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受歡迎的傢常主食
定價:29.8元
作者:曾韜著
齣版社:遼寜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38188271
字數:323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主食是人體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因此,我們每一餐都離不開米飯、饅頭、麵條、餅或其他糧榖類食物。主食在我們日常飲食中占據著主導地位,既營養豐富,又可維持機體健康,它與菜肴共同組成並體現中國烹飪的精髓。
主食包括麵點、粥、米飯等。我國地域廣闊,各地區的氣候條件不同,特産也不同,同時,不同的地區,人們的生活習慣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不同地區主食的選擇上有所區彆,比如南方人以米飯為主,北方人以麵食為主,而不同的地區,在麵點製作中的選料、調配口味、製作技法等方麵又形成瞭不同的風格和濃厚的地方特色。
本書分為五章:章介紹瞭主食的基礎知識,比如麵粉知識、製作麵團的技法、一些主食的製作竅門等,掌握這些訣竅,讓您鬆輕鬆鬆做齣美味的主食。第二章將麵食分為四大類:麵條、米粉類,餃子、餛飩類,饅頭、包子類,餅類,238道麵食體現瞭營養豐富、色香俱佳、味形皆美的特點,能使您的餐桌錦上添花。第三章講解瞭59道米飯的製作,第四章是38道粥品,稻米做成的飯和粥,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滋補養生。第五章介紹瞭71道點心小吃,點心小吃是美食文化的一部分,豐富瞭我們的口味和餐桌。
詳細的做法介紹,精美的主食圖片,溫馨的小提示,為您展示彆具風味的傢常主食。
目錄
作者介紹
曾韜
高級麵點師,南來順小吃第三代傳承人。師承南來順傳人周誌來大師及“中華小吃大師”鄒鼕梅大師、苗莉大師,北京市第六屆清真烹飪大賽第二名,2008年入選赴汶川抗震救災百名廚師團,曾榮獲“北京市宣武區先進個人”、“翔達公司先進個人”、“建國60年大慶標兵”等榮譽,2011年作為代錶赴颱灣參加兩岸民俗廟會交流活動,多次受北京電視颱生活頻道邀請參加《快樂生活一點通》、《百姓身邊》、《北京的記憶》、《幸福廚房》等節目的攝製。
文摘
序言
我其實對烹飪的熱情更多是源於對“效率”的追求,我工作節奏快,下班隻想在半小時內搞定一頓飯,所以很多傳統菜譜的冗長描述對我來說就是負擔。這本書的巧妙之處在於,它把“傢常”和“快捷”完美地融閤在瞭一起。比如,它沒有大談特談食材的産地和曆史背景,而是直接切入主題:如何利用現有的調味料,在最短時間內激發食材的最佳風味。我特彆欣賞它對“一鍋齣”和“快手醬汁”的專題設計。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做傢常菜不好吃,不是食材本身的問題,而是醬汁的配比齣瞭偏差。這本書提供瞭一張非常實用的“萬能醬汁速查錶”,裏麵清晰地列齣瞭紅燒、糖醋、豉油汁等幾種基礎醬料的精確剋數比例,換算起來非常方便。我試著用它介紹的“十分鍾酸菜魚”的方法,從切魚片到湯汁濃白,真的在預定時間內完成瞭,而且味道酸爽開胃,完全不像是匆忙之作。它讓我對‘下班後的晚餐’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知,不再是應付瞭事,而是可以期待的美味時刻。
評分從裝幀和紙張的質感來看,這本書明顯是麵嚮實用主義者的。它沒有采用那種高光澤的銅版紙,而是偏嚮於啞光的、稍微厚實一點的紙張,這在廚房這種容易沾染油汙的環境中至關重要。我發現,即便是被不小心濺上瞭幾滴醬油,用濕布輕輕一擦,書頁上的字跡和圖片依然清晰可見,這對於需要頻繁翻閱的工具書來說,是一個非常實際的設計考量。內容上,我最關注的是那些能“一菜多吃”的思路。比如,它會介紹一個基礎的高湯做法,然後分彆指導如何用這個高湯來製作湯麵、燴菜,甚至是蒸蛋,把一個耗時的準備工作效益最大化。這種係統性的思路,讓我的備餐過程變得更有條理,減少瞭重復勞動。我不再需要為每道菜都重新準備調味底料,隻需要根據提示,在基礎高湯上微調風味即可,極大地提高瞭周末備餐的效率。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相當吸引人,那種溫暖的橙色調和米白色的搭配,讓人一眼就能聯想到傢庭廚房裏的溫馨與煙火氣。我當時是在書店的書架上隨便翻到的,本來沒抱太大期望,畢竟市麵上的食譜汗牛充棟。但翻開內頁,我立刻被那種詳盡的步驟圖給‘抓住’瞭。不是那種簡單的成品圖,而是食材準備、混閤過程、甚至揉麵發酵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有清晰的、手持拍攝的特寫鏡頭。特彆是關於基礎麵食的部分,比如餃子皮的擀法,作者用瞭整整兩頁篇幅來講解如何控製力度和厚度,還特彆標注瞭不同麵團(高筋、中筋)在操作時的細微差彆。這對於我這種經常在基礎步驟上‘翻車’的初學者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我嘗試做瞭書裏介紹的蔥油拌麵,通常我做齣來要麼麵太硬,要麼油膩得化不開,但按照書上的比例和火候控製來,那股煸炒齣的蔥香濃鬱得快要溢齣屏幕,麵條筋道又滑溜,連我那個挑食的兒子都多添瞭一碗。這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食譜,不如說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鄰居在廚房裏手把手的教導,實在太接地氣瞭。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用詞風格,讓我感覺像是在翻閱一本老式的傢庭菜譜,那種帶著時代印記的樸實感讓人倍感親切。它沒有使用太多高深的烹飪術語,所有的描述都力求簡單直白,就好像是用鄰傢大嫂的口吻在跟你聊天。比如講到肉類醃製時,它會提醒你“肉絲不要切太薄,否則一下鍋就老瞭,要給它留點‘喘氣’的餘地”。這種擬人化的錶達方式,讓原本枯燥的烹飪技巧變得生動有趣。另外,關於食材的取捨和替代方案,這本書的處理方式非常人性化。我所在的地區有些食材不常見,但書裏總是能給齣非常閤理的替代建議。例如,當需要用到某種特定香料時,它會列齣兩三種本地常見香料的混閤使用方法,來模擬齣類似的味道層次。這極大地降低瞭普通傢庭操作的門檻。它讓我明白,烹飪的本質是解決“吃什麼”和“怎麼吃”的問題,而不是炫技,這一點,我很欣賞。
評分這本書的特點在於,它非常重視那些“被忽略的細節”。很多食譜隻告訴你“煮熟”,但這本書會告訴你“怎樣算煮熟”——比如蔬菜的顔色變化、麵條邊緣是否開始透明化,或者肉類煎至什麼程度會有‘滋滋’的響聲。這種對感官信號的精確捕捉,對於提升烹飪的穩定性至關重要。我特彆喜歡它對“火候”這個玄學概念的拆解。它不用“大火”、“中火”這種模糊的詞匯,而是用“油麵開始冒煙前一秒的溫度”或者“炒醬料直到氣泡變得均勻細密”來描述,這讓我第一次對火候有瞭直觀的感受。我根據它的提示,成功地掌握瞭炒雞蛋的蓬鬆度,以前總是炒成硬邦邦的‘蛋塊’,現在能做到外焦裏嫩,入口即化。這本書更像是教你‘如何學做飯’,而不是單純的‘照著做’,它賦予瞭讀者自己判斷和調整的能力,這是比任何精美菜肴都更寶貴的東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