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帖 下午茶时间到! 9787508677385 中信出版社

食帖 下午茶时间到! 9787508677385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江 著
图书标签:
  • 食谱
  • 下午茶
  • 烘焙
  • 甜点
  • 日式
  • 料理
  • 美食
  • 休闲
  • 甜品
  • 中信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77385
商品编码:2998804445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食帖 下午茶时间到!

定价:52.00元

作者:林江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086773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英国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曾说过:“感恩平凡日子里的下午茶!”英国布鲁斯乐手朗·约翰·鲍德瑞在作品中唱道:“当钟敲四下,一切为下午茶而停。”

·下午茶不只对英国人来说意义非凡,也是全世界每个现代人必需的小仪式,因为它不只是忙里偷闲,更是一次自我重启。

·《下午茶时间到!》是超人气内容品牌「食帖WithEating」的第19本书,也是一本下午茶享用方式灵感手册。书中盘点了英式 / 法式 / 日式 / 中式 / 意式 / 德式 / 印度式等各国下午茶文化,同时解读全球下午茶的新浪潮。

·茶 / 咖啡 / 鸡尾酒 / 甜点 / 咸点 / 冷盘 / 暖食,除了解读文化,书中也包含45种下午茶饮品冲调指南 40种下午茶轻食做法详解,如果想亲手制作一份理想的下午茶,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友人,都一定能从中找到灵感。

·这本书还附有全球100家下午茶店铺推荐清单,建议旅行打卡随身携带。

「食帖WithEating」是一个关于“食物与生活方式”的垂直内容平台品牌。他们并非等于社交媒体账号,所探讨的主题,也不局限在狭义的“食物”领域。他们擅长以“食物”为切入点,与人文、旅行、家居、设计、艺术和阅读等多种生活方式相连接,展现不同的生活样本,及其背后蕴含情感温度的生活美学。自2014年底创立至今,他们传达的信念从未改变:You are what you eat,你就是你所吃的食物。这句话有很深的哲学意味。

在一个变革的时代里,他们努力与志趣相投的人相连接,一起发现并构建心中的理想生活。「食帖WithEating」的读者,通常具有多元的价值观和开放的心态,善于捕察生活中的细腻情感,对内容之美有敏锐的感受力。

内容提要


《下午茶时间到!》是超人气内容品牌「食帖WithEating」的第19本书,也是一本超实用下午茶享用方式指南书。书中盘点了英式 / 法式 / 日式 / 中式 / 意式 / 德式 / 印度式等各国下午茶文化,同时解读全球下午茶的新浪潮。另附45种下午茶饮品冲调指南、40种下午茶轻食做法详解,以及全球100家下午茶店铺推荐清单。

·食帖WithEating,国内超人气内容品牌,探索有关食物的生活方式,每月出版一本特集书。

·现已出版19本特集书,全国同期热售。

《食帖01:Brunch吧!没那么赶时间》

《食帖02:只为喝杯好咖啡》

《食帖03:食鲜*》

《食帖04:肉!肉!肉!》

《食帖05:全宇宙都在吃甜品》

《食帖06:理想身材,吃即王道!》

《食帖07:大丈夫生于厨房》

《食帖08:自给自足指南书》

《食帖09:了不起的面包》

《食帖10:早餐,真的太重要了》

《食帖11:美食漫画万岁!》

《食帖12:厨房,治愈人生的避难所》

《食帖13:腐的品格!初心者的发酵料理书》

《食帖14:小聚会教科书》

《食帖15:便当灵感集》

《食帖16:大满足!就爱锅料理》

《食帖17:蔬菜多好吃啊!》

《食帖18:真的,烤箱什么都能做》

《食帖19:下午茶时间到!》

目录


作者介绍


[受访人]

谷本干人 / 日本“东京茶寮”品牌旗舰店、日本茶品牌Green Brewing创始人,LUCY ALTER DESIGN董事兼创意总监。

今村明优美 / 日本“樱井焙茶研究所”职业茶师。

Laura & Caroline / 英国人气“The Afternoon Tea Club”(下午茶俱乐部)创始人。

Eric Lanlard / 法国知名烘焙师,著有《埃里克·兰拉德的下午茶》。

中岛裕基 / 日本木器职人,“cogu”工作室主理人。

沈忠辉 / 现居台北,下午茶爱好者,平面设计师。

[特约撰稿人]

张春 / “犀牛故事”App主编。已出版作品集《一生里的某一刻》

陈椿荣 / 新加坡华侨,美食“XLBCR”博主,食物摄影师、造型师、咖啡师

野孩子 / “甜牙齿”品牌主理人。

弥张 / 学习古典音乐出身的味觉记录者。

文摘













序言



《舌尖上的美食故事》 一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寻世界各地风味起源的饕餮盛宴 本书并非关于某个特定时间段的下午茶指南,而是以一种更宏大、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视角,深入挖掘世界美食的源头与演变。我们将一同踏上一场跨越大陆、融合文化的味觉之旅,探寻那些定义了人类文明进程的食物符号。 第一部分:食物的史诗——从狩猎到农耕的味觉革命 人类文明的每一步,都与食物的获取方式息息相关。本部分将追溯人类饮食习惯的史前起源,探讨火的使用如何彻底改变了食物的形态和风味。 谷物的诞生与定居生活: 详细描绘早期文明(如美索不达米亚的新月沃地、尼罗河谷)如何从采集走向种植,小麦、水稻、玉米这三大主食的驯化过程,如何塑造了不同区域的社会结构和风俗。我们将考察古埃及人如何用面包和啤酒维持庞大的人口,以及早期酿酒技术(如陶罐发酵法)的偶然与必然。 香料的黄金之路: 聚焦香料贸易在古代世界的地位。肉桂、胡椒、丁香,这些如今寻常的调味品,在历史上曾是与黄金等价的奢侈品。我们将剖析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帝国对外贸易对香料需求的推动作用,以及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如何不仅是商贸通道,更是文化和技术交流的动脉。例如,探讨波斯湾和红海沿岸的港口城市,如何因控制香料转运而崛起与衰落。 海洋的馈赠与盐的秘密: 盐,这种最基本的调味品,在古代却是维持生命和保存食物的关键。本章将详细介绍古代制盐技术(海盐晒制、岩盐开采),以及盐税、盐铁专营如何成为古代帝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甚至引发了社会动荡。同时,我们也回顾早期渔猎民族的捕鱼技术,以及鱼类干燥、腌渍技术对沿海文化的影响。 第二部分:帝国更迭与饮食变迁——权力、财富与餐桌上的交锋 食物不仅是生存所需,更是权力的象征和阶级划分的工具。本章着眼于古典帝国和中世纪,分析饮食结构如何反映社会等级。 罗马的盛宴与衰落的餐桌: 深入解析罗马贵族奢靡的宴会文化,从对稀有野味(如孔雀舌、火烈鸟)的追求,到庞贝古城遗址中发现的快餐店(Thermopolia)的市井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讨论在帝国后期,粮食供应的紧张如何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中世纪修道院与农业复兴: 在“黑暗时代”,修道院常常是保存古典农业技术和烹饪传统的灯塔。本部分将详细介绍中世纪欧洲的“三圃制”农业轮作法如何提升粮食产量,以及修道士们在草药学和啤酒酿造方面的贡献。并对比贵族与农奴截然不同的食谱——从野味与精细烘焙到粗粮粥和豆类。 伊斯兰黄金时代的烹饪创新: 探讨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巴格达、科尔多瓦等地的美食融合与发展。他们如何吸收了波斯、印度和地中海的烹饪精髓,并在糖业、柑橘类水果种植和蒸馏技术上取得突破。详细介绍当时流行的使用米饭、藏红花和坚果的复杂菜肴,这些都构成了后来西班牙和地中海美食的基础。 第三部分:全球化初现——大航海时代的风味碰撞 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彻底颠覆了全球的物种分布和口味版图。 哥伦布交换:世界味道的重组: 详细记录了美洲作物(土豆、番茄、辣椒、可可、烟草)向旧大陆的传播,以及欧洲动物、疾病对美洲原住民饮食习惯的冲击。重点分析辣椒如何从墨西哥的佐料,成为印度、四川、泰国等地的核心风味,以及土豆如何拯救了欧洲的贫困阶层,但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 咖啡、茶与巧克力的崛起: 本章是关于“三大饮品”如何征服世界的叙事。 咖啡: 从也门的苏菲派僧侣的提神饮品,到奥斯曼帝国咖啡馆成为重要的政治和社交场所,再到欧洲启蒙运动期间咖啡馆作为“公共意见”的摇篮。 茶: 聚焦中国茶文化,探讨其如何经由荷兰和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入欧洲,并引发了著名的“茶叶战争”和英国的“下午茶习俗”(此习俗的社会背景,而非单纯的饮用指南)。 巧克力: 追溯玛雅和阿兹特克人的神圣饮品“Xocolatl”,到西班牙殖民者将其改良为加糖的甜点,并在欧洲宫廷中流行开来的过程。 工业革命与食物的标准化: 考察19世纪工业化对食品生产的影响,包括罐头技术的发明、冷藏技术的初步应用,以及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如何开始改变家庭烹饪的模式,为现代食品工业奠定基础。 第四部分:现代餐桌的隐形对话——食物背后的社会议题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现代,探讨食物选择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和伦理问题。 城市化与快餐文化的形成: 分析在城市节奏加快的背景下,食品工业如何应运而生,从街边小吃到连锁快餐的兴起,以及这背后的便利性、成本控制和营养学争议。 全球化供应链的脆弱性: 探讨现代食物如何依赖复杂的全球供应链,从热带水果的跨洋运输到冷链技术的依赖,以及环境变化、地缘政治对我们餐桌的潜在威胁。 可持续性与未来的餐桌: 展望食物生产的未来方向,包括垂直农业、人造肉(细胞培养肉)的科学发展,以及消费者对地方性、有机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实际上是对工业化食品体系的一种反思和修正。 全书以严谨的学术考据为基础,辅以生动的故事叙述,旨在让读者理解,我们今天所享用的每一口食物,都是人类历史、地理、贸易和技术复杂交织的产物。这是一部关于人类生存、欲望与创造力的宏伟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款待”的全新诠释。以往我对招待客人总有一种“必须拿出压箱底的看家本领”的焦虑感。但作者在某个章节中谈到待客之道时,那种轻松和真诚的态度让我茅塞顿开。她描述的款待,不是一场需要耗费心力去筹备的盛宴,而是一种真诚的连接。她会用自己最舒服的状态去面对客人,用最简单的茶点,配上最真挚的交谈,来营造温馨的氛围。这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在社交中过于注重“表现”而忽略了“交流”的弊病。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像一位老友在耳边轻声细语地分享生活中的小窍门,没有任何说教的成分,只是用自己亲身的体验告诉你:“放松点,他们更在乎的是你这个人,而不是你端上的那块蛋糕是否完美对称。”这种“去中心化”的待客之道,极大地缓解了我对社交场合的恐惧,让我更愿意打开家门,邀请朋友们来享受一段没有负担的闲暇时光。

评分

我个人偏爱那种能提供“跨界联想”的书籍。这本关于下午茶的书,虽然主题聚焦于饮食和时间管理,但它给我带来的美学冲击是全方位的。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家里的软装和陈设。比如,作者在提到某款点心时,会顺带描述搭配的餐具的颜色和材质,那种微妙的色彩学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对家居色彩的搭配直觉。我甚至开始留意起不同季节的鲜花如何能与茶的色泽相互呼应。它不仅仅是一本“怎么吃”的书,更像是一本“怎么生活”的审美手册。读完后,我有一种想要重新布置客厅角落的冲动,不是要大动干戈,而是用更少的物品,创造出更有层次感的空间层次。这种由内而外、从精神到物质的审美提升,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意外收获。它让我明白,对美的追求,不是少数精英的特权,而是可以通过最日常的“一杯茶”的仪式,就能轻松实现的自我滋养。

评分

最近读了几本关于生活方式和美学的书,突然就想找一本能让人慢下来,享受“当下”的读物。手里这本封面设计得很有格调,那种带着点复古又很清新的感觉,让人一看就心生喜爱。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标准的食谱,教你如何精确地复刻那些精致的英式下午茶,但翻开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本生活哲学的小品文集。作者的文字非常细腻,笔触温柔,不只是停留在食材和制作步骤上,更多的是在描绘一种氛围,一种情绪。比如,她会花大篇幅去描述一个午后阳光穿过百叶窗洒在地板上的光影,或是那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红茶和新鲜烘焙饼干的香气,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真的能“闻”到那份惬意。这不是那种催着你赶紧动手、追求完美主义的指南,反倒是鼓励你去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去享受那种“刚刚好”的松弛感。我特别喜欢其中几段关于“时间感”的探讨,她似乎在提醒我们,现代生活节奏太快,我们已经忘记了如何有意识地为自己保留一段“无所事事”的奢侈时间。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温柔的提醒者,告诉我,泡一杯茶,静坐半小时,其实比完成十项待办事项更有价值。读完后,我不再急着去为下一次聚会准备那些复杂到让人头疼的甜点,而是更愿意去探索家里那盒尘封已久的花草茶,去细细品味它在口中释放出的微妙层次。

评分

说实话,我刚开始接触这个领域的时候,总觉得下午茶=高热量+复杂的技巧。我总是在网上找那些动辄需要用到十几种原料、烤箱温度要控制到零点几度的食谱,结果往往是失败的沮丧和堆积如山的清洗工作。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对“仪式感”的认知。它似乎更推崇“精简主义”的生活哲学,强调的是“心意”远胜于“物料”。我特别欣赏作者对食材选择的理念,她似乎更倾向于利用手边最容易获得、最当季的新鲜材料,去搭配出最和谐的风味。比如,她提到的几款快速制作的小点心,我尝试了其中两款,操作过程极其流畅,几乎不需要什么专业工具,而且味道出奇地令人惊喜。这让“自己动手做”这件事从一个令人畏惧的挑战,变成了一种充满乐趣的日常活动。它教会我的不是怎么成为一个顶级的点心师,而是如何用最简单、最不费力的方式,为自己创造一个短暂的“避风港”。这种务实的浪漫,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比任何炫技都来得珍贵和实用。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呈现绝对是加分项。我这个人对书籍的“触感”和“颜值”要求比较高,这本小书的纸张选择非常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页的时候那种轻微的沙沙声,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的视觉语言非常成熟,没有那种粗制滥造的廉价感,每一张图片——无论是桌布的纹理、器皿的摆放,还是食物的特写——都经过了精心的构图和布光。但最妙的是,它没有把“精致”变成一种压力。很多美食书的图片拍得像博物馆里的展品,让人望而生畏,生怕自己一动手就会破坏那种完美。然而,这本的设计理念似乎是“生活本身的美好”,它展示的场景是如此的亲切自然,比如某张照片里,茶杯边上沾了一点点奶油的痕迹,或是桌角不小心被阳光晒出的一点点褪色,这些细节非但没有减损美感,反而增添了真实的生活气息。它传递的信息是:美好不是要费力去“装”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物件和瞬间之中。我甚至特意去研究了一下它使用的字体和留白的处理,那种恰到好处的呼吸感,让阅读体验极为舒适,让人可以毫无负担地沉浸其中,而不是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压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