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太极剑-陈微明武学辑注
定价:55.00元
作者:陈微明,二水居士 注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30482186
字数:
页码:2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接近传奇,从读懂原著开始
○书香累世的陈微明,何以由“名儒”变身“武痴”?
○得杨澄甫亲传,《太极拳术》《太极剑》《太极答问》,重现太极拳授受过程
○二水居士广据史料经典,严谨点校
○阐明“抟气致柔、动静交修”之拳理
内容提要
陈微明出生在累世为儒的家族,担任过《清史稿》的编修,他何以会开设拳社、鬻拳课徒?又怎么以文入武,以武入道,走上性命之学践行之路?
太极学者二水居士通过解读《太极拳术》《太极剑》《太极答问》,揭秘了以太极拳为代表的近代武学,如何向先秦至宋明的圣人之学汲取精华,升华为修身明道的大学问。
本书在民国原版影印的基础上加以全新校注,载陈微明之师杨澄甫早期拳照,为研究杨家太极拳的重要史料。
目录
《太极拳术》
张真人传
太极拳源流
太极拳十要
太极拳式
合步推手
顺步推手
活步推手
太极拳论注
太极合老说
……
《太极剑》
……
《太极答问》
太极拳源流之补遗与小说之辩正
太极拳之姿式
太极拳之推手
太极拳之散手
太极拳之劲
太极拳之导引及静坐法
学太极拳者之体格及成就
太极拳之效益
太极拳单式练法
太极拳单式图
……
作者介绍
陈微明(1881—1958年),湖北蕲水人,曾任清史馆纂修之职,30岁习太极拳,以文入武,终成武术名家。师从孙禄堂、杨澄甫等武术大师,创立致柔拳社,是继杨澄甫之后的杨式太极中兴人物。
二水居士,太极学者,师从金仁霖老师,系统学习杨式叶大密老师一脉太极拳之拳技、拳理、拳史。
创立一多庐太极文化传播公司,致力于太极拳传播与推广。校注出版《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太极法说》等书。
文摘
太极剑起势
左手执剑:拇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握剑云头①。食指下垂,贴剑柄。剑平面贴臂后面,剑尖朝上。右手下垂。身正立,向南,如太极拳初起势。
注释
①云头:剑之首。相对手所执握的上端,谓之剑首;手所执握的下端,则谓之剑后,也叫剑镡。
《考工记》云:“桃氏为剑,腊广二寸有半寸,两从半之。以其腊广为之茎围,长倍之。中其茎,设其后。参分其腊广,去一以为首,广而围之。”郑司农云:“谓剑脊两面杀趋锷。茎,谓剑夹,人所握,镡以上也。……
……
序言
卓然特立于天地间,不求显,亦不求竞,知者自知,不知者,不强知,一任缘法离合,为真理之推移,太极剑术,其一端也。
——黄太玄
我对武学理论的涉猎不算太深,但读完这本书的前几章后,我发现它在讲解一些基础概念时,处理得极为细腻和到位。它不像某些武术书籍那样,只是干巴巴地罗列招式名称和口诀,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动作背后的“理”——比如呼吸的配合、重心的转移、劲力的蓄发路径,都有非常详尽的图文对照解析。我尤其喜欢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他会先描述一个宏观的意境,然后逐步拆解到最小的肌肉群发力点,这种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对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人来说,这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书中对“虚实”转换的阐述尤其精辟,几次反复阅读,才隐约领悟到那份“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太极精髓。作者的文字功底也非常好,用词精准,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读者的可读性,读起来酣畅淋漓,茅塞顿开。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它对于“意境”和“哲理”的融入程度。很多武术书籍在强调技法时,往往忽略了武术背后的文化内核,但这本书显然不是如此。在讲解具体套路的过程中,作者时不时会穿插一些关于阴阳、周易、乃至道家思想的阐述,这些内容不是生硬的引用,而是巧妙地融入到动作的理解之中。比如,当谈到“圆活”的运用时,作者会引申到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使得练习者在做招时,不仅仅是在模仿一个动作,更是在体会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深层次的思考,让这本书超越了一本单纯的“武术教材”的范畴,更像是一部结合了武术、哲学与养生的综合论著。我常常在练习收势之后,静坐片刻,回味书中那些关于“守柔”、“顺应”的论述,感觉整个人都变得平和了许多,身心的愉悦感是双重的。
评分坦白说,我对这类传统技艺的传承者和研究者都抱有一种敬意,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做足了“辑注”的功课。从书中的注释和引文可以看出,他对历史脉络的梳理非常严谨,引用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和不同流派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使得全书的观点有据可循,而非空穴来风。特别是对于某些历史上有争议的流变环节,作者的处理方式是极其审慎和客观的,他不会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倾向于呈现多种可能性,让读者自行判断和体会。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这本书在学术价值上也有了很高的地位。作为读者,我非常看重这种真实性和深度,它让这本书显得可靠且值得信赖,而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武学普及读物”。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考证细节,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传统武术历史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太有味道了!封面那种带着些许年代感的淡雅色调,配上那遒劲有力的书法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品。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墨迹清晰,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传统武学典籍,阅读体验也丝毫不会感到吃力。尤其是那些精心绘制的插图,线条流畅,对动作细节的捕捉极其到位,即使用眼睛去“揣摩”,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精妙身法。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某些关键招式的旁注,用小楷工整地写在旁边,仿佛是古代名师亲笔批注,让人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古老的武馆之中,耳边能听到师父的教诲声,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现代出版物难以企及的。这本书的整体美学风格非常统一,从封面到内页,都散发着一种内敛而强大的气场,让人爱不释手,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是绝对没有打折扣的。虽然它充满了深邃的哲理和严谨的考证,但在具体到“如何练”这个层面上,它做得非常扎实。我试着按照书中的图解和文字描述,进行了一些基础的定式练习,发现其指导性非常强。作者似乎深谙习武者在不同阶段会遇到的困惑,在关键节点都会给出具体的调整建议,比如“如果感到膝盖压力过大,可能是因为重心前移了三公分”之类极其精确的反馈指导。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模式,即便没有名师在旁指导,也能让人少走许多弯路。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强调的“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它没有宣扬速成,而是倡导一种科学的训练节奏,让人觉得习武是一场漫长而充满乐趣的旅程,而不是一场急功近利的考试。这本厚厚的书,我现在常常带着,不仅仅是阅读,更是把它当成了一个贴身的“私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