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特色美食里的风情
定价:36.00元
作者:李韬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563717552
字数:166000
页码:18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搜狐吃喝社区网络红人小妖告诉你全国各地的特色美食小吃,美食不仅关乎味蕾,还关乎知识与生活品味,让我们去体验食色、哲思与时空的交融。
内容提要
《特色美食里的风情》,告诉你In&Out;转换的境界,摇曳的紫苏长发与幸福的毒药里缠绵,乌衣巷口流淌出的名士余韵,鲜花盛开在胃里的热烈,杜鹃摇红时节品茗的雅趣浓情。深情细腻的文字,精美考究的图片,陪你行走于时空错落的美食世界。除了享受美食的盛宴,做美食万种风情的俘虏,我们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目录
作者介绍
李韬,网名小妖,搜狐吃喝社区十大美食家之一,美食圈“吃喝里的大学问”圈主,喜欢美食、热爱行走。供职于饭店业与餐饮业,国家注册饭店业执业高级职业经理人,国家饭店管理经济师,北京市旅游局、北京华虹酒店管理公司、顺峰餐饮管理学院等单位的培训讲师。2006年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浓郁的色彩搭配上细腻的插图,仿佛一下子就把人带到了某个充满烟火气的老街市。我原本是冲着某个特定菜系来的,结果翻开目录才发现,作者的笔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菜谱的堆砌,更像是一部行走的味觉地图。比如其中对川渝地区麻辣变奏的描绘,那种层层递进的“麻”和“辣”如何通过不同的香料组合被精准地调控,写得入木三分。我甚至能从文字中想象出热气腾腾的景象,那份对食材本味的尊重和对地方文化的挖掘,使得即便是家常菜肴,也被赋予了别样的生命力。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掌故,比如某个名菜的起源,与其说是知识点,不如说是老一辈手艺人对生活的智慧沉淀,读起来不枯燥,反而充满了人情味。这本书的排版也很有心思,留白恰到好处,阅读体验非常舒适,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每一个章节。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有一种奇妙的流动感。它不像传统的分类那样死板,而是像一条河流,自然地从一个主题流向另一个主题。你可能读着A地的海鲜处理法,下一页突然就转到了B地制作甜品的微妙之处,但奇怪的是,这种跳跃感并不混乱,反而让人感受到作者试图构建的“美食共同体”的概念。她擅长使用对比的手法,比如将北方食物的厚重与南方食物的清灵并置,让你在味觉体验上产生强烈的碰撞和反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关于“火候”的论述,她用非常诗意的语言描绘了炉膛里的温度变化,不是用温度计上的数字来衡量,而是用火焰的颜色、声音来判断。这种感性的描述,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动手欲望,仿佛只要我拿起锅铲,就能捕捉到那种转瞬即逝的烹饪“灵感”。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清新到让人惊喜。它完全摒弃了那种一本正经的教学口吻,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又爱讲故事的老朋友在耳边絮叨。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节捕捉能力所折服。比如描述一道点心制作过程时,她会详细到告诉你搅拌时力度应该如何变化,面粉吸水性不同时如何临时调整,这种“手把手”的引导,让身处异地的我,仿佛真的站在了她的厨房里。更妙的是,她总能将烹饪技巧与生活哲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她写道:“最好的调味,永远是等待的心情。”这句话让我深思,很多时候我们急于求成,却忽略了食材发生美妙变化所需要的安静时间。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教了你多少招式,而在于它教会你如何带着敬畏之心去对待食物和生活本身,读完后,感觉整个人都变得更平和了一些。
评分坦白讲,最初我对此书抱有怀疑态度,市面上的美食书浩如烟海,能真正出彩的不多。然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关注那些光鲜亮丽的宴席大菜,反而将大量的篇幅倾注在了那些被大众忽视的“角落里的风味”上。那些在小巷深处、由几代人传承下来的小吃,它们的配方可能从未被正式记录,但作者却通过细致的采访和亲身体验,将那种独特的地域气息和情感烙印记录了下来。比如她描述某地的一种腌制蔬菜,那种酸咸的平衡感,是如何应对当地湿热气候的生存智慧,读起来让人肃然起敬。它让我意识到,美食的力量远不止于果腹,它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性格、一个家族的记忆,甚至是特定气候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的“文献”,而不是快餐式的读物。
评分从纯粹的文字感染力来看,这本书的文笔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甚至可以媲美一些优秀的人文散文集。作者的用词精准而富有画面感,她不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选择最恰当的比喻,让抽象的味道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知。例如,描述一种经过长时间熬制的汤底时,她形容其口感“如丝绸般顺滑,却又带着泥土深处的醇厚”。这种细腻的笔触,让即便是对烹饪知之甚少的人,也会被深深吸引。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厨房与书房,让“吃”这件事从日常的琐碎中抽离出来,上升到一种文化和艺术的层面。读完合上书本后,那种满足感并非来自于知识的获取,而是灵魂深处被美食所滋养过后的那种宁静和充盈,久久不能散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