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健康观
定价:58.00元
作者:闫希军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0609489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大健康观》和国家健康战略不谋而合。
2015年,“健康中国”纳入十三五规划,意味着“大健康”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8月19日,*出席会议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这本书和国家的健康战略不谋而合,应运而出。
2.作者闫希军博士是“大健康”的重要领军人物。
在“大健康”成为熟语之前,作者闫希军博士早在2001年已经在天士力上市招股说明书上,对“大健康”做出了基本叙述。可以称得上是“大健康”的领军人物。
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六年磨一剑,写成此书。
在本书之前,作者于2014年出版了《大健康观》、《大健康文化导论》和《大健康产业导论》,对大健康产业有较为成熟的思考。作者在2010年着手《大健康观》一书的结构设置和书写,断断续续书写与修改了近6年,站在巨人的肩上,接受他们睿智哲理的启迪,参考使用他们的著述,终得成书。
4.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原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张雁灵,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秦银河中将,为本书作序!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张大庆,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文化与健康传播中心教授王一方,赞赏推荐!
内容提要
作者较早提出大健康,并长期致力于大健康的理论探索。《大健康观》是其重要的工作成果。
作者赋予了大健康与大健康观概念,确定了大健康观的基本内涵,就大健康观何以其大进行了探讨,概括了大健康观的理论意义。阐明了“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与国家健康价值观的关系,指出大健康观以国家健康价值观为核心。指出研究继承中医健康观对完成从疾病医学向大健康医学的转化、构建大健康观及建设健康中国、创建大健康医学模式将产生巨大的作用。分析并探讨了疾病医学模式向健康医学模式转变是大健康观的内在要求和时代呼唤,探索了大健康医学模式框架。探讨了大健康观与健康文化的关系,阐述了大健康文化对民众健康产生有益影响的原因与路径。
任何的开拓性工作都离不开理论指导。当前,不论是“大健康”还是作为价值观念的“大健康观”,都还没有较清晰的阐述。在“健康中国”纳入十三五规划,“大健康”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对大健康进行理论建设极为迫切。作者以自身的大健康实践为背景,通过深入与系统思考,写成《大健康观》一书,是大健康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之一,将对大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目录
作者介绍
闫希军,博士,主任药师,特殊津贴专家,天士力创始人。现任天士力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天士力研究院院长。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代表。先后主持完成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以及*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等近30项奖励。
长期致力于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研究与实践,开创了以“组分中药”为主导的现代中药新药开发与产业化新模式,研发了现代中药复方丹参滴丸,经过20年不懈努力,于2016年成为全球例完成了美国FDA 多国多中心国际化Ⅲ期临床试验的多组分复方中药制剂,科学证明了现代中药安全、有效、质量可控。这对我国中药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具有里程碑意义。
作者以现代中药国际化探索与实践的体会,主编了《现代中药国际化思考与实践》《现代中药国际化研究》等著作。
作者较早提出“大健康”概念(2002年),逐步构建大健康理论框架体系,著有《大健康观》、《大健康文化导论》和《大健康产业导论》,并于2014年出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作者对信息流的精妙把控。它不是按照传统的疾病分类或器官系统来组织的,而是从更抽象的概念入手,比如“连接性”、“适应力”和“阈值”。我记得其中关于“连接性”的讨论,它探讨了人与人、人与土地、人与时间这三种核心连接的断裂如何直接导致了现代人的普遍焦虑。这部分内容对我的触动非常大,因为它让我意识到,过去我总是在技术层面寻找解决方案,比如用更快的网络、更有效率的日程表,却从未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连接的质量”下降了。作者的论证过程严密而又充满人文关怀,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被现代生活边缘化的群体,他们的健康困境往往是社会问题的放大镜。更妙的是,这本书并不停留在批判,它会巧妙地在理论阐述之后,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微小革命”建议,比如如何重建社区食物网络,或者如何设计更符合生理节律的工作日。这种由宏观洞见到微观实践的过渡,让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思想的震撼,又有落地的可行性。
评分这部新书的名字乍一听,就让人心生好奇,感觉像是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健康”这个概念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宏观的审视。我特意找来拜读,主要是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超越传统养生书籍的全新视角。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关于“如何生活得更好”的完整知识体系,而不仅仅是告诉你哪些食物对你有益,哪些运动能强身健体。书的开篇就抛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论点,它没有直接陷入具体的健康指标分析,而是将笔触伸向了社会结构、环境压力以及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详细探讨了“慢节奏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必要性,这部分写得尤其精彩,它引用了大量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案例,来佐证现代人对速度的盲目追求如何从根本上侵蚀了我们的内在平静。那种感觉就像是,作者把我们所有人都放在了一个巨大的、看不见的漏斗里,而我们却忙着往里倒水,却忘了看漏斗的底部早已破了一个洞。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迫使你停下来,重新审视你生命中的优先级,它不是一本速成手册,而是一份需要你长期践行的生活哲学指南。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强大的提问框架。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叙事风格让我耳目一新,它完全不像一本严肃的学术论著,反而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坐在壁炉旁,娓娓道来他的人生感悟与观察所得。它的语言是极其富有画面感的,比如描述“城市病”时,作者用了“钢筋水泥的丛林里,灵魂的影子正在被日光灯拉得越来越细”这样的句子,一下子就把那种压抑感传递了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个体能动性”与“系统性限制”之间的关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微妙平衡。他既没有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鼓吹一切都是注定的,也没有过度强调个人努力就能战胜一切的肤浅乐观。相反,书中用了很多篇幅去分析,在当前的医疗和信息环境下,我们应该如何智慧地做出选择,如何识别那些披着健康外衣的商业陷阱。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合上书本,望着窗外,思考自己日常的消费习惯和信息摄入量。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像是一种深层的自我校准。它提供的工具箱里,装的不是药片,而是放大镜和指南针。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马拉松式的哲学思辨,而不是一次轻松的午后阅读。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认知储备和耐心,因为作者时不时会跳脱出现代医学的语境,去引用古代哲学、人类学甚至生态学的理论框架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我感觉作者对不同学科的融会贯通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有一部分章节,深入探讨了“慢性炎症”的社会文化根源,而非仅仅将其归结为生物化学反应。他将文化中的“过度竞争”、“身份焦虑”等抽象概念,巧妙地转化为生理层面的压力信号。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使得全书的论证力量非常强悍,但也意味着读者需要不断地跟上作者的思维跳跃。我必须承认,有些地方我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理解其深层含义,但这正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拒绝平庸的、唾手可得的结论。它更像是一本邀请你进行深度对话的导师,而不是一个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
评分这部作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近乎诗意的“整体观”。它避免了将“健康”简化为“没有疾病”的机械定义,而是将其提升到了一种“与世界和谐共振”的状态。作者在描述这种状态时,所使用的词汇和意象,充满了对生命本质的敬畏与热爱。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书中很少直接讨论具体的保健品或最新的医疗技术,而是将焦点放在了“仪式感”和“意义感”的重建上。作者认为,在高度异化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对这些内在精神需求的长期匮乏,才是许多看似生理性的疾病的隐形推手。整本书读下来,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总是试图通过外部干预来修补身体,却忽略了滋养心灵和重建生活秩序的重要性。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来自远古智慧的提醒,告诉我们在追求效率和长寿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了生命的“味道”和“深度”。它真正教会我的,是如何去构建一个值得为之健康奋斗的生活结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