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可怕的科学科学新知系列 不为人知的奥运故事
定价:16.80元
作者:(英)科尔曼 原著,(英)波茨 绘,尹朝霞,林春
出版社: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30123850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三度荣获国际科普图书安万特青少年奖。全球热销千万册版权销售至25个国家和地区。网五星级评论。名校名师特别推荐。北京科普创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该系列畅销的五星级套装产品可怕的科学(63本)年销售已过千万!可怕的科学(全63本) 可怕的科学(2013新九册)汇总“可怕的科学”系列图书,科学、数学、地理、人文一次拥有! 同类产品推荐: 可怕的科学经典数学系列此套系含(小学数学套装和中学数学套装) 可怕的科学经典科学系列此套系含(小学科学套装和中学科学套装)可怕的科学自然探秘系列 可怕的科学科学新知系列 神奇科学(全套2册)
内容提要
《不为人知的奥运故事》初,占代奥运会足男人的天下,女人是被禁参加的。后来,又出现一种极为怪异的温洛克奥运会,内容都是一奇怪的竞技项目,比如危险的追猪运动以及蒙眼推车比赛等。现在,我们所说的奥运会足指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它起源于1896年,并一直持续到现在,成为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件盛事。
《不为人知的奥运故事》将为你讲述你想知道的一切有关奥运会的知识,包括奥运圣火的采集、公元前776年古代奥运会上的惊人的纪录,还有狂热的观众、令人难忘的运动员以及由奥运会引发的各种各样的纷争。
目录
作者介绍
王渝生,曾荣获国家图书奖、全国科技图书暨科技进步奖,被评为全国科普先进人物,荣获全国青少年社会教育“*奖”特别奖,并享受特殊津贴。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少工委委员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副会长
中陶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
中国科协青少年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关爱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北市科协副主席、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
王渝生,曾荣获国家图书奖、全国科技图书暨科技进步奖,被评为全国科普先进人物,荣获全国青少年社会教育“*奖”特别奖,并享受特殊津贴。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少工委委员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副会长
中陶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
中国科协青少年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关爱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北市科协副主席、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
北京市科普作协副理事长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战略研究“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组组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09-2020)战略研究专家组专家
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起草组成员。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抓人眼球了!那种带着一丝神秘又有点古怪的插画风格,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我记得当时在书店里看到它,立刻就被那种暗黑系又夹杂着幽默感的视觉语言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平淡无奇的科普读物封面,而是充满了故事感,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它到底藏着怎样“可怕”的科学秘密。每一次翻开它,那种纸张特有的油墨香气混合着设计带来的视觉冲击,都像是一场小型冒险的开始。尤其是书名里“可怕的科学”这几个字,搭配那些让人会心一笑的细节图,成功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和阅读的趣味性,让人觉得学习知识的过程可以如此生动和不拘一格。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看得出是对内容的一种尊重,也保证了阅读体验的持久性。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书籍爱好者,我关注的重点往往在于作者如何构建知识体系的逻辑脉络。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构建了一张由点及面的知识网络。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基础概念是如何层层递进,最终引向一个宏大且令人震撼的科学结论的。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恰恰是优秀科普作品的灵魂所在。我感觉作者在编排章节时,像一位高明的建筑师,每一层的逻辑支撑都牢固可靠,避免了知识碎片的堆砌感。而且,它很懂得如何在适当的时候抛出“悬念”,引导读者主动去思考下一个环节会揭示什么,这种主动参与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粘性。每次合上书本,脑海中留下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整套清晰的科学思维框架,这才是它最宝贵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科普读物的刻板印象。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原本枯燥乏味、充满复杂公式的概念,转化成一连串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精彩片段。我特别欣赏它那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读起来完全没有“我在被教育”的压力,更像是听一位知识渊博又风趣幽默的朋友在分享他最近发现的惊人内幕。他总是能找到一个极其生活化或者出乎意料的切入点,然后顺藤摸瓜,把我们带到科学的前沿地带。那种流畅的过渡和巧妙的类比,让我常常在“原来如此!”和“天呐,太酷了!”之间来回切换。这种叙事节奏的把控,足以见得作者对读者的心理拿捏得极其精准,让即便是对科学不太热衷的人也能轻易被卷入其中,欲罢不能。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质量让我非常惊喜,它成功地跨越了文化和语言的障碍,将原作那种特有的英式幽默和精确的表达原汁原味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优秀的翻译不仅仅是词语的替换,更是思维方式的转译,而这套译文做到了这一点。它在保持科学术语准确性的同时,很好地处理了那些需要语境支撑的俚语和双关语,让中文读者也能体会到原著作者的“小狡黠”。阅读过程中,我几乎感觉不到文字的“翻译腔”,而是顺畅地沉浸在作者的思路之中。这背后付出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需要译者对科学背景和目标语言文化都有着极高的敏感度,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评分插画师的功力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简直是锦上添花,甚至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笔。那些配图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它们是理解复杂概念的另一把钥匙。如果说文字解释了“是什么”和“为什么”,那么插图则生动地展示了“怎么回事”。我尤其喜欢那些充满想象力的场景描绘,它们常常以一种夸张甚至略带荒诞的方式,将抽象的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视觉化,使得那些原本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或极端现象变得触手可及。这种图文并茂的协同作用,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特别是对于视觉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不得不说,插画的风格与整体的“科学新知”主题非常契合,既有学术插画的精确感,又不失艺术创作的自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