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美食地图集:39种菜系环游世界
定价:49.00元
作者:米娜霍兰德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1080595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作者遍访欧洲、中东、东南亚、非洲、美洲,将其划为39个美食区域,深入挖掘39种菜系的特点。
地理、历史、风俗、美食,环环相扣,不仅展示了某一种美食体系的形成背景,也呈现了不同美食体系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辣椒、香料、巧克力等食材的全球化贸易路线。
一本有趣的灶台手册。作者求教于才华横溢的大厨、美食家、作家,甚至是好友的奶奶,整理出每一种菜系的代表性食谱,让你在自家厨房就能体验地道的世界美食。
一本关于吃的快乐时光的记录,有非洲大厨在伦敦打拼的心得分享、与好友分享奶奶做的捷克蛋糕的经历、在印度村庄与村民围炉烤大饼的感受、作者做某道菜时小酌一下的分享,这些细节信手拈来,很自然地融于美食写作之中,创造了一种愉悦的氛围。
简洁的、有设计感的手绘食物图,穿插于字里行间,趣味盎然。
本书获得2015年度“福特纳姆&玛森美食图书奖”(Fortnum & Mason Food Book Award)提名。
在2015年度世界美食图书评选(Gourmand World Cookbook Awards)中,获得英国*美食&旅游图书大奖。
内容提要
你能否准确地指出真正使一道菜肴成为国菜或是地方菜的那个因素?你如何界定(比如说)黎巴嫩或伊朗的美食?是什么令这些菜肴彼此不同?每一种菜肴的主要口味、烹调技巧以及典型的盛盘方式是什么?简单说来,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吃饭的时候,他们吃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吃?
在本书中,米娜将带着你做一次环球旅行,不仅是味蕾上的,也有历史的、文化的、风俗的。作者选取全球39种菜系,品味其味觉特色、探寻构成这一菜系的决定性因素以及提供基本的烹饪技巧。
可以说,这是一本“跨界的”的书。当这本书开启你的味蕾时,它同时也向你打开了一个世界,让你看到了完整而鲜活的人类生活本身。
目录
引 言
菜肴是什么?
本书使用指南
厨房
? 欧 洲 ?
葡萄藤
法国
诺曼底
卢瓦尔溪谷
罗纳—阿尔卑斯
普罗旺斯
西班牙
加泰罗尼亚
西班牙北部
西班牙中部
安达卢西亚
煎炸底料
葡萄牙
意大利
拉齐奥
爱米利亚—罗玛涅
卡拉布里亚
西西里
威尼托
欧洲东部
德国
斯堪的纳维亚
? 中 东 ?
糖、香料以及一切好东西
土耳其
黎凡特
以色列
伊朗
? 东亚和南亚 ?
重组香料之路
印度
印度北部
印度南部
泰国
越南
中国
广东(粤)
四川
韩国
日本
? 非 洲 ?
热辣辣
埃塞俄比亚
西非
摩洛哥
? 美 洲 ?
大熔炉
加利福尼亚
路易斯安纳
墨西哥
加勒比(牙买加)
秘鲁
巴西
阿根廷
纵深阅读
供货商名录
鸣谢
致谢
译后记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米娜·霍兰德(MinaHolland),英国《观察家》(美食月刊)撰稿人,也是一名葡萄酒品鉴人。长期的旅行生活给了她关于美食写作的灵感,《美食地图集》是她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
译者简介:
陈玮,浙江大学哲学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伦理学、美学和古希腊哲学。已出版的译著有:《艺术的力量》(合译)、《布莱克维尔<尼各马可伦理学>指南》(合译)、《科学与宗教:21世纪的问题》(合译)等等。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个非常注重实用性的读者,如果一本书只是空谈理论而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连接,我会觉得它的价值大打折扣。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做到了“知行合一”。在讲述完某一种菜系复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后,它总会巧妙地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将这份理解融入到现代的日常生活中。它不是教你如何照着食谱做菜,而是让你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例如,探讨了某种发酵技术在不同文明中的独立起源后,我立刻就想去尝试用那种更古老的方式来处理我厨房里的食材。这种激发行动的内在驱动力,是很多纯粹的理论书籍无法给予的。它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一个积极的文化探索者和实践者,阅读体验极具参与感和启发性。
评分坦白说,我过去对“美食”类书籍抱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总觉得它们大多充斥着过于华丽或夸张的辞藻,缺乏真正的思想深度。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文字风格极其沉稳、克制,带着一种近乎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但在描述到那些令人心神向往的场景时,笔触又会瞬间变得诗意起来,这种收放自如的叙事节奏,非常高明。它成功地在“科普性”和“文学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尤其欣赏它对“地方性知识”的尊重,没有用一种自上而下的姿态去评判或标准化任何一种饮食文化,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充满好奇心的态度去记录和呈现。读完某一章节后,我常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思考自己家乡的那些习以为常的食物,背后是否也隐藏着这样一段未被发掘的史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硬壳精装,触感温润,封面那幅手绘风格的插图,色彩饱和却不张扬,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翻开扉页,那细腻的纸张质感和精致的字体排版,无不体现出版方的用心。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应该是可以被珍藏的物品。这本书无疑达到了这个标准。内页的版式设计非常讲究,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觉拥挤,即便是大段的文字描述,也不会让人产生阅读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的一些历史脉络的梳理,清晰得像一张精密的丝绸地图,每一处转折、每一个岔路口都标注得明明白白。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相信,这本书的内容也必然是经过了极其严谨的考证和打磨。我甚至花了好长时间去欣赏那些装饰性的边框和小图样,它们与正文内容完美融合,既不喧宾夺主,又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点缀作用,读这本书,简直是一种全方位的感官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知识密度之高,真的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否则很容易错过那些隐藏在细节中的珍宝。我发现它不像很多流行的“快餐”读物,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相反,我每次重读同一个部分,总能发现之前因为关注主线而忽略掉的旁枝末节。比如,作者在侧边栏或脚注中插入的那些关于古代烹饪工具演变的小故事,或者某道菜在不同历史时期名称的变化记录,这些“花絮”非但没有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反而像一个个精心布置的“彩蛋”,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我甚至开始用它提供的框架去分析我接触到的其他地域文化,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坚实和可靠的分析范式,让我看世界的角度都变得更加立体和多维了。它更像是一部参考工具书,值得长期置于案头,时常翻阅和对照。
评分我最近对文化人类学方面的内容特别着迷,总觉得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物,它背后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迁徙史、气候适应史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这本书的切入角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深度探索的欲望。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只介绍“有什么名菜”的旅游手册,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地域在特定地理和历史条件下,是如何“被迫”或“主动”地形成了他们独有的烹饪哲学和食材使用规范。比如,书中对于某地特定香料的起源考证,以及这种香料如何因为贸易路线的开辟而传播到其他大陆,最终又被当地的传统技艺所“吸收”和“改造”的过程,描述得极其生动且富有逻辑性。我感觉自己像是跟着一位博学的导游,穿梭于历史的长廊,用味蕾去感受那些早已消逝的年代气息。这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观察,让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