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13中国品牌名茶鉴赏
定价:138.00元
售价:75.9元,便宜62.1元,折扣55
作者:茶百科编委会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04481801
字数:
页码:25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13中国品牌名茶鉴赏》汇集2013各种中国品牌名茶,揭示了每款茶从种植、采摘、加工到包装各个环节的奥秘所在。介绍了例如君山、中茶、昆仑雪菊、祁门香、立顿、巴山蜀水等等名茶品名产地及其相关的知识。是为各茶叶管理部门及广大茶叶爱好人员提供的有价值的参考书。
目录
名人题词
前言
开卷有益:品读《2013中国品牌名茶鉴赏》
六大茶类
绿茶
红茶
青茶
白茶
黄茶
黑茶
中国十大名茶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名人题词
前言
开卷有益:品读《2013中国品牌名茶鉴赏》
六大茶类
绿茶
红茶
青茶
白茶
黄茶
黑茶
中国十大名茶
我尝试从这本书中寻找一些关于“品牌故事”的切入点,毕竟,我们购买的不仅仅是茶叶本身,还有它背后的文化符号和传承感。然而,这本书似乎有意地避开了那些过于“煽情”或“传奇化”的叙述。它更像是市场营销部门的年度报告被学术化了,将品牌提升的关键因素,量化成了“市场占有率”、“技术革新引入时间”等硬指标。虽然这种客观分析对于评估一个品牌的稳健性很有价值,但作为一名普通的茶文化爱好者,我更想知道某个茶庄的掌门人是如何面对上个世纪某次重大危机,最终力挽狂澜的;或是某个特定年份,因为一场意外的天气,导致某款茶的风味产生了哪些微妙的、不可复制的变化。这些“人情味”和“偶然性”恰恰是构成中国传统品牌魅力的核心要素。这本书提供了一张精准的品牌地图,但地图上的“人名地名”都很清晰,却缺少了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小酒馆”和“老街坊”的标记,使得整体的阅读体验偏向于一份严肃的商业档案,而不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文化考察录。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试图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够真正触动我味蕾记忆的描述,那种读完后会立刻想去冲泡一壶好茶的冲动。坦率地说,这种“诱惑力”在书中并不算强劲。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茶叶资产清单”,清晰地列出了哪些品牌在2013年被官方或行业认可,它们的核心卖点是什么。我尤其想知道的是,在那个时间点,新兴的互联网营销渠道对传统品牌形象的冲击有多大,或者说,那些在民间口口相传的“隐形冠军”是如何在这份官方名录中被定位的。然而,书中的分析更多聚焦于传统评判标准,比如历史渊源、获得的奖项和官方认证等级,这使得整体的阅读体验偏向于一种“回顾历史”而非“展望未来”的感受。如果能多一些关于消费者行为变迁的分析,或者几位权威评茶师针对同一款茶的“盲品记录与讨论”,想必会增添不少趣味性和辩论性。现在的文字给我的感觉是,它告诉我“这是好茶”,但没有详细描绘“它为什么让你觉得好”,或者说,没有提供足够的工具去让我自己判断它“好在哪里”。对于想从这本书中找到下一款“爆款”茶的读者来说,它可能显得过于保守和学术化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初见时并没有立刻抓住我的眼球,它走的是一种比较传统的、信息堆砌式的风格,那种感觉就像是走进一家老字号茶庄,货架上琳琅满目,虽然实在,却少了那么一丝现代的灵动。我最初是冲着“2013”这个年份去的,想看看那个时间点国内的茶叶市场格局和高端品牌的侧重点有哪些变化。拿到书后,翻开目录,首先注意到的是其编纂体例的严谨性,条目式的介绍占据了很大篇幅,这显然是一本工具书性质很强的作品,目标读者群似乎更偏向于行业内的专业人士或者资深的茶商,对于像我这样主要想了解一些“故事”和“品鉴心得”的普通爱好者来说,可能需要投入更多耐心去消化那些具体的产地、工艺流程和市场数据。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于几款地域名茶的介绍篇幅,感觉整体的论述深度还是有的,但行文的语感略显平铺直叙,缺乏一些能够调动感官体验的文学描绘,比如如何去捕捉一泡上等龙井在杯中“绿中泛黄”的微妙变化,或者武夷岩茶“岩韵”那种空灵感的文字表达,似乎都被严谨的参数和历史背景所取代了。不过,从另一个侧面看,这种详尽的资料汇编,对于想要系统性建立知识框架的人来说,无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它像是一个扎实的木工,把所有的榫卯结构都展示得清清楚楚,只是在最终的抛光和上漆上,似乎没有花费太多心思去取悦像我这样的“颜值派”读者。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平衡“百科全书”的客观性与“鉴赏手册”的主观魅力?从“茶百科编委会”这个署名来看,显然是倾向于前者。这种倾向导致了内容呈现上有一种集体共识的影子,缺乏鲜明、甚至略带偏激的个人观点来引发读者的深度思考。比如,在介绍几种主要绿茶时,篇幅分配和评价标准几乎如出一辙,缺乏对不同流派之间内在矛盾的探讨。我期待看到的是,对于某些具有争议性的制作工艺,编委会能引入正反双方的论述,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结论。这种面面俱到的处理方式,虽然保证了知识的全面性,却削弱了阅读的“张力”。我希望作者能更勇敢一点,去挑战一些既定的行业神话,或者至少,用更有力的论据去支撑这些神话。对我而言,一本优秀的鉴赏指南,应该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既传授知识,又激发你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你去质疑,而不是仅仅接受。这本书更像是一个知识的宝库,你需要自己去挖掘,但宝库的钥匙和地图,可能需要自己重新绘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部分之一,但这印象并非全部是正面的。纸张的选择很厚实,油墨印刷清晰,这对于阅读大量文字和观察少数几张彩图来说,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看得出在制作实体书的成本上是下足了功夫。然而,这种厚重感在便携性上打了折扣,它更适合放在书房的固定位置供查阅,而不是随身带在身边,以便在茶馆里突发奇想时拿出来对照一番。另外,排版上的一些细节处理,比如图文的对应关系,有时显得不够紧密,很多关键的茶树图片或者茶汤照片,分辨率和色彩还原度,比起市面上同期出版的旅游或美食类书籍,稍显逊色,这对于一本主打“鉴赏”的书籍来说,是个不小的遗憾。毕竟,茶叶的吸引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视觉冲击和触觉感知,如果书籍本身无法在视觉上提供足够的享受,那么文字描述的重担就变得异常沉重。总而言之,它在“信息载体”这一层面上做得合格,但在“审美体验”这一维度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