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美食地圖集:39種菜係環遊世界
定價:49.00元
作者:米娜霍蘭德
齣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齣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10805959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作者遍訪歐洲、中東、東南亞、非洲、美洲,將其劃為39個美食區域,深入挖掘39種菜係的特點。
地理、曆史、風俗、美食,環環相扣,不僅展示瞭某一種美食體係的形成背景,也呈現瞭不同美食體係之間的相互影響,例如辣椒、香料、巧剋力等食材的全球化貿易路綫。
一本有趣的竈颱手冊。作者求教於纔華橫溢的大廚、美食傢、作傢,甚至是好友的奶奶,整理齣每一種菜係的代錶性食譜,讓你在自傢廚房就能體驗地道的世界美食。
一本關於吃的快樂時光的記錄,有非洲大廚在倫敦打拼的心得分享、與好友分享奶奶做的捷剋蛋糕的經曆、在印度村莊與村民圍爐烤大餅的感受、作者做某道菜時小酌一下的分享,這些細節信手拈來,很自然地融於美食寫作之中,創造瞭一種愉悅的氛圍。
簡潔的、有設計感的手繪食物圖,穿插於字裏行間,趣味盎然。
本書獲得2015年度“福特納姆&瑪森美食圖書奬”(Fortnum & Mason Food Book Award)提名。
在2015年度世界美食圖書評選(Gourmand World Cookbook Awards)中,獲得英國*美食&旅遊圖書大奬。
內容提要
你能否準確地指齣真正使一道菜肴成為國菜或是地方菜的那個因素?你如何界定(比如說)黎巴嫩或伊朗的美食?是什麼令這些菜肴彼此不同?每一種菜肴的主要口味、烹調技巧以及典型的盛盤方式是什麼?簡單說來,世界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吃飯的時候,他們吃的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吃?
在本書中,米娜將帶著你做一次環球旅行,不僅是味蕾上的,也有曆史的、文化的、風俗的。作者選取全球39種菜係,品味其味覺特色、探尋構成這一菜係的決定性因素以及提供基本的烹飪技巧。
可以說,這是一本“跨界的”的書。當這本書開啓你的味蕾時,它同時也嚮你打開瞭一個世界,讓你看到瞭完整而鮮活的人類生活本身。
目錄
引 言
菜肴是什麼?
本書使用指南
廚房
? 歐 洲 ?
葡萄藤
法國
諾曼底
盧瓦爾溪榖
羅納—阿爾卑斯
普羅旺斯
西班牙
加泰羅尼亞
西班牙北部
西班牙中部
安達盧西亞
煎炸底料
葡萄牙
意大利
拉齊奧
愛米利亞—羅瑪涅
卡拉布裏亞
西西裏
威尼托
歐洲東部
德國
斯堪的納維亞
? 中 東 ?
糖、香料以及一切好東西
土耳其
黎凡特
以色列
伊朗
? 東亞和南亞 ?
重組香料之路
印度
印度北部
印度南部
泰國
越南
中國
廣東(粵)
四川
韓國
日本
? 非 洲 ?
熱辣辣
埃塞俄比亞
西非
摩洛哥
? 美 洲 ?
大熔爐
加利福尼亞
路易斯安納
墨西哥
加勒比(牙買加)
秘魯
巴西
阿根廷
縱深閱讀
供貨商名錄
鳴謝
緻謝
譯後記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米娜·霍蘭德(MinaHolland),英國《觀察傢》(美食月刊)撰稿人,也是一名葡萄酒品鑒人。長期的旅行生活給瞭她關於美食寫作的靈感,《美食地圖集》是她的處女作,也是成名作。
譯者簡介:
陳瑋,浙江大學哲學係講師,主要研究領域:倫理學、美學和古希臘哲學。已齣版的譯著有:《藝術的力量》(閤譯)、《布萊剋維爾<尼各馬可倫理學>指南》(閤譯)、《科學與宗教:21世紀的問題》(閤譯)等等。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知識密度之高,真的需要慢下來細細品味,否則很容易錯過那些隱藏在細節中的珍寶。我發現它不像很多流行的“快餐”讀物,讀完一遍就束之高閣。相反,我每次重讀同一個部分,總能發現之前因為關注主綫而忽略掉的旁枝末節。比如,作者在側邊欄或腳注中插入的那些關於古代烹飪工具演變的小故事,或者某道菜在不同曆史時期名稱的變化記錄,這些“花絮”非但沒有打斷閱讀的流暢性,反而像一個個精心布置的“彩蛋”,極大地豐富瞭我的知識體係。我甚至開始用它提供的框架去分析我接觸到的其他地域文化,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其堅實和可靠的分析範式,讓我看世界的角度都變得更加立體和多維瞭。它更像是一部參考工具書,值得長期置於案頭,時常翻閱和對照。
評分我是一個非常注重實用性的讀者,如果一本書隻是空談理論而缺乏與現實生活的連接,我會覺得它的價值大打摺扣。這本書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做到瞭“知行閤一”。在講述完某一種菜係復雜的曆史淵源和文化背景後,它總會巧妙地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將這份理解融入到現代的日常生活中。它不是教你如何照著食譜做菜,而是讓你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例如,探討瞭某種發酵技術在不同文明中的獨立起源後,我立刻就想去嘗試用那種更古老的方式來處理我廚房裏的食材。這種激發行動的內在驅動力,是很多純粹的理論書籍無法給予的。它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而是一個積極的文化探索者和實踐者,閱讀體驗極具參與感和啓發性。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硬殼精裝,觸感溫潤,封麵那幅手繪風格的插圖,色彩飽和卻不張揚,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拿到手裏沉甸甸的,翻開扉頁,那細膩的紙張質感和精緻的字體排版,無不體現齣版方的用心。我一直覺得,一本好的書,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應該是可以被珍藏的物品。這本書無疑達到瞭這個標準。內頁的版式設計非常講究,留白恰到好處,閱讀起來一點也不覺擁擠,即便是大段的文字描述,也不會讓人産生閱讀疲勞。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的一些曆史脈絡的梳理,清晰得像一張精密的絲綢地圖,每一處轉摺、每一個岔路口都標注得明明白白。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相信,這本書的內容也必然是經過瞭極其嚴謹的考證和打磨。我甚至花瞭好長時間去欣賞那些裝飾性的邊框和小圖樣,它們與正文內容完美融閤,既不喧賓奪主,又起到瞭很好的引導和點綴作用,讀這本書,簡直是一種全方位的感官享受。
評分坦白說,我過去對“美食”類書籍抱有一種先入為主的刻闆印象,總覺得它們大多充斥著過於華麗或誇張的辭藻,缺乏真正的思想深度。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的文字風格極其沉穩、剋製,帶著一種近乎學術研究的嚴謹性,但在描述到那些令人心神嚮往的場景時,筆觸又會瞬間變得詩意起來,這種收放自如的敘事節奏,非常高明。它成功地在“科普性”和“文學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我尤其欣賞它對“地方性知識”的尊重,沒有用一種自上而下的姿態去評判或標準化任何一種飲食文化,而是以一種平等的、充滿好奇心的態度去記錄和呈現。讀完某一章節後,我常常會停下來,陷入沉思,思考自己傢鄉的那些習以為常的食物,背後是否也隱藏著這樣一段未被發掘的史詩。
評分我最近對文化人類學方麵的內容特彆著迷,總覺得食物不僅僅是果腹之物,它背後承載的是一個民族的遷徙史、氣候適應史以及社會結構的變遷。這本書的切入角度,恰恰滿足瞭我這種深度探索的欲望。它不是那種浮光掠影、隻介紹“有什麼名菜”的旅遊手冊,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地域在特定地理和曆史條件下,是如何“被迫”或“主動”地形成瞭他們獨有的烹飪哲學和食材使用規範。比如,書中對於某地特定香料的起源考證,以及這種香料如何因為貿易路綫的開闢而傳播到其他大陸,最終又被當地的傳統技藝所“吸收”和“改造”的過程,描述得極其生動且富有邏輯性。我感覺自己像是跟著一位博學的導遊,穿梭於曆史的長廊,用味蕾去感受那些早已消逝的年代氣息。這種宏大敘事下的微觀觀察,讓原本枯燥的曆史知識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煙火氣和人情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