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太極劍-陳微明武學輯注
定價:55.00元
作者:陳微明,二水居士 注
齣版社:北京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30482186
字數:
頁碼:21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接近傳奇,從讀懂原著開始
○書香纍世的陳微明,何以由“名儒”變身“武癡”?
○得楊澄甫親傳,《太極拳術》《太極劍》《太極答問》,重現太極拳授受過程
○二水居士廣據史料經典,嚴謹點校
○闡明“摶氣緻柔、動靜交修”之拳理
內容提要
陳微明齣生在纍世為儒的傢族,擔任過《清史稿》的編修,他何以會開設拳社、鬻拳課徒?又怎麼以文入武,以武入道,走上性命之學踐行之路?
太極學者二水居士通過解讀《太極拳術》《太極劍》《太極答問》,揭秘瞭以太極拳為代錶的近代武學,如何嚮先秦至宋明的聖人之學汲取精華,升華為修身明道的大學問。
本書在民國原版影印的基礎上加以全新校注,載陳微明之師楊澄甫早期拳照,為研究楊傢太極拳的重要史料。
目錄
《太極拳術》
張真人傳
太極拳源流
太極拳十要
太極拳式
閤步推手
順步推手
活步推手
太極拳論注
太極閤老說
……
《太極劍》
……
《太極答問》
太極拳源流之補遺與小說之辯正
太極拳之姿式
太極拳之推手
太極拳之散手
太極拳之勁
太極拳之導引及靜坐法
學太極拳者之體格及成就
太極拳之效益
太極拳單式練法
太極拳單式圖
……
作者介紹
陳微明(1881—1958年),湖北蘄水人,曾任清史館纂修之職,30歲習太極拳,以文入武,終成武術名傢。師從孫祿堂、楊澄甫等武術大師,創立緻柔拳社,是繼楊澄甫之後的楊式太極中興人物。
二水居士,太極學者,師從金仁霖老師,係統學習楊式葉大密老師一脈太極拳之拳技、拳理、拳史。
創立一多廬太極文化傳播公司,緻力於太極拳傳播與推廣。校注齣版《王宗嶽太極拳論》《太極功源流支派論》《太極法說》等書。
文摘
太極劍起勢
左手執劍:拇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握劍雲頭①。食指下垂,貼劍柄。劍平麵貼臂後麵,劍尖朝上。右手下垂。身正立,嚮南,如太極拳初起勢。
注釋
①雲頭:劍之首。相對手所執握的上端,謂之劍首;手所執握的下端,則謂之劍後,也叫劍鐔。
《考工記》雲:“桃氏為劍,臘廣二寸有半寸,兩從半之。以其臘廣為之莖圍,長倍之。中其莖,設其後。參分其臘廣,去一以為首,廣而圍之。”鄭司農雲:“謂劍脊兩麵殺趨鍔。莖,謂劍夾,人所握,鐔以上也。……
……
序言
卓然特立於天地間,不求顯,亦不求競,知者自知,不知者,不強知,一任緣法離閤,為真理之推移,太極劍術,其一端也。
——黃太玄
這本書的實用性,是絕對沒有打摺扣的。雖然它充滿瞭深邃的哲理和嚴謹的考證,但在具體到“如何練”這個層麵上,它做得非常紮實。我試著按照書中的圖解和文字描述,進行瞭一些基礎的定式練習,發現其指導性非常強。作者似乎深諳習武者在不同階段會遇到的睏惑,在關鍵節點都會給齣具體的調整建議,比如“如果感到膝蓋壓力過大,可能是因為重心前移瞭三公分”之類極其精確的反饋指導。這種“手把手”的教學模式,即便沒有名師在旁指導,也能讓人少走許多彎路。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強調的“循序漸進”和“持之以恒”,它沒有宣揚速成,而是倡導一種科學的訓練節奏,讓人覺得習武是一場漫長而充滿樂趣的旅程,而不是一場急功近利的考試。這本厚厚的書,我現在常常帶著,不僅僅是閱讀,更是把它當成瞭一個貼身的“私教”。
評分我對武學理論的涉獵不算太深,但讀完這本書的前幾章後,我發現它在講解一些基礎概念時,處理得極為細膩和到位。它不像某些武術書籍那樣,隻是乾巴巴地羅列招式名稱和口訣,而是深入剖析瞭每一動作背後的“理”——比如呼吸的配閤、重心的轉移、勁力的蓄發路徑,都有非常詳盡的圖文對照解析。我尤其喜歡作者那種抽絲剝繭的敘事方式,他會先描述一個宏觀的意境,然後逐步拆解到最小的肌肉群發力點,這種由錶及裏、層層遞進的邏輯結構,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對我這個非科班齣身的人來說,這簡直是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書中對“虛實”轉換的闡述尤其精闢,幾次反復閱讀,纔隱約領悟到那份“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太極精髓。作者的文字功底也非常好,用詞精準,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讀者的可讀性,讀起來酣暢淋灕,茅塞頓開。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艷的,是它對於“意境”和“哲理”的融入程度。很多武術書籍在強調技法時,往往忽略瞭武術背後的文化內核,但這本書顯然不是如此。在講解具體套路的過程中,作者時不時會穿插一些關於陰陽、周易、乃至道傢思想的闡述,這些內容不是生硬的引用,而是巧妙地融入到動作的理解之中。比如,當談到“圓活”的運用時,作者會引申到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使得練習者在做招時,不僅僅是在模仿一個動作,更是在體會一種天人閤一的境界。這種深層次的思考,讓這本書超越瞭一本單純的“武術教材”的範疇,更像是一部結閤瞭武術、哲學與養生的綜閤論著。我常常在練習收勢之後,靜坐片刻,迴味書中那些關於“守柔”、“順應”的論述,感覺整個人都變得平和瞭許多,身心的愉悅感是雙重的。
評分坦白說,我對這類傳統技藝的傳承者和研究者都抱有一種敬意,而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是做足瞭“輯注”的功課。從書中的注釋和引文可以看齣,他對曆史脈絡的梳理非常嚴謹,引用瞭大量珍貴的史料和不同流派的觀點進行對比分析,使得全書的觀點有據可循,而非空穴來風。特彆是對於某些曆史上有爭議的流變環節,作者的處理方式是極其審慎和客觀的,他不會武斷地下結論,而是傾嚮於呈現多種可能性,讓讀者自行判斷和體會。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讓這本書在學術價值上也有瞭很高的地位。作為讀者,我非常看重這種真實性和深度,它讓這本書顯得可靠且值得信賴,而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武學普及讀物”。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考證細節,這極大地豐富瞭我對傳統武術曆史的認知。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太有味道瞭!封麵那種帶著些許年代感的淡雅色調,配上那遒勁有力的書法字體,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拿到手的時候,那種沉甸甸的質感,讓人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藝術品。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十分考究,墨跡清晰,排版疏朗有緻,即便是初次接觸這類傳統武學典籍,閱讀體驗也絲毫不會感到吃力。尤其是那些精心繪製的插圖,綫條流暢,對動作細節的捕捉極其到位,即使用眼睛去“揣摩”,也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精妙身法。我特彆欣賞作者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某些關鍵招式的旁注,用小楷工整地寫在旁邊,仿佛是古代名師親筆批注,讓人在閱讀時仿佛置身於古老的武館之中,耳邊能聽到師父的教誨聲,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很多現代齣版物難以企及的。這本書的整體美學風格非常統一,從封麵到內頁,都散發著一種內斂而強大的氣場,讓人愛不釋手,擺在書架上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