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單車聖經 山地車
定價:79.80元
作者:美騎圖書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11152162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同係列的《單車聖經》榮獲2003-2004年度暢銷書奬,《單車聖經——山地車》是該係列的延伸産品,填補瞭山地車騎行運動資料的空白。同係列産品:書號:41760,書名:《單車聖經》,定價:79.80元書號:47236,書名:《單車旅行》,定價:99.80元
內容提要
《單車聖經——山地車》是山地車的完全指南,是車手、品牌商、技師等專業人士經驗和技巧的結晶。書中內容全麵、專業、實用,並配有韆餘張精美彩色插圖,可以讓車友輕鬆掌握主流山地車車型特點、配件及裝備,調校維修保養,騎行技巧,體能訓練等知識和技能,以及山地車相關國際賽事規則。 《單車聖經——山地車》是山地車愛好者的技術工具書和騎行指導書,無論是入門級車友、高級玩傢,還是經常參與賽事的業餘選手,或是專業車店技師,都能從中獲益。
目錄
目錄名傢推薦作者簡介前言章 山地車概述與分類1 / 山地車發展史 2 / 中國山地車發展曆程3 / 山地車的定義和分類4 / 山地車的整車購買與DIY 組裝第二章 山地車的製作與設計1 / 山地車的車身材料2 / 鋁閤金車架管材的加工技術3 / 軟尾車架的避震結構第三章 山地車零部件1 / 車架2 / 避震係統3 / 輪組和輪胎4 / 刹車係統5 / 變速係統6 / 山地車把組7 / 座管與坐墊8 / 腳踏第四章 山地車裝備1 / 頭盔2 / 眼鏡3 / 手套4 / 護具5 / 騎行鞋6 / 騎行服7 / 騎行背包8 / 戶外運動攝像機9 / 其他裝備第五章 山地車維護與調整1 / 車架轉點培林的維護2 / 避震前叉的基本調整與維護3 / 後避震的基本調整與維護4 / 碗組的清潔與上油5 / 車把和座管的調整與安裝6 / 變速手柄的維護7 / 前撥的基本維護與調整8 / 後撥的維護與調整9 / 刹車係統的維護10 / 牙盤與中軸的拆裝11 / 飛輪的維護與保養12 / 鏈條的維護與設定13 / 輪組的維護與保養14 / 花鼓的常規保養 15 / 輪組的編製方法16 / 坐墊的調整17 /腳踏的維護與保養 18 / 把套的安裝第六章 山地車騎行技巧1 / 正確的騎行姿勢2 / 安全地摔車3 / 有效地踩踏 4 / 正確使用變速5 / 控製速度6 / 自信地過彎7 / 從容麵對各種地形8 / 平穩地跳過土坡9 / 騎行中的觀察10 / 徵服崎嶇地形的騎行技巧11 / 安全的騰空和著地技巧12 / 安全地騰躍13 / 綜閤運用各種技術第七章 騎行訓練1 / 有氧代謝能力訓練2 / 無氧代謝能力訓練3 / 山地車手的訓練計劃第八章 騎行的準備、恢復與傷痛處理1 / 運動前的自我評估2 / 山地車運動前的熱身準備3 / 騎行後的放鬆與恢復4 / 騎行傷痛的處理附錄附錄A / 外山地車公園與賽道附錄B / 世界重要的山地車比賽與名將附錄C / 山地車相關英文詞匯 緻謝辭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風格非常獨特,充滿瞭粗糲的質感,仿佛是用老式膠片相機拍攝的黑白照片,而不是色彩鮮艷、信息爆炸的現代圖冊。它沒有使用任何時下流行的3D渲染圖或清晰的零件爆炸圖來解釋復雜的傳動係統或懸掛原理。相反,它更多的是通過大量的手繪速寫和一些看似隨意的照片拼貼來構建敘事。這使得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考古,需要讀者自己去腦補缺失的技術細節,或者說,它鼓勵讀者去“感受”而非“分析”。例如,書中對“下坡”的描述,不是用角度和速度來衡量,而是通過對身體重心的細微調整,以及對輪胎抓地力變化的直覺判斷來刻畫,這簡直是反技術手冊的典範。我花瞭好大力氣纔適應這種略顯晦澀的錶達方式,但一旦適應,便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對傳統技術崇拜的反叛。它似乎在暗示:山地車騎行,最終還是要迴歸到身體的本能和經驗積纍,而不是冰冷的數字公式。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個人化,幾乎到瞭自言自語的程度,這使得它在結構上顯得鬆散而鬆散。有時候我感覺我不是在讀一本關於山地車的書,而是在偷聽一位哲學傢在山頂上的獨白。作者對現代山地車文化中那些“炫技”和“裝備至上”的現象流露齣一種微妙的疏離感,他似乎更偏愛那種樸素、甚至有點破舊的騎行裝備,因為它們承載瞭更多的故事和汗水。書中有不少關於“裝備的消亡”的段落,強調工具的消耗性和人與工具的共生關係,比起推銷最新款碳縴維産品,這種對物質的淡然態度更具感染力。它不是一本可以放在工具箱旁邊隨時翻閱的參考書,而更像是一本需要安靜的午後,泡一杯熱茶纔能品味的精裝文學作品。它挑戰瞭我對“專業書籍”的定義——專業不一定意味著技術性,也可以意味著對某一領域精神內核的深刻洞察和忠誠。它讓我對我的單車,産生瞭更多情感上的連接,而非純粹的機械依賴。
評分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關於自行車騎行技巧、維護保養的深度指南,畢竟“聖經”這個詞聽起來就充滿瞭權威性和全麵性。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立刻意識到這可能是一本風格迥異的作品。它沒有冗長的技術圖解,也沒有枯燥的零件介紹,更多的是一種近乎詩意的敘事。作者似乎更熱衷於捕捉山地車運動背後那種原始的、與自然融閤的體驗。書中的文字充滿瞭畫麵感,描繪瞭在崎嶇山路上,輪胎與泥土摩擦發齣的那種獨特的“沙沙”聲,陽光穿過密林灑在車把上留下的斑駁光影,以及每一次徵服陡坡後,胸腔中湧起的近乎戰勝自我的強烈快感。它更像是一本公路文學,記錄瞭一次次深入山野的朝聖之旅,而非一本純粹的技術手冊。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於不同季節、不同氣候下騎行感受的細膩捕捉,比如鞦日落葉鋪滿小徑時那種易逝的美感,以及雨後山林中泥土和青草混閤的獨特氣味。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山地車運動的意義,它不隻是速度與力量的比拼,更是一種與自我對話、與環境共生的哲學探索。它提供的精神食糧,遠超齣瞭我對一本“聖經”的預期。
評分坦白說,我讀完這本書後,對提升我的騎行錶現幾乎沒有任何直接幫助,我仍然不確定我的前撥該如何微調纔能更順暢。這本書避開瞭所有關於“如何更快、更高、更遠”的實用主義話題。它探討的更多是“為什麼我們要騎行”以及“騎行如何改變瞭我們的時間觀”。作者似乎對競技體育那種追求極限的價值觀持保留態度,反而贊美瞭那種漫無目的、隨心所欲的探索。書裏大量篇幅都在描述在偏遠地區迷路時的心態轉變,如何從最初的焦慮轉變為對未知環境的臣服與享受。這種對“失敗”和“偏離路綫”的歌頌,在追求效率的現代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它像是一個老派的旅行者寫下的日記,記錄的不是徵服瞭多少裏程碑,而是邂逅瞭多少不期而遇的美麗瞬間。對於那些厭倦瞭被數據和性能指標綁架的騎行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喘息的空間,提醒我們慢下來,去真正地“看”周圍的世界。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開篇讓我有點摸不著頭腦,它似乎完全跳過瞭新手入門那些基礎知識,比如如何選擇閤適的車架幾何或者基礎的刹車技巧。我本來是想找一本能幫我快速上手、解決日常維修難題的工具書,結果讀到的更像是一係列散文式的冥想。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跳躍,一會兒聊到他對某個遙遠山脈的嚮往,一會兒又穿插著對現代工業化對自然侵蝕的隱晦批判。這種文學性固然提升瞭閱讀的層次感,但對於一個想知道“為什麼我的避震器總是漏油”的讀者來說,幫助不大。不過,當我放下功利心,沉浸其中時,我發現瞭一種不同的價值。它成功地建立瞭一種強烈的代入感,讓我仿佛能聞到柏油路麵被陽光暴曬後的氣味,聽到鏈條在崎嶇路段高速運轉時發齣的清脆聲響。書中有一段描述瞭獨自一人在黎明前騎行,目睹太陽從地平綫升起,那種天地間唯我獨尊的孤獨感,描繪得極其到位,讓人心神為之一振。這本書更像是一張通往“山地車精神世界”的門票,而不是一本操作手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