,是一部系统探析中医证治源流的专书。对中医临床具有重大意义,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
内容提要
《杂病源流犀烛》30卷,清·沈金鳌撰于乾隆三十六年(1773),系丛书《沈氏尊生书》之重要组成部分。全书共30卷,以介绍杂病为主,包括脏腑门、奇经八脉门、六淫门、内伤外感门、面部门以及身形门,共6门。每门又分若干病证,每病证之下必著源流一篇,着重祥述病之原委,审其变迁,考其源流,条理分明;而后依据病之形证,明其主治,因病用方,末附导引之术。使理法方药浑然一体,甚为契合。
全书既博采历代前贤名论精萃,又结合作者丰富的临证经验,可谓理论与实践二者兼备之医学专著。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是当今中医临床工作者颇为实用的必读参考书之一。
本次出版是以乾隆甲午刻本为底本进行整理,为便于读者学习,撰写了导读,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以便检索。
目录
卷1上 脉象统类
卷1下 诸脉主病诗
卷一 脏腑门
肺病源流
咳嗽哮喘源流
卷二
诸气源流
疹子源流
卷三
大肠病源流
肠鸣源流
脱肛源流
胃病源流
霍乱源流
诸痿源流
卷四
脾病源流
呕吐哕源流
噎塞反胃关格源流
泄泻源流
卷五
肿胀源流
卷六
心病源流
怔忡源流
惊悸悲恐喜怒忧思源流
烦躁健忘源流
不寐多寐源流
卷七
癫狂源流
诸汗源流
小肠病源流
膀胱病源流
小便闭癃源流
卷八
肾病源流
虚损痨瘵源流
卷九
遗泄源流
五淋二浊源流
诸厥源流
诸痫源流
大便秘结源流
卷十
心包络病源流
三焦病源流
胆病源流
肝病源流
卷十一 奇经八脉门
冲脉病源流
任脉病源流
七疝源流
督脉病源流
带脉病源流
阳维阴维脉病源流
阳跷阴跷脉病源流
卷十二 六淫门
风病源流
感冒源流
中风源流
卷十三
诸痹源流
麻木源流
破伤风源流
卷十四
寒病源流
积聚瘢瘕痃癖痞源流
卷十五
暑病源流
疟疾源流
痢疾源流
卷十六
湿病源流
痰饮源流
诸疸源流
卷十七
燥病源流
三消源流
火病源流
诸血源流
嗳气嘈杂吞酸恶心源流
呃逆源流
卷十八 内伤外感门
内伤外感源流
伤食不能食源流
诸郁源流
色欲伤源流-
卷十九
春温病源流
夏热病源流
湿温证源流
阳毒阴毒源流
卷二十
瘟疫源流
邪祟病源流
卷二十一
痧胀源流
卷二十二 面部门
面部病源流
目病源流
卷二十三
耳病源流
鼻病源流
口齿唇舌病源流
卷二十四
咽喉音声病源流
卷二十五 身形门
身形病源流
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
头痛源流
卷二十六
肩牖肘臂腕手病源流
颈项病源流
腋胜胁肋疮疡源流
卷二十七
胸膈脊背乳病源流
腰脐病源流
卷二十八
腹少腹病源流
前阴后阴病源流
卷二十九
腿股膝膑踝足病源流
卷三十
跌扑闪挫源流
金疮杖伤夹伤源流
方剂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绝非昙花一现的流行读物,它的学术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简单总结,更像是对整个中医杂病学理论体系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内观”和“重构”。书中对于某些传统理论的重新审视,特别是对一些经典方剂的加减变化与适应症辨析,体现出一种敢于质疑和创新的精神,但这种创新又是建立在对经典无比尊崇的基础上的。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中医学理论根基得到了极大的夯实,对“辨证论治”四个字的理解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它提供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套完整的、可用于指导终身实践的学术框架,是中医临床工作者书架上不可或缺的“压舱石”。
评分初次翻阅,我就被作者那极其严谨的论述风格所折服。他似乎对每一个病症的来龙去脉都进行了地毯式的搜寻和梳理,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疑点。行文逻辑清晰得如同高明的棋手布局,每一步推导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层层递进,让人在跟随思绪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产生“为什么”的疑问。特别是对于那些历史悠久、记载繁杂的病证,作者的处理方式极为高明——既尊重了古籍的原文精神,又结合了现代的临床观察,做到了古为今用,既有“犀烛”的洞察力,又不失“源流”的追溯性。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即便面对复杂的理论体系,也能被作者引导着,逐步构建起清晰的知识框架,可以说是条理性和深度兼备的上乘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拿在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封面采用的纸张质感非常高级,摸上去有种温润的触感,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油墨印刷的清晰度和色彩的还原度也相当到位,即便是细小的文字和图表,也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需要反复研读的专业书籍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装订的处理也非常考究,翻阅时书页不会轻易松脱,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工艺上是下了大功夫的,绝对属于可以长期珍藏的版本。整体来看,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心生敬意,对手中的知识也更加珍惜。那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感和历史厚重感,是很多现代出版物所缺乏的,这套书做到了极致。
评分这本书的检索系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这一点在实际使用中体现出了巨大的优势。要知道,临床工作节奏快,面对病人时不可能慢条斯理地去翻阅厚厚的篇幅。然而,这本书的索引和目录编制得非常精细,即便是查找某个不常见的次要证候,也能迅速定位到相关的核心章节。更别提那些关键术语的注释和对比,非常到位,避免了因术语理解偏差而导致的误判。我有时会特意去查找一些容易混淆的病症对比,发现作者在区分这些“毫厘之差”时,所使用的对比标准和描述层次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这使得它在作为案头工具书时,效率极高,真正做到了“急用时能找到,精研时有深度”。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在案例引用上的处理手法。它并没有简单地堆砌那些“验案集锦”,而是非常巧妙地将历史上的经典医案,与现代一些常见病理进行对比分析。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拓宽了我的临床视野。你会发现,很多看似是新出现的疑难杂症,其实在古代的医案中早有端倪,只是病名或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分析工具和思维模型,让你自己去辨析病机所在。这种“授人以渔”的教育方式,对于正在形成自己临床思路的年轻医生来说,价值无可估量。它不是让你死记硬背公式,而是训练你像一位老中医那样去“看病”,去体会疾病变化的微妙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