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林裕森葡萄酒品鉴系列(套装5册) 中信出版社

包邮 林裕森葡萄酒品鉴系列(套装5册)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葡萄酒
  • 品鉴
  • 林裕森
  • 中信出版社
  • 套装
  • 酒文化
  • 饮品
  • 美食
  • 包邮
  • 葡萄酒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83218T
商品编码:28439817214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套装包含:

9787508677217 弱滋味(林裕森葡萄酒品鉴系列) 46.00
9787508676098 开瓶:林裕森的葡萄酒饮记(林裕森葡萄酒品鉴系列) 49.00
9787508667072 葡萄酒全书(林裕森葡萄酒品鉴系列) 198.00
9787508676562 欧陆传奇食材(林裕森葡萄酒品鉴系列) 58.00
9787508683218 酒瓶里的风景:勃艮第葡萄酒(林裕森葡萄酒品鉴系列) 398.00

9787508677217 弱滋味(林裕森葡萄酒品鉴系列)
9787508676098 开瓶:林裕森的葡萄酒饮记(林裕森葡萄酒品鉴系列)
9787508667072 葡萄酒全书(林裕森葡萄酒品鉴系列)
9787508676562 欧陆传奇食材(林裕森葡萄酒品鉴系列)
9787508683218 酒瓶里的风景:勃艮第葡萄酒(林裕森葡萄酒品鉴系列)

摘录1:带瓶酒去吧!

    馈赠的行为“表面上看似乎人人自动自发,全不在乎自己的好处,但实际上却是出自身不由己的……”人类学家莫斯(Marcel Mauss)在《礼物》(Essai sur le don)一书中提出这样的看法。就像我手上拎着赴宴的这瓶1989年的柏菲(Ch teau Pavie),我以为可以让我进入了以葡萄酒为媒介的给予、接受及回报的义务关系之中。
受邀参加法国朋友在家里举行的晚宴,如果不想耍酷空手去,zui方便实际的,该是买个自己也想吃的甜点带去吧!特别是对甜点手艺不太高明却又爱自己露一手的主人,接到电话的时候就该提醒他:“不用忙甜点了,我买一个带去!”要不,也可拎一瓶葡萄酒,绝对胜过像花束那些美丽却下不了肚的东西。带瓶酒赴宴看起来似乎很方便简单,但实际上却是奥妙无穷,复杂的程度绝对不下部落之间的交互友好关系。
要带什么酒才不会失礼呢?一瓶香贝丹红酒(Chambertin)要一百多欧元,会不会太炫耀?带连锁超市买的Mouton Cadet会不会显得太外行?这是我珍藏的一瓶Vin de Paille,带去了我自己也可以喝到吗?如果带白葡萄酒,要不要先冰好再带去呢?他们老家在勃艮第,会不会不喝波尔多的酒?是约庭院午餐,天气这么热,带教皇新堡(C h teauneuf duPape)会不会酒精太高了一点?今晚听说要吃印度菜,阿尔萨斯的灰皮诺撑得住吗?预算不多,要如何带一瓶受欢迎又让人印象深刻的葡萄酒呢?
送礼可以成为一种艺术,带葡萄酒赴宴更是,有趣的地方就在于不能直接说明白,没有说出来的,反而更耐人寻味。即使是身不由己的事,也有许多乐趣存在于其中。
交到晚宴主人手上的这瓶酒,承载着送礼者想要传递的讯息,晚宴的主人更不会错过从这酒身上推敲送礼者直接、间接或甚至潜意识里想要说的话语。今晚的主人会认为这瓶1989年的柏菲所表达的是虚应、感谢、爱慕、奉承、夸富还是虚张声势呢?
如果不想为这事伤脑筋,就带瓶香槟吧!那应该是zui安全的选择,很多人还是有“再便宜的香槟都比大部分葡萄酒来得贵”的印象,至少不会显得寒酸失礼,而且抵死不喝香槟的人还真不太多,更妙的是香槟容易配菜,再不济,至少也能当开胃酒喝。如果是庆祝的场合,带香槟祝贺更是理所当然。
如果想让带去的酒显得有趣,带点儿悬疑,尽量避开在超市随处可见而且价格低廉的厂牌酒款,因为他们可能会出现在超市的购物手册(DM)上,而且印着斗大的红标价格,当然,如果是参加极左派的晚餐,那又另当别论。如果担心带过于知名的产区,像波尔多出产的酒,或非常知名的品种,像霞多丽,会显得流于俗套,那不妨选择一些不太知名但风格独特的酒庄或AOC法定产区的酒。
从实际层面来看,不知名的葡萄酒不太容易被预知酒的风味,也较难被知道价格的高低,反而会让人因为好奇而带着更多的期待。带一瓶甜点酒通常也容易让人印象深刻,家庭餐会较少会特别准备配甜点的葡萄酒,能够在餐后有甜美的结束应该可以留下美好的回忆。
邀朋友来吃饭,通常都会准备佐餐的葡萄酒。如果原本的酒已经够喝了,或者主人想珍藏,客人带来的酒也有可能不会开瓶,而是直接被收下当礼物。如果希望自己也能喝上一口带去的酒,那该怎么办呢?
主人通常都会礼貌性地询问带酒来的人是否想要开瓶一起品尝,如果担心碰到吝啬的主人,也有方法。带白葡萄酒或香槟时,记得要冰了再带去,收礼的人摸到酒温就应该了解意思,如果再加一句“已经冰过了”,这样就够明显了。
红酒稍稍复杂一点儿,把酒交给主人时要动点唇舌说:“这酒还没喝过,不知道跟今天的菜配不配。”甚至,干脆把酒包起来,跟当晚的主人说想来个蒙瓶试饮(blind tasting)。当然,如果不想喝自己带去的、已经品尝过很多次的酒,也可以暗示这瓶酒还太年轻,要放一阵子再喝。
那天的晚宴,到进门的一刻,我才知道其实是一家勃艮第新酒商委托我的记者朋友在家举办的小型品尝会。才刚进门,就看到一字排开的二十多款勃艮第红、白葡萄酒,已经开瓶等在餐桌旁的矮柜上,自己手上拎着的1989年柏菲却已经来不及藏进袋子里了。
原本想给成天喝勃艮第葡萄酒的地方记者们来一点儿波尔多刺激的诡计不仅无法达成,还折损了一瓶原已不多的波尔多收藏。美艳的记者朋友笑着把酒收下,一个月之后,在伯恩拍卖会的记者会上,她拍着我的肩膀:“谢谢你那瓶酒,真是好喝极了。”
下回,千万别再带错酒了。

摘录2:带着杯子去旅行

对于相机迷来说,透过莱卡(Leica)与蔡司(Zeiss)镜头看到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莱卡镜片让影像显得温暖饱满,似乎一切都变得更加美好,而蔡司镜片的锐利和鲜明,却无情地将世界的美丑纤毫毕露地暴露出来。无论你偏爱哪一个,那都是存在于我们肉眼之外的、属于莱卡与蔡司所诠释的影像世界。
同一瓶葡萄酒,倒进不同形状的葡萄酒杯里,散发的香气也会有所不同,就像透过镜头看到的变幻世界一样,葡萄酒的风味也随着杯子的形状而有不同的表现。例如,宽身窄口的杯子特别容易凝聚香气,让葡萄酒表现出非常奔放的酒香来;而窄身的设计,让葡萄酒的香气不特别外放,显得更精巧,表现出更多的细节和细微的变化。不同的杯型对每一款葡萄酒的香气都是一个新的诠释,同一瓶酒用十种不同的杯子喝,很可能会有十个版本的酒香表现。就像是同样一首音乐用十台不同的音响播放,声音的质感表现也会有许多的差异。
相机的镜头讲究的是逼真,音响的是原音重现,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讲究品牌风格。那葡萄酒杯呢?在五花八门的葡萄酒杯中,什么样的杯子才能完美地让葡萄酒的原味重现,甚至,变得更美味迷人呢?
其实,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复杂过。在30多年前,葡萄酒杯的选择并不多,通常只分出红酒杯、白酒杯和香槟杯,当时,在巴黎的Bistrot小餐厅里甚至只有一种叫Paris Goblet的矮小杯型,红、白葡萄酒和水全部都使用同一款。
除此之外,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只有一些历史比较悠久的葡萄酒产区,像波尔多、勃艮第、阿尔萨斯、德国白葡萄酒、雪莉酒和波特酒等,发展出了自己的传统杯型,但是大多也只有在原产地才比较常见。虽然法国有像Baccarat这样历史悠远的水晶玻璃名厂,但当时注重的也只是酒杯的外观美貌,并不太注重酒杯的功能性。
但是,自从1971年奥地利的水晶工厂Riedel开始针对不同的葡萄品种以及葡萄酒产区,设计了不同形状的葡萄酒杯之后,一款葡萄酒杯就可以打通关的时代便逐渐走出了历史,各式各样的专用酒杯开始出现,法国的L’Esprit du Vin、德国的Schott Zwiesel和Spiegelau等水晶杯厂也相继推出多种系列的专业葡萄酒杯(Bordeaux/Cabernet),光是波尔多赤霞珠专用杯,现在在台湾市面上就至少可以找到二十几款以上。而Riedel的手工杯Sommelier系列更针对各式葡萄酒推出了四十几种的杯型,另外Schott Zwiesel的手工杯系列Enteca的杯型也多达二十三款之多,而这些都仅是这些酒杯名厂旗下多种系列中的其中一种而已。
现在的葡萄酒杯选择极多,也让酒迷们不仅要在家里找到储存葡萄酒的地方,还要在橱柜里腾出摆放不同形状杯子的空间,而且葡萄酒杯的尺寸通常都非常大,毕竟,很少有人只喝同一个品种或同一个产区的葡萄酒。
几乎在同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在1970年设计了ISO标准杯,虽然看起来不是非常美丽,而且只是品尝用,容量很小,但无论如何,就像是钢琴调音师的音叉,可以发出标准音,葡萄酒的品尝也该有这样一个标准杯。毕竟,不同的杯型有可能会让同一款葡萄酒散发出完全不同的香气来,进行训练、竞赛或评比的时候,这样的酒杯zui适合用来作为标准,即使不是所有的酒在这样的杯子里都可以有杰出的表现。但无论如何,这样的ISO标准杯因为一杯可抵众杯,而且价格非常便宜,一直到五年前都是我zui常使用的杯子。
葡萄酒杯总让人想到高脚杯,有杯脚的酒杯不仅方便摇杯,让葡萄酒的香气更容易散发出来,同时,也能避免握杯的手让葡萄酒温升得太高,毕竟,即使是红酒,酒温都不该超过20℃,而手掌是36℃左右。不过,自从L’Esprit du Vin推出Impitoyable系列中无杯脚的Le Verre Taster酒杯,专业品酒师对这样的想法有了些改变,只用食指和拇指握住的杯子不会增加太多温度,但却因为杯底的突起可以让酒更快氧化、散发出香气来,不像其他的杯子需要更多的时间让酒慢慢氧化;这种杯型的聚香效果非常好,有放大酒香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对于经常旅行,无法带着高脚易破的名杯到处跑的人,这样的无脚杯确实非常容易携带。
无疑,这是近四年来zui常跟着我一起旅行的葡萄酒杯,虽然这杯子以冷酷无情著称,号称zui能表现葡萄酒里的缺点。这样的杯型现在也开始受到其他杯厂的注意,Riedel的Sommelier系列也在近年加入了两款类似形状的无杯脚品尝杯。
其实,在两年前,Riedel就已经推出了名为O系列的无脚酒杯,不管算不算是葡萄酒杯革命,这样的杯子都会是出门野餐优先考虑的选择吧!但无论如何,如果你不是赶着要品很多酒的品酒师,或者需要带着家伙四处跑的人,优雅地摇着传统的高脚杯还是比较迷人的,可以慢慢地品尝,等待葡萄酒的香气,缓缓地,自杯中飘散出来。

摘录3:繁花盛开

    毕竟是用水果酿成的,葡萄酒中zui常出现的香气当然是果香味了,果香变化也zui多,不仅各式水果香气都可能出现,而且还有新鲜水果、熟透的水果、果酱、酒酿或糖渍水果,甚至水果干等多重的变幻香气。但是,花香就不同了,不像果香味几乎可以出现在每一瓶葡萄酒中。而且,花香的种类也没有果香那么多变,也许是某些特别的品种,或者来自特别的葡萄园,优雅的花香才会幽然地自酒杯中飘散出来。
    葡萄酒分红酒与白酒,葡萄酒中的花香也分红花与白花香味。属于红色花系的香气有紫罗兰、芍药(pivoine)和玫瑰等,白花则有椴树花、洋香槐(acacia)、忍冬(chèvrefeuille)、橘子花和山楂花(aubépine)等等。也许是巧合,也许是视觉的移情作用,在常出现在葡萄酒中的所有花香,似乎存在着一定的规则:出
现在红酒里的花香大多属于红色花,如果是白酒里的花香,则大多属于白花。
红酒中zui常出现的花香属于开紫红色花的紫罗兰,依据我的经验,这种香气在采用高比例的卡本内弗朗(Cabernet Franc)葡萄所酿成的红酒,以及用西拉葡萄酿成的年轻北罗讷河红酒里较常出现。
也有葡萄酒专家认为紫罗兰香气常混合着黑樱桃果香,出现在黑皮诺红酒中。当然,在年轻的梅多克红酒里,高贵的雪松与蓝莓香气间也偶尔会出现高雅的紫罗兰香气。白葡萄酒中的紫罗兰香气非常少见,只是偶尔出现在以维欧尼耶(Viognier)葡萄酿成的浓厚多酒精的干白酒中,混合着杏桃的香气一起出现,确实很特别。
颜色艳红或粉红的芍药花香带着一点儿草香气,在红酒中也算常见,例如以加美(Gamay)酿成的薄若莱年轻红酒里就颇常出现芍药香气。白葡萄酒中则相当少见,只有种植于阿尔萨斯的格乌兹塔明那能在浓浓的香料与熟果香中带一些芍药的香气,在其他白葡萄中出现很少。带着莓果酱味的洛神花香,沉稳不腻,是成熟红酒中较常闻到的香气。
有着粉艳甜香的玫瑰,则几乎是蜜思嘉(Muscat)葡萄的专利,是少数常出现于白葡萄酒中的红花香气;红酒中则以内比奥罗(Nebiolo)zui常有玫瑰花香出现。玫瑰虽然有些俗艳,但混合着荔枝香出现在蜜思嘉甜酒里也可以很迷人。不过,蜜思嘉甜酒zui迷人的花香应该是属白花系的柑橘花香,这种相当清新爽朗的花香味也会出现在一些优雅的高级甜酒中,但还是以蜜思嘉葡萄zui常散发出包括柠檬花与柑橘花在内的清爽香气。
并非所有花的气味都是香的,有些花闻起来很刺鼻,只有劣质葡萄酒才会有这样的气味。天竺葵的气味是zui典型的代表,是酿酒时添加太多山梨酸所造成的结果。
白葡萄酒中以洋香槐的香气zui常见,许多典雅型的干白酒像丽丝玲、霞多丽甚至香槟等,都可能散发这样高雅清新的香气。椴树花香气带点儿蜂蜜的味道,在甜白酒或是成熟的陈年白酒中经常出现。白诗楠(Chenin Blanc)是zui常出现椴树花香的葡萄,不论酿成干型还是甜型甚至贵腐甜酒,都常带有这样甜熟气息的花香。因为蜂蜜是由花蜜制成,所以葡萄酒中常有蜂蜜香气,像贵腐甜酒、迟摘甜酒以及陈年的霞多丽白葡萄酒等,有时也会散发介于花与蜜之间的花蜜甜香。
原产自法国卢瓦河谷地的白诗楠是zui常出现花香味的品种之一,除了比较常见的椴树花之外,也常有淡雅甜美的忍冬花以及洋甘菊花(camomille)的香气,迟摘或熟透的白诗楠葡萄中更常出现。山楂花虽然属于白花,带着一点儿莓果干的香气,却也颇常出现在红酒中。例如法国南部和西班牙都相当常见的歌海娜葡萄,酿成红酒之后,常会出现山楂花的香气,特别是在陈年成熟之后。
虽然花香并不特别引人食欲,但是,正是这些有如繁花盛开的各色香气,让葡萄酒的品尝时时热闹缤纷,充满着意外的惊喜。


探寻风土的奥秘:世界经典葡萄酒的深度解读 一本关于葡萄酒风土、历史与品鉴哲学的深度导览,带你领略全球顶尖产区的独特魅力与酿酒师的匠心独运。 本书集合了多位国际知名葡萄酒评论家与资深侍酒师的深刻见解,旨在为葡萄酒爱好者提供一套系统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知识体系。它不拘泥于特定产区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挖掘每一瓶佳酿背后所承载的风土故事、气候影响、土壤特性以及世代传承的酿酒哲学。 第一部分:风土的低语——理解葡萄酒的灵魂 葡萄酒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不可复制的风土(Terroir)。本章节将带领读者走出传统的品鉴误区,理解风土如何以微妙而强大的力量塑造出葡萄酒的个性和复杂度。 土壤的秘密语言: 我们将详细剖析不同地质构造——从勃艮第的泥灰岩到波尔多的砾石,从意大利中部的粘土到德国的板岩——如何通过排水性、保水性以及矿物质的释放,影响葡萄的生长模式与最终的风味轮廓。不再是简单的“土壤决定风味”,而是探讨土壤如何调节水分胁迫,从而激发葡萄藤的抗逆性,酿造出结构感更佳、陈年潜力更强的葡萄酒。 气候的变奏曲: 气候,包括宏观气候(大陆性、海洋性)和微气候(山坡朝向、海拔高度),是决定年份特征的关键因素。我们将通过对比几个极端气候产区(如香槟的寒冷与南澳的炎热),阐述气温、降雨量、日照时长如何直接影响葡萄的成熟速度、糖分积累、酸度保持以及芳香物质的形成。理解气候对“平衡感”的决定性影响,是迈向高级品鉴的第一步。 人文的印记: 风土不仅仅是自然条件,更是人类智慧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本部分将探讨不同产区对于“干预程度”的选择。从最严格的生物动力法实践者,到坚持传统酿造工艺的酒庄,再到拥抱现代科技的创新者,这些人文决策如何赋予葡萄酒独特的地域表达。 第二部分:经典产区的深度巡礼——从旧世界到新世界的对话 本书摒弃了流水账式的产区罗列,聚焦于几个在全球葡萄酒版图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核心产区,进行深入的剖析与对比研究。 勃艮第:风土哲学的极致体现: 深入解读特级园(Grands Crus)的精细划分逻辑,解析不同地块之间细微的土壤差异如何导致葡萄酒风格的巨大分野。重点分析黑皮诺(Pinot Noir)与霞多丽(Chardonnay)在这片土地上如何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细腻感和层次变化。探讨“村庄级”、“一级园”与“特级园”的风格梯度及其背后的历史考量。 波尔多:结构与陈年的艺术: 侧重于左岸(赤霞珠为主导)与右岸(梅洛为主导)在混酿比例、橡木桶使用以及陈年潜力上的差异化策略。特别关注梅多克(Médoc)的砾石层如何赋予佳酿坚实的骨架,以及格雷夫(Graves)的烟熏风味来源。同时,对苏玳(Sauternes)贵腐酒的形成机制进行科学而诗意的描述。 意大利的多元化表达: 重点考察托斯卡纳(Tuscany)桑娇维塞(Sangiovese)的魅力,对比基安蒂经典(Chianti Classico)与布鲁奈罗(Brunello di Montalcino)的风格差异,探究“超级托斯卡纳”运动对传统规范的冲击与融合。同时,简要介绍皮埃蒙特(Piedmont)巴罗洛(Barolo)内巴比olo(Nebbiolo)的芳香复杂性及其对高单宁、强酸度的处理方式。 新世界的创新与激情: 探究加州纳帕谷(Napa Valley)赤霞珠的丰沛果味是如何在适宜气候下被精准捕捉的。同时,对澳大利亚的西拉(Shiraz,特别是巴罗萨谷)和新西兰马尔堡(Marlborough)的长相思(Sauvignon Blanc)进行案例分析,理解新世界如何在尊重原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实现风格的标准化与卓越品质。 第三部分:侍酒师的工具箱——从感官到记忆的进阶 本部分旨在提升读者的实际品鉴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感官训练方法。 拆解芳香轮: 详细解析葡萄酒中三类香气(一级香气、二级香气、三级香气)的来源与识别技巧。不再是简单的“闻到莓果”,而是区分“是新鲜草莓的清新感,还是陈年后散发出的果酱成熟感”。提供一系列嗅觉记忆训练法,帮助建立个人化的香气档案。 结构元素的精妙平衡: 深入剖析酸度(Acidity)、单宁(Tannin)、酒精度(Alcohol)和残糖(Residual Sugar)这四大结构支柱如何相互作用。重点讲解如何通过品尝来判断单宁的“成熟度”和“质地”(是丝滑、颗粒感还是粗糙感),以及如何评估酸度是否能支撑起酒体的重量。 陈年潜力与适饮期判断: 教授一套科学的评估方法,帮助读者判断一款酒是否已达巅峰,或是尚需等待。涉及对氧化态、三级香气发展以及酒体结构松散程度的观察。 结语:酿酒师的对话 本书最后将收录几篇对当代杰出酿酒师的深度访谈录。这些对话聚焦于他们面对气候变化、市场压力时的决策过程,以及他们如何看待“完美年份”与“困难年份”的意义。通过这些真实的声音,读者将更深刻地体会到,每一瓶优质葡萄酒都是一场技术、艺术与自然环境之间艰难而美妙的博弈。 适合人群: 对葡萄酒有热情,渴望从“口感描述”进阶到“风土解读”的深度爱好者、侍酒师学习者、以及希望系统化提升自身葡萄酒知识体系的专业人士。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这套《林裕森葡萄酒品鉴系列》(共五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每一本,但光是翻阅目录和部分章节,就已经让我对林裕森老师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独特的葡萄酒见解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一直对葡萄酒的世界充满好奇,但常常觉得专业书籍要么晦涩难懂,要么过于浅显,难以找到那种既能系统学习又能激发兴趣的读物。而这套书,至少从它的编排和文字风格来看,似乎能很好地填补这个空白。 特别是其中几本,像是专门针对“产区风土”或者“葡萄品种特性”的论述,那些细腻的笔触描绘着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如何赋予葡萄酒独特的灵魂,从土壤的构成、气候的细微变化,到当地的酿酒传统和理念,都仿佛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之前在餐厅品鉴过的一款勃艮第红酒,当时只是觉得好喝,但现在读到林裕森老师对黑皮诺在不同风土下的细致解读,我开始隐隐约约地理解到,为什么同一葡萄品种,在不同的地方会有如此天壤之别的表现。这种循循善诱的讲解方式,让原本遥不可及的专业知识变得触手可及,也让我对未来的品鉴之旅充满了期待,迫不及待想要对照书中的知识,去发掘更多葡萄酒的奥秘。

评分

这部作品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葡萄酒的书,更像是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窗户。林裕森老师以他独特的视角,将葡萄酒与历史、文化、艺术甚至哲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在品鉴一杯美酒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底蕴。我特别喜欢他描述某个产区的葡萄酒时,所穿插的当地人文风情,仿佛每一滴酒都承载着一段故事,一段历史。 书中对于一些经典产区,例如法国的波尔多和勃艮第,他不仅仅是列举了葡萄品种和土壤类型,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产区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今天的格局,以及酿酒师们是如何传承和创新,将这份宝贵的遗产发扬光大的。这种宏大的叙事,让我对葡萄酒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口味本身,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维度。我甚至开始思考,品鉴葡萄酒的过程,何尝不是一种与历史对话,与文化交流的方式呢?这种感觉非常奇妙,也让我对未来的品鉴体验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和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林裕森老师笔下的葡萄酒,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有了自己的个性和脾气。他不仅仅是告诉你一款酒的参数,而是通过细腻的描写,让你感受到它的“情绪”。我非常喜欢他对“陈年潜力”的解读,他描述一款年轻的葡萄酒,那种充满活力的果香和单宁,就像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而描述一款陈年的葡萄酒,那种复杂而深邃的香气,以及柔和的口感,就像一位饱经世事、睿智沉稳的长者。这种拟人化的表达,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想象力,也更容易记住不同葡萄酒的特点。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如何通过品鉴来发现自己的口味偏好”的章节。他没有强迫你去喜欢某一种特定的口味,而是鼓励你去探索,去尝试,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他给出的品鉴步骤和建议,非常具有指导性,让我能够更有条理地去分析和记录自己的品鉴感受。我甚至已经开始对照着书中的一些建议,在品尝每一款酒的时候,都尝试着去记录它的颜色、香气、口感以及余味,并且试着去用书中的词汇来描述它们。这种主动的学习方式,让我感觉自己正在一步步地成为一个更懂酒的人。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林裕森老师在葡萄酒领域绝对是“硬核”的专家,但他的表达方式却异常的“软萌”。他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像是一位非常愿意与朋友分享心得的资深酒友。他善于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一些看似复杂的酿酒工艺或者化学反应,解释得通俗易懂。我之前一直以为品鉴葡萄酒是一件非常“技术流”的事情,需要专业的味觉训练和大量的术语储备,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其实最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去与酒对话。 尤其吸引我的是书中关于“如何避免踩雷”以及“如何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葡萄酒”的章节。这些内容非常接地气,直接解决了我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困惑。比如,在朋友聚会时,如何挑选一款大家都能接受又不失个性的酒;或者在特殊的纪念日,怎样选择一款能烘托气氛的葡萄酒。他给出的建议,总是那么的贴心和实用,让我感觉好像多了一个懂酒又会做人的私人顾问。这种实操性极强的指导,让我对未来在社交场合品饮葡萄酒变得更加自信,也更加享受。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林裕森老师真的是一位将葡萄酒“人性化”的作者。他没有用冰冷的数据和复杂的术语来堆砌,而是用一种近乎讲述故事的口吻,将各种葡萄酒的特点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他对于“风土”概念的阐释,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当地的文化、历史、甚至是酿酒师的情感投入,是如何最终体现在杯中的那一滴酒液里的。他让我意识到,品鉴葡萄酒并不仅仅是辨别香气和味道,更是一种对酿酒师的致敬,对土地的敬畏,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书中对于不同产区,比如波尔多、勃艮第、香槟等地的深入剖析,让我感觉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踏上一段美妙的葡萄酒探索之旅。他不会直接告诉你哪款酒最好,而是引导你去理解每款酒背后的故事,去感受不同产区独有的“性格”。我记得书中描述一款来自某个特定风土的雷司令,那种矿物感和清新的酸度,仿佛都被他赋予了生命,让我忍不住想要立刻找到这样一款酒,去亲身验证他所描述的感受。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比单纯记忆各种酒的参数要有趣得多,也更容易将知识内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