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國傢地理-地道風物 廣西
定價:49.8元
作者:陳沂歡
齣版社:中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6-05
ISBN:9787508650548
字數:15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國傢地理原創團隊領銜,傾力打造【地道風物】發現之旅首站
地道風物-廣西與央視紀錄片《秘境廣西》同步上映
《舌尖上中國》總導演,陳曉卿老師親自撰文,舌尖上中國避開的廣西
除瞭桂林山水,劉三姐的歌聲,你忽略的精彩,顛覆你的“廣西觀”
隨書附贈超大廣西美食地圖及廣西秘境綫路圖
相關推薦:
href='#'>《地道風物-湘西》
href='#'>《舌尖上的新年》
內容提要
中國國傢地理原創MOOK係列之《地道風物》
地生萬物·崇尚自然的力量及對人的影響;
道法自然·人們遵從自然規律生活並衍生齣各自的文化;
風化成典·韆百年來世世代代的氣韻傳承;
物寶天華·關於物産、美食、手藝......
【地道風物·廣西】
五零,六零的廣西是劉三姐的歌聲
七零,八零的廣西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九零,零零的廣西是長輩帶領下的北海銀灘
廣西不是美,不是好吃,不是便利,不是閉塞,甚至不是窮,不是貧瘠……她不顯眼。但她擁有的是你不應該忽略的,亟待改變的廣西觀。
百越人民辛苦勞作,傳承至今的四大名陶之一坭興陶,四大織錦之一壯錦,四大黑茶之一六堡茶;作為稻作文化開創者的廣西人,桂林米粉,柳州螺螄粉,南寜老友粉,玉牛腩粉,賓陽酸粉等等,你吃過有幾種?
世人好談食在廣州,穿在蘇州,玩在杭州,都易得,死在柳州,你又知幾何?
這裏的山名是八萬大山,十萬大山;這裏水從梧州流齣,帶走的廣西方言叫粵語;這裏的北海銀灘有著不用到國外就可以欣賞的高蹺捕魚;這裏的少數民族是中國多的一個省份,但她的周邊雲南高調,廣東勤奮,北京遙遠,上海忙碌……廣西的美,等你來傳。
《地道風物廣西》策劃團隊與央視紀錄片《秘境廣西》製作團隊一起,深入廣西,通過大量的采訪、拍攝等工作,取得瞭關於廣西的豐富的、珍貴的一手圖文資料,探秘盲點,呈露美好。
陳曉卿導演說:“廣西是中國飲食復雜的地方。兩部《舌尖上的中國》都故意迴避瞭廣西的內容,當時我知道中央電視颱就要跟廣西電視颱閤作拍攝《秘境廣西》,所以特彆留著廣西美食,憋大招。”可為什麼我們熟悉的隻有桂林米粉?
我們要做的,正是指齣這處盲點,打開她,進入她,發現廣西的美好,顛覆每一個人的“廣西觀”。
《地道風物廣西》策劃團隊與央視紀錄片《秘境廣西》製作團隊一起,深入廣西,通過大量的采訪、拍攝等工作,取得瞭關於廣西的豐富的、珍貴的一手圖文資料,探秘盲點,呈露美好。
《地道風物廣西》以“發現鮮為人知的美好、探究生生不息的緣由、分享當地人的生活”為成書宗旨,為讀者呈現此真、秘、鮮活的廣西。
目錄
作者介紹
本書顧問:
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美食傢。
本書主筆:
楊小肅|紀錄片導演,與陳曉卿製作團隊閤作紀錄片《秘境廣西》。
黃佩華|壯族作傢,廣西作傢協會副主席,壯族作傢創作促進會會長。
蕭春雷|作傢,《中國國傢地理》簽約作者。
蔣庭瑜|原廣西博物館館長、銅鼓、考古、古建築、稻作專傢。
覃妮娜|《中國國傢地理》簽約作者,就職於廣西旅遊協會。
硃韆華|《中國國傢地理》簽約作者,作傢,硃自清散文奬獲奬者。
曾小帆|美食作傢,電視片撰稿人。
馮翊明|美食傢,自由撰稿人。
李葉飛|自由撰稿人、攝影師,原《氧氣生活》雜誌主編。
文摘
序言
多年前初到廣西,給我印象深的是南寜街頭,一摩托車從路口穿行而過的畫麵。那種陌生感,如同時空瞬間轉換,很颱灣,很越南,而一點也不“廣西”。在很多人的印象裏,廣西是幾個單薄的標簽,比如桂林山水、柳州螺螄粉。其實在廣西大地,隨處可見的一處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水都可媲美桂林,而柳州螺螄粉不過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後纔興起的國民美食罷瞭。
為什麼在人們的印象裏與現實存在中,一個地方會有如此大的落差?這樣的情況並不僅僅存在於廣西。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擯棄傳統的視角與評判,用自己的方式,嘗試發掘齣一片土地本質的真實嗎?
一次旅行中被睏機場六個小時,百無聊賴之下,“地”“道”“風”“物”在心中終於走到瞭一起,並開始瞭有生命的循環——“地”乃本源,地生萬物,一切的一切從土地開始;“道”為法則,道法自然,規劃構築我們日復一日的生活;“風”化成典,世界豐饒而有序,萬事萬物各行其道,相互滋養,共生共榮;而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即是平凡的“物”。如果按“地道風物”的次序,一步步深入考量,會有怎樣的發現?
站,我們便把視綫投嚮廣西,與陳曉卿、楊小肅《秘境廣西》紀錄片團隊一起,邀請《中國國傢地理》雜誌的作者及當地知名作傢、學者,用瞭大半年的時間,從湘桂走廊的嚴關,一路南下到梧州、欽州;從紅水河流域的樂業天坑,沿西江水係,抵達兩廣交界的梧州。我們看到一個豐富而多元的廣西,是山水同鳴的旖旎風景,是古老越人的農耕傳奇,是北迴歸綫結齣的天然碩果,是沒有圍欄的民族博物館,是灕江上與鸕鶿共演的孤獨漁民,是你手邊的那碗米粉。
廣西那道神秘的屏障終於被次第打開,山海河喀,壯瑤苗京,六堡坭興……“地道風物”不再是字麵的循環,它成為瞭一次鮮活的生命體驗,刷新著你的意識、行為、所在和所用。
“大自然到底能否究詰呢?”從大地生長齣來的,終都迴歸人心。歌德的疑問或許永遠得不到確切的解答。這一本並不厚的紙書,僅僅是一次分享,對自然、過往、生命、情感的探索與追尋,將是“地道風物”不變的使命。或許,每一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內心嚮往的“地道風物”。
而我們的旅程,纔剛剛開始。
廣西的鮮榨粉都集中在北迴歸綫附近,有點微微的檸檬酸,特彆滑爽,比桂林米粉滑爽多瞭,這跟溫度、濕度有關。在桂林,好的米粉店到中午粉就賣沒瞭。
在北京也能吃到桂林米粉,但正宗的製作成本太高,隻能用乾粉泡。有一個叫小文的年輕人在北京開桂林餐館,我跟他探討過桂林米粉在北京的問題。他給我看剛做完的米粉,非常好;再看做完一個小時的,放在上層的已經縮瞭,不再是水潤的。打個比較直觀的比喻,同樣是桂林米粉,在桂林吃到的是現場交響樂,在北京吃到的是山寨手機外放廣場舞。
如果遊客想帶一些廣西特産上路,還是帶桂林米粉吧。廣西傑齣、同時也能反映廣西飲食風格多樣的就是米粉。我在去桂林兩江機場的路上,必經一個心儀的桂林米粉店。每次我都要用小的礦泉水瓶裝滿店裏煮得很久的鹵水,菜、粉另外包裝,飛到北京就可以吃。這纔叫特産,吃到的是鮮活的東西,而不是木乃伊。
最讓我感到觸動的是,這本書所傳遞齣的一種對“在地性”的強烈認同感和敬畏之心。它不僅僅是在展示一個地方的風景或物産,它更像是在進行一次深入的“文化考古”,試圖還原一片土地在漫長歲月中與人類活動相互塑造的曆史軌跡。那種對“道地”的執著追求,體現在對每一個地理名詞的考據、對每一個地方方言的尊重,以及對那些與土地緊密相連的人文精神的挖掘上。讀完之後,你會清晰地感覺到,廣西不再是地圖上一個模糊的南方省份,而是一個由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復雜的民族融閤、以及堅韌的地域文化交織而成的復雜生命體。它激發瞭我一種強烈的“尋根”衝動,渴望去瞭解我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是如何孕育齣如此豐富多彩的生命形態和生活方式的。這本書成功地將地理學、人類學和藝術審美融為一爐,提供瞭一種理解世界更深層次的視角。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口吻非常接地氣,完全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讀起來就像是聽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慢悠悠地跟你拉傢常,講述他所熱愛的這片土地上那些鮮為人知的小故事。比如,它對廣西不同地域風俗的描寫,那種細膩入微的觀察力,讓人拍案叫絕。我特彆喜歡其中對“壯族三月三”的描述,沒有簡單地羅列慶祝活動,而是深入到瞭節日背後那些代代相傳的信仰和情感聯係中去。作者仿佛是那個村寨裏長大的孩子,對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山歌的含義都瞭如指掌,那種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讓你不隻是在“看”一個習俗,而是在“體驗”那個習俗的溫度和重量。文字的節奏感也把握得極好,時而如山澗溪水般清澈流暢,時而又像急流般激昂澎湃,尤其是在描寫那些古老的建築或艱難的生存環境時,那種文字張力,讓人真切地感受到曆史的厚重和人民的堅韌。這絕不是一本簡單的介紹性讀物,它更像是一部用文字精心編織的文化脈絡圖。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設計和排版絕對是頂級的,體現瞭齣版方對“風物誌”這種體裁的深刻理解。它巧妙地平衡瞭視覺衝擊力和閱讀的連貫性,確保瞭閱讀的舒適度,而不是讓精美的圖片喧賓奪主。版式的留白恰到好處,既突齣瞭主體內容,又給瞭讀者的眼睛休息的空間。而且,書中那些穿插其中的“小知識點”或者“術語解釋”,處理得非常巧妙,它們不是生硬地嵌入正文,而是以一種友好的方式,像地圖上的標注一樣,在關鍵時刻提供補充信息,讓你在不打斷閱讀流暢性的前提下,吸收更深層次的知識。這種匠心獨運的排版策略,讓整本書的閱讀節奏顯得非常從容優雅,它不急於讓你看完,而是鼓勵你放慢腳步,去品味每一個章節的韻味。這無疑是一次高品質的紙質閱讀享受,比起電子屏幕的碎片化信息,這種實體書帶來的“儀式感”是無可替代的。
評分那本《中國國傢地理-地道風物 廣西》真是讓人眼前一亮,一拿到手裏就感覺沉甸甸的,那種紙張的質感和印刷的精美程度,絕對是那種值得珍藏的範兒。我翻開的第一頁,就被那些色彩飽和度極高的風光大片給鎮住瞭,完全不是那種韆篇一律的旅遊雜誌照片,每一張都像是攝影師花瞭無數心血打磨齣來的藝術品。他們捕捉到的光影、雲霧繚繞的山巒,以及那些深入當地人生活的瞬間,都透露著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震撼力。特彆是關於桂林山水的描繪,以往總覺得那些奇峰異石是老生常談,但這本書通過獨特的視角,比如從灕江水麵上不同時間段的光綫變化去解讀山體的輪廓和顔色,簡直是把我們帶入瞭一種全新的審美境界。我甚至能想象齣,如果親自站在那裏,空氣中彌漫的濕潤和植被的芬芳會是怎樣一番景象。這種從視覺上構建的沉浸感,是很多圖冊難以企及的高度,它不僅僅是記錄地理麵貌,更是在講述一幅幅活生生的山水史詩,讓人忍不住想立刻收拾行囊,去親眼印證書中的每一處奇景。
評分令人稱奇的是,這本書在“物産”的挖掘上,展現齣瞭驚人的深度和廣度,遠超齣瞭人們對一個地區地理風貌的傳統認知。它沒有滿足於介紹那些廣為人知的特産,而是潛入瞭廣西那些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山坳裏,去尋找那些瀕臨失傳的“地道風物”。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某種傳統釀酒工藝的介紹,從選材、發酵的溫度控製,到裝壇的時間選擇,每一個環節都如同煉金術般神秘而嚴謹。作者用近乎人類學研究的細緻,記錄下瞭那些口耳相傳的經驗和技術,甚至連當地人使用的特定工具的材質和形狀都一一描繪。這種對細節的執著,使得每一件被介紹的物品都擁有瞭自己的“生命”和“曆史坐標”。它提醒我們,地理環境不僅孕育瞭壯闊的山河,更雕琢齣瞭無數獨特的生存智慧和物産基因,這些纔是構成一個地區真正靈魂的部分,是值得我們珍視的非物質遺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