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有吸收力的心灵 | 作者 | (意)蒙台梭利,吴学颍 |
| 定价 | 29.00元 | 出版社 |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17824329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蒙台梭利反对填鸭式教学,提出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与儿童发展的敏感期相吻合,主张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感官教育,重视引导儿童主动学习、建构完善人格。 《有吸收力的心灵》针对0—3岁孩子,揭示了儿童具有吸收能力的心智特点,阐述了儿童具有的强大的自学能力,尤其在出生后的*初三年里,学到的知识*多且*密集,儿童在工作中,通过使用双手来接触、学习世界,发挥创造潜能,*终完成人格的构建,同时指出,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成年人需要给与儿童正确的帮助,重新界定老师和家长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应该扮演的角色。 《有吸收力的心灵》探讨了儿童与成人、社会、自然三者的关系:教育必须因人施教,孩子能够从所处环境中获得更多知识。本书是蒙台梭利的封笔之作,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和方法的集大成者,体现了蒙台梭利在教育理论上的创新。 |
| 作者简介 | |
| 玛丽亚·蒙台梭利(1870—1952),20世纪享誉全球的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氏幼儿园——“儿童之家”创办者。 反对过分干涉儿童,倡导为儿童设计专属环境,提出“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重要早教概念。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针对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推出多部早教经典。 著作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多国设立蒙台梭利协会,蒙台梭利学校遍及百余国家,全球千万所学校推行其教育理念和方法。各界知名人士,如比尔·盖茨、彼得·德鲁克、乔治·克鲁尼等,幼时都深受蒙氏教育影响。 译者介绍 吴学颍,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大学,精通英语、日语,具有多年翻译经验,主要翻译作品包括《有吸收力的心灵》等。 |
| 目录 | |
| 章 儿童在世界重建中的意义 第二章 关系一生的教育 第三章 成长的不同阶段 第四章 新的途径 第五章 造物的奇迹 第六章 胚胎与行为 第七章 精神胚胎 第八章 儿童对独立的获取 第九章 生命之初 第十章 儿童的语言发展 第十一章 语言对儿童的召唤 第十二章 发展障碍的影响 第十三章 运动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十四章 智力与手 第十五章 发展和模仿 第十六章 从无意识的创造者到有意识的劳动者 第十七章 文化与想象 第十八章 性格和缺陷 第十九章 儿童的正常发展 第二十章 性格靠儿童自身形成 第二十一章 儿童的占有欲及其变化 第二十二章 社会发展 第二十三章 社会的凝聚力 第二十四章 错误及其纠正方法 第二十五章 服从的三个阶段 第二十六章 纪律性和老师 第二十七章 老师的准备工作 第二十八章 爱及其源泉——儿童 |
| 编辑推荐 | |
| ◎蒙台梭利经典著作,儿童教育颠覆性理论著作,至今仍具有超前的教育意义 本书为蒙台梭利封笔之作,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和方法集大成者,*能体现蒙台梭利的革新思想,全面阐述儿童“吸收性心智”理念,强调孩子具有极强的自学能力,重新界定老师和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这些理念对儿童教育具有革命性的作用,对当今儿童教育仍具有超前的指导意义。 ◎专业译作,经典全译本 本书包含大量生物学、医学理论知识,加之超前的蒙氏教育理念,翻译起来具有的难度。译者吴学颍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大学,具有多年翻译经验,深入浅出,字斟句酌,将超前的、专业的晦涩理论进行通俗化处理,翻译得浅显易懂,无删节经典全译本,精准传达原著精华。 ◎大量详注,解释疑难,扫清阅读障碍 对“髓磷脂”“囟门”等专业名词,以及“盖泽尔”“考格希尔”等儿童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领域及与本书相关的理论进行注释,解决本书阅读过程中的疑难。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繁忙的生活中,突然找到了一片可以静心聆听生命呼吸的角落。它不是那种会让你瞬间“顿悟”的教材,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在你耳边轻轻诉说生命的奥秘。尤其是关于“内在规律”和“环境准备”的论述,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以为,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就是要给他们最好的资源,最好的培训,但这本书却引导我看到,真正的“好”,在于环境是否契合孩子内在发展的需求,在于成人是否能“放手”,给予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间。它不是鼓励“不管”,而是鼓励“适度”的“不干预”,这其中的分寸感,需要极大的智慧和敏锐度。我开始尝试去观察,去倾听,去感受孩子的内在节奏,去调整自己的行为,尝试为他们搭建一个真正“有吸引力”的环境,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吸收”。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更深刻的平静,一种对生命本真力量的信任,以及一种对教育使命的全新敬畏。
评分这本书提供的视角,简直像是在一本关于教育的书里,意外发现了一本关于“生命力”的说明书。它不讲枯燥的理论,不贩卖焦虑,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讲述了生命内在的驱动力是如何运作的。特别是关于“敏感期”的阐述,让我深刻体会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对孩子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人生岔路口。错过了一个敏感期,可能就意味着一些能力的发展会变得异常艰难。这让我反思,我们作为成人,是不是常常因为自己的“日程安排”和“效率优先”,而忽略了孩子内心深处那些悄然萌发的渴望?书中举例的许多小细节,比如孩子对细节的极度关注,对重复性劳动的痴迷,都仿佛在诉说着一种内在的必然性。我开始意识到,教育不应该是一种“教”,而是一种“引”,一种“顺”,甚至是“退”,退到孩子的世界,去倾听他们内在的呼唤,去观察他们生命力的涌动。这种对生命本身规律的尊重,让我对教育的理解,从“如何让他们学会”转变为“如何让他们成为”,这种转变,细微却深刻。
评分这本《有吸收力的心灵》给我带来的冲击,远不止于对儿童教育的理解,更是对“学习”本身的一次重新定义。我一直以为学习就是有意识地去记忆、去理解、去掌握,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在很多时候,我们最深刻的学习,恰恰发生在不被察觉的“吸收”过程中。它像一本关于“内在化学反应”的指南,揭示了孩子如何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将外界的信息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这种转化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深刻,以至于孩子们自己都不曾意识到,他们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内在变化。我开始反思,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成年人过于强调“显性学习”而忽略了“隐性学习”的重要性?是不是我们过分追求“结果”而忽视了“过程”中的那些珍贵的“吸收”?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学习图景,一个生命生生不息、自我完善的奇妙过程,也让我对未来的教育,乃至未来的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在宁静的午后,独自走进一个陈旧的书房,空气中弥漫着智慧和温情的味道。它所描绘的“有吸收力的心灵”,并非什么高深莫测的哲学概念,而是就藏在我们身边,藏在每一个孩子身上。作者没有回避儿童发展的复杂性,但却以一种极其平和、充满洞察力的笔触,将这些复杂性梳理得清晰可见。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蒙特梭利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其说是一位老师,不如说是一位“环境的守护者”和“孩子内在秩序的观察者”。他们不是站在讲台上发号施令,而是静静地工作,用自己的专业和爱,为孩子创造一个能够自由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这与我过往对“老师”的认知有着天壤之别,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一种更符合生命自然生长的方式。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尊重,是否相信他们内在的智慧,是否愿意放下自己固有的成见,去理解他们独特的成长轨迹。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把开启内心世界的钥匙,让我对“吸收”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我一直以为吸收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那是一种主动而有选择性的过程,尤其是在儿童心智发展初期。它描绘了一个孩子如何在看似不经意的玩耍中,吸收周围环境的一切,从语言、习惯到情感模式,都悄无声息地融入他们的内在。这种“吸收”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带着一种内在的秩序和方向,指向生命的成长和完善。读到这里,我联想到自己童年的许多片段,当时不明白为什么会养成某些习惯,为什么会对某些事物特别着迷,现在看来,或许都是那个“有吸收力的心灵”在默默工作。作者用生动细腻的笔触,剥离了许多成人世界的预设和干预,让我们看到孩子本来的样子,以及他们内心强大的自我建构能力。这种对儿童内在力量的全然信任,让我感到一种久违的震撼和敬畏,也重新审视了教育的真正意义——不是填鸭,而是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让孩子内在的“吸收”得以自由而有效地进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