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茶文化係列(茶藝 百科 知識 手冊)
定價:33.00元
作者:王建榮
齣版社:山東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12-01
ISBN:978753313090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茶藝百科知識手冊(修訂版)》以百科知識問答的形式,介紹茶的曆史與文化、茶的分類與加工、茶的鑒賞與貯存、茶的品飲方法、茶的典故和傳說、茶與人體健康及茶與美容方麵的知識。內容豐富,史料翔實,雅俗共賞,少長成宜,不僅具有很強的實用性、科學性、哲理性、趣味性,還具有茶文學藝術的文獻價值。是一部解答您想瞭解的茶文化知識的書,具有廣泛的參考價值。
目錄
篇茶文化知識
茶樹的原産地在哪裏
茶樹起源至今大約有多少年
茶正式見之於文字記載的是哪一本書
茶是如何被發現和利用的
誰是人工種植茶的人
茶的彆名有哪些
“茶”字是何時齣現的
部專門歌詠茶葉的文學作品是什麼
什麼時候齣現榷茶製
陸羽《茶經》的內容是什麼
陸羽《茶經》的曆史意義如何
茶是如何傳入西藏的
盧仝的“七碗茶歌”內容是什麼
您知道元稹的《一言至七言詩》嗎
您知道《茶酒論》嗎
您瞭解唐代劉貞亮的“茶之十德”嗎
《吃茶養生記》的內容是什麼
何謂“分茶”
說說“徑山茶宴”是怎麼迴事
為什麼宋代的鬥茶要用黑釉盞
您聽說過《大觀茶論》嗎
蔡襄《茶錄》有哪些內容
您知道蘇軾的茶迴文詩嗎
何謂“龍風團茶”
您知道婚禮中的茶俗嗎
茶令是什麼
何謂茶博士
茶馬交易的含義是什麼
茶如何進行陸路傳播的
茶如何進行海上傳播的
中國茶何時傳入朝鮮
唐代有哪些名茶
宋代有哪些名茶
元代有哪些名茶
明代有哪些名茶
清代有哪些名茶
“茶引”是什麼
明代有哪些茶說著作
陸樹聲《茶寮記》有什麼內容
您聽說過絲茶銀行嗎
茶會碑是什麼
何謂茶棧
清代中國茶文化發展有何新變化
說說乾隆皇帝有關茶的篆刻印章
說說弘旰關於茶的印章
說說項元卞關於茶的印章
說說邊壽民的“茶熟香溫且自看”印章
說說黃易篆刻的關於茶的印章
說說趙懷玉的“伐薪汲泉亦是名士”印章
說說劉墉的“賜衣傳茶”印章
……
第二篇茶的分類知識
第三篇茶的鑒彆與貯存
第四篇茶藝百科
第五篇茶具鑒彆與欣賞
第六篇茶道習俗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套書的整體編排展現瞭一種難得的平衡感。如果說“茶藝”是教人“如何做”,“百科”是告訴人“過去如何”,“知識手冊”是指導人“現在怎麼做”,那麼這四捲(假設還有第四捲或綜閤體)共同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閉環,讓學習者不會因為知識的碎片化而感到迷茫。我特彆欣賞它在語言風格上的漸進性——從初學者的入門指南,到深入研究者的參考典籍,它似乎能伴隨讀者的成長而不斷展現新的價值。我試著將某一個衝泡方法應用到我日常喝的白茶上,然後對照“百科”中關於白茶曆史背景的描述去品味,竟然發現口感和心境都發生瞭微妙的變化。這種“知其所以然”的體驗,遠勝於盲目地模仿古人。它成功地將一個原本被認為高深莫測的領域,通過嚴謹的邏輯和生動的敘述拉近瞭距離,讓人覺得品茶這件事,是任何人都能靠近並享受其中的雅趣。
評分我對“茶文化百科”這捲的評價是“知識的饕餮盛宴”,但請注意,這絕非一本枯燥的學術專著。它更像是一個資深茶人帶著你穿梭於中國曆史長河中的一次深度旅行。書中對茶樹起源的考證、唐宋飲茶風尚的變遷,以及不同地域茶馬古道上的文化交融,寫得引人入勝。我尤其被書中對“茶馬古道”部分所吸引,它不僅講述瞭茶葉的貿易路綫,更深入探討瞭茶葉如何在邊疆地區成為硬通貨、成為民族交往的紐帶。那些關於邊疆少數民族喝酥油茶、磚茶的習俗描寫,細膩得讓人仿佛置身於蒼茫的草原之上,感受那種生命力的堅韌。這本書的深度在於,它沒有停留在錶麵的“名茶介紹”,而是深入挖掘瞭茶背後的社會結構、經濟活動乃至哲學思想。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所稱頌的“茶道精神”,其實是中國傳統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儒釋道思想在日常器物上的具體投射。閱讀它,不僅是瞭解瞭茶,更是重新審視瞭中國傳統文人的生活美學。
評分這套“中國茶文化係列”的書籍,簡直是為我這種對茶藝、茶道充滿好奇的初學者量身定做的。我尤其欣賞它在“茶藝”部分的處理方式,那種詳盡到近乎苛刻的步驟分解,讓我這個過去隻會“開水衝茶葉”的人,也能一步步摸索齣如何泡齣一杯像樣的功夫茶。從溫杯潔具的講究,到投茶量的精準拿捏,再到注水時水流的粗細、高低控製,書裏圖文並茂地展示瞭每一種茶類(綠茶、紅茶、烏龍茶等等)在衝泡時的細微差彆。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瞭不同茶具對口感的影響,那段描述非常生動,仿佛能透過文字聞到紫砂壺特有的“砂味”與茶香融閤後的醇厚感。看完這部分,我最大的收獲是明白瞭茶藝不僅僅是展示技巧,更是一種對當下瞬間的專注和尊重。它教會瞭我如何放慢腳步,如何真正品味那一口茶湯滑過喉嚨時的層次感,而不是囫圇吞棗地灌下。這本書的排版也很舒服,不是那種乾巴巴的教科書風格,更像是老茶師的私房筆記,充滿瞭煙火氣和實操性,非常適閤想把茶藝真正融入日常品飲的朋友。
評分從裝幀設計來看,這套書也體現瞭一種剋製的東方美學。內頁的紙張選擇和油墨的印刷質量都非常上乘,即便是反復翻閱,也不會有廉價感。特彆是那些配圖,並非那種過於程式化的擺拍,而是捕捉瞭許多充滿生活氣息的瞬間——比如陽光穿過竹簾灑在茶席上的光影,或者老茶農在茶園裏采摘時專注的側影。這些畫麵不僅是輔助理解文字,更是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讀者的審美情趣。它讓我意識到,好的齣版物在內容之外,其物理形態本身也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這套書的價值,已經超越瞭純粹的工具書範疇,更像是一套可以收藏、可以時常翻閱的“精神慰藉品”。它成功地將“中國茶文化”這個宏大的主題,拆解成瞭可以理解、可以掌握、可以日日實踐的具體元素,讓人在喧囂的生活中找到一處可以安頓心靈的“茶空間”。
評分相較於前兩冊的“技藝”與“曆史”,這本“知識手冊”顯得格外貼心和實用,它解決瞭我作為一名普通愛好者最常遇到的實際操作問題。這本書的結構非常清晰,采用瞭問答和速查的模式,對於如何儲存不同種類的茶葉——比如如何讓綠茶保持翠綠的鮮爽,如何讓陳年的普洱在適宜的環境中自然“轉化”——都有極其明確的指導。我發現很多網絡上的儲存法都模棱兩可,但這本書給齣的建議卻有著明確的溫度、濕度和避光要求,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此外,它對於“如何辨彆真僞”和“日常養護茶具”的章節也極為寶貴。比如,書中教導如何通過茶葉的乾茶形態、香氣和衝泡後的葉底來判斷一泡茶的品質,這些都是師傅口傳心授的經驗,如今能係統地整理成冊,對於避免新手走彎路實在太有幫助瞭。它不是教你如何成為大師,而是教你如何避免被“坑”,如何最大化地享受到自己所購買的每一片好茶,這種務實精神令人贊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