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菜具有辣、酸、鲜、野的风格特色,并以其精湛的烹调工艺、丰富的菜品菜式、美观的组合格局、独特的地方风味著称于世。本书精心编排了100多道贵州风味菜品,涵盖了卤泡拌菜、煎烤炒菜、蒸煮炖菜、烧烩浇菜、火锅干锅和主食小吃。每道菜品的制作步骤详细,原料、调料罗列精准,并细致入微地介绍了菜品的文化背景。一起来感受贵州菜纯净、古朴、醇厚的独特风味吧!
吴茂钊,烹饪大专、中文本科、农业推广硕士,高校烹饪教师,评委,中式烹饪高级技师,中国烹饪大师,中国餐饮文化大师,中国食文化研究会专家委员、中国饭店协会农家乐委员会专家委员、贵州中国黔菜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味道》系列丛书、《中国黔菜大典》总主编,出版有《美食贵州》《黔菜观察》《追味儿——跟着大厨游贵州》等图书,常年闲时奔走在贵州民间和全国大中城市,涉猎贵州美食,感悟黔菜文化。
杨波,中国烹饪大师,中式烹饪高级技师,贵州餐饮文化名师,贵州餐饮文化评审师,贵州省烹饪饭店行业协会会员,《中国黔菜大典?名菜卷》副主编。贵州省首位手语、口语双通烹饪教师。多次获全国和省市烹饪大赛金、银、铜奖。曾任贵阳民建黔菜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从事烹饪专业编辑与研究工作,积极钻研烹饪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长期研究黔菜,挖掘黔菜、宣传黔菜,为提升黔菜知名度而努力奋斗。
贵州风味菜辣香异酸、古朴醇厚、野趣天然、风味独特、风情洋溢、气息浓厚。
◎辣是贵州风味菜的灵魂
贵州家常菜几乎无菜不辣。仅用辣椒制作的调味料就有几十种。最具特色的有糍粑辣椒、糟辣椒、煳辣椒面、泡辣椒、酸椒酱、红油辣椒、复合辣椒、阴辣椒、辣椒酱、烧青椒酱、豆豉辣椒等。可以用一种或多种辣椒烹调出干辣、油辣、糟辣、酸辣、香辣、麻辣、蒜辣、酱辣、复合辣等十多种独具特色的系列辣味。贵州辣味,已形成红而不辣、辣而不猛的辣香风格。
◎酸是贵州风味菜的特色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倒蹿”。苗族、侗族、布依族、仡佬族、水族等兄弟民族,基本上家家有酸汤缸、户户有腌菜坛。几乎天天用酸汤烹饪菜肴,各民族都喜食酸菜。常见的有泡酸萝卜、酸豇豆、腌酸盐菜、酸蕨菜、酸韭菜根、酸鸡、酸鸭、酸肉以及既辣又酸的盐酸菜、酸辣椒等。贵州的酸,酸得适口。
◎蘸水是贵州风味菜一绝
堪称贵州风味菜一绝的辣椒蘸水,品种极多,不同的菜肴要求不同的蘸水,同一菜肴用不同风格的蘸水,如“金钩挂玉牌”常用油辣椒蘸水、煳辣椒蘸水、烧椒毛辣椒蘸水、糟辣椒蘸水等。
◎一锅香是贵州风味菜的典型形式
在边远的山区民族,还保存有原始的风味一锅香,即将各种蒸、炒、烧、炖、煮菜加工好后,依序全部倒在一个铁锅内上火继续烹煮,人们围炉而坐,将蘸水碗置于锅中间或锅边蘸食。
由于民族文化的交融,多民族聚居的贵州人民创造了各具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人们利用鱼、牛肉、狗肉、野味山蔬创造了许多佳肴,组成了千滋百味的贵州风味菜。贵州人民都喜食辣椒,并利用自然发酵的酸味烹饪菜肴,“一辣二酸”的民族风味特色可谓“辣出品位,酸出特色”。
黔菜值得研究开发
古老而神奇的贵州,多姿多彩,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许多无污染、药食同源的土特产成为烹制菜肴不可替代的主要材料。具有地方风味和民族特色的黔菜,是在贵州各民族创造的特殊烹饪工艺的基础上,在不断吸收中原及毗邻省区优良烹调技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黔菜独特的地方风味、民族风味,主要体现为原生态的菜肴品种、无污染及不可替代的原料和原生态的工艺,既有鲜明的地域、民族个性,又有普及性和适应性,具有辣、酸、鲜、野的风格特色,并以其精湛的烹调工艺、丰富的菜品菜式、美观的组合格局、独特的地方风味著称于世。贵州多种民族、多元文化长期共处融合的历史,给黔菜融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并经过历史的积淀融合,造就了黔菜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树一帜的风格。研究黔菜,是将贵州各民族优秀的名菜、名点有序地进行整理加工,以推进餐饮业、旅游业的发展。宣传贵州民族饮食文化、宣传贵州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过程,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对贵州地方经济的发展必将起到促进作用。 开发黔菜,是一项系统大工程,是面向历史、面向社会、面向世界意义深远的一件大事,也是惠及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好事、实事,为明确黔菜概念,确立黔菜地位,打造黔菜品牌,开发黔菜产业,促进黔菜出山和为黔菜成为中国新菜系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
黔菜的研究开发、宣传推广是一项重大的区域性社会工程。吴茂钊先生受我研究黔菜的影响,十余年来走村串寨,潜心深入民间挖掘、开发、研究、宣传黔菜,并深入企业一线和在职业学校教学,提升黔菜厨师的整体水平,推进黔菜的理论化、体系化、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不断充实和丰富黔菜的内涵及外延,求新求变,创特创新,把黔菜的研究开发延续下去,做大做强中国黔菜产业,为黔菜成为中国新菜系而努力。
刚拿到这本《贵州风味家常菜》的时候,其实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想着不过是市面上常见的菜谱书罢了,可能也就是一些大路货色,或者是一些过度加工、脱离实际的“网红”菜肴。然而,当我翻开它,特别是看到那些熟悉的、带着泥土气息的菜名时,我的心却被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深深触动了。这不就是我小时候,外婆在厨房里忙碌时,飘出来的阵阵香气吗?那些酸汤鱼、辣子鸡、丝娃娃……每一个名字都勾起了我无数关于家、关于童年的回忆。书中的图片尤其真实,没有那种过于光鲜亮丽、不食人间烟火的滤镜,而是带着烟火气的质朴,仿佛真的能从照片中嗅到那股辣椒、香菜、酸汤混合在一起的独特味道。我迫不及待地想跟着书里的步骤,重现那些熟悉的美味,让家里的餐桌也充满贵州的味道。
评分拿到《贵州风味家常菜》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封面吸引了,那种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扑面而来的烟火气,让我立刻产生了兴趣。翻开内页,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菜谱,而是更注重对贵州菜核心味道的解读,比如酸汤的制作工艺、各种辣椒的特性以及如何巧妙地运用香料来提升菜肴的风味。我一直想在家尝试复刻一些我非常喜欢的贵州菜,但总是不得其法,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用清晰的语言和详实的步骤,一步步地教会我如何在家也能做出正宗的贵州味道。书中的一些搭配建议也非常有启发性,让我对贵州菜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对美食文化很感兴趣,但往往接触到的都是一些比较宏大叙事的菜系介绍。《贵州风味家常菜》这本书,以一种非常亲民的方式,让我近距离地感受到了贵州人民的生活智慧和饮食文化。它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那些藏在街头巷尾、厨房灶台里的美食故事。书中很多菜肴的名字都充满画面感,比如“一锅鲜”、“苗家酸汤”等等,读起来就让人心生向往。而且,它不仅仅是提供食谱,还会在一些关键步骤旁,附上一些小贴士,比如如何避免食材腥味,如何让菜肴颜色更诱人,这些都非常实用,体现了作者对烹饪的深刻理解和对读者的用心。
评分说实话,对于“家常菜”这个概念,我总觉得少了点惊喜和挑战。《贵州风味家常菜》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想法。它并没有把“家常”等同于“寡淡”或者“乏味”,而是将贵州独特的调味艺术——酸、辣、鲜——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的烹饪中。我之前一直觉得贵州菜的辣度很难把握,但这本书里对辣椒的种类、用量和处理方法都有详细的说明,让我在尝试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介绍了常见的酸汤鱼、辣子鸡,还挖掘了一些我不太熟悉的、但同样美味的家常小炒,比如折耳根炒腊肉,那种清脆的口感和独特的香气,让人欲罢不能。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最简单的食材,在贵州人的巧手下,也能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地方特色美食情有独钟的吃货,尤其偏爱那些扎根于民间、充满生活气息的菜肴。《贵州风味家常菜》这本书,简直就是我一直寻找的那颗宝藏。它不像一些高级餐厅的菜谱那样,需要各种稀奇古怪的食材和复杂的烹饪技巧,而是真正地从家庭厨房出发,用最寻常不过的食材,做出最地道的贵州风味。我最喜欢的是它对细节的把控,比如如何发酵酸汤、如何炒制辣椒面,这些看似简单的步骤,却直接决定了菜肴的灵魂。书中并没有大篇幅地介绍背景故事,而是用最直接、最实用的方式,把制作方法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让即使是烹饪新手也能轻松上手。我尝试做了几道,比如那个水豆豉炒肉,味道简直太绝了,比我在外面吃过的很多都要正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