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裝包含:
| 9787508677217 | 弱滋味(林裕森葡萄酒品鑒係列) | 46.00 |
| 9787508676098 | 開瓶:林裕森的葡萄酒飲記(林裕森葡萄酒品鑒係列) | 49.00 |
| 9787508667072 | 葡萄酒全書(林裕森葡萄酒品鑒係列) | 198.00 |
| 9787508676562 | 歐陸傳奇食材(林裕森葡萄酒品鑒係列) | 58.00 |
| 9787508683218 | 酒瓶裏的風景:勃艮第葡萄酒(林裕森葡萄酒品鑒係列) | 398.00 |
| 9787508677217 | 弱滋味(林裕森葡萄酒品鑒係列) |
| 9787508676098 | 開瓶:林裕森的葡萄酒飲記(林裕森葡萄酒品鑒係列) |
| 9787508667072 | 葡萄酒全書(林裕森葡萄酒品鑒係列) |
| 9787508676562 | 歐陸傳奇食材(林裕森葡萄酒品鑒係列) |
| 9787508683218 | 酒瓶裏的風景:勃艮第葡萄酒(林裕森葡萄酒品鑒係列) |
摘錄1:帶瓶酒去吧!
饋贈的行為“錶麵上看似乎人人自動自發,全不在乎自己的好處,但實際上卻是齣自身不由己的……”人類學傢莫斯(Marcel Mauss)在《禮物》(Essai sur le don)一書中提齣這樣的看法。就像我手上拎著赴宴的這瓶1989年的柏菲(Ch teau Pavie),我以為可以讓我進入瞭以葡萄酒為媒介的給予、接受及迴報的義務關係之中。
受邀參加法國朋友在傢裏舉行的晚宴,如果不想耍酷空手去,zui方便實際的,該是買個自己也想吃的甜點帶去吧!特彆是對甜點手藝不太高明卻又愛自己露一手的主人,接到電話的時候就該提醒他:“不用忙甜點瞭,我買一個帶去!”要不,也可拎一瓶葡萄酒,絕對勝過像花束那些美麗卻下不瞭肚的東西。帶瓶酒赴宴看起來似乎很方便簡單,但實際上卻是奧妙無窮,復雜的程度絕對不下部落之間的交互友好關係。
要帶什麼酒纔不會失禮呢?一瓶香貝丹紅酒(Chambertin)要一百多歐元,會不會太炫耀?帶連鎖超市買的Mouton Cadet會不會顯得太外行?這是我珍藏的一瓶Vin de Paille,帶去瞭我自己也可以喝到嗎?如果帶白葡萄酒,要不要先冰好再帶去呢?他們老傢在勃艮第,會不會不喝波爾多的酒?是約庭院午餐,天氣這麼熱,帶教皇新堡(C h teauneuf duPape)會不會酒精太高瞭一點?今晚聽說要吃印度菜,阿爾薩斯的灰皮諾撐得住嗎?預算不多,要如何帶一瓶受歡迎又讓人印象深刻的葡萄酒呢?
送禮可以成為一種藝術,帶葡萄酒赴宴更是,有趣的地方就在於不能直接說明白,沒有說齣來的,反而更耐人尋味。即使是身不由己的事,也有許多樂趣存在於其中。
交到晚宴主人手上的這瓶酒,承載著送禮者想要傳遞的訊息,晚宴的主人更不會錯過從這酒身上推敲送禮者直接、間接或甚至潛意識裏想要說的話語。今晚的主人會認為這瓶1989年的柏菲所錶達的是虛應、感謝、愛慕、奉承、誇富還是虛張聲勢呢?
如果不想為這事傷腦筋,就帶瓶香檳吧!那應該是zui安全的選擇,很多人還是有“再便宜的香檳都比大部分葡萄酒來得貴”的印象,至少不會顯得寒酸失禮,而且抵死不喝香檳的人還真不太多,更妙的是香檳容易配菜,再不濟,至少也能當開胃酒喝。如果是慶祝的場閤,帶香檳祝賀更是理所當然。
如果想讓帶去的酒顯得有趣,帶點兒懸疑,盡量避開在超市隨處可見而且價格低廉的廠牌酒款,因為他們可能會齣現在超市的購物手冊(DM)上,而且印著鬥大的紅標價格,當然,如果是參加極左派的晚餐,那又另當彆論。如果擔心帶過於知名的産區,像波爾多齣産的酒,或非常知名的品種,像霞多麗,會顯得流於俗套,那不妨選擇一些不太知名但風格獨特的酒莊或AOC法定産區的酒。
從實際層麵來看,不知名的葡萄酒不太容易被預知酒的風味,也較難被知道價格的高低,反而會讓人因為好奇而帶著更多的期待。帶一瓶甜點酒通常也容易讓人印象深刻,傢庭餐會較少會特彆準備配甜點的葡萄酒,能夠在餐後有甜美的結束應該可以留下美好的迴憶。
邀朋友來吃飯,通常都會準備佐餐的葡萄酒。如果原本的酒已經夠喝瞭,或者主人想珍藏,客人帶來的酒也有可能不會開瓶,而是直接被收下當禮物。如果希望自己也能喝上一口帶去的酒,那該怎麼辦呢?
主人通常都會禮貌性地詢問帶酒來的人是否想要開瓶一起品嘗,如果擔心碰到吝嗇的主人,也有方法。帶白葡萄酒或香檳時,記得要冰瞭再帶去,收禮的人摸到酒溫就應該瞭解意思,如果再加一句“已經冰過瞭”,這樣就夠明顯瞭。
紅酒稍稍復雜一點兒,把酒交給主人時要動點唇舌說:“這酒還沒喝過,不知道跟今天的菜配不配。”甚至,乾脆把酒包起來,跟當晚的主人說想來個濛瓶試飲(blind tasting)。當然,如果不想喝自己帶去的、已經品嘗過很多次的酒,也可以暗示這瓶酒還太年輕,要放一陣子再喝。
那天的晚宴,到進門的一刻,我纔知道其實是一傢勃艮第新酒商委托我的記者朋友在傢舉辦的小型品嘗會。纔剛進門,就看到一字排開的二十多款勃艮第紅、白葡萄酒,已經開瓶等在餐桌旁的矮櫃上,自己手上拎著的1989年柏菲卻已經來不及藏進袋子裏瞭。
原本想給成天喝勃艮第葡萄酒的地方記者們來一點兒波爾多刺激的詭計不僅無法達成,還摺損瞭一瓶原已不多的波爾多收藏。美艷的記者朋友笑著把酒收下,一個月之後,在伯恩拍賣會的記者會上,她拍著我的肩膀:“謝謝你那瓶酒,真是好喝極瞭。”
下迴,韆萬彆再帶錯酒瞭。
摘錄2:帶著杯子去旅行
對於相機迷來說,透過萊卡(Leica)與蔡司(Zeiss)鏡頭看到的,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萊卡鏡片讓影像顯得溫暖飽滿,似乎一切都變得更加美好,而蔡司鏡片的銳利和鮮明,卻無情地將世界的美醜縴毫畢露地暴露齣來。無論你偏愛哪一個,那都是存在於我們肉眼之外的、屬於萊卡與蔡司所詮釋的影像世界。
同一瓶葡萄酒,倒進不同形狀的葡萄酒杯裏,散發的香氣也會有所不同,就像透過鏡頭看到的變幻世界一樣,葡萄酒的風味也隨著杯子的形狀而有不同的錶現。例如,寬身窄口的杯子特彆容易凝聚香氣,讓葡萄酒錶現齣非常奔放的酒香來;而窄身的設計,讓葡萄酒的香氣不特彆外放,顯得更精巧,錶現齣更多的細節和細微的變化。不同的杯型對每一款葡萄酒的香氣都是一個新的詮釋,同一瓶酒用十種不同的杯子喝,很可能會有十個版本的酒香錶現。就像是同樣一首音樂用十颱不同的音響播放,聲音的質感錶現也會有許多的差異。
相機的鏡頭講究的是逼真,音響的是原音重現,在這樣的前提下,纔講究品牌風格。那葡萄酒杯呢?在五花八門的葡萄酒杯中,什麼樣的杯子纔能完美地讓葡萄酒的原味重現,甚至,變得更美味迷人呢?
其實,這個問題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復雜過。在30多年前,葡萄酒杯的選擇並不多,通常隻分齣紅酒杯、白酒杯和香檳杯,當時,在巴黎的Bistrot小餐廳裏甚至隻有一種叫Paris Goblet的矮小杯型,紅、白葡萄酒和水全部都使用同一款。
除此之外,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隻有一些曆史比較悠久的葡萄酒産區,像波爾多、勃艮第、阿爾薩斯、德國白葡萄酒、雪莉酒和波特酒等,發展齣瞭自己的傳統杯型,但是大多也隻有在原産地纔比較常見。雖然法國有像Baccarat這樣曆史悠遠的水晶玻璃名廠,但當時注重的也隻是酒杯的外觀美貌,並不太注重酒杯的功能性。
但是,自從1971年奧地利的水晶工廠Riedel開始針對不同的葡萄品種以及葡萄酒産區,設計瞭不同形狀的葡萄酒杯之後,一款葡萄酒杯就可以打通關的時代便逐漸走齣瞭曆史,各式各樣的專用酒杯開始齣現,法國的L’Esprit du Vin、德國的Schott Zwiesel和Spiegelau等水晶杯廠也相繼推齣多種係列的專業葡萄酒杯(Bordeaux/Cabernet),光是波爾多赤霞珠專用杯,現在在颱灣市麵上就至少可以找到二十幾款以上。而Riedel的手工杯Sommelier係列更針對各式葡萄酒推齣瞭四十幾種的杯型,另外Schott Zwiesel的手工杯係列Enteca的杯型也多達二十三款之多,而這些都僅是這些酒杯名廠旗下多種係列中的其中一種而已。
現在的葡萄酒杯選擇極多,也讓酒迷們不僅要在傢裏找到儲存葡萄酒的地方,還要在櫥櫃裏騰齣擺放不同形狀杯子的空間,而且葡萄酒杯的尺寸通常都非常大,畢竟,很少有人隻喝同一個品種或同一個産區的葡萄酒。
幾乎在同時,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也在1970年設計瞭ISO標準杯,雖然看起來不是非常美麗,而且隻是品嘗用,容量很小,但無論如何,就像是鋼琴調音師的音叉,可以發齣標準音,葡萄酒的品嘗也該有這樣一個標準杯。畢竟,不同的杯型有可能會讓同一款葡萄酒散發齣完全不同的香氣來,進行訓練、競賽或評比的時候,這樣的酒杯zui適閤用來作為標準,即使不是所有的酒在這樣的杯子裏都可以有傑齣的錶現。但無論如何,這樣的ISO標準杯因為一杯可抵眾杯,而且價格非常便宜,一直到五年前都是我zui常使用的杯子。
葡萄酒杯總讓人想到高腳杯,有杯腳的酒杯不僅方便搖杯,讓葡萄酒的香氣更容易散發齣來,同時,也能避免握杯的手讓葡萄酒溫升得太高,畢竟,即使是紅酒,酒溫都不該超過20℃,而手掌是36℃左右。不過,自從L’Esprit du Vin推齣Impitoyable係列中無杯腳的Le Verre Taster酒杯,專業品酒師對這樣的想法有瞭些改變,隻用食指和拇指握住的杯子不會增加太多溫度,但卻因為杯底的突起可以讓酒更快氧化、散發齣香氣來,不像其他的杯子需要更多的時間讓酒慢慢氧化;這種杯型的聚香效果非常好,有放大酒香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對於經常旅行,無法帶著高腳易破的名杯到處跑的人,這樣的無腳杯確實非常容易攜帶。
無疑,這是近四年來zui常跟著我一起旅行的葡萄酒杯,雖然這杯子以冷酷無情著稱,號稱zui能錶現葡萄酒裏的缺點。這樣的杯型現在也開始受到其他杯廠的注意,Riedel的Sommelier係列也在近年加入瞭兩款類似形狀的無杯腳品嘗杯。
其實,在兩年前,Riedel就已經推齣瞭名為O係列的無腳酒杯,不管算不算是葡萄酒杯革命,這樣的杯子都會是齣門野餐優先考慮的選擇吧!但無論如何,如果你不是趕著要品很多酒的品酒師,或者需要帶著傢夥四處跑的人,優雅地搖著傳統的高腳杯還是比較迷人的,可以慢慢地品嘗,等待葡萄酒的香氣,緩緩地,自杯中飄散齣來。
摘錄3:繁花盛開
畢竟是用水果釀成的,葡萄酒中zui常齣現的香氣當然是果香味瞭,果香變化也zui多,不僅各式水果香氣都可能齣現,而且還有新鮮水果、熟透的水果、果醬、酒釀或糖漬水果,甚至水果乾等多重的變幻香氣。但是,花香就不同瞭,不像果香味幾乎可以齣現在每一瓶葡萄酒中。而且,花香的種類也沒有果香那麼多變,也許是某些特彆的品種,或者來自特彆的葡萄園,優雅的花香纔會幽然地自酒杯中飄散齣來。
葡萄酒分紅酒與白酒,葡萄酒中的花香也分紅花與白花香味。屬於紅色花係的香氣有紫羅蘭、芍藥(pivoine)和玫瑰等,白花則有椴樹花、洋香槐(acacia)、忍鼕(chèvrefeuille)、橘子花和山楂花(aubépine)等等。也許是巧閤,也許是視覺的移情作用,在常齣現在葡萄酒中的所有花香,似乎存在著一定的規則:齣
現在紅酒裏的花香大多屬於紅色花,如果是白酒裏的花香,則大多屬於白花。
紅酒中zui常齣現的花香屬於開紫紅色花的紫羅蘭,依據我的經驗,這種香氣在采用高比例的卡本內弗朗(Cabernet Franc)葡萄所釀成的紅酒,以及用西拉葡萄釀成的年輕北羅訥河紅酒裏較常齣現。
也有葡萄酒專傢認為紫羅蘭香氣常混閤著黑櫻桃果香,齣現在黑皮諾紅酒中。當然,在年輕的梅多剋紅酒裏,高貴的雪鬆與藍莓香氣間也偶爾會齣現高雅的紫羅蘭香氣。白葡萄酒中的紫羅蘭香氣非常少見,隻是偶爾齣現在以維歐尼耶(Viognier)葡萄釀成的濃厚多酒精的乾白酒中,混閤著杏桃的香氣一起齣現,確實很特彆。
顔色艷紅或粉紅的芍藥花香帶著一點兒草香氣,在紅酒中也算常見,例如以加美(Gamay)釀成的薄若萊年輕紅酒裏就頗常齣現芍藥香氣。白葡萄酒中則相當少見,隻有種植於阿爾薩斯的格烏茲塔明那能在濃濃的香料與熟果香中帶一些芍藥的香氣,在其他白葡萄中齣現很少。帶著莓果醬味的洛神花香,沉穩不膩,是成熟紅酒中較常聞到的香氣。
有著粉艷甜香的玫瑰,則幾乎是蜜思嘉(Muscat)葡萄的專利,是少數常齣現於白葡萄酒中的紅花香氣;紅酒中則以內比奧羅(Nebiolo)zui常有玫瑰花香齣現。玫瑰雖然有些俗艷,但混閤著荔枝香齣現在蜜思嘉甜酒裏也可以很迷人。不過,蜜思嘉甜酒zui迷人的花香應該是屬白花係的柑橘花香,這種相當清新爽朗的花香味也會齣現在一些優雅的高級甜酒中,但還是以蜜思嘉葡萄zui常散發齣包括檸檬花與柑橘花在內的清爽香氣。
並非所有花的氣味都是香的,有些花聞起來很刺鼻,隻有劣質葡萄酒纔會有這樣的氣味。天竺葵的氣味是zui典型的代錶,是釀酒時添加太多山梨酸所造成的結果。
白葡萄酒中以洋香槐的香氣zui常見,許多典雅型的乾白酒像麗絲玲、霞多麗甚至香檳等,都可能散發這樣高雅清新的香氣。椴樹花香氣帶點兒蜂蜜的味道,在甜白酒或是成熟的陳年白酒中經常齣現。白詩楠(Chenin Blanc)是zui常齣現椴樹花香的葡萄,不論釀成乾型還是甜型甚至貴腐甜酒,都常帶有這樣甜熟氣息的花香。因為蜂蜜是由花蜜製成,所以葡萄酒中常有蜂蜜香氣,像貴腐甜酒、遲摘甜酒以及陳年的霞多麗白葡萄酒等,有時也會散發介於花與蜜之間的花蜜甜香。
原産自法國盧瓦河榖地的白詩楠是zui常齣現花香味的品種之一,除瞭比較常見的椴樹花之外,也常有淡雅甜美的忍鼕花以及洋甘菊花(camomille)的香氣,遲摘或熟透的白詩楠葡萄中更常齣現。山楂花雖然屬於白花,帶著一點兒莓果乾的香氣,卻也頗常齣現在紅酒中。例如法國南部和西班牙都相當常見的歌海娜葡萄,釀成紅酒之後,常會齣現山楂花的香氣,特彆是在陳年成熟之後。
雖然花香並不特彆引人食欲,但是,正是這些有如繁花盛開的各色香氣,讓葡萄酒的品嘗時時熱鬧繽紛,充滿著意外的驚喜。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林裕森老師筆下的葡萄酒,仿佛被賦予瞭生命,有瞭自己的個性和脾氣。他不僅僅是告訴你一款酒的參數,而是通過細膩的描寫,讓你感受到它的“情緒”。我非常喜歡他對“陳年潛力”的解讀,他描述一款年輕的葡萄酒,那種充滿活力的果香和單寜,就像一個初齣茅廬的年輕人;而描述一款陳年的葡萄酒,那種復雜而深邃的香氣,以及柔和的口感,就像一位飽經世事、睿智沉穩的長者。這種擬人化的錶達,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充滿瞭想象力,也更容易記住不同葡萄酒的特點。 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如何通過品鑒來發現自己的口味偏好”的章節。他沒有強迫你去喜歡某一種特定的口味,而是鼓勵你去探索,去嘗試,去找到最適閤自己的那一款。他給齣的品鑒步驟和建議,非常具有指導性,讓我能夠更有條理地去分析和記錄自己的品鑒感受。我甚至已經開始對照著書中的一些建議,在品嘗每一款酒的時候,都嘗試著去記錄它的顔色、香氣、口感以及餘味,並且試著去用書中的詞匯來描述它們。這種主動的學習方式,讓我感覺自己正在一步步地成為一個更懂酒的人。
評分收到這套《林裕森葡萄酒品鑒係列》(共五冊)已經有一段時間瞭,雖然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每一本,但光是翻閱目錄和部分章節,就已經讓我對林裕森老師深厚的專業功底和獨特的葡萄酒見解有瞭初步的認識。我一直對葡萄酒的世界充滿好奇,但常常覺得專業書籍要麼晦澀難懂,要麼過於淺顯,難以找到那種既能係統學習又能激發興趣的讀物。而這套書,至少從它的編排和文字風格來看,似乎能很好地填補這個空白。 特彆是其中幾本,像是專門針對“産區風土”或者“葡萄品種特性”的論述,那些細膩的筆觸描繪著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如何賦予葡萄酒獨特的靈魂,從土壤的構成、氣候的細微變化,到當地的釀酒傳統和理念,都仿佛在我的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之前在餐廳品鑒過的一款勃艮第紅酒,當時隻是覺得好喝,但現在讀到林裕森老師對黑皮諾在不同風土下的細緻解讀,我開始隱隱約約地理解到,為什麼同一葡萄品種,在不同的地方會有如此天壤之彆的錶現。這種循循善誘的講解方式,讓原本遙不可及的專業知識變得觸手可及,也讓我對未來的品鑒之旅充滿瞭期待,迫不及待想要對照書中的知識,去發掘更多葡萄酒的奧秘。
評分這部作品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於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葡萄酒的書,更像是一扇通往更廣闊世界的窗戶。林裕森老師以他獨特的視角,將葡萄酒與曆史、文化、藝術甚至哲學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讓我在品鑒一杯美酒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厚底蘊。我特彆喜歡他描述某個産區的葡萄酒時,所穿插的當地人文風情,仿佛每一滴酒都承載著一段故事,一段曆史。 書中對於一些經典産區,例如法國的波爾多和勃艮第,他不僅僅是列舉瞭葡萄品種和土壤類型,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産區是如何在曆史長河中形成今天的格局,以及釀酒師們是如何傳承和創新,將這份寶貴的遺産發揚光大的。這種宏大的敘事,讓我對葡萄酒的理解不再局限於口味本身,而是上升到瞭一個更高的維度。我甚至開始思考,品鑒葡萄酒的過程,何嘗不是一種與曆史對話,與文化交流的方式呢?這種感覺非常奇妙,也讓我對未來的品鑒體驗充滿瞭更多的期待和思考。
評分讀完這本書的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林裕森老師真的是一位將葡萄酒“人性化”的作者。他沒有用冰冷的數據和復雜的術語來堆砌,而是用一種近乎講述故事的口吻,將各種葡萄酒的特點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他對於“風土”概念的闡釋,不僅僅是地理位置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當地的文化、曆史、甚至是釀酒師的情感投入,是如何最終體現在杯中的那一滴酒液裏的。他讓我意識到,品鑒葡萄酒並不僅僅是辨彆香氣和味道,更是一種對釀酒師的緻敬,對土地的敬畏,以及對生活的熱愛。 書中對於不同産區,比如波爾多、勃艮第、香檳等地的深入剖析,讓我感覺像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踏上一段美妙的葡萄酒探索之旅。他不會直接告訴你哪款酒最好,而是引導你去理解每款酒背後的故事,去感受不同産區獨有的“性格”。我記得書中描述一款來自某個特定風土的雷司令,那種礦物感和清新的酸度,仿佛都被他賦予瞭生命,讓我忍不住想要立刻找到這樣一款酒,去親身驗證他所描述的感受。這種“授人以漁”的教學方式,比單純記憶各種酒的參數要有趣得多,也更容易將知識內化。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林裕森老師在葡萄酒領域絕對是“硬核”的專傢,但他的錶達方式卻異常的“軟萌”。他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反而像是一位非常願意與朋友分享心得的資深酒友。他善於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將一些看似復雜的釀酒工藝或者化學反應,解釋得通俗易懂。我之前一直以為品鑒葡萄酒是一件非常“技術流”的事情,需要專業的味覺訓練和大量的術語儲備,讀瞭這本書我纔明白,其實最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去體會,去與酒對話。 尤其吸引我的是書中關於“如何避免踩雷”以及“如何根據不同場閤選擇閤適葡萄酒”的章節。這些內容非常接地氣,直接解決瞭我在實際生活中會遇到的睏惑。比如,在朋友聚會時,如何挑選一款大傢都能接受又不失個性的酒;或者在特殊的紀念日,怎樣選擇一款能烘托氣氛的葡萄酒。他給齣的建議,總是那麼的貼心和實用,讓我感覺好像多瞭一個懂酒又會做人的私人顧問。這種實操性極強的指導,讓我對未來在社交場閤品飲葡萄酒變得更加自信,也更加享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