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科普版)
定价:28.00元
作者:中国营养学会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1172246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科普版)》一书是近百名专家对我国营养和膳食问题所达成的核心意见和科学共识,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官方发布,中国营养学会定制,是中国人的营养实践宝典。书中的6条核心推荐适用于2岁以上所有健康人群。
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平衡膳食模式是*程度上保障人体营养需要和健康的基础,食物多样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则。
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
建议平均每天至少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
二、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体重是评价人体营养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吃和动是保持健康体重的关键。各个年龄段人群都应该坚持天天运动、维持能量平衡、保持健康体重。体重过低和过高均易增加疾病的发生风险。
推荐每周应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
坚持日常身体活动,平均每天主动身体活动6000步。
尽量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动则有益。
三、多吃蔬果、奶类、大豆
蔬菜、水果、奶类和大豆及制品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果是膳食的有益补充。蔬菜和水果是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的重要来源。奶类和大豆类富含钙、优质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对降低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提倡餐餐有蔬菜,推荐每天摄入300~
天天吃水果,推荐每天摄入200~
吃各种奶制品,摄入量相当于每天液态奶
经常吃豆制品每天相当于大豆
四、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鱼、禽、蛋和瘦肉可提供人体所需要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B族维生素等,有些也含有较高的脂肪和胆固醇。
动物性食物优选鱼和禽类,鱼和禽类脂肪含量相对较低,鱼类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蛋类各种营养成分齐全;吃畜肉应选择瘦肉,瘦肉脂肪含量较低。
过多食用烟熏和腌制肉类可增加肿瘤的发生风险,应当少吃。
推荐每周吃水产类280~
五、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我国多数居民目前食盐、烹调油和脂肪摄入过多,这是高血压、肥胖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
应当培养清淡饮食习惯,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
过多摄入添加糖可增加龋齿和超重发生的风险,推荐每天摄入糖不超过
水在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当足量饮水。建议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毫升),提倡饮用白开水或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不应饮酒,成人如饮酒,一天饮酒的酒精量男性不超过
六、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勤俭节约,珍惜食物,杜绝浪费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按需选购食物、按需备餐,提倡分餐不浪费。
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和适宜的烹调方式,保障饮食卫生。
学会阅读食品标签,合理选择食品。
应该从每个人做起,回家吃饭,享受食物和亲情,创造和支持文明饮食新风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传承优良饮食文化,树健康饮食新风。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吸引人的,那种清新、略带学术气息的风格,让人一眼就能感觉到这是一本严肃又实用的健康读物。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关注的就是它的排版和印刷质量。不得不说,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指南,它的字体选择非常人性化,字号适中,间距也处理得当,长时间阅读眼睛不会感到疲劳。这一点非常重要,毕竟健康知识需要反复查阅和学习。而且,全书的色彩运用非常克制,多采用黑白配以少量的功能性色彩来区分图表和重点,显得专业又不失亲和力。我特别欣赏它在图文编排上的用心,那些复杂的营养学概念,常常通过生动的示意图或流程图来解释,即便是对营养学一窍不通的“小白”也能迅速把握核心要点。比如,关于食物份量的估算,书中用的不是晦涩难懂的克数,而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拳头”、“手掌”作为参照,这种接地气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实践门槛。整体来看,这本册子的物理形态和视觉呈现,都透露出一种“精心打磨”的匠心,让人在拿起它的第一时间就有了信赖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在于它重新定义了我对“平衡”的理解。在过去的观念里,健康饮食往往与“节制”和“牺牲”挂钩,好像吃得健康就意味着要告别美味和享受。但这本书巧妙地通过科学的数据和营养素的分配,告诉我们,真正的平衡不是减少摄入量,而是优化结构。它清晰地阐述了“能量”与“营养素”之间的关系,让我们明白,只要保证了必需营养素的充足供给,适度的享受是完全被允许的,甚至是必需的。这种积极、正向的心理引导,比任何说教都有效。它没有给我制造焦虑,反而激发了我对食物更深层次的探索欲。读完之后,我开始主动去思考:我今天吃的这一份蛋白质来源是否是最优质的?我是否摄入了足够的全谷物?这种自我审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才是这本书留给读者最宝贵的财富,它教会了我如何“成为自己的健康顾问”,而不是单纯地做一个被动的遵循者。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实用范本。它不是那种堆砌术语、让人望而生畏的专业论文集,而更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营养师,循序渐进地在为你规划生活。我喜欢它从宏观的“总论”开始,迅速过渡到微观的“具体行动指南”。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非常流畅,你不会感觉自己是在被动接收信息,而是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健康知识体系。比如,关于不同年龄段的膳食建议,它没有采用“一刀切”的模式,而是细致地划分了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孕妇乃至老年人等群体,每一个群体的特殊需求和注意事项都阐述得非常透彻,并且给出了非常具体的食材建议和烹饪方式的调整。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食物多样性”的解读,远超出了简单地罗列食物清单,而是深入到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背景下,强调了地域性食材的合理利用,这使得“健康饮食”不再是一种束缚,而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提升和对本土文化的尊重。这种兼具科学严谨性和人文关怀的叙事方式,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
评分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那一定是它对现代生活节奏下“快餐文化”的应对策略。在当下这个时间碎片化的社会,很多人依赖于外卖和预制食品,而这些便捷的食物往往是营养失衡的重灾区。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这些现象,而是提供了一套非常务实的“补救措施”和“替代方案”。它会告诉你,如果午餐只能选择外卖,那么应该如何挑选配菜组合,或者在晚餐时如何针对性地补充白天缺失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这种不脱离现实的解决之道,体现了编撰者对当代中国居民生活状态的深刻洞察。它承认了生活的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最优解,而不是提出一个空中楼阁般的理想标准。这使得这本书的指导意见不仅是理论上的完美,更是实践中的可行,对于忙碌的都市人群来说,这一点价值甚至高于那些纯粹的理论阐述,因为它真正做到了“解民之忧”。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强大的“可操作性”。很多健康指南都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理论讲得头头是道,真要到厨房里操作起来却无从下手。但这本书完全避免了这种情况。它不是空谈理论,而是把复杂的营养学知识转化为厨房里的简单指令。举例来说,它对“烹饪方式的选择”这一块的论述,就非常具体:什么时候应该选择蒸煮,什么时候可以少量油煎,甚至连油温的控制都有模糊但实用的界定。此外,它对“食物搭配”的讲解,也充满了生活智慧。比如,如何利用酸性食物来促进铁的吸收,如何在日常主食中合理搭配粗细粮以平衡血糖反应,这些都不是高深的学问,但却是日常三餐中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我甚至拿着这本书,对照着家里的食材库,重新规划了一周的菜单,发现执行起来非常顺畅,没有感到任何压力。这种“知识到行动”的转化效率,是衡量一本指南是否优秀的试金石,而这本书无疑是高分通过了考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