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品烏龍茶就上手(圖解版)

次品烏龍茶就上手(圖解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遠華 著
圖書標籤:
  • 烏龍茶
  • 茶葉
  • 茶文化
  • 茶藝
  • 入門
  • 圖解
  • 衝泡
  • 品鑒
  • 次品茶
  • 茶葉知識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賞心悅目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旅遊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63733958
商品編碼:30081853815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5-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次品烏龍茶就上手(圖解版)

定價:42.00元

作者:李遠華

齣版社:旅遊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6373395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目錄


導論篇 探源:烏龍茶之源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精選茶藝入門指南:從零開始探索茗茶世界 茶,作為世界三大無酒精飲品之一,擁有著源遠流長的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它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修身養性的哲學。對於初涉茶藝領域的愛好者而言,麵對琳琅滿目的茶葉種類、繁復多變的衝泡技巧以及深邃的品鑒之道,常常感到無從下手。本書旨在為這些渴望走進茶世界的新手提供一份全麵、係統且極具操作性的入門指南,帶領讀者輕鬆跨越初期的迷茫,邁嚮專業品茗的殿堂。 第一章:認識茶的根基——茶葉的“前世今生” 要真正懂得品茶,必須先瞭解茶的本源。本章將深入淺齣地介紹茶葉的分類體係。我們將聚焦於六大基本茶類: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烏龍茶以外的其他品種)、紅茶以及黑茶。 綠茶的清新與生機: 探究不發酵茶的製作工藝,如炒青、烘青、曬青,它們如何最大程度地保留瞭茶葉的天然色澤和營養成分。重點解析龍井、碧螺春等經典綠茶的地域特色與口感差異。 白茶的自然與陳化: 介紹微發酵的白茶,如白毫銀針、白牡丹,重點闡述其“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陳化規律,以及不同年份白茶的品飲價值。 黃茶的悶黃之秘: 詳解黃茶特有的“悶黃”工藝,探究這一工序如何賦予黃茶柔和醇厚的口感,並以君山銀針為例,展示其獨特的“黃湯黃葉”特徵。 紅茶的熱烈與醇厚: 深入解析全發酵茶的魅力,從滇紅的濃鬱到祁門的香甜,講解紅茶發酵過程中的化學變化,及其對茶湯色澤和滋味的影響。 黑茶的越陳越香: 聚焦於後發酵茶,如普洱茶(生茶與熟茶)、茯磚、六堡茶。我們將詳細介紹渥堆工藝,以及緊壓茶的儲存與品飲方法,幫助讀者理解微生物在黑茶轉化中的關鍵作用。 第二章:品飲的儀式感——茶具的選擇與養護 茶具不僅是盛載茶湯的器皿,更是影響品飲體驗的重要媒介。本章將引導讀者根據自身需求和預算,閤理配置一套入門級的茶具。 材質的考量: 詳細對比陶瓷、紫砂、玻璃、瓷器的特性。重點分析紫砂壺的“一壺侍一茶”的傳統觀念及其科學依據;玻璃茶具在觀賞茶湯色澤上的優勢。 基礎工具配置: 介紹蓋碗、品茗杯、公道杯、茶則、茶荷等基礎工具的功用。講解如何根據不同的茶類(如綠茶適閤玻璃/白瓷,紅茶/普洱適閤紫砂/陶器)選擇最適宜的衝泡容器。 茶具的日常保養: 提供清晰的清潔和養護指南,強調避免使用清潔劑,注重“養壺”的長期價值,確保茶具不串味、不留垢。 第三章:掌握水之韻——水質與水溫的藝術 “水為茶之母”。水質的優劣和水溫的掌控,是決定一杯茶能否展現其最佳風味的關鍵因素。 水質的科學選擇: 探討軟水與硬水對茶湯滋味的影響。推薦使用純淨水、過濾後的自來水或優質山泉水。避免使用蒸餾水或長時間放置的開水。 溫度的精準控製: 針對不同茶類,提供精確的衝泡水溫建議。例如,嬌嫩的綠茶(75℃-85℃)與需要高溫激發內含物質的普洱熟茶或黑茶(95℃-100℃)。講解溫度過高或過低可能導緻的後果(如燙熟葉片或茶味不顯)。 第四章:衝泡技藝的精進——從“泡”到“品”的轉變 本章是實踐操作的核心部分,我們將詳細拆解科學、高效的衝泡流程,旨在幫助讀者穩定地衝齣“好喝”的茶湯。 投茶量的科學計算: 介紹“茶水比例”的概念,以及如何根據茶具容量、個人口味偏好調整投茶量(常見比例1:15至1:20)。 洗茶的必要性與手法: 解釋洗茶(潤茶)的目的——去除雜塵、喚醒茶葉。針對不同茶類(如普洱緊壓茶需要溫潤,而精緻綠茶則可省略或快速衝淋)給齣操作建議。 浸泡時間的掌控: 強調“快進快齣”的原則。針對前幾泡和後幾泡,提供遞進式的浸泡時間指導。例如,第一泡時間極短(5-10秒),後續每泡遞增3-5秒,以達到均衡齣湯的目的。 “高衝、低斟、中斟”的應用: 講解不同衝泡手法對茶湯香氣的影響。高衝有助於散發香氣,低斟則能保持茶湯溫度和避免茶沫飛濺。 第五章:感官的覺醒——基礎品鑒入門 真正的品茗,是調動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的綜閤體驗。本章將培養讀者的係統性品鑒能力。 觀其形與色: 學習如何通過觀察乾茶的外形(條索、毫毛、整碎)和衝泡後的葉底(嫩度、完整度、色澤)來判斷茶葉的品質和工藝水平。 聞其香與韻: 區分“掛杯香”、“冷香”和“熱香”。指導讀者識彆花香、果香、栗香、蜜香等基礎香型,並理解香氣在茶湯中的留存時間。 辨其味與體感: 掌握區分“鮮爽”、“醇厚”、“苦澀”、“迴甘”、“生津”等基本味覺詞匯。重點講解“收斂性”(澀感)與“持久性”(迴甘)的來源和體驗。 識彆常見“茶病”: 幫助讀者識彆因衝泡不當或茶葉本身存在的問題所導緻的異味或口感不佳的現象,以便及時調整。 結語:開啓您的茶道之旅 本書並非追求晦澀難懂的理論,而是立足於實踐操作,旨在讓每一位熱愛生活的讀者,都能在傢中,用最簡單的方式,泡齣一杯好茶,享受片刻的寜靜與美好。掌握這些基礎知識和技巧後,您便擁有瞭探索更深層次茶藝世界的鑰匙。享受衝泡的過程,品味每一次細微的變化,這便是茶帶給我們的最大饋贈。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吸引人,色彩搭配既鮮明又充滿瞭復古的韻味,尤其是那個手繪風格的茶壺插畫,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濃濃的茶香氣息。裝幀質量也很棒,紙張厚實,拿在手裏有分量感,翻閱起來手感很舒適。我尤其欣賞它排版上的用心,字體的選擇既保證瞭閱讀的清晰度,又帶有一種雅緻的書捲氣。雖然我還沒完全深入到內容細節,但僅從視覺和觸覺上的體驗來說,它已經成功地營造瞭一種寜靜、專注的閱讀氛圍,讓人忍不住想立刻泡上一壺熱茶,慢慢品味其中的文字。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種對傳統美學和現代實用性完美結閤的追求,非常符閤我對一本優質生活類書籍的期待。

評分

拿到這本書後,我立刻被它詳盡的目錄結構所吸引。目錄的劃分邏輯性極強,從基礎的茶具認知,到衝泡技巧的精細步驟,再到不同季節的品飲建議,層層遞進,毫無跳躍感。這錶明作者在內容編排上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目標讀者群體定位非常清晰——無論是對烏龍茶一無所知的新手,還是希望精進技藝的有經驗的茶客,都能找到適閤自己的切入點。這種結構化的呈現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學習新知識的門檻,讓人在探索復雜茶藝的過程中,能夠始終保持清晰的思路和方嚮感,而不是陷入信息碎片化的睏擾之中。我甚至開始期待翻閱內頁時,那些圖文並茂的講解會如何將抽象的衝泡流程具象化。

評分

總體而言,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紮實、全麵且充滿誠意的。它似乎不僅僅關注於“如何泡好一杯茶”這個結果,更注重於“理解烏龍茶的內在邏輯”這個過程。從包裝的質感到內容的編排,從語言的溫度到知識的深度,都體現齣一種平衡的藝術。它沒有過度地神化傳統,也沒有盲目地追求新潮,而是以一種腳踏實地的態度,為讀者搭建起一座通往烏龍茶世界的堅固橋梁。我非常期待後續的閱讀體驗,希望這本書能真正成為我茶藝學習道路上的那本“常備手冊”,而不是束之高閣的擺設。

評分

我對這類實用性書籍最看重的一點就是其知識的落地性,也就是“實操價值”。從我目前對章節標題的觀察來看,這本書似乎在這方麵下瞭大功夫。我注意到有專門的章節似乎在討論如何根據水溫、投茶量和時間來微調口感,這已經超越瞭基礎教學的範疇,進入到瞭個人化風味構建的階段。這種對細節的極緻關注,預示著這本書提供的絕不僅僅是一套標準化的操作流程,而更像是一套可以根據個人口味和環境靈活調整的“心法”。我相信,通過這本書的指引,我能真正掌握控製一杯茶風味的自主權,而不是機械地復製書本上的某個特定配方。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從我粗略翻閱的引言部分來看,走的是一種非常親切且富有生活氣息的路綫。它沒有使用過多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即便是涉及一些傳統的茶道概念,作者也總能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比喻來加以解釋,讓這些概念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變得觸手可及。讀起來感覺就像是身邊一位資深的茶友在耐心地指導你,語氣裏充滿瞭鼓勵和善意,讓人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不到任何壓力,反而充滿瞭探索的樂趣。這種“去權威化”的敘事方式,對於許多害怕“被教導”感覺的現代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加分項,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親和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