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图说中国77万年饮食文化史(再版)
定价:150.00元
作者:关伟雄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8025179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822kg
编辑推荐
作为一本图文并茂的书,其中的1500多幅图片和简洁的文字说明深入浅出地再现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简明过程。以炊具的更新和演进为分期依据,可谓视角独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整体看来,本书平易晓畅、简洁而生动,史料之外又征引了不少感性材料,不失为一本有趣好读的历史读本,这也是我们编辑出版本书的初衷。
读《图说中国77万年饮食文化史》,人们不但能够尽情地领略1万年的华夏文明,还可
以见证中华民族77万年的烹饪历程,探索1800万年的自然酿饮之源,追寻4500万年的人类足迹……
内容提要
这部书对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进行了一次全面展示,书中以炊具的更新和演进为分期依据,把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进程分为:烹前时期、无炊具烹时期、石烹时期、陶烹时期、铜烹时期、铁烹时期、电气烹时期及分子烹时期,系统且生动地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之魅力,让读者朋友更加清晰和深入地了解中国灿烂的饮食文化。
目录
出版者言
主编关伟雄考察全国各地博物馆
烹前时期:约公元前4500万年~前77万年
无炊具烹时期:约公元前77万年~前3万年
石烹时期:约公元前3万年~前1万年
陶烹时期:公元前1万年~2600年
铜烹时期:公元前2600年~前476年
马家窑文化(公元前2600年~前2300年)
陶寺文化:(公元前23∞年~前1900年)
铜烹时期夏朝(公元前2070年~前I600年)
铜烹时期:商朝(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铜烹时期: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铜烹时期:东周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476年)
铁烹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
铁烹早期东周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铁烹早期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铁烹早期:南越国(公元前204年~前1I1年)
铁烹早期:西汉(公元前206年~25年)
铁烹早期:东汉(公元25年~220年)
铁烹早期:三国(公元220年~280年)
铁烹早期西晋(公元265年~316年)
铁烹早期:五胡十六国(公元504年~459年)
铁烹早期:东晋(公元317年~420年)
铁烹早期:南北朝(公元420年~581年)
铁烹中期:隋朝(公元581年~6184)
铁烹中期:唐朝(公元618年~907年)
铁烹中期: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79年)
铁烹中期辽(公元916年~1I25年)
铁烹中期: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
铁烹中期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
铁烹中期西夏(公元1056年~I227年)
铁烹中期金朝(公元1115年~1234年)
铁烹近期元朝(公元1271年~1568年)
铁烹近期明朝(公元I368年~1644年)
铁烹近期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
电气烹时期:公元1911年200cs
电气烹时期:民国(公元I911年~I949年)
电气烹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
电气烹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公元1978年~)
分子烹时期:公元2006年~
后记
本书编委会
一专访:“人活着,就要做有意义的事”
作者介绍
关伟雄先生长期从事餐饮经营管理和饮食文化研究,是专家,他身兼数职:担任全球华人华商联合总会副主席、世界中餐联合会会长、国际餐饮协会执行主席、中国粤菜专家俱乐部主席、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副主席等职。20多年来,他遍访博物馆、古迹遗址、图书馆,收集和整理资料,终于完成本书。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我一开始抱着一种比较审慎的态度来阅读这类历史普及读物的,毕竟很多时候,历史的深度和阅读的趣味性很难兼得。然而,这本书在平衡这两点上做得相当出色。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晦涩难懂,但又不失应有的严谨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胡风入宋”对当时饮食格局影响的那一部分,逻辑清晰,论据扎实,将外来文化如何被本土化、创新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的图文并茂的处理方式也大大提升了阅读体验,那些高清复原的古代食物场景图,配上精准的文字注解,让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具象化、可触摸。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中如何与“吃”这件事紧密相连,如何将生存需求升华为一种精致的艺术。
评分拿起这本书,首先感受到的是一股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吃了什么”,更是在挖掘“为什么这么吃”背后的社会动因和文化内涵。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私家菜兴盛的分析,那种对食材的极致追求和对烹饪技艺的精雕细琢,读来让人忍不住咂摸再三。作者的文笔非常具有画面感,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桌丰盛的宴席,甚至能让人想象到其中的香气和氛围。而且,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完全按照时间线索推进,而是采取了主题式的划分,比如专门辟出一章讨论特定地域的茶酒文化,这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探索,阅读体验非常灵活自由。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震撼”。我原本以为自己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有所了解,但这本书的细节之丰富、考证之严谨,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特别是对某些消失已久的食材和烹饪方法的考据,严谨到了令人叹服的地步,仿佛作者亲自走访了历史现场。书中的一些论断,比如对古代农业技术进步与饮食结构升级之间关系的探讨,很有启发性,促使我开始重新审视许多习以为常的饮食习惯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密码。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了解历史”的层面,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中国人的生存哲学和审美情趣的深度解读指南,值得反复品味,每次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尤其是扉页上的插图,简直就是一幅幅流动的历史画卷。我特地翻阅了关于先秦时期饮茶风俗的那几章,作者在文字的叙述中,巧妙地融入了考古发现和文献考证,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烟火气的时代。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作者对细节的把控非常到位,比如对不同时期餐具材质的演变、烹饪技法的革新,都有着深入浅出的阐述,绝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堆砌。更难得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历史割裂开来,而是用一种非常流畅的叙事方式,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饮食习惯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华饮食文明图景。读完后,我甚至有些迫不及待地想去实践书中所提到的某些古老食谱,感受那种穿越时空的味蕾碰撞。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是令人惊讶的。它并没有局限于宫廷御膳或文人墨客的清谈,而是深入到了寻常百姓的柴米油盐之中,这种平视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知。特别是书中关于不同朝代赋税制度对粮食种植结构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日常饮食变化的那段论述,视角独特且富有洞察力。作者的学术功底显然十分深厚,但行文却保持着一种近乎散文般的优美和克制。读起来不觉累,反而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家族的千年往事,那种亲切感和信服力是并存的。它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年代和事件,而是由无数饭桌上的故事编织而成的人类史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