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尾货)(满58元包邮) 唐韵茶艺

(库存尾货)(满58元包邮) 唐韵茶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华美 著
图书标签:
  • 茶艺
  • 唐韵
  • 生活
  • 文化
  • 品茗
  • 礼品
  • 包邮
  • 尾货
  • 库存
  • 满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梦荣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地震
ISBN:9787502838126
商品编码:2959800865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唐韵茶艺

定价:35.00元

作者:宋华美

出版社:地震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02838126

字数:208千字

页码:28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国人不可一日无此君。茶发于神农,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茶是水的性格,*适于东方文化的柔韧幽深。为何茶如此奇妙,让人们如此恋恋不舍,爱不释手?让我们一起阅读由宋华美编著的这本《唐韵茶艺》寻找答案吧!

内容提要


茶是平淡温和的,不像酒那样热烈张扬,也不似咖啡浓厚激人,即使香味也只是淡淡的幽香,她的水色、韵味、品味可与玉媲美。正是有了这些特性,才和中国人主张中庸之道,养心养情之说相契合,茶自然是国人的心腹之爱。 品茶,真正的内涵便是品生活。有了这一个“品”字,生活就有了味。甜也罢,苦也罢,人生的酸辛,就从这品茶中透现出来。喝茶可以解渴,品茶却是一种清福,也是一种对茶的该有的敬意。宋华美编著的这本《唐韵茶艺》将会带领你一同去享受茶里的香,去关注茶后面的故事……

目录


**部分 茶之史
章 茶的发现
节 何处寻觅大茶树/3
第二节 发于神农,能解百毒/7
第二章 与茶结缘
节 初尝美人舌——汉、魏、南北朝时期/17
第二节 命途多舛的“茶神”陆羽著书话茶一唐王朝/21
第三节 茶之风靡,别具一格——宋朝/32
第四节 洗尽古今人不倦,走入寻常百姓家——元明清时期/37
第二部分 茶之艺
第三章 品茗艺术——人间有味是清欢
第二节 茶有其味:香、清、甘、活/59
第三节 茶有其道:和、静、怡、真/69
第四节 清茶一壶,香飘五洲/77
第四章 品茗黼有道
节 中庸之道,和谐清雅——儒家与茶/100
第二节 天人合一,清净无为——道家与茶/118
第三节 茶禅一味,佛缘幽深——禅在心中/136
第四节 自古雅士多茶人/147
第三部分 茶之趣
第五章 包括万象一杯茶
节 嗜茶之邦宝地茗俗/170
第二节 粗茶淡饭茶馆文明/185
第三节 对茶赋文、诗中茶韵——琴棋书画诗酒茶/197
第四节 品茗者说寻常人生——柴米油盐酱醋茶/264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探寻古韵流光:一部关于中国传统美学与生活哲学的深度考察 本书并非关乎茶叶的贮存或商业促销,而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细致梳理与深入解读。它致力于揭示隐藏在历史长河、艺术形式与日常生活之中的美学思想,探究这些思想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与精神世界。 全书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分为“溯源”、“精髓”、“应用”与“沉思”四个宏大篇章,力求从不同维度展现中国传统美学的博大精深。 第一篇:溯源——文明之初的审美萌芽 本篇将时间拉回上古时代,追溯中国审美观念的最初形态。我们探讨的并非某一具体技艺的诞生,而是那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如何内化为早期的艺术表达。 从巫术到审美: 考察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的演变,分析几何图案和自然符号如何从宗教祭祀的功能性需要,逐渐过渡为纯粹的视觉愉悦。重点分析了良渚文化玉器的造型语言,如何体现出早期对秩序感与神秘感的追求。 “礼”的制度化塑造: 详细剖析西周“礼制”对早期器物形制、音乐节律乃至建筑布局的决定性影响。礼,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实际上是早期美学规范的雏形。它确立了“中正平和”、“庄重肃穆”的基调,这种基调贯穿了后世的诸多艺术门类。 诸子百家的思想底色: 儒家对“中庸之道”的推崇,道家对“自然无为”的赞颂,以及墨家对实用性的强调,都在不同层面构筑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哲学支柱。我们重点分析了老庄思想中对“空”与“静”的审美价值的阐发,这为后来的文人画与园林艺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篇:精髓——古典艺术中的核心表达 此篇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美学在成熟时期的具体形态与核心特征,着重分析了中国艺术区别于西方艺术的独特之处。 线条的生命力: 聚焦于书法艺术。书法被视为“无声的音乐,无形的舞蹈”。本书详细解读了“骨法用笔”的内涵,分析了篆、隶、楷、行、草五体中笔墨的提按顿挫如何体现书写者的心性修养。我们探讨的不是如何写字,而是线条如何承载了“气韵生动”这一最高审美标准。 意境的构建与留白哲学: 重点分析水墨山水画。意境,是形似之外的“神似”。我们讨论了画家如何通过对空间、光影、物象的取舍,达到“可游、可居、可观”的境界。留白并非空白,而是“虚”的艺术,是给予观者想象力的邀约,它体现了中国人对无限性的向往。 诗词中的音韵与结构: 探讨格律诗词的声律之美。平仄的交替、对仗的工整,构成了语言的音乐性。这些形式上的限制,反而激发了文人对情感表达的极致雕琢,使得每一字的使用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量。 第三篇:应用——融入日常的生命哲学 传统美学并非高悬于殿堂,而是渗透于寻常巷陌的生活细节之中。本篇将视角转向具体的工艺与生活实践。 园林艺术的“缩景”与“借景”: 深入分析苏州园林等代表性实例,阐释中国园林如何通过叠石理水、花木配置,在有限的空间内模拟无限的自然山水。园林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投射,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器物造型的和谐原则: 考察青铜器、陶瓷、漆器的造型美学。例如,宋代瓷器的“素雅之美”,其釉色与器型追求的极致的内敛与适度,反映了对物质欲望的节制。我们探讨的是这些器物设计背后所遵循的比例和秩序感。 建筑的朝向与空间序列: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群(如宫殿、四合院)的布局,探讨其严谨的轴线对称、院落的层层递进,以及这种序列感对居住者心理状态的影响。这体现了社会等级与宇宙秩序在空间中的投影。 第四篇:沉思——在现代语境下重估传统 最后一部分,本书尝试将古典美学理念置于当代社会背景下进行反思与对话。 “气韵”的现代性: 探讨在信息爆炸、节奏加快的今天,如何重新捕捉和理解“气韵生动”这一超越时间的美学概念,并将其应用于现代设计、视觉传达乃至人际交往的“美感”。 可持续性与简朴之美: 回望传统文化中对“不奢华”和“惜物”的推崇,将其与当代全球关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对比,论证中国传统生活哲学在伦理层面上的超前性。 从工匠精神到创造精神: 辨析传统工匠的“精益求精”与现代语境下的“创新”之间的关系。真正的传承,并非对古物亦步亦趋的复制,而是理解其精神内核后,以当下的材料和技术进行创造性的转译。 本书力求以学术的严谨性,结合优美的文字表达,引导读者超越对具体事物的简单欣赏,进入对中国传统审美哲学深层次的探究与体悟。它提供的是一套理解中国艺术与生活态度的底层逻辑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五段: 我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所以在选择书籍的时候,也会非常关注它的装帧、排版和整体的质感。这本《雅集茶语》在这一点上,做得真的非常出色。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那种低调而又不失品味的外观所吸引。封面设计简约大气,纸张的触感也很舒服,翻开书页,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设置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内容上,这本书可以说是“干货”满满,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枯燥。它不像一些教科书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通过大量的图片和细致的文字,将茶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茶与器”的搭配指南,它详细讲解了不同材质的茶杯、茶壶,与不同种类的茶叶,在视觉和味觉上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这让我对如何更好地呈现一杯茶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还包含了许多关于“茶艺表演”的介绍,虽然我个人不太会去进行专业的茶艺表演,但通过了解其中的一些基本步骤和讲究,我能更好地理解茶道中所蕴含的“静、敬、清、和”的理念。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的茶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评分

第一段: 作为一个常年泡在茶馆里、对茶有那么点儿研究的人,我最近入手的这本《古韵茶事》简直是我的“宝藏”。翻开书的第一页,就被那古色古香的装帧给吸引住了,仿佛瞬间穿越回了那个讲究“焚香、点茶、挂画、插花”的雅致时代。内容上,它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用极其生动、细致的笔触,一点点地揭开了茶在中国人心中的千年情结。从茶的起源、发展,到不同朝代的茶文化变迁,再到各种名茶的品鉴方法,书中都有详尽的阐述。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宋代点茶的部分,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描述那种“茶末泛起白乳,如雪花凝成,茶盏中一绿点,轻激则圆转”的景象,读来仿佛身临其境,我都忍不住想找个周末,尝试一下那种慢悠悠的、仪式感十足的点茶方式。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关于茶的诗词歌赋,那些脍炙人口的篇章,在与茶文化相结合之后,竟然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我常常会一边读,一边捧着一杯热茶,感受文字与茶香在空气中交织的奇妙氛围。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茶的知识普及,更是一种精神的回归,一种对传统生活美学的致敬。它让我意识到,品茶,不仅仅是解渴,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一种与自然、与历史对话的途径。

评分

第二段: 我一直觉得,很多关于“生活美学”的书籍,要么过于空泛,要么过于小众,很难找到一本既实用又贴近生活的。直到我翻阅了这本《东方茶韵》,我才找到了那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惊喜。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没有像很多同类书籍那样,一上来就讲各种复杂的茶道礼仪,而是从我们日常最容易接触到的“喝茶”本身出发,然后层层递进。比如,它会详细讲解如何根据季节选择合适的茶叶,如何根据不同的水温冲泡出茶叶的最佳风味,甚至连泡茶用的水质都有讲究。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茶具美学”的章节,作者不仅介绍了各种材质、造型的茶具,还说明了它们在不同场合、搭配不同茶叶时的适用性。我一直对紫砂壶情有独钟,这本书里关于紫砂壶的介绍,从泥料的特性到制作的工艺,再到如何“养壶”,都写得非常到位,让我受益匪浅。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喝一杯好茶”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是随随便便地往杯子里扔几片茶叶,而是开始注重每一个细节,去感受茶叶在水中舒展、释放的过程。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茶的关系,发现原来简单的喝茶,也可以如此充满仪式感和乐趣。

评分

第三段: 要说我最近读的最“解压”的一本书,那绝对是这本《静心品茗》了。我平常工作压力很大,晚上回家就想找点什么事情来放松一下。偶然的机会,我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它。结果,它真的让我找到了一个心灵的“避风港”。书里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一点点涤荡掉我内心的浮躁。它并没有罗列大量的茶类知识,而是更侧重于茶与“心”的连接。作者用非常温和、充满哲思的语言,探讨了如何在品茶的过程中,达到内心的宁静。书中有很多关于“慢生活”的理念,教导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如何放慢脚步,去感受当下。我最喜欢的一段是关于“观茶”的描写,作者鼓励我们去观察茶叶在水中翻滚、沉浮的样子,就像观察人生的起伏一样,从中领悟生命的哲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泡上一杯绿茶,坐在窗边,看着阳光洒在书页上,然后静静地品味文字与茶香。它让我意识到,原来找回内心的平静,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修行,有时候,一杯茶,一本书,就足以。

评分

第四段: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离我们的生活太远。这本《古香茶韵》却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非常亲切、生动的方式,将茶文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书中并没有堆砌大量的历史典故,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个小故事,或者介绍一些有趣的茶俗,来展现茶在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茶与节令”的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节日,比如春节、中秋、端午等,都有着与之相伴的独特茶饮和茶俗,这让我对这些传统节日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去尝试制作和体验这些茶饮的兴趣。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家庭茶趣”的内容,比如如何在家和家人一起动手制作简易的茶点,或者如何带着孩子一起认识不同的茶叶,这些都非常实用,也很有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对传统文化“只闻其名”的旁观者,而是变成了一个能够亲身去体验、去感受其中的乐趣的参与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