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膳食的革命
定价:29.80元
作者:霍洪涛
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7-01
ISBN:9787223026703
字数:
页码:22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来讲究“色香味俱全”,却少了“营养搭配”,因此虽然我们讲“民以食为天”,但食却以味为先。绝大多数中国人所一直追求的,始终是对口味的满足,而后在口味的基础之上兼顾一下自己心中有限的营养理念。这样的饮食方式,与“健康膳食”这一层次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内容提要
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发展,使人们可以享用的食物品种大大增加,但也导致了各种有害物质对食物的污染机会明显增多,如残留农药、工业废水、生活垃圾、非法使用的有毒有害添加剂等。食品卫生问题引起的疾病甚至死亡事件,更促使人们提高对食源性健康危害的防范意识。有鉴于此,在现活中应该牢固树立食品卫生的观念,学习和掌握保证食品卫生的有关知识和措施。
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体重过高和过低都是不健康的表现,都会缩短寿命。体重在超重水平就可以明显增加心脑血管病、肿瘤和糖尿病的发病率,肥胖者除以上几种疾病外,还易患骨关节病、脂肪肝、胆石症、痛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内分泌紊乱等多种疾患。体重过低说明身体的营养不良,可以影响未成年人身体和智力的正常发育:成年人体重过低易出现劳动能力下降、骨量丢失和骨折、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女性月经不调和闭经、贫血、抑郁症等多方面病理表现。
良好的就餐环境首先要体现在心情上。愉快的心情,可以营造轻松的就餐氛围,有利于消化液的分泌、食物的摄取和消化。把愤怒、忧愁、悲伤、惊恐等不良情绪带到餐桌上,会影响食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健康不利。
目录
序我们需要一场膳食的革命
章 膳食的真相
节 健康革命.膳食先行
第二节 做一个“真正懂得吃饭”的人
第三节 好的食物与坏的食物——正确认识食物的双面性
第四节 鱼翅与大米哪个更有营养一需要的才是有“营养”的
第五节 乱“药”渐欲迷人眼——科学合理的膳食是好的保健品
第六节 吃一顿燕窝就能延年益寿吗——一时进补换不来长久健康
第二章 膳食观念的革命
节 要营养还是要健康——“过犹不及”的道理同样适用于营养
第二节 正确认识食物“相克
第三节 “节俭”不要“节健康”——“剩饭剩菜”的常识
第四节 还剩一口吃不吃——有时不妨“浪费”一点
第五节 饮食观念面面观
第三章 膳食习惯的革命
节 “健康食品”也不“健康”——不可偏好偏食
第二节 良好的就餐环境是就餐效率的可靠保证
第三节 改正谈笑风生的饮食习惯——科学看待“食不言
第四节 狼吞虎咽中的健康危机——吃得快与吃得慢
第五节 “关怀”也是一种毒药——多吃一点与少吃一点
第六节 饭后百步走,需在休息后
第七节 饮食习惯小建议
第四章 膳食营养的革命
节 天生吃面的命——中国人为什么要以谷物为主食
第二节 胖与瘦的秘密——体质决定饮食
第三节 调味的艺术——控制盐和油的摄入量
第四节 “无营养”的必需营养素——解密膳食纤维
第五节 “油炸食品”这么吃——垃圾食品不垃圾
第六节 “小”小吃。“大”危害
第七节 膳食营养小百科
第五章 膳食卫生的革命
节 不干不净,吃了要命
第二节 改变不良的烹饪习惯
第三节 珍爱健康从“口下留情”开始——拒食野生动物
第四节 距离决定健康——人与宠物的相处常识
第六章 警惕饭局中的健康陷阱
节 应酬还是应“仇”——你们真的“吃好喝好”了吗
第二节 菜肴未动,美酒不能先行
第三节 主食,因何沦为餐宴附属
第四节 烟酒交织而成的健康噩梦
第五节 餐前水果与餐后水果的学问
第六节 餐宴应酬中的健康要领
第七章 基础的膳食革命——一日三餐
节 早餐要吃好
第二节 午餐不光要吃饱
第三节 晚餐未必得饿着
第四节 加餐合理也重要
第五节 夜餐真的很糟糕
第六节 零食也来凑热闹
第八章 营养元素白话解
节 水是生命之源
第二节 人体三大产能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
第三节 珍贵的生命元素——维生素
第四节 生理活动必不可少的元素——矿物质
第九章 膳食大盘点——各类人群膳食的革命
节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婴幼儿的膳食革命
第二节 未来属于你们——青少年的膳食革命
第三节 时代的中流砥柱——中年人的膳食革命
第四节 享受生活才刚刚开始——老年人的膳食革命
第五节 营造母婴的共同健康——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的膳食革命
第六节 平平淡淡才是真——冠心病、高血压患者的膳食革命
第七节 生活仍然可以甘甜——糖尿病患者的膳食革命
第八节 病去如抽丝的斗争——痛风患者的膳食革命
第九节 保“胃”战——胃病患者的膳食革命
第十节 一切服从于身体——肝病患者的膳食革命
第十一节 “三低一高”的饮食——肾病患者的膳食革命
第十二节 吃才是重要的——恶性肿瘤患者的膳食革命
第十章 膳食.伴随一生的养生方式
节 饮食结构不
第二节 营养配餐理论的现实与革命
第三节 膳食。伴随一生的养生方式
附录一中国人十大不良饮食习惯
附录二中国人十大推荐(常规)食品
附录三中国人十大非健康(常规)食品
附录四常见食材的选购要领
后记当代的饮食围城
作者介绍
霍洪涛,毕业于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营养师三级(高级),在临床医学、营养学领域颇有心得,多次参与营养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培训辅导、疑难解答,曾从事老年人健康营养普查和学生营养食谱制订等工作。借助对中西医临床医学和营养配餐学的双重认识,结合社会环境现状,致力于寻求一条将营养膳食、健康养生与居民生活自然融合的途径。
文摘
对于年轻人来讲,如今无论在哪个城市,甚至是小镇,都可享用到各种中餐西餐、日韩料理、南北大菜。很多人“吃”的是流行、美味、浪漫,很少有人考虑健康合理。加之现在快速的生活节奏和沉重的工作压力,使得许多人无暇考虑自己口中究竟在吃什么,也就出现了许多“拿健康换金钱,再用金钱治疾病”的情况。
对于一部分中老年人来讲,在若干年以前,中国许多地方还在为温饱发愁,难以顾及营养。因此,物质条件制约着我们的餐桌,决定了我们的餐桌上就是那些东西——各种粗粮和青菜豆腐,连油和调味品都是十分有限的。那时候的很多人都在幻想,幻想有一天,每天餐桌上都能像过年一样丰盛,有细粮吃、有肉吃,那就是他们想要的生活。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细粮与肉类更是应有尽有。为了弥补旧日的遗憾,也是为了将自身固有的传统观念“吃肉香”化作现实,于是餐桌上肉食成山,而且菜色浓重,经常是盘底或食物上积裹着厚厚的一层油。而事实上,这样的饮食反而更不健康。
健康决不等于吃饱,而“营养元素”和“营养搭配”的概念也是决不相同的。衣食无忧之后,人们反而走向了另一个,大量食用肉类,轻视甚至无视谷物和蔬菜。很多人都是为了营养和健康选择了“高营养”“健康”的膳食,然而得到的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营养是有了,但是却开始过剩,不但造成了亚健康,甚至还引发了各种各样的“富贵病”。并且,一些健康谬论宣传、迷惑和误导了一些知识缺乏、急需必要知识充实自己的国人。长期下来,中国居民形成了很多错误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惯,并且根深蒂固,一些人甚至开始摒弃传统,效仿西方的饮食。
也有很多人认为:吃饭就是吃饭,只要吃就行,吃饱了就可以。而这样的观念是极其不科学,甚至近乎愚昧。我曾接触过一个青年人,问他:“你觉得人为什么要吃饭、吃菜?”他的表情自然得超乎我想象,回答出了一句听起来极其有道理的答案:“吃饱饭,就能有劲;吃菜是为了有滋味,不吃菜的话饭没有滋味,就不能把饭吃下去。菜越好吃,饭就吃得越多,我吃肉时就比吃菜时吃的饭更多。”他说得不对吗?是对的,但如果大多数人对于膳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种程度,那么就令人担忧了!
序言
要天天吃早餐并保证其营养充足,午餐要吃好,晚餐要适量。不暴饮暴食,不经常在外就餐,尽可能与家人共同进餐,并营造轻松愉快的就餐氛围。零食作为一霸三餐之外的营养补充,可以合理选用,但来自零食的能量应计入全天能量摄入之中。
——摘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
坦白说,我之前读过不少关于营养学的书籍,大多是公式化、教条式的,让人感觉压力很大,生怕吃错一点就会前功尽弃。然而,这本让我耳目一新。它的核心理念似乎在于“平衡的艺术”,而不是追求某个单一的“超级食物”的极致。作者很坦诚地承认了科学研究的局限性,并且花费了很大篇幅去讨论“个体差异”的重要性。比如,它分析了不同基因型的人对某些常见食物的反应差异,这让我意识到,网上流传的那些“万能食谱”的荒谬性。书中的观点是,最好的饮食方案永远是“为你量身定制”的,而这本书提供的,是让你学会如何去“倾听身体”的工具和方法论。它鼓励读者去实验、去记录,去成为自己健康的主导者,而不是盲目追随任何权威。这种赋予读者自主权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我坚持下去的信心,因为它不再是强加的外部要求,而是内生的探索欲。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的“反商业化”立场,这一点在现在充斥着各种保健品广告的市场上尤为珍贵。作者对那些打着“排毒”、“抗衰老”旗号的昂贵产品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科学性的反驳。它没有推荐任何特定的品牌或昂贵的补充剂,相反,它推崇的是回归到最基本、最容易获得的天然食物,比如应季的蔬菜和传统烹饪方式。书中通过列举大量被市场过度包装的“神级食物”的实际营养成分表,清晰地展示了它们的高溢价与其实际价值之间的巨大鸿沟。这种直面市场乱象的勇气,让这本书显得格外可靠和真诚。它没有试图向你兜售任何解决方案,它给你的,是一副“火眼金睛”,让你在面对铺天盖地的健康信息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判断力,真正为自己的钱包和身体负责。这对我来说,是比任何营养食谱都更有价值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非常巧妙,它不是按“早餐、午餐、晚餐”的顺序来安排内容的,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食物的来源和本质”这个哲学层面上。有一个章节专门探讨了“水和盐”这两个最基本元素在人体平衡中的作用,这个论述的深度远超我的想象。作者没有停留在“多喝水”这种浅显的建议上,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水源的矿物质构成对细胞渗透压的影响,以及精制盐和天然海盐在微量元素上的巨大区别。这种由宏观到微观,再由微观回归到日常选择的逻辑链条,非常严谨。读到后面,我甚至开始对家里的饮水机产生怀疑,并开始研究不同产地的矿泉水,这完全是这本书引发的连锁反应。它成功地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元素,提升到了决定生死的层面进行探讨,令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每一个微小的选择。
评分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健康饮食的书,它给我的触动非常大,可以说是完全颠覆了我过去的一些固有观念。这本书没有太多高深的理论,而是非常务实地从我们日常的餐桌入手,剖析了现代人饮食结构中的种种弊病。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加工食品”的批判性分析,作者用生动的例子说明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便捷食品,是如何悄无声息地侵蚀我们的健康。比如,书中提到了一种常见的添加剂,在阐述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必要性时,引用了许多商业数据,但紧接着又用一个非常直观的生物学实验结果来反驳这种“必要性”,这种对比的手法非常有力。读完之后,我立刻开始审视家里的食品储藏室,很多原本觉得无害的零食和调味品,现在看起来都像藏着定时炸弹。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邻家长辈在耳边细语,亲切却不失专业深度,让你在感到警醒的同时,又觉得改变似乎触手可及,而不是遥不可及的“苦行僧”式健康法。它强调的不是“不吃什么”,而是“如何吃得更聪明”,这种积极的引导,让我愿意去尝试那些过去认为很麻烦的自制健康餐。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确实值得称赞,它不仅仅是一本健康指南,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饮食文化变迁的社会学观察报告。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特别是对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饮食习惯的描摹,极富画面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慢食运动”的章节,它没有把重点放在营养素的计算上,而是着力探讨了“进食的仪式感”对消化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书中有一段描述了古老的谷物是如何在阳光下成熟,又是如何被匠人一点点磨成面粉,这个过程的描写,让我仿佛能闻到泥土和麦香,对比之下,现代超市里被漂白、被快速处理的成品食物,显得如此冰冷和缺乏灵魂。这种文学性的表达方式,使得原本枯燥的健康话题变得引人入胜。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可以被归类为生活美学读物,因为它教我们如何从日常的“吃”这个行为中,找回与自然、与食物本身的连接,这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我们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