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运动损伤预防的功能训练
定价:65.00元
作者:王安利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64414306
字数:
页码:3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学术文库”是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潜心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心血。
学术文库涵盖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相关成果,它将对广大体育工作者洞悉体育科学发展动态、了解学科前沿和重点方向,推动体育科技创新有着重要参考价值,为促进我国体育科学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运动损伤预防的功能训练》,提出将康复功能训练融入日常运动训练中的观点,提倡通过合理的功能训练,纠正运动链上的薄弱环节和肌肉的不平衡,使人体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善。
《运动损伤预防的功能训练》在编写过程中,始终以运动损伤预防为主线,始终贯彻预防性功能锻炼的理念,预防损伤的同时,促进身体能力的提升,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在编写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做到有理论阐述,又有实际操作,既反映前沿的成果,又注重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运动损伤预防的功能训练》既可以作为研究生本科生的辅助教材,也可以作为教练员的实践指导手册。
目录
绪论 运动损伤预防概述
一、预防损伤的功能锻炼概念
二、我国预防运动损伤工作的现状
三、运动损伤发生的特点与规律
章 力量训练与损伤预防
节 力量训练与损伤预防
一、我们为什么要练力量
二、力量训练与损伤预防
第二节 影响肌肉力量因素
一、肌肉的横截面
二、不同类型肌纤维的比例
三、神经支配能力的改善
四、心肺机能
五、生物力学因素
六、肌肉的代谢能力
七、肌肉的初长度
八、年龄与性别
九、内分泌水平
第三节 力量训练的原则
一、大负荷的原则
二、渐增负荷原则
三、专门性原则
四、负荷顺序性原则
五、合理的时间间隔原则
六、全面性原则
七、经常性原则
八、整体控制训练负荷的原则
第四节 力量训练强度控制
一、力量训练负荷强度与肌纤维类型
二、力量训练的强度
三、力量与速度的关系
四、负荷强度与训练目标之间关系的规律
第五节 力量训练
一、静力性力量练习
二、常用动力性力量练习
三、离心性力量练习
四、快速伸缩复合训练
五、循环力量练习
六、自由重物练习
第六节 力量训练实践与研究的新动向
一、耐力性项目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二、少年儿童的力量训练
三、振动训练与损伤预防
四、后激活增强效应的研究与应用
第七节 悬吊训练在功能训练中的应用
一、悬吊训练概述
二、悬吊训练的起源
三、SET的基本要素
四、SET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及展望
第二章 柔韧性训练与损伤预防
节 柔韧练习概述
一、柔韧性的定义
二、良好的柔韧素质对完成技术动作的贡献
三、影响柔韧素质的因素
四、柔韧性练习与损伤
五、柔韧性的分类
第二节 牵伸练习的原理及功能
一、对牵伸练习的重新认识
二、牵伸练习的生理机制
三、牵伸练习的作用
第三节 牵伸练习的分类及应用
一、牵伸练习的分类
二、牵伸练习的方法与应用
第三章 核心区稳定性训练与损伤预防
节 核心区训练的基础知识
一、核心区的概念
二、核心区结构及功能
第二节 核心区力量及核心区稳定性训练
一、核心区力量及核心区稳定性训练的途径
二、核心区力量及稳定性的练习方法
第四章 本体感觉功能训练与损伤预防
节 本体感受器的结构与功能
一、本体感受感觉的概念
二、本体感受器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本体感觉功能训练与损伤预防
一、本体感觉功能与损伤
二、本体感觉功能训练进展
三、本体感觉功能训练及注意事项
第五章 易伤部位的损伤预防与功能锻炼
节 肩部损伤预防与功能锻炼
一、肩部的结构及功能
二、肩袖损伤的原因
三、肩带损伤的功能锻炼
四、肩带功能锻炼的主要方法
第二节 膝关节功能锻炼及损伤预防
一、膝关节的结构
二、膝关节常见损伤
三、膝关节伤后功能锻炼的思路
四、下肢及膝部的损伤预防
第三节 踝关节损伤的功能锻炼与损伤预防
一、踝关节的结构与功能
二、踝关节损伤的常见原因
三、踝关节功能锻炼和损伤预防的思路
四、踝关节功能锻炼的方法
第四节 腰部的功能锻炼及损伤预防
一、腰部的主要解剖结构
二、腰部损伤的常见原因
三、腰部损伤的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主要)
作者介绍
王安利(1955-),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问学者,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系主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中国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运动伤害防护协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亚洲排联医务代表,教育部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教学名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持奥运攻关服务项目,获国家体育总局一等奖;主持教学研究项目,获国家体育总局教学成果一等奖。
文摘
序言
从一个“老伤号”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我的感受非常复杂,因为我尝试过很多方法,从按摩到理疗,效果时好时坏。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个体差异化”的强调。作者反复提到,没有一种“万能”的训练方案可以适用于所有人,预防损伤的关键在于了解“你自己的身体在哪里最脆弱”。书中有一部分内容专门介绍如何使用简单的自检动作来识别自己是否存在特定的肌肉失衡或活动受限。我按照书中的指示测试了我的髋关节外旋能力和踝关节背屈活动度,结果发现我的背屈受限比我想象的要严重得多,这直接解释了为什么我跑步时小腿总是容易紧绷。这本书没有让我去做那些我做不到或者会让我感到不适的“高难度”动作,而是专注于如何通过微小的调整来优化我现有的运动模式。它就像一个“身体地图绘制工具”,帮助我找到了自己运动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并提供了安全、可控的修正路径。这种由内而外、基于自我认知的训练哲学,是我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未曾见过的。
评分说实话,我开始看这本书纯粹是因为身边打球的朋友都在推荐,我本身是个喜欢户外运动的业余爱好者,身体素质还行,但总是觉得爆发力差了点,而且一旦强度加大,旧伤(比如踝关节的轻微扭伤史)就容易复发。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本体感觉”和“反应性训练”的阐述。在很多运动书籍里,这些概念听起来都很玄乎,但这本书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生活化的场景来解释这些神经肌肉控制的重要性。比如,书中设计了一系列需要单脚站立,同时完成抓取或投掷动作的训练,这些训练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对平衡的要求极高。我坚持练习了一个月后,在打篮球进行快速变向急停时,那种“脚下生根”的感觉非常明显,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大幅度调整身体重心。这本书没有推销昂贵的器械,大部分训练都可以利用家里的瑜伽垫、弹力带甚至一块毛巾来完成,极大地降低了训练的门槛。它真正教会我的,是如何让我的身体在运动中学会“提前预判”和“快速修正”,这种内在的控制力提升远比单纯增加肌肉围度来得实在。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是一名业余跑者,最近膝盖总有点小毛病,每次长距离训练完都得休息好几天。我本来以为这方面的书都会写得特别理论化,充满了晦涩难懂的解剖学术语,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实际。它没有直接堆砌那些复杂的动作名称,而是从我们普通跑者最容易忽视的“日常习惯”入手。比如,它花了好大篇幅讲了我们走路和跑步时的脚部落地方式对全身力的传导有多大影响,并且用了很多清晰的图示来对比“错误姿势”和“优化姿势”下的身体受力情况。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核心稳定性”的章节,作者没有简单地说“你要练核心”,而是提供了一套循序渐进的训练流程,从最基础的呼吸控制到进阶的抗旋转练习,每一步都有明确的“自测”标准,让我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位。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和,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教练在旁边手把手指导一样,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更重要的是,我按照书里推荐的几个小技巧调整了我的跑姿,跑完五公里后,膝盖周围的酸痛感明显减轻了,这对我来说是实实在在的进步。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告诉你“不能做什么”,而在于系统地指导你“应该怎么做才能更持久地运动”。
评分我是一名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正在寻找一些能将课堂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效结合的参考资料。拿到这本《运动损伤预防的功能训练》后,我立刻被它严谨的逻辑结构吸引住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出色,它不是零散地介绍各种训练方法,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风险评估—功能性障碍识别—针对性干预”的闭环体系。书中对“功能性”的理解非常深刻,它不仅仅关注单一关节的活动度或力量,而是强调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生物力学链条如何协同工作。举例来说,关于肩袖不稳的章节,作者没有停留在教科书式的肌群激活列表上,而是深入分析了胸椎活动度不足如何间接影响肩关节的运动轨迹,并提供了针对胸廓松动的非传统激活练习。这一点非常高明,因为它触及了许多传统康复计划容易遗漏的“上游”问题。书中引用的文献和案例分析也相当扎实,虽然是面向大众读者的书籍,但其专业深度完全可以作为我们专业人士的案头参考书。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或许是部分高级训练的图片可以再增加一些不同角度的特写,以便于精确捕捉动作细节。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将前沿运动科学理论转化为实用训练策略的典范之作。
评分我是一个健身房的私教,工作内容就是帮助客户制定长期训练计划,尤其擅长处理那些因为代偿模式导致训练效果不佳的案例。市面上关于力量训练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将“预防”与“表现提升”无缝结合的却不多见。这本书的贡献在于它非常清晰地界定了什么是“有效的功能性动作”,以及如何通过一系列的递进练习来改善那些常见的运动缺陷。例如,它用专门的章节讲解了“骨盆中立位”在深蹲和硬拉中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激活和稳定化策略,这对我指导那些总是出现下背部代偿的客户非常有帮助。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运动专项的考量非常细致,针对游泳运动员和举重运动员的功能性需求差异,提供了不同的训练侧重点。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强调了“恢复”在预防损伤中的核心地位,详细介绍了主动恢复(Active Recovery)的策略,而非仅仅依赖泡沫轴放松。这本书的排版清晰,图文并茂,是那种可以随时翻阅并立即应用到训练指导中的实用工具书,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预防性训练”的理解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