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药补不如食补
出版社定价:19.8元
作者:李洁//杨敏芹
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3-01
ISBN:97875331520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好的医生是自己,*妙的是食补。
向“补”要健康。懂药补的人,要擅于从食物中寻佳品;擅食补的人,要学会从药物中觅良方。
本书是中医养生转角爱重点推荐图书,书中介绍了63种常见病食疗方,是广大读者热爱生活、关心自己健康的枕边书。
内容提要
中医有“虚则补之”一说。补虚有多种方法,药补和食补是常用的两种方法,但各有不同。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就体现了饮食是维护健康的根本。古代医着《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也显示了古人对饮食疗法的重视。古代名医张景岳亦称“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
本书从中医角度综述了食补的益处与遵循原则,介绍了食补对不同病症,例如五官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妇科病、泌尿系统疾病、男等的食疗之道,为广大群众进行食补养生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目录
综述药物向左,食物向右
是药皆有三分毒,治病不能拿命赌
传统医学告诉我们:食物能治病
食补部分作用强于药补
没病别乱补,当心食伤身
中药与食物有相生,也有相克
西药与食物的配伍禁忌
疗病药茶并非人人都能喝
治病要有好心态
病从生活中来养成好习惯才能拥
好身体
别让亚健康状态伤了自己
食补需要遵循的原则
食补用料的选取原则
食补对症治百病
亚健康状态
食欲缺乏
偏
神经衰弱
干眼症
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
抑郁症
脱发
肥胖
五官科疾病
结膜炎
中耳炎
耳嚏
近视
鼻出血
牙痛
牙龈出血
口臭
口腔
咽炎
消化系统疾病
肝硬化
脂肪肝
肝炎
胃炎
胃下垂
胰腺炎
腹泻
胆结石
呼吸系统疾病
感冒
咳嗽
结核
肺炎
扁桃体炎
慢性
循环系统疾病
贫血
低血压
高血压
高血脂
冠心病
动脉硬化
内分泌系统疾病
糖尿病
肛肠科疾病
痔疮
脱肛
肛瘘
泌尿系统疾病
水肿
妇科病的食补之道
盆腔炎
宫颈炎
附件炎
增生
肌瘤
更年期综合征
经前期综合征
月经不调
男的食补之道
附睾炎
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炎
遗精
阳痿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采用了“宏观理论铺垫—微观食材解析—具体场景应用”的递进方式。第一部分奠定了基础,让我们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营养平衡”,打破了对“大补”的迷信。中间关于各种常见食材的深度挖掘,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原本以为自己对家常食材很了解,但作者深入挖掘了像大白菜、豆腐这类看似平凡的食物,它们所蕴含的独特生命力和调理作用,简直让人刮目相看。他不会刻意去拔高某些食材,而是客观地描述它们在传统医学体系中的定位。最精彩的是最后一部分,他将理论落到实处,设计了几套针对不同生活状态(比如熬夜族、久坐上班族)的膳食调整方案。这些方案不是教你做复杂的菜肴,而是教你如何在忙碌的工作间隙,用最简单、最快速的方式,为身体补充所需的能量和修复因子。这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的实用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远超出了食谱本身的范畴,它提供了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生活哲学。作者的文字中流淌着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生命本真的尊重。他反复强调,身体的修复和维护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的是日积月累的微小善意,而不是短期内的大力猛砸。这种“细水长流”的理念,与我们这个追求即时反馈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而让人感到一种久违的踏实感。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养生口号的消费者,而是一个主动参与到自身健康管理中的决策者。他提供的知识体系是扎实的,引用的论据是可靠的,最重要的是,它引导我去关注食物最原始的形态和季节的更迭,重新与自然建立起一种更和谐的关系。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没有那种“读完了知识点”的疲惫感,反而有一种重新认识了日常三餐的清新感和力量感。这本书,无疑是值得反复翻阅的案头宝典。
评分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展现出一种难得的“烟火气”。它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像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作者大量运用了生活化的比喻和场景描绘,比如描述如何挑选当季蔬菜,简直就像跟着一位资深菜市场买手在逛街一样,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实用主义的智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辨证施补”这一概念的细致拆解。他没有搞“一刀切”的食谱,而是反复强调个体差异的重要性,并给出了一个初步的自查框架。比如,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段,甚至不同情绪状态下身体可能出现的偏差,来推荐相应的膳食调整方向。这种强调“个性化”的做法,在如今充斥着标准答案的养生界,显得尤为可贵。它教会我的不是“吃什么”,而是“如何观察自己的身体去决定吃什么”。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比记住十个食疗方子都有用得多。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心里是有点忐忑的。封面设计得挺朴实,没有那种花里胡哨的元素,一看就是想扎扎实实讲点东西的架势。我平时对养生类的书籍总有点保留意见,总觉得很多都夸大其词,或者讲的那些理论晦涩难懂,看了也像没看。但这本书的开篇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者没有急着抛出什么惊世骇俗的观点,而是用一种很亲切的口吻,像邻家大叔在跟你拉家常一样,聊起了我们日常饮食中的一些误区。比如,他花了很大篇幅去分析那些被神化的“滋补品”,比如某些名贵药材,到底在现代人日常生活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他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理性地探讨了它们的有效性和必要性,特别是从营养学和中医理论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很多观点都能让人会心一笑,感觉自己以前那些“养生焦虑”一下子就被抚平了不少。特别是他提到,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补”,其实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而我们却总想着用一个“灵丹妙药”来一劳永逸,而不是从根本上调整生活习惯。这一点,我深有感触,也觉得是全书中最有价值的思考方向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在听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给你把脉,娓娓道来,但每句话都掷地有声。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某个食物的功效时,会穿插一些真实案例或者历史典故。比如,讲到某类粗粮的益处,他不仅仅是列出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而是引用了古代医书中的记载,对比了不同地域人们的体质差异。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让那些原本干巴巴的知识点瞬间变得生动立体起来。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强调“食疗”重要性的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现代工业化生产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他没有把食物“理想化”,而是非常务实地告诉我们,在今天的环境下,我们能获得什么,需要放弃什么。那种坦诚和客观,让我对他的专业性更加信服。读完关于脾胃调养的那几章后,我立即调整了自己的早餐结构,效果立竿见影,那种身体内部的轻盈感,是任何保健品都无法替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