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九种体质实用手册 9787122276568

中医九种体质实用手册 978712227656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国坤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体质养生
  • 健康
  • 实用手册
  • 养生保健
  • 中医养生
  • 九种体质
  • 健康指导
  • 医学
  • 中医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76568
商品编码:2973833123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医九种体质实用手册

定价: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李国坤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122276568

字数

页码:19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医九种体质实用手册》以中医体质学的创始人王琦教授编著的《中医体质学研究与应用》一书为基础,力求简述理论、注重实践。上篇为中医体质学总论,介绍概论、理论渊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下篇为中医九种体质各论,更强调判定标准与临床应用,介绍了九种基本体质类型、九种体质标准化的研究与建立、中医体质学临床应用;书后附有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
  《中医九种体质实用手册》旨在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方法介绍给更多的读者,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这种健康状态评价方法,用以指导预防保健和医疗实践,并从中受益。《中医九种体质实用手册》适宜读者为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也可兼及对中医药养生保健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可作为学习和实践中医体质理论和判定方法的常备工具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李国坤,1993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中医学专业,医学学士学位。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从事本草文献研究和中医药科普工作二十余年。主编、参编著作8部。现任《家庭中医药》杂志社社长、编辑部主任、副研究员。

文摘


序言

上篇 中医体质学总论
章 概论 / 002
节 中医体质研究的意义 / 002
一、创新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 / 002
二、发展中医临床医学体系 / 003
三、丰富中医预防医学理论 / 004
四、促进中医学与多学科的交融 / 005
五、实现中医学与其他医学的对话 / 005
第二节 中医体质学理论体系的架构 / 006
一、基本概念 / 006
二、基本规律 / 007
三、基本原理 / 007
第二章 理论渊源 / 008
一、先秦至西汉时期——中医体质理论形成的源头 / 008
二、东汉时期——中医体质思想临床应用的开端 / 008
三、三国至两宋时期——中医体质思想的进一步积累 / 009
四、金元时期——中医体质思想的不断丰富 / 010
五、明清时期——中医体质思想的临床应用 / 011
第三章 中医体质学的基本概念 / 014
节 中医体质概述 / 014
一、中医体质的概念及其定义原则 / 014
二、兼夹体质的概念 / 015
第二节 体质辨识 / 016
一、体质辨识的概念 / 016
二、体质辨识的原则 / 016
三、体质辨识的内容 / 018
第三节 “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 / 019
一、“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的概念 / 019
二、以“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带动中医诊疗体系的创新 / 020
三、辨体论治的意义 / 021
第四节 体质三级预防体系 / 027
一、一级预防 / 027
二、二级预防 / 031
三、三级预防 / 031
第五节 概念延伸 / 032
一、中医体质与模块思想 / 032
二、中医体质与转化医学 / 034
三、中医体质与4P医学 / 035
四、中医体质与健康医学 / 037
第四章 中医体质学的基本原理 / 039
节 四个基本原理 / 039
一、生命过程论 / 039
二、形神构成论 / 041
三、环境制约论 / 042
四、禀赋遗传论 / 043
第二节 三个关键科学问题 / 044
一、体质可分论 / 044
二、体病(证)相关论 / 045
三、体质可调论 / 047
第五章 中医体质学的基本规律 / 048
节 体质形成 / 048
一、先天因素 / 048
二、后天因素 / 054
第二节 体质生理 / 069
一、体质与形态结构 / 070
二、体质与年龄 / 070
三、体质与性别 / 077
四、体质与心理 / 078
五、体质与适应能力 / 081
六、体质的生理特点 / 084
第三节 体质与证候的关系 / 087
一、体质与证候的区别 / 087
二、体质与证候的关系 / 091
第四节 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 093
一、体质与发病 / 093
二、体质与病证的演变 / 100
第五节 体质与治疗 / 104
一、体质与治则 / 105
二、因人施治依据 / 107
三、辨体用方 / 110
四、调体宜忌 / 116
五、体质与治疗反应 / 118

下篇 中医九种体质各论——判定标准与临床应用
第六章 九种基本体质类型 / 122
节 九种基本体质类型的命名依据 / 122
第二节 九种基本体质类型特征表述的方法 / 122
第三节 九种基本体质类型的内涵 / 123
一、平和质(A型)内涵 / 123
二、气虚质(B型)内涵 / 123
三、阳虚质(C型)内涵 / 124
四、阴虚质(D型)内涵 / 125
五、痰湿质(E型)内涵 / 126
六、湿热质(F型)内涵 / 127
七、血瘀质(G型)内涵 / 128
八、气郁质(H型)内涵 / 129
九、特禀质(I型)内涵 / 130
第七章 九种体质标准化的研究与建立 / 131
节 中医体质量表的编制 / 131
一、中医体质量表编制的原则 / 131
二、中医体质量表的编制过程 / 132
三、中医体质量表的性能评价 / 133
四、中医体质量表日文版和英文版的开发 / 134
第二节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建立 / 134
一、判定标准的建立 / 134
二、判定标准的使用方法 / 135
第三节 体质辨识技术研究 / 135
一、兼夹体质判定的雷达图 / 136
二、三维中医体质模型 / 137
三、中医体质判定计算机自修正系统 / 137
第八章 临床应用 / 138
节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临床应用 / 138
第二节 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研究 / 139
第三节 不同病种与体质的相关性及临床研究结果 / 141
一、呼吸系统疾病 / 142
二、心脑血管疾病 / 142
三、神经系统疾病 / 142
四、消化系统疾病 / 143
五、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 143
六、内分泌和代谢疾病 / 143
七、免疫系统疾病 / 144
八、皮肤病 / 144
九、其他疾病 / 144
第四节 九种体质辨体用方 / 145
一、平和体质辨体用方 / 145
二、气虚体质辨体用方 / 146
三、阳虚体质辨体用方 / 147
四、阴虚体质辨体用方 / 148
五、痰湿体质辨体用方 / 148
六、湿热体质辨体用方 / 150
七、血瘀体质辨体用方 / 150
八、气郁体质辨体用方 / 151
九、特禀体质辨体用方 / 152
第五节 体质与亚健康 / 153
一、体质与亚健康概述 / 153
二、中医体质与亚健康的相关性 / 154
三、根据体质调整亚健康状态 / 155

附录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 / 158
一、总体要求 / 158
二、重点任务 / 159
三、完善政策 / 165
四、保障措施 / 166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 / 169
一、基本形势 / 169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 170
三、重点任务 / 172
四、保障措施 / 178
五、组织实施 / 179
中医九种体质发展历程 / 180
中医体质学科研课题一览表 / 182
中医体质学科技奖励一览表 / 183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 / 184


藏匿于古老智慧中的养生秘诀:体质辨识与调养的深度探索 在中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的殿堂中,对人体体质的细致划分与深入认识,是贯穿其数千年历史的核心命脉。它不仅仅是对个体生理与病理特征的简单归类,更是一种认识生命、理解健康、预防疾病的独特视角。如果说中医是一座深邃的宝库,那么体质学说便是开启这座宝库、汲取其中精华的钥匙。它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差异的根源,指引我们如何顺应自身禀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养生之道。 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深入探寻中医体质学说的精髓。我们并非在重复市面上已有的、浅尝辄止的介绍,而是力求从更宏观、更微观的层面,为您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体质世界。我们将从体质学说的起源与发展讲起,追溯其在古代医籍中的脉络,例如《黄帝内经》中关于“形质”的早期论述,再到明清时期医家对体质分型的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我们会探讨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对于体质形成的理解,包括先天禀赋、后天饮食、生活习惯、情志变化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理解了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石后,本书将重点聚焦于“九种体质”的细致辨识。这九种体质——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各自拥有独特的生理特点、病理倾向以及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模式。我们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大量实际案例,详细阐述每一种体质的具体表现。这不仅仅是枯燥的症状罗列,而是对活生生的人的深刻洞察。 例如,对于平和质,我们将不仅仅描述其“身心和调”的表象,更会深入分析其“阴阳平衡、气血充盛”的内在机理,以及这种体质人群在不同季节、不同情境下的微妙变化。我们会探讨他们如何在健康状态下维持均衡,以及在面对疾病时,他们相较于其他体质人群具有的优势。 对于气虚质,我们将不仅仅停留在“容易疲倦、气短”的表面描述,而是会追溯其“宗气不足、升降失司”的根本病机,探讨其为何容易感冒、易出汗,以及这种状态对消化功能、免疫力的长期影响。我们还会分析,气虚质人群在运动、学习、工作时,需要特别注意哪些方面,才能更好地发挥潜能,避免过度消耗。 阳虚质的读者,你们会了解到,所谓的“怕冷、手脚冰凉”并非仅仅是寒冷环境下的反应,而是体内阳气不足,无力温煦机体、推动气血运行的必然结果。本书将深入剖析阳虚质的内在“阴盛阳衰”的病理状态,解释为何他们消化不良、容易腹泻,以及长期阳虚可能引发的内分泌、生殖系统的问题。我们也会提供具体的建议,帮助他们逐步温补阳气,改善身体的寒冷状况。 阴虚质的朋友们,你们将更深刻地理解,身体的“口干舌燥、手足心热”并非简单的“上火”,而是体内阴液亏损、津液不足的体现。本书将详细阐述阴虚质“阳气相对偏亢、水不制火”的病理特征,解释为何他们容易失眠、心烦,以及长期阴虚对皮肤、眼睛、肾脏可能造成的损害。我们将提供滋阴潜阳的策略,帮助他们缓解燥热症状,恢复身体的津液平衡。 痰湿质的群体,你们将明白,为何自己容易肥胖、痰多、胸闷,这并非单纯的体重问题,而是体内“水湿内停、脾失健运”的结果。本书将深入分析痰湿质的形成机制,探讨其与饮食、运动、环境的密切关联,以及痰湿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代谢功能造成的潜在威胁。我们将指导你们如何通过饮食调整、运动锻炼来化解痰湿,找回轻盈的身体。 湿热质的读者,你们将了解到,那些“口苦、口臭、痤疮、便秘”等令人困扰的症状,都源于体内“湿邪与热邪交织”的复杂病理状态。本书将详细剖析湿热质的成因,分析其与饮食辛辣、情志郁怒、环境湿热的联系,并探讨湿热对肝胆、肠道、皮肤等部位的影响。我们将提供清热利湿的方案,帮助你们清除体内的湿热之邪。 血瘀质的朋友们,你们将更深刻地理解,为何自己容易出现“皮肤晦暗、刺痛、月经不调”等问题,这往往是“气滞血瘀、脉络不通”的表现。本书将深入探究血瘀质的病理机制,分析其与情志不畅、久坐不动、寒邪侵袭的关系,以及血瘀对全身气血运行造成的阻碍。我们将提供活血化瘀的调理方法,帮助你们疏通经络,改善循环。 气郁质的群体,你们将明白,为何你们“情绪低落、胸闷胁胀、失眠多梦”,这并非简单的“想不开”,而是“肝气郁结、疏泄失常”的生理反应。本书将深入分析气郁质的形成原因,探讨其与长期精神压力、不良情绪的关联,以及气郁对消化、循环、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我们将提供疏肝解郁的调理方法,帮助你们重拾内心的平静。 特禀质的读者,你们将了解到,那些“过敏、哮喘、鼻炎”等特殊的体质反应,并非无法理解的“怪病”,而是“营卫不和、正气抗邪”的特殊表现。本书将详细阐述特禀质的成因,分析其与先天禀赋、免疫紊乱的联系,以及外界刺激对其产生的强烈反应。我们将提供扶正固本、调节免疫的策略,帮助你们减轻过敏症状,增强抵抗力。 除了对每种体质的深入解读,本书还将着重探讨“体质的动态性”与“个性化调养”。我们深知,体质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方式的改变、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微妙的 Shift。因此,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实用的指导,教您如何根据自身体质的变化,灵活调整饮食、运动、起居、情志等方面的养生策略。 在饮食方面,我们将详细解析不同体质人群适宜与禁忌的食物。例如,阳虚质人群应多摄入温热的食物,如羊肉、生姜;而阴虚质人群则需要多食用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银耳。本书还将提供针对不同体质的食疗方,将药食同源的智慧融入日常餐桌。 在运动方面,我们将推荐适合不同体质人群的运动方式。例如,平和质人群可以进行多种运动;而气虚质人群则应选择温和、持久的运动,如散步、太极;血瘀质人群则适合进行活血化瘀的运动,如慢跑、跳舞。 在起居方面,我们将结合中医养生原则,指导读者如何根据体质合理安排作息,如何应对不同季节的养生要点,如何通过按摩、艾灸等方式辅助调理。 在情志方面,我们将深入探讨情绪对体质的影响,并提供针对不同体质人群的情志调理方法,帮助读者学会管理情绪,保持心境平和。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以“实用”为核心。我们将提供详细的自测问卷,帮助读者初步判断自己的体质倾向。同时,书中穿插的图表、插画,将使复杂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我们鼓励读者将书中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长期的实践,逐步认识和改善自己的体质。 我们相信,了解自己的体质,就是掌握了养生的关键。它能够帮助您更好地预防疾病,更有效地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您活出健康、充满活力的精彩人生。本书的目标是成为您手中一本可以随时翻阅、反复研读的养生指南,陪伴您走在健康之路上,领略中医智慧的无穷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后,我立刻尝试运用书中学到的知识来调整我的日常习惯。我一直觉得自己容易疲惫,认为是工作压力大导致的,但书中关于“湿热质”的描述,比如容易口苦、大便粘腻等症状,让我警觉到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劳累。我根据书中建议,调整了饮食结构,减少了辛辣油腻的食物摄入,增加了清淡的粥饮。说来也怪,坚持了一周多,那种身体沉重、提不起精神的感觉真的有所缓解。这本书的实用性在于,它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行动指南”。它不是那种高深莫测,需要深厚中医功底才能理解的书籍,即便是像我这样的初学者,也能很快上手。每种体质的“调理侧重”和“禁忌事项”都被总结得非常精炼,可以直接用作日常的参考卡片。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食疗方时,常常会列出几种不同口味的替代方案,这体现了作者的细心,毕竟“好吃”是坚持下去的前提嘛。它让我对“治未病”有了更切身的体会,不再觉得那是遥不可及的养生口号,而是可以落实到每一餐每一天的具体行动。

评分

我将这本书推荐给了几位同事,他们反馈的意见大多集中在“茅塞顿开”这个词上。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工作节奏快,饮食不规律,各种小毛病层出不穷,但又不愿意花大量时间去医院“慢慢看”。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提供了一个快速自检和初步干预的框架。我个人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不同体质在四季中的保养侧重点有详细说明。例如,夏季湿热重,对痰湿质和湿热质的人来说,如何避暑祛湿,书中给出的建议非常具体,包括推荐的茶饮和穴位按摩方法,连操作步骤都写得一清二楚。这表明作者不仅是理论家,更是实践者。此外,书中还涉及到了在特定体质下,如何应对突发小病(比如感冒、上火)的居家处理原则,这对于家庭备用药箱的配置也提供了指导性的参考。它不是让你完全替代医生的诊疗,而是让你在日常生活中,成为自己身体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才是真正的健康教育。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打破了许多人对中医养生的刻板印象——认为那是老太太的秘方,或者充满了玄学色彩。这本书的论述逻辑非常清晰,结构紧凑,阅读体验流畅。作者在介绍每一种体质时,都会先给出简明的“自测表格”,这使得读者在阅读理论介绍之前,就能有一个初步的自我定位,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目的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平和质”的描述,很多养生书籍往往只关注“病态”体质的调理,而这本书花了相当的篇幅来阐述如何保持和优化“平和质”,这是一种积极的、鼓励性的健康观。它教会我们,最好的养生,是顺应自己的天性,而不是强行改变。在食谱搭配上,它也没有一刀切,而是提供了大量的食材选择范围,这对于现代人多样的饮食习惯来说非常友好。例如,对于阴虚体质,书中推荐的滋阴食物种类繁多,避免了长期食用单一食物带来的厌倦感。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平易近人的中医邻家顾问,随时为你解答疑惑,指导你迈向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没有花哨的装饰,一看就知道是那种注重内容的实用工具书。我拿到手后,首先被它清晰的排版吸引了。内页的纸张质量适中,不会因为反光而影响阅读体验,而且字体大小非常合适,即便是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吃力。这一点对于需要经常翻阅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书中对各种体质的划分和描述都非常细致,引用了不少经典中医理论,但又不失现代医学的视角,使得内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每种体质的调理方法时,不仅给出了食疗建议,还结合了情志调养和起居作息的指导,这种全方位的调养思路,让我觉得非常贴合中医的整体观。虽然我之前对中医略有了解,但这本书还是让我对不同体质的细微差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对于气郁体质和痰湿体质的区分,书中的描述和案例分析让我豁然开朗,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可以清晰地对照自身状态进行判断。这种严谨又不失亲和力的叙述方式,是它最大的优点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这对于查找资料的效率太重要了。它不像有些专业书籍那样晦涩难懂,而是采用了分章节介绍不同体质,每章内部又细分为体质特征、病理倾向、调摄原则、具体方案等模块。我发现,即便是临时需要查阅某一特定体质的信息,也能迅速定位。作者在行文过程中,非常注重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概念。比如,解释“阳虚质”时,会用“像壁炉里的火不够旺”这样的比喻,让人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问题所在——能量不足,运化不力。这种翻译式的讲解,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并没有过度神化中医,而是以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来介绍这些传统智慧。书中会穿插一些关于体质形成原因的探讨,涉及到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个维度,让读者能更全面地理解自己的体质是如何形成的,从而进行更有效的干预,而不是盲目地相信“吃什么药就好”的简单逻辑。这种注重溯源和整体性的分析,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养生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