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品乌龙茶就上手(图解版)

次品乌龙茶就上手(图解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远华 著
图书标签:
  • 乌龙茶
  • 茶叶
  • 茶文化
  • 茶艺
  • 入门
  • 图解
  • 冲泡
  • 品鉴
  • 次品茶
  • 茶叶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赏心悦目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旅游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63733958
商品编码:3008185381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次品乌龙茶就上手(图解版)

定价:42.00元

作者:李远华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637339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导论篇 探源:乌龙茶之源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精选茶艺入门指南:从零开始探索茗茶世界 茶,作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品之一,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修身养性的哲学。对于初涉茶艺领域的爱好者而言,面对琳琅满目的茶叶种类、繁复多变的冲泡技巧以及深邃的品鉴之道,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本书旨在为这些渴望走进茶世界的新手提供一份全面、系统且极具操作性的入门指南,带领读者轻松跨越初期的迷茫,迈向专业品茗的殿堂。 第一章:认识茶的根基——茶叶的“前世今生” 要真正懂得品茶,必须先了解茶的本源。本章将深入浅出地介绍茶叶的分类体系。我们将聚焦于六大基本茶类: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以外的其他品种)、红茶以及黑茶。 绿茶的清新与生机: 探究不发酵茶的制作工艺,如炒青、烘青、晒青,它们如何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茶叶的天然色泽和营养成分。重点解析龙井、碧螺春等经典绿茶的地域特色与口感差异。 白茶的自然与陈化: 介绍微发酵的白茶,如白毫银针、白牡丹,重点阐述其“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陈化规律,以及不同年份白茶的品饮价值。 黄茶的闷黄之秘: 详解黄茶特有的“闷黄”工艺,探究这一工序如何赋予黄茶柔和醇厚的口感,并以君山银针为例,展示其独特的“黄汤黄叶”特征。 红茶的热烈与醇厚: 深入解析全发酵茶的魅力,从滇红的浓郁到祁门的香甜,讲解红茶发酵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及其对茶汤色泽和滋味的影响。 黑茶的越陈越香: 聚焦于后发酵茶,如普洱茶(生茶与熟茶)、茯砖、六堡茶。我们将详细介绍渥堆工艺,以及紧压茶的储存与品饮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微生物在黑茶转化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章:品饮的仪式感——茶具的选择与养护 茶具不仅是盛载茶汤的器皿,更是影响品饮体验的重要媒介。本章将引导读者根据自身需求和预算,合理配置一套入门级的茶具。 材质的考量: 详细对比陶瓷、紫砂、玻璃、瓷器的特性。重点分析紫砂壶的“一壶侍一茶”的传统观念及其科学依据;玻璃茶具在观赏茶汤色泽上的优势。 基础工具配置: 介绍盖碗、品茗杯、公道杯、茶则、茶荷等基础工具的功用。讲解如何根据不同的茶类(如绿茶适合玻璃/白瓷,红茶/普洱适合紫砂/陶器)选择最适宜的冲泡容器。 茶具的日常保养: 提供清晰的清洁和养护指南,强调避免使用清洁剂,注重“养壶”的长期价值,确保茶具不串味、不留垢。 第三章:掌握水之韵——水质与水温的艺术 “水为茶之母”。水质的优劣和水温的掌控,是决定一杯茶能否展现其最佳风味的关键因素。 水质的科学选择: 探讨软水与硬水对茶汤滋味的影响。推荐使用纯净水、过滤后的自来水或优质山泉水。避免使用蒸馏水或长时间放置的开水。 温度的精准控制: 针对不同茶类,提供精确的冲泡水温建议。例如,娇嫩的绿茶(75℃-85℃)与需要高温激发内含物质的普洱熟茶或黑茶(95℃-100℃)。讲解温度过高或过低可能导致的后果(如烫熟叶片或茶味不显)。 第四章:冲泡技艺的精进——从“泡”到“品”的转变 本章是实践操作的核心部分,我们将详细拆解科学、高效的冲泡流程,旨在帮助读者稳定地冲出“好喝”的茶汤。 投茶量的科学计算: 介绍“茶水比例”的概念,以及如何根据茶具容量、个人口味偏好调整投茶量(常见比例1:15至1:20)。 洗茶的必要性与手法: 解释洗茶(润茶)的目的——去除杂尘、唤醒茶叶。针对不同茶类(如普洱紧压茶需要温润,而精致绿茶则可省略或快速冲淋)给出操作建议。 浸泡时间的掌控: 强调“快进快出”的原则。针对前几泡和后几泡,提供递进式的浸泡时间指导。例如,第一泡时间极短(5-10秒),后续每泡递增3-5秒,以达到均衡出汤的目的。 “高冲、低斟、中斟”的应用: 讲解不同冲泡手法对茶汤香气的影响。高冲有助于散发香气,低斟则能保持茶汤温度和避免茶沫飞溅。 第五章:感官的觉醒——基础品鉴入门 真正的品茗,是调动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综合体验。本章将培养读者的系统性品鉴能力。 观其形与色: 学习如何通过观察干茶的外形(条索、毫毛、整碎)和冲泡后的叶底(嫩度、完整度、色泽)来判断茶叶的品质和工艺水平。 闻其香与韵: 区分“挂杯香”、“冷香”和“热香”。指导读者识别花香、果香、栗香、蜜香等基础香型,并理解香气在茶汤中的留存时间。 辨其味与体感: 掌握区分“鲜爽”、“醇厚”、“苦涩”、“回甘”、“生津”等基本味觉词汇。重点讲解“收敛性”(涩感)与“持久性”(回甘)的来源和体验。 识别常见“茶病”: 帮助读者识别因冲泡不当或茶叶本身存在的问题所导致的异味或口感不佳的现象,以便及时调整。 结语:开启您的茶道之旅 本书并非追求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立足于实践操作,旨在让每一位热爱生活的读者,都能在家中,用最简单的方式,泡出一杯好茶,享受片刻的宁静与美好。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和技巧后,您便拥有了探索更深层次茶艺世界的钥匙。享受冲泡的过程,品味每一次细微的变化,这便是茶带给我们的最大馈赠。

用户评价

评分

总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扎实、全面且充满诚意的。它似乎不仅仅关注于“如何泡好一杯茶”这个结果,更注重于“理解乌龙茶的内在逻辑”这个过程。从包装的质感到内容的编排,从语言的温度到知识的深度,都体现出一种平衡的艺术。它没有过度地神化传统,也没有盲目地追求新潮,而是以一种脚踏实地的态度,为读者搭建起一座通往乌龙茶世界的坚固桥梁。我非常期待后续的阅读体验,希望这本书能真正成为我茶艺学习道路上的那本“常备手册”,而不是束之高阁的摆设。

评分

拿到这本书后,我立刻被它详尽的目录结构所吸引。目录的划分逻辑性极强,从基础的茶具认知,到冲泡技巧的精细步骤,再到不同季节的品饮建议,层层递进,毫无跳跃感。这表明作者在内容编排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目标读者群体定位非常清晰——无论是对乌龙茶一无所知的新手,还是希望精进技艺的有经验的茶客,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门槛,让人在探索复杂茶艺的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清晰的思路和方向感,而不是陷入信息碎片化的困扰之中。我甚至开始期待翻阅内页时,那些图文并茂的讲解会如何将抽象的冲泡流程具象化。

评分

我对这类实用性书籍最看重的一点就是其知识的落地性,也就是“实操价值”。从我目前对章节标题的观察来看,这本书似乎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我注意到有专门的章节似乎在讨论如何根据水温、投茶量和时间来微调口感,这已经超越了基础教学的范畴,进入到了个人化风味构建的阶段。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预示着这本书提供的绝不仅仅是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而更像是一套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环境灵活调整的“心法”。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指引,我能真正掌握控制一杯茶风味的自主权,而不是机械地复制书本上的某个特定配方。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从我粗略翻阅的引言部分来看,走的是一种非常亲切且富有生活气息的路线。它没有使用过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便是涉及一些传统的茶道概念,作者也总能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比喻来加以解释,让这些概念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变得触手可及。读起来感觉就像是身边一位资深的茶友在耐心地指导你,语气里充满了鼓励和善意,让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不到任何压力,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这种“去权威化”的叙事方式,对于许多害怕“被教导”感觉的现代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亲和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色彩搭配既鲜明又充满了复古的韵味,尤其是那个手绘风格的茶壶插画,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浓浓的茶香气息。装帧质量也很棒,纸张厚实,拿在手里有分量感,翻阅起来手感很舒适。我尤其欣赏它排版上的用心,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清晰度,又带有一种雅致的书卷气。虽然我还没完全深入到内容细节,但仅从视觉和触觉上的体验来说,它已经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宁静、专注的阅读氛围,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泡上一壶热茶,慢慢品味其中的文字。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种对传统美学和现代实用性完美结合的追求,非常符合我对一本优质生活类书籍的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